二戰意大利軍隊為什麼要侵略埃塞俄比亞?

奇葩歷史大觀


從19世紀開始,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就屢戰屢敗:19世紀,意大利佔領厄立特里亞以後,把目光投向埃塞俄比亞了,它對埃塞坑蒙拐騙不成,採取武力入侵,結果,19世紀,意大利是第一個向非洲國家賠款的殖民帝國!不,殖民弱國!

一戰過後,墨索里尼上臺,他對於恢復羅馬帝國的夢想近乎痴迷:計劃先拿下埃塞俄比亞,繼而從英國手中弄到蘇丹,建立一個橫跨紅海、地中海、巴爾幹的大帝國。

而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的慘敗猶如插在他喉嚨上的尖刀,必除之方才後快!況且,老墨覺得意大利軍團的武器對付埃塞的‘’原始‘’軍隊卓卓有餘了,何況,還有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鑑呢。至於,意大利入侵埃塞國際社會的反應嘛:英國決定犧牲埃塞,換取意大利在歐洲替自己分擔來自德國的壓力。法國的想法和英國類似,法國已經控制紅海與印度洋連接處的吉布提,埃塞對法國來說無足輕重。在這種國際環境下,墨索里尼決定放手入侵!



於是,1935年。意大利出動30萬大軍侵略埃塞!打了半年,意大利軍隊換了幾任指揮官,還是吃敗戰!墨索里尼決定使用毒氣——1936年,意大利佔領埃塞俄比亞!




不過,意大利別太得意。埃塞的國王統帥游擊隊有力打擊了侵略軍,他們於1941年解放了祖國!而意大利對埃塞的治理也一塌糊塗:別人家的殖民地有雄厚利潤可言;意大利埃塞總督卻說,埃塞把意大利的血都流乾了!


熊style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結果成為了國際笑話。

意大利這個國家確實讓人看不透,作為一個稱得上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都是虎頭蛇尾,起不到盟友應有的半點作用。

不過實力雖然不濟,怎奈意大利野心還挺大。

這不,在19世紀,受到英國庇護的意大利決心要來次大勃起,也為自己掙點“土地外快”。無奈環顧四周,地處南歐的意大利發現無處擴張,只有地中海對岸的非洲還有一點漏網之魚。

於是,埃塞俄比亞就成了意大利眼中的大肥肉。

俗話說,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意大利是刀俎,可埃塞俄比亞卻不甘心做任人宰割的魚肉。結果就是意大利在征服的過程中,導致自己成為全歐的笑料談資。

埃塞俄比亞位於東非內陸,緊挨索馬里、蘇丹等國,有非洲屋脊之稱(不是世界屋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埃塞俄比亞是非洲獨立的君主制國家,與周圍的其他國家不同,埃塞俄比亞並沒有陷落到殖民地的深淵中。

1885年,為了佔領這個資源豐富和戰略位置相當重要的國家,意大利政府出兵侵犯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皇帝約翰尼是四世率兵抵抗,然而鄰國的蘇丹也趁火打劫,想要侵犯埃塞俄比亞,分一杯羹。

在1889年,內外交困的埃塞俄比亞新皇帝孟尼利克繼位,這位到過歐洲大開眼界的國王知道,現在的埃塞俄比亞沒有能力抵抗意大利,所以,在他的授意下,埃塞俄比亞與意大利簽訂了《烏查裡條約》,同意割讓部分領土給意大利。此次戰爭宣告結束。

在戰後,新皇帝大量進口歐美現代化武器,幾年後埃塞俄比亞軍隊大部分已經用上了精良的現代化武器。後來不滿足既得利益的意大利想全面吞併埃塞俄比亞,戰爭再次爆發。

戰爭打了幾個月,雙方都因為補給等問題而陷入僵持的局面。急功近利的意大利政府認為一個現代化國家打不下一個原始落後的非洲國家是很丟人的,於是命令意大利軍隊出擊。

意軍出擊,埃軍守株待兔,以逸待勞。埃塞俄比亞軍隊趁著意軍不熟悉地形從而佔據了上風,但是戰術戰養和作戰方式仍停留在中世紀階段的埃塞俄比亞軍隊雖然有精良的裝備,仍然在戰鬥中逐漸落了下風。

為保衛家園而戰的埃塞俄比亞軍隊在敵人的槍炮中悍不畏死,前赴後繼的衝鋒,他們跨過倒下的同伴屍體,趟過小溪般的血流,心中有執念,為了祖國,他們做到了頑強作風和大無畏的視死如歸精神。

懦弱的意大利軍隊被嚇跑了,他們被眼前的景象震驚的無以復加,唯有潰敗。

此戰讓意大利軍隊顏面盡失。雙方的不平等條約被廢除,意大利承認埃塞俄比亞獨立。西方的輿論稱“不敢想象,一個文明的歐洲國家的軍隊會在一名非洲酋長和士兵的手中遭受到如此巨大的災難”。意大利軍隊就這樣成為了笑柄。

一戰後,意大利首先建立起了法西斯主義國家,墨索里尼上臺。意大利野心再次膨脹,墨索里尼自稱“新凱撒”,揚言要重建“羅馬帝國”,把地中海變成為“意大利湖”。

為此,意大利又將這個帶給他們恥辱的埃塞俄比亞國家作為重點進攻的對象。他們在埃塞俄比亞周圍的國家建立機場,集結軍隊,一共有30萬意大利軍隊做好進攻的準備。

1935年,墨索里尼發動了全面侵入埃塞俄比亞的命令,意軍分三路從東、南、北方向發動進攻。雖然埃塞俄比亞軍隊仍然作戰英勇,但是此時的意大利是志在必得,不肯相讓了。英法美等國對意大利的侵略行為表示譴責,並宣稱對意大利進行經濟制裁,但是歐美國家的尿性意大利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意大利仍然大肆發動侵略行動。

1936年意大利軍隊增兵至40萬,補充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到了5月份,埃塞俄比亞首都斯亞貝巴陷落,國王塞拉西逃亡海外,意大利完全佔領埃塞俄比亞,隨後宣稱意屬東非帝國成立。

雖然意大利最終佔領了埃塞俄比亞,但是其作為老牌歐洲國家的表現卻是很丟人的,意大利就是這種國家,打仗不行,吹牛逼厲害,還擁有牆頭草的性質,並且在戰爭中極具喜劇表演天賦。

這種國家,德國還能與其兩次結盟,真的讓人大跌眼鏡。


經常用了


在近代的歷史上,意大利可不止一次染指埃塞俄比亞,而早在19世紀時,當年的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曾經非常巧妙的形容過意大利侵入埃塞,“他們滿嘴蛀牙,卻又帶著巨大的胃口而來。”

20世紀初,由於當時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大危機,原本經濟發展就在歐洲各國中不是太出挑的意大利受到了更大的波及。

當時意大利的失業率驟然上升,整個金融系統紊亂,經濟陷入近乎於斷崖式的崩潰狀態,而當時在這種狀況之下的世界各國,紛紛採取了不同的手段來應對。美國採取的是羅斯福那樣積極主動地挽救,而意大利則選擇了與當時的日本還有德國那樣,企圖以戰爭轉嫁危機的方式。並且在這種情況之下,意大利墨索里尼等上臺,將目光瞄準了近在咫尺的非洲大陸

歷史上的羅馬帝國,曾經將整個地中海作為自己的內湖,力量強盛無比,而近代之後的意大利卻不斷衰落,淪為歐洲的二流國家。墨索里尼等人一直希望恢復羅馬帝國時代的榮耀,重新建立一個以地中海為內湖的新羅馬帝國,那麼對於意大利來說,進行大規模的擴張就勢在必行

新航路開闢後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結束的時候,意大利半島一直都處於支離破碎的狀態,錯過了一次又一次機會,所以其實力遠不如英國、法國乃至同樣作為後起之秀的德國等。與殖民地範圍極其廣闊的英國法國等相比,意大利當時在海外的地盤,只有在北部非洲的利比亞、東非的索馬里半島與厄立特里亞等少數區域,不僅面積小而是相當貧瘠。

相對於亞洲與美洲等地,非洲大陸距離意大利更近而且似乎也更容易對付,意大利想跟其他的殖民強國相爭,那就只能在非洲動腦筋。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非洲大陸基本上已經被分割殆盡,僅剩的兩塊土地,一個是西部受美國影響的利比里亞,另一個就是因為英法意三國相爭所以得以倖存下來的埃塞俄比亞。意大利一直對埃塞俄比亞有不軌之意,從19世紀後期意大利剛剛完成一統時開始就對埃塞侵擾不斷,不過一直沒能得逞

墨索里尼等人當時的意圖,可不僅僅是擴張領土這麼簡單。意大利當時染指埃塞俄比亞,一來是想得到新的海外殖民地轉嫁危機,二來是想轉移當時意大利內部的注意力,而最重要的是,意大利想通過此舉,將意大利在東部非洲的殖民地連成一片。若意大利成功,那麼就能輕易控制至關重要的紅海與蘇伊士運河一帶的航線,獲得與英法等在非洲一較長短的資本

雖然明知道意大利染指埃塞俄比亞,勢必妨礙到自己的利益,但當時的英國與法國卻還是採取了綏靖之策,妄想拉攏意大利對付德國,所以不僅對意大利的行動視而不見,甚至還給予了眾多幫助。然而尷尬的是,當時擁有55萬常備軍與800萬後備軍的意大利,最終在埃塞俄比亞被一幫裝備不咋滴的東非土著給打得灰頭土臉,用盡手段勉強佔了埃塞之後沒多久又倉惶離去,到底也沒能達成所願


澹奕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德國政治家俾斯麥曾就意大利的脆弱軍事,這樣譏諷:“意大利人有極大的胃口,卻只有差勁的牙齒。”

埃塞俄比亞雖然是非洲國家,卻扼守連同蘇伊士運河的紅海海峽,扼守歐亞航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同時,埃塞俄比亞同阿拉伯半島近在咫尺,並非閉塞的地區。

對於意大利人來說,他們1870年代完成統一以後也急於建立殖民地。遺憾的是,由於意大利統一的太晚,當時世界多已經被英法德荷甚至比利時等國瓜分,留給意大利的空間很少。

歷史上,意大利的殖民地只有這幾塊:

意屬索馬里蘭(今索馬里)(1889~1960年)

意屬厄立特里亞(1889~1941年)

利比亞(1912~1943年)

最後一個就是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1935~1941年)

可見,索馬里、厄立特里亞、埃塞爾比亞都是非洲窮國,而是都是靠在一起。

唯一還算湊合的利比亞,是在1911年打垮了更垃圾的奧斯曼帝國,搶來的。

因為當時利比亞沒有發現石油,所以只是一片沙漠的不毛之地,人口稀少,並沒有什麼意義。

然而,埃塞俄比亞卻不容易對付。

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先對先進的非洲國家,人口眾多,農業也算不錯。

所以,意大利先後發動了3次入侵戰爭。

早在1888年意大利軍隊出動大軍,趁著埃塞內亂,佔領了該國北方領土。

1890年,意大利把從埃塞俄比亞奪得的北部領土和厄立特里亞殖民地合併。埃塞俄比亞政府拒絕接受意大利的保護。

到1895,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爆發。

輕敵意大利出動3萬現代化軍隊,被12萬埃塞俄比亞人團團圍攻,慘敗。

當時埃塞部隊也裝備了步槍和部分火炮,武器上並沒有代差。

在阿杜瓦戰略決戰中,17700人的意軍7000人陣亡,2500人受傷,3500人被俘,幾乎全軍覆沒。

12萬參戰埃塞軍死亡在4000人-5000人之間,受傷6000-10,000人,並不慘重。

此戰失敗後,意大利退守到厄立特里亞殖民地。

1896年10月26日,意大利與埃塞俄比亞簽定了《亞的斯亞貝巴條約》,該條約規定,意大利承認埃塞俄比亞的完全獨立

直到墨索里尼執政後,意大利便在1935至1936年間發動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

此次意大利軍隊的武器已經相對埃塞人有代差,裝備大量飛機、大炮和坦克(595架飛機,795輛坦克),而對方只有輕武器(13架飛機,11輛坦克)。

意大利軍隊此次使用了高達50萬大軍,埃塞只有80萬。

即便如此,意大利軍隊仍然花費7個月時間,使用了包括毒氣在內的所有武器,才打垮了埃塞軍隊。

埃塞俄比亞當地的抵抗運動始終沒有放棄對殖民政府的騷擾和遊擊,流亡海外的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也從未放棄對國家主權的堅持,這些均導致了殖民政府高昂的管制成本。

意大利在二戰失敗後,丟棄了埃塞這個殖民地。然而,意大利史學家卻認為這是完全正確的:“如果不是大戰將埃塞俄比亞重新分離出去,這塊地方遲早會令意大利將血流乾。”


薩沙


奇葩的意大利。勇敢的埃塞俄比亞。意大利是在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亞,史稱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這場戰爭以意大利的慘勝而告終。之所以被稱為第二次,那是因為有第一次,早在1890年,意大利便發動了第一次意埃戰爭,全副武裝的意大利拿著最先進的武器(已經是熱兵器時代)居然被武器比較落後的埃塞俄比亞打的抱頭鼠竄。以失敗告終。後來有人說偉大的意大利人是被手持弓箭、長矛的當地土著打敗。這顯然是調侃。

那為何墨索里尼要在1935年第二次入侵埃塞俄比亞呢?在說此事之前,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當時叫阿比西尼亞,君主制國家。位於非洲東北部。國土面積大約110萬平方公里,排名世界26位,非洲第10位。埃塞俄比亞素有“非洲屋脊”之稱,埃塞俄比亞獨特在於,在近代西方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潮中,埃塞俄比亞不僅三千年歷史的君主制保留下來,而且成為僅有的兩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非洲獨立國家。

在第一次國際經濟危機的時候,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也深陷其中,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對外戰爭無疑是最好的一個方式,而埃塞俄比亞就成為意大利最好的目標,埃塞俄比亞當時處於英、法、意三國所包圍包、只是由於怕對方獨吞而讓還其保持了名義上的獨立。而當時面對德國的崛起,無論法國還是德國都在積極拉攏墨索里尼政府。法國為了取得意大利支持,放棄了其在埃塞俄比亞的一切利益,轉讓給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由於意法意見一致,英國只好嚴守中立。由於外部條件成熟,墨索里尼於1935年10月3日正式發動了對埃塞俄比亞的戰爭。

對於意大利的入侵,埃塞俄比亞進行了最堅決抵抗抵抗,做為昔日手下敗將,埃塞俄比亞真的沒瞧得起意大利。當然,埃塞俄比亞也向英法提出的救援,但英法對此置之不理,埃塞向找國聯控訴意大利的入侵,但又能怎樣?叢林世界弱肉強食。任何時代都一樣。不僅如此,英法還私相授受將埃塞俄比亞南部1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交給意大利。這不僅混蛋,更是《慕尼黑協議》的前奏。

在一切準備完畢之後,意大利墨索里尼起兵30萬直撲埃塞俄比亞,當時的埃塞俄比亞皇帝叫塞拉西一世。雖然他的軍隊35萬人,但真正被塞拉西一世指揮的也就幾萬人。意大利軍隊兵分三路直撲而來。但結果是結果就是三十萬大軍被武器缺乏但驍勇算善戰的埃塞俄比亞軍隊阻擊了一個月而沒有前進一步。意大利作戰不利原因在於,由於路途遙遠,意大利的後勤補給跟不上,再就是埃塞俄比亞地形複雜、意大利軍隊非常不適應,機械化部隊作戰部隊無法發揮優勢作用。軍隊優勢並不明顯。而且意大利付出了死亡3000人,傷5000人,損失坦克18輛,火炮33門、機槍725挺,步槍3654支的慘重代價。

此時國聯雖然把意大利當做侵略國,但沒有任何用處。英法依然和意大利加強往來,反而對埃塞俄比亞進行經濟和貿易制裁,趁此時機,墨索里尼的軍隊於1936年3月31日擊敗埃塞俄比亞軍主力被軍隊。5月3日,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國。5月9日,意大利政府宣佈吞併埃塞俄比亞。在1941年1月塞拉西率部返國,人民群起響應,隊伍迅速擴大。5月5日,塞拉西一世進入首都,埃塞俄比亞復國,埃塞俄比亞衛國戰爭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我是清水空流,歷代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估計大家對埃塞俄比亞這個名字比較陌生,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國家。

埃塞俄比亞是個非洲國家,人口9千萬,面積110萬平方公里。

埃塞俄比亞是個有三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這裡最早的居民來自阿拉伯半島。

因此全國有半數以上的居民,都信仰伊斯蘭教。

埃塞俄比亞是非洲唯一跟中國軍隊交過手的國家(抗美援朝),但現在跟中國關係很好,目前有幾十萬中國人生活在那裡。

埃塞俄比亞曾經被意大利侵略過兩次,第一次是在1896年,意大利軍隊被打得滿地找牙,不得不會灰溜溜撤出軍隊,承認埃塞俄比亞的獨立地位。

1936年,意大利軍隊再次入侵埃塞俄比亞,這次意大利人得手了,他們如願佔領了這個非洲國家,國王賽拉西一世被迫流亡國外。

是盟軍在1941年打走了入侵者,解放了埃塞俄比亞人民,國王賽拉西一世才得以復辟。

那麼,埃塞俄比亞在非洲,意大利在歐洲,二戰的時候,意大利軍隊為什麼要千里迢迢侵埃塞俄比亞?

一、埃塞俄比亞是塊肥肉。

我們知道歐洲國家最先進行工業革命,國力非常強大。這些崛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就要向海外尋求市場,掠奪資源,也就是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因此說侵略是帝國主義國家本性決定的,只要是比他們弱小的國家都要入侵,不管遠近,不管是什麼國家。

早在16世紀的時候,埃塞俄比亞就先後遭到過葡萄牙和奧斯曼帝國的入侵。

200年以後,英國殖民者入侵了這個災難深重的非洲國家。

其次,埃塞俄比亞是塊肥肉,地廣人稀,現在的人口密度每公里才82人,當時人口稀少可想而知。

之所以說埃塞俄比亞是塊寶地,是因為它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不但可以開採出金燦燦的黃金,而且鎳、銅、鉑、鉭、硅、鉀鹽儲量非常豐富。

更叫人想不到的是,埃塞俄比亞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也非常可觀,至於大理石石灰石更是多了去了。

最叫人想不到的是,埃塞俄比亞的水資源還非常豐富,被稱為非洲水庫,這在普遍乾燥少雨的非洲,實在是太難得了。

所以埃塞俄比亞的農業非常發達,咖啡產量為非洲之冠,佔全世界產量的六分之一。它的畜牧業更是位居非洲老大,世界前列。

對於殖民者來說,只要有機會,沒有能不能入侵的國家。那些資源缺乏的骨頭國家他們都敢入侵,更別說埃塞俄比亞這塊肥肉了。

二、轉嫁國內危機。

雖然埃塞俄比亞是塊肥肉,但意大利一直未能下手,找不到機會。

在十八世紀,埃塞俄比亞一直是英國的勢力範圍。1890年,意大利打走了英國人,好不容易把這裡據為己有,但他們的統治遭到該國人民的反抗,六年後被埃塞俄比亞人打了出去。

雖然被人家打跑了,灰頭土臉;可是意大利人並不死心,依舊在惦記著這塊非洲肥肉。

1922年,大獨裁者、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分子墨索里尼上臺了,跟希特勒一樣,他也是個戰爭狂人,當然毫不猶豫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希特勒對外侵略是為了轉嫁國內矛盾,墨索里尼也是如此。

意大利也在1929年前後遭遇了經濟危機,經濟疲軟,物價飛漲、失業率居高不下,政府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壓力。

發動戰爭就可以擺脫危機,千百年來,大獨裁者都是這樣做的,屢試不爽。

三、國際形勢有利。

上面我們說到,埃塞俄比亞(阿比西尼亞)是殖民者必爭之地,是英法傳統的勢力範圍,要想吞併阿比西尼亞,不能顧忌兩國的態度。

當時納粹德國正在磨刀霍霍,企圖征服歐洲諸國,英法對此非常恐慌,就想拉攏意大利抗衡希特勒。

開始的時候,法國非常主動。

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簽署了《意法條約》。這個條約的主題就是綏靖,幻想著意大利能倒向自己這邊。

英國開始的時候不同意意大利在非洲動手,怕影響到自己在那裡的利益,但權衡之後,覺得如果能換取意大利不跟德國結盟,也值得。於是,英國雖然沒有公開支持,但也沒有表示反對,等於默許了墨索里尼的行動。

英法的縱容和默許,讓墨索里尼看到了希望。於是,就在1935年10月3日,發動了對埃塞俄比亞(阿比西尼亞)的侵略戰爭。


小約翰


如果說德國又一次成為世界大戰的始作俑國,那麼一定來自《凡爾賽和約》的制裁,經濟大蕭條的“逼迫”,以及英法綏靖政策的縱容;如果說希特勒底氣十足的發動武裝入侵,那一定離不開墨索里尼的“功勞”。

作為法西斯的“鼻祖”墨索里尼,自封“新凱撒”,早已有了侵略擴張的野心。可是,歐洲列強已將海外殖民地爭奪的差不多了,沒有辦法,他把擴張的重點放在了非洲小國埃塞俄比亞(當時稱:阿比西尼亞)。這是為什麼呢?

愛慕虛榮的法西斯“老大”。

首先,上臺後的他一直在致力於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他的法西斯統治,引發反對的聲音依然強大。為了更好的體現自己的地位,轉移國內的熱點矛盾,將埃塞俄比亞納入其版圖,勢必得到全國上下的支持,從而提高自己的威望。

其次,向希特勒證明自己的實力。作為“後起之秀”的“小鬍子”,自上臺以來,表露出咄咄逼人的面目,在各方面都超過了他。尤其是軍事上,武器裝備先進,部隊士氣高漲,這讓法西斯“老大”多少有些不服氣。

尤其是,當時的奧地利總理被納粹黨徒悄悄暗殺了之後,在其庇護下的奧地利政府向其求援。雖然德、意兩國已經是盟友了,但自認為“老大”的墨索里尼出動4個師,部署在德意兩國的邊境上。

其實,保護是假,想在“小鬍子”面前樹立“老大”的威望是真。結果,“小鬍子”非但不給面子,沒有撤軍的意思,反而進一步的威脅意軍,最終意軍不得不從邊境撤軍。這件事讓他很沒有面子,他要極力想辦法證明自己的實力。

更為重要的是,該國曾經是羅馬人心中“永遠的痛”。

原來19世紀後期,意軍出兵埃塞俄比亞,雖然埃塞武裝奮起反擊,但雙方軍事實力懸殊太大,意軍毫不費力地向前推進。新當上該國國王的孟尼利克,他可是一個見過世面的人,為了維護本國主權,他決定先麻痺對方,而後發展軍力。

因此,為給軍事準備贏得足夠的時間,他與羅馬簽署了《烏查裡條約》同意割讓一部分領土。並在以後的幾年裡,進口大量先進的槍炮和裝備。然而,在意軍看來,這位韜光養晦的君主就是一個沒腦子的土著人。

囂張的羅馬人為了將其完全淪為殖民地,再次出兵該國。面對突變的局勢,孟尼利克帶領著國民奮起反擊,現在他的大部分戰士,都有了歐洲和美國提供的精良武器。

渾然不知的意軍,一直認為他們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當意軍出現在阿杜瓦時,如潮水般的埃塞軍人從四面殺出,儘管有進口的武器和裝備,但是與意軍想比,他們的軍隊畢竟是中世紀的產物,還是處於劣勢的地位。

但是手持長劍,揮舞火槍的埃塞武士並沒有後退,他們勇往直前,衝向意軍陣地。最終,埃塞軍隊贏得了勝利,並將1896年3月1日作為他們的國慶日。他們為了民族獨立,視死如歸的精神,在被人們驚歎為奇蹟的同時,也贏得了全世界尊重。

相反,意大利人聽到戰敗的消息後,徹底憤怒了,這是一個十足的恥辱。西方社會也一片譁然,因為他們都無法理解,一個裝備先進武器的軍隊會被一群非洲土著士兵殺得丟盔卸甲。

阿杜瓦戰役,非但沒有讓其淪為殖民地,反而使得意軍淪為國際的笑柄。直到1935年,墨索里尼的30萬大軍再一次踏上了這片土地,除了向“小鬍子”展示意軍強大的戰鬥力外,更是為了洗刷他們念念不忘40多年前的恥辱。

一場得不償失的勝利。

同當年一樣,埃塞軍人頑強地抗擊著這支兇狠的法西斯軍隊,他們利用山區地形,組織伏擊戰,多次挫敗了意軍的進攻,給驕橫的意軍以沉重的打擊。這場正義的戰爭,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支持與同情。

在強烈的輿論譴責下,國際聯盟宣佈意軍的行為屬於侵略性行為,要求其撤軍並對其實行經濟制裁。但是英法等國“雷聲大,雨點小”的做法,其實就是綏靖政策的縱容。7個月後,意大利宣佈埃塞俄比亞為其殖民地。

這場久違的勝利,讓全體意大利人歡呼雀躍。然而,這場被墨索里尼吹噓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殖民戰爭”並沒有停止,佔領地的人民仍堅守著山區進行抵抗,他們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同時,也讓對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首先,回報抵不上支出。雖然征服了埃塞俄比亞,讓其的版圖因此擴大了一倍。但是這個除了不缺沙子基本什麼都缺的國家,佔領之後可以掠奪的資源極少。同時,工業基礎十分薄弱,人口素質低,能夠利用的東西很少。

說白了,就是一個不毛之地,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為了穩定佔領地的局面,常年在外部署大量的兵力,卻不能“以戰養戰”,所需物資還要從國內運輸。其實,明眼人都知道,他們得到的回報不足以抵償為此支付的成本。

其次,非正義戰爭遭到全世界的反對。一場“以大欺小”的侵略戰爭,自然不會得到世界人民的認可,隨後而來的各種經濟制裁,鋼材、稀有金屬、橡膠等戰略物資都被列入了禁運名單,讓本就資源緊缺的意大利工業更加捉襟見肘。

更要命的是,它幾乎掏空了意大利的國庫。這個非洲國家是如此的遼闊和貧困,各種基礎設施投入高得驚人:佔領期間他們至少投入了60億里拉,是海軍一年預算(13億里拉)的六倍,這筆錢可以造9萬輛坦克。

這個沉重“包袱”,對其經濟可謂致命一擊。歷史學家亨利.亞當斯曾這樣評論:“一個國家的命運此時已註定,因為這場因虛榮發動、且未經深思熟慮的戰爭,它過早地消耗了為世界大戰積攢的資本。”

當然,這場戰役,收穫最大的要算希特勒了。在他擴軍備戰的同時,最擔心是就是歐洲各國的戰略部署和政策決心。有愛虛榮的墨索里尼為他“趟路”,讓他徹底看清了英法美等國的真實嘴臉,為其發動戰爭增添了更大的底氣。

都說二戰中意軍的表現更像是“滑稽演員”笑話不斷,但從其法西斯“老大”的“無腦”做法,也正好詮釋了“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二戰意大利軍隊為什麼要侵略埃塞俄比亞?


我們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德國和日本建立了軸心國集團,對全世界發動法西斯戰爭。埃塞俄比亞是一個位於非洲東北的國家,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但意大利作為軸心國集團的第三大巨頭,在二戰初期,卻出兵侵略埃塞俄比亞,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小編認為,作為軸心國集團三巨頭之一的意大利,之所以要侵略埃塞俄比亞,既有一雪前恥的原因,也有覬覦其戰略位置和資源的目的,更有轉移國內矛盾的目的。具體原因是:

一是為了一雪前恥。因為意大利曾經被埃塞俄比亞打敗,被迫賠款求和,遭世人恥笑。事情是這樣的:19世紀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歐洲各國迅速發展和軍備擴展,強大的他們紛紛把罪惡的雙手伸到海外,歐洲列強紛紛佔領海外殖民地,意大利自然也不例外。於是在1890年,意大利發動了第一次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當時的意大利集結了1.4萬裝備精良的軍隊入侵,當時的埃塞俄比亞還是封建落後的國家,面對手持大刀長矛的埃塞俄比亞軍隊,意大利軍隊前期取得了巨大的優勢,但是隨著局勢的發展,埃塞俄比亞逐漸扳回了劣勢,全副武裝的意大利軍隊居然被手持弓箭、長矛的當地土著打敗了。最後意大利被迫承認埃塞俄比亞的主權完整,並向埃塞俄比亞賠款求和。意大利戰敗的消息傳遍了歐洲,成了歐洲人的笑柄,鐵血宰相俾斯麥當時也吐槽意大利胃口不錯,牙口太爛。就這樣,一個代表現代文明的歐洲國家被落後的非洲國家給打敗,還得跟他們賠款求和,以至於被歐洲列強作為飯後談資嘲笑了幾十年。於是在二戰初期,墨索里尼為了一雪前恥,挽回面子,把戰爭的矛頭指向了埃塞俄比亞,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

二是因為埃塞俄比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埃塞俄比亞是一個位於非洲東北的國家,東與吉布提、索馬里毗鄰,西同蘇丹、南蘇丹交界,南與肯尼亞接壤,北接厄立特里亞,扼守紅海要衝曼德海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二戰初期,野心勃勃墨索里尼為獨霸地中海、控制地中海的戰略要地,以此為據點重新瓜分東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於是便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另外,1935年 10月,意大利已經實際上佔領了索馬里和厄立特尼亞,埃塞俄比亞位於這兩塊殖民地的中間,形成了對埃塞俄比亞的包夾之勢。不但有利於攻打埃塞俄比亞,而且只要佔領了埃塞俄比亞就能讓意大利兩塊殖民地連成一片,這對意大利來說是極具戰略意義。

三是為了轉移經濟危機帶來的國內矛盾。我們知道,資本主義制度每隔一定時期會爆發經濟危機,1929至1933年就爆發了全球性經濟危機,給歐洲國家造成了致命一擊。它使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40%,損失2500億美元,比整個一戰造成的損失還要大。經濟危機期間,意大利工廠紛紛倒閉,就連國內最大的三家銀行也被迫關門,失業工人將近100萬,農民相繼破產,金融界一片黑暗,政局動盪不堪,這讓當政的墨索里尼寢食難安。而當時其它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依靠羅斯福新政挺過來了,英國依靠龐大的殖民地挺過來了,法國依靠農業基礎挺過來了,德國依靠國家社會主義挺過來了。意大利環顧四周,沒有辦法,只能企圖靠發動對外侵略戰爭轉移國內矛盾,挽救國家。因為戰爭可以加大軍備生產,擴大內需供求;可以增強民眾凝聚力,轉移民族矛盾;可以獲得賠款和土地,緩解經濟矛盾。並且埃塞俄比亞雖然地處沙漠,經濟落後,但礦產資源豐富,盛產黃金和白銀等貴重金屬,如果佔領有助於意大利恢復經濟發展。於是,墨索里尼就把侵略的矛頭對準了老對手,落後而又沒有被其它國家佔領的埃塞俄比亞。

四是因為埃塞爾比賽當時是落後的國家。俗話說“落後就要捱打"。當時的埃塞俄比亞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國內領土以封建領主為主,並且埃軍武器裝備低劣,以大刀、弓箭、長矛為主,軍隊又分別隸屬於各地的封建領主,在戰鬥中不但不能統一軍事行動,而且封建領主為了保存各自的實力還互不支援。而意大利是一個“出道侵略太晚”的國家,當時能侵略的國家寥寥無幾,歐洲的惹不起,只能欺負欺負非洲的,而非洲大部分地盤都被英法等強國佔領,就剩一個埃塞爾比亞了,正好它還在意大利在非洲的殖民地中間,於是,意大利就發動了侵略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

所以,綜合以上幾方面原因,小編認為,欺軟怕硬的意大利為了緩解國家矛盾和經濟危機,再加上圖謀世界的野心和記仇的報復心,最終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落後的埃塞俄比亞。


葛大小姐


埃塞俄比瓦是位於非洲東北部的一個小國家,1935年,二戰爆發前夕,意大利不顧國際道義發動了對埃塞俄比亞的入侵,當時它的名字叫做阿比西尼亞。

意大利之所以選擇入侵埃塞俄比亞,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此地對於意大利軍隊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時,意大利在非洲有兩塊殖民地,而可憐的埃塞俄比亞就在這兩塊殖民地之間。意大利如果能夠成功佔領埃塞俄比亞將會極大提升自己殖民地的安全。

埃塞俄比亞與意大利有著說不清的淵源。

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正在進行得如火如荼,列強們紛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意大利自然也沒有免俗。

當時意大利選擇了入侵埃塞俄比亞,意大利糾結了一萬四千人軍隊,向埃塞俄比亞發起了進攻。不過,結果出乎意料,意大利敗給了埃塞俄比亞,被迫承認了埃塞俄比亞的主權完整。因為此事意大利還受到了歐洲其餘國家的嘲諷。

所以有的人認為這一次戰敗帶給意大利的恥辱是後來墨索里尼上臺選擇入侵埃塞俄比亞的重要原因。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意大利軍隊戰鬥力太弱,能夠欺負的國家太少了,直接只能欺負欺負遠在非洲的埃塞爾比亞,也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資格與希特勒相提並論。


是阿維啊


糾正一下,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是在二戰之前,確切點說是在1936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佔領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墨索里尼宣稱征服了埃塞俄比亞全國。

為何意大利偏偏挑上了埃塞俄比亞呢?

1、對於歷史的復仇

其實這不是意大利第一次侵略埃塞俄比亞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在世界列強搶著瓜分世界時,意大利就看上了埃塞俄比亞,當時非洲多數是英法殖民地,而埃塞俄比亞是為數不多的獨立國家,這樣的肥肉怎能放過?於是意大利在1887年和1895年,兩次發動侵埃戰爭,但均以失敗告終,而且還遭到了歐洲列強的嘲笑。所以意大利一直憋著口氣要復仇。

2、轉嫁國內矛盾

應該說墨索里尼是希特勒的老師,他們都是在國內出現重大的政治、經濟問題後,通過煽動極端分子鬧事上臺的。1925年,墨索里尼便成為了意大利的唯一統治者。但其實墨索里尼沒有希特勒的水平,意大利國內並沒有好轉,於是他便看上了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雖然不發達,但資源比較豐富,幾十年前沒有完成的夙願,現在一定要完成。

3、看重其戰略位置

當時的國際形勢,大家早就對知道新一輪的戰爭可能無法避免了,於是乎趁著歐洲各國都在拉幫結派之際,意大利與法國交換利益,再次出兵埃塞俄比亞,併成功佔領了這個國家。大家看地圖,這樣意大利就將埃塞俄比亞與之前的殖民地厄立特里亞、利比亞、索馬里連成一片,成功控制了紅海。這樣為以後北上出兵地中海,控制希臘等國,成為一個橫跨地中海的帝國打下基礎,當然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呵呵。

直到現在,埃塞俄比亞依然是一個不發達地區,人均GDP只有700多美元,但依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了我國“一帶一路”中重要的合作國家,其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也成為非洲重要的中轉站,未來充滿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