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離英倫三島那麼近,為什麼英國沒有全部佔領愛爾蘭島?

別酒流年


這主要是文化和信仰不同的原因,以及愛爾蘭從骨子裡憎恨英國人統治的原因。

  1. 先說文化和信仰。

愛爾蘭人90%信仰天主教。而英國統治期間大量的英國新教徒湧入愛爾蘭,並設立高校教育機構,愛爾蘭最著名的大學聖三一學院就是基督教大學,目前該校排名全國愛爾蘭第一名。但基於信仰確實是不同,導致在英國統治期間大量的愛爾蘭,老百姓如果不是信仰新校的話。是無法受到高等教育的。逐漸的階級分化和矛盾產生。1840年,終於有機會可以說讓自己和平獨立。大部分的愛爾蘭天主教徒選擇了留在那兒了,並建立共和國。而少部分新教徒遷移到了北愛爾蘭,並在那裡繼續留在英國的統治下。

2. 愛爾蘭是非常憎恨英國人統治的。

英國人對愛爾蘭人的歧視就相當於白種人對黑種人的歧視,雖然英國和愛爾蘭人都是白種人,但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在學校上學的時候,如果同學說,我們週末一起去玩吧,如果一群英國小孩中其中有一個是愛爾蘭人的話,那麼英國的小朋友就會很鄙視的對另外一波英國小孩說“你們確定帶著他一起去嗎?愛爾蘭人?”這是英國人從骨頭裡往外散發出的一種歧視。而且是非故意而為之。

因此愛爾蘭不是英國的一部分,那是肯定的了。


惠揮發與惠發灰


英國在歷史上曾吞併了整個愛爾蘭島,但在一戰後又吐出了大部分。

愛爾蘭是獨立島,與大不列顛島不相連接。


愛爾蘭島原住民屬於歐洲凱爾特人種,他們信奉天主教。

從1169年開始,居住在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盎格魯-薩克遜人不斷從海上入侵愛爾蘭島,最終在1541年由英王取代愛爾蘭王,將愛爾蘭島收入英格蘭版圖中。

1916年,陷入一戰中的英軍在凡爾登和索姆河會戰中傷亡百萬,被德國人用馬克沁重機槍幾乎屠殺了一代英格蘭人。在英國大傷元氣情況下,愛爾蘭人乘機舉行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要求獨立的大規模起義。迫使在一戰結束後英國中央政府與愛爾蘭地方政府談判,讓愛爾蘭人作出是否留在英國的選擇。

結果愛爾蘭島南部26個郡選擇脫英,北部6個郡由於英格蘭移民多,且那裡許多愛爾蘭人接受了英格蘭信奉的基督新教,它們選擇了留在英國。於是,雙方簽訂《英愛條約》,愛爾蘭島南部26郡變成了“愛爾蘭自由邦”。

1937年,納粹崛起,歐洲風雲突變,愛爾蘭自由邦藉機自我升級為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1948年愛爾蘭共和國宣佈脫離英聯邦成為永久中立國,1949年被二戰打衰的英國被迫承認愛爾蘭獨立。

英國在1541年吞併了愛爾蘭,從1921年開始至1949年,終於將南愛爾蘭26個郡吐了出來。

但至今,英國仍然將北愛爾蘭6個郡銜在嘴裡。與之組成“大不列顛及其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由於英國脫歐,而北愛爾蘭不願意脫歐,不願意被歐盟在南北愛爾蘭之間設立“硬邊界”阻斷來往,北愛爾公投“脫英、迴歸愛爾蘭”的可能性非常大。


諶人


愛爾蘭是英國的第一塊殖民地,自中國宋朝時期就被英國統治,直到1922年從英國獨立,前後持續了600餘年的時間。

在這漫長的歲月裡,英愛兩國為何沒能融為一體?愛爾蘭又為什麼沒有和北愛爾蘭一起留於英國呢?

英國的巨石陣作為“史前巨石文化”的代表聞名於世,然而與它同時期的巨石文化遺址還有愛爾蘭都柏林北部的“紐格蘭奇墓”,這座長廊式墓穴同樣是世界最古老建築物之一,其歷史比埃及的金字塔還要悠久。


它從五千年前屹立至今,只有在每年12月19日至23日的黎明時分才會有陽光照入,每年此時,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瞻仰這一新石器時代的驚人壯舉。

除此之外,現代愛爾蘭人的祖先凱爾特人更是曾於羅馬人爭雄,幾乎稱霸歐洲的古代文明族群。

公元前6世紀,凱爾特人來到愛爾蘭,使愛爾蘭在思想、語言、文化上得到了統一,此後1600餘年的時間裡,愛爾蘭一直由凱爾特人統治,即便是曾經吞併了英格蘭的羅馬帝國也未能將其侵佔,這使得愛爾蘭保存了完整而獨特的凱爾特文化。

凱爾特人歷史分部範圍

曾有專家指出“愛爾蘭是世界上僅存的凱爾特民族國家”,一個在紛爭不斷的歐洲地區延續千年的古老民族又豈會甘心臣服他國呢?

促進英國統一的文明寶庫

公元5世紀,相對落後而野蠻的日耳曼人肆虐歐洲,勢微的羅馬帝國無力抵禦,致使歐洲的基督教文明幾近消亡。

5世紀中葉,盎格魯-撒克遜人(英國人的祖先)佔領英格蘭,粗暴的摧毀了不列顛人和羅馬人建立起來的社會文明,幾乎將不列顛帶回原始時代。

英格蘭七國時代

未遭“蠻族”入侵的愛爾蘭則成了一個世外桃源,在432年皈依基督教之後,迅速發展出了與本土文化相結合的凱爾特式基督教,建立了獨特的修道院制度。

愛爾蘭基督徒們堅守正統的基督教教義,熱衷於研究學習,編纂圖書,使得諸多歐洲歷史文獻和偉大思想得以保存,同時也成為了向西歐地區傳播基督教文明的主要力量。

公元6世紀,愛爾蘭以蘇格蘭為起點,開始了向不列顛地區的傳教活動,並在蘇格蘭西部的艾奧納島上建造了一座修道院作為宣教中心。

之後,從艾奧納島修道院出發的傳教團,使英格蘭七國中的諾森伯里亞、麥西亞和埃塞克斯等都接受了基督教。

艾奧納島修道院

7世紀末,統治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實現了宗教信仰的統一,並確定了和羅馬教廷的從屬關係。

羅馬教廷對英格蘭基督教不分王國的統一管理,又給盎格魯-撒克遜人植入了建立統一王國的理念,直接促使英格蘭完成在政治上的統一。

優秀民族文化同化殖民者

凱爾特人統治愛爾蘭期間,建立起來了五大王國,分別為北部的厄爾斯特,西部的康諾赫特,南部的蒙斯特,東南部的倫斯特,分為南倫斯特和北倫斯特。

愛爾蘭歷史地圖

公元999年蒙斯特的布賴恩·博魯擊退入侵的維京人之後,成為愛爾蘭最高國王,使愛爾蘭有了15年的短暫統一。

布賴恩·博魯去世後,諸國君王為了爭奪最高國王的頭銜而爭鬥不斷,其中倫斯特的德莫特·麥克默查德邀請英格蘭軍隊進入愛爾蘭以助自己一臂之力,未曾想“引狼入室”,致使愛爾蘭諸國先後被英格蘭征服,開始成為英格蘭的殖民地。

在英格蘭的侵略過程中,堅忍不拔的愛爾蘭人,憑藉其優秀的民族文化竟讓很多殖民者變的“比愛爾蘭人更愛爾蘭”。

英格蘭政府自然不願意看到這一情形,遂頒佈了《基爾肯尼法令》以阻止殖民者被逆向同化。

法令包括禁止英國人和愛爾蘭人通婚;禁止領養愛爾蘭兒童;禁止使用愛爾蘭姓氏、語言、習俗,穿戴愛爾蘭服飾;禁止愛爾蘭的僧侶、雲遊歌者、說書人進入英國人聚居地區等35項禁令。

甚至禁止英國貴族階層參與愛爾蘭棒球運動,以削減凱爾特文化帶來的影響,1537年,還進一步的通過《高爾威法令》 取締了愛爾蘭的棒球運動。

這些法令彰顯了愛爾蘭民族文化強大的同化能力,也標誌著殖民者“英國化”愛爾蘭的失敗,加之愛爾蘭人的頑強抵抗,直到15世紀末期,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都毫無起色。

宗教信仰被殘酷打壓

相對於華夏文明可“佛道同修”的開放與包容,歐洲一神教的胸襟則要狹隘許多,對異教徒有著與生俱來的偏見,即便是同一個宗教也會因對教義理解的不同,而出現兵戎相見的派系鬥爭。

16世紀英國在進行了以新教替代羅馬天主教的宗教改革之後,切斷了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的聯繫,建立了遵循新教教義的英國國教會,在信仰劃一的原則下,打壓國教會之外的其他宗教團體,特別是愛爾蘭的天主教會。

發起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

為了使信奉羅馬天主教的愛爾蘭“異教徒”皈依英國國教,英國政府頒佈了多項法令以合法化對天主教的迫害。

如,1704年制定了“反對天主教勢力壯大”的法令,禁止天主教徒購買土地,且不得以抵押方式出租土地,其所承租的土地必須繳納2/3的年產值作為租金。

另一項在1710年頒佈的法令,還殘忍的規定“凡捕獲一名天主教主教,賞金50英鎊,捕獲一名未經登記的神甫,賞金20英鎊”。

“加維爾肯德法令”的相關條款則更加的周密,天主教大地主的長子,若想在其父親去世後繼承全部地產,必須在一年內或者成年後皈依英國國教,否則該天主教大地主的地產將被所有子嗣均分。

這一舉措要麼增加新教徒的數量,要麼削弱天主教地主的勢力,使天主教徒的地產被諸子均分,越分越小,對英國政府來說百利而無一害。

在參政議政方面,愛爾蘭的天主教徒更是毫無民主可言,他們被禁止任職於政府機關、市政團體,更不準參選郡、和自治城市的議員。

1800年英國政府為了能夠順利完成與愛爾蘭的合併,對愛爾蘭天主教徒的許諾是給予他們被選舉權,可見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人在英國的統治下連“公民權”都是沒有的。

與英國合併之後亦未被公平對待

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期間,愛爾蘭人聯合會於1798年發動武裝起義,希望能夠在法軍的援助下解放愛爾蘭,然而,姍姍來遲的法軍登陸愛爾蘭時,起義已被鎮壓。

面對法軍的入侵威脅,英國政府於1800年強制通過《愛爾蘭合併法》,完成了對愛爾蘭的吞併,並將國名由“大不列顛王國”更改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鑑於殖民時代的土地掠奪,愛爾蘭的土地基本上都掌握在英國地主的手裡,當地農民只能承受著高額的租金艱難維生。

當1845-1850年愛爾蘭因爆發馬鈴薯疫病而發生大饑荒時,英國地主不但沒有提供幫助,反而趁機去登記並收回那些無法按時交租的土地。

英國政府的不作為更進一步激化了英愛矛盾,當100多萬愛爾蘭人正在忍飢挨餓時,足以供給800萬人的農產品卻被源源不斷的收運至英國,而沒有用來救濟當地災民,以至於港口地區爆發“食品暴動”。

被英國派往愛爾蘭負責賑災的查爾斯·特雷維揚爵士甚至發表言論稱“此次饑荒是上帝對愛爾蘭人的懲罰”,英國輿論同樣以宗教偏見來看待愛爾蘭的饑荒,認為“饑荒是上帝為了讓愛爾蘭改變對馬鈴薯的依賴”,在這樣的氛圍中,英國政府救援效率之低可想而知。

查爾斯·特雷維揚

在救災工作未見起色之時,倫敦掌權者又以繼續提供援助會讓愛爾蘭人過渡依賴政府為由,終止了糧食發放,將提供糧食的任務,交給了私人企業,篤信“自由貿易”會實現馬鈴薯的供給平衡。

英國政府給自己的任務則是建設公共工程以提供工作給災民,讓他們有薪資來購買糧食,然而這一計劃也未能有效落實,終成一張“空頭支票”。

1841年愛爾蘭全島的人口約有817.5萬人,在經歷過饑荒之後,到1851年的全島人口僅僅剩510萬人,直接失去了300多萬人。

愛爾蘭大饑荒紀念館

這就是成為聯合王國一部分之後的遭遇,雖然在名義上是與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地位平等的王國,實際上仍如被殖民統治一般,未被當成同胞對待。

南北分治和愛爾蘭的獨立

19世紀末愛爾蘭的文化復興運動,促使愛爾蘭尋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強,僅在1880年就爆發了2590起農民運動。

然而在愛爾蘭北部厄爾斯特地區,由於在17世紀時被英國政府遷入了大量的英國新教徒,而使得該地區新教徒數量大大超過天主教徒。

新教徒們擔心在愛爾蘭獨立之後,失去“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被打壓報復的低等公民,極力反對愛爾蘭獨立運動,並於1912年組建了一支“厄爾斯特志願軍”開始進行軍事操練,同時主張獨立的南部地區也組建了一支“愛爾蘭志願軍”,愛爾蘭進入南北對峙的緊張狀態。

英國政府既不想在愛爾蘭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又不希望其真正的脫離英國,於是在1914年通過了一項《愛爾蘭自治法案》,否決了愛爾蘭獨立的訴求,給予了愛爾蘭地區6年的自治權限,但北部地區的新教徒並不接受這一法案,堅持要求將整個厄爾斯特地區排除在自治之外,南方派系同樣不滿足於只被授予自治權限。

不過,這一法案還未來得及實施就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暫停了。

1919年愛爾蘭共和軍發動了爭取獨立的愛爾蘭獨立戰爭,被英國政府派去鎮壓起義的蒙哥馬利在見證了愛爾蘭人的頑強抵抗之後,認為叛軍雖可被武力鎮壓,但卻無法徹底根除,為免死灰復燃,拖累英國,最好的辦法是讓愛爾蘭儘快建立自治政府,把平息叛亂、穩定局勢的任務推給愛爾蘭自己處理。

1920年英國議會通過《愛爾蘭政府法案》,將愛爾蘭劃分為北愛爾蘭和南愛爾蘭,兩地可分別建立自己的自治機構,兩個機構在未來也可合併為一個。

此後,北愛爾蘭的自治機構開始建立並運轉,南愛爾蘭由於獨立戰爭一直未能建立自治機構。

1921年英愛雙方協議停火,並簽訂了《英愛條約》,條約確認了愛爾蘭的南北分治,給予了北愛爾蘭和南愛爾蘭同等的自治領地位,在南愛爾蘭建立愛爾蘭自由邦,北愛爾蘭可自主選擇是加入愛爾蘭自由邦還是留在英國治下。

隨後新教徒占主導地位的北愛爾蘭選擇加入英國,成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愛爾蘭自由邦則在1949年通過《愛爾蘭共和國法令》脫離英聯邦,成為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

縱觀英愛兩國曆史,英國文明並沒有優秀到可以吸引愛爾蘭人自動歸附,反而曾經輸落於愛爾蘭。

在對愛爾蘭的統治過程中,更是從未聆聽過愛爾蘭人的聲音,一味推行信仰統一和異教迫害,進一步的激發了愛爾蘭人尋求獨立的民族情緒。

最終,新教徒佔多數的北愛爾蘭在加入聯合王國之後出現了持續30年的暴力衝突,而南愛爾蘭在建立共和國之後則一躍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斬獲“歐洲小虎”的美譽。


參考文獻:

桂濤,英國:優雅衰落,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19

麗貝卡·弗雷澤,英國人的故事:從羅馬時代到21世紀,中信出版社,2018

戴維·雷諾茲,大英帝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9

王振華等,列國志:愛爾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錢乘旦等,英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袁茜,1845-1849愛爾蘭大饑荒研究,湖南師範大學,2008


地史館


其實,不是英國不想全部佔領愛爾蘭島,而是英國根本就 無法征服,愛爾蘭島上的全部人心,因為,英國當年統治過愛爾蘭300多年,可是,愛爾蘭島上的大部分人信奉天主教,沒有被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新教所同化,由於,北愛爾蘭人在300多年的統治當中,被盎格魯撒克遜人同化,所以他們在一戰後選擇留在英國;


早在12世紀,英格蘭島上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就開始了武裝佔領愛爾蘭島,不過,由於愛爾蘭島上的民眾極力反抗,英格蘭人一直沒有徹底佔領愛爾蘭島,直到16世紀中葉,也就是1542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正式取代了愛爾蘭國王,至此,整個愛爾蘭島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直到20世紀初,整個愛爾蘭島爆發了一次大饑荒,可是,當時的英國政府並沒有對愛爾蘭進行賑災救助,不但如此,英國為了應對和德國的戰爭,還從愛爾蘭搜刮民脂民膏,這才導致了愛爾蘭人的武裝反抗,還成立了愛爾蘭共和軍;


直到1919年,英國政府為了鎮壓愛爾蘭共和軍,於是爆發了所謂的“英愛戰爭”,由於當時的英國受一戰影響,元氣大傷,根本無力鎮壓愛爾蘭共和軍,英國政府被迫允許愛爾蘭南部的26個郡成為“自由邦”,愛爾蘭北部的6個郡,已經信奉新教,於是,他們選擇了繼續留在英國;

當時愛爾蘭南部的26個郡,以“自由邦”的形式存在,一直等到1937年,愛爾蘭“自由邦”,正式宣佈獨立成為愛爾蘭共和國,英國政府在1949年,正式廢除了英國國王,為愛爾蘭國家元首的慣例,北愛爾蘭的6個郡,繼續選擇留在英國;由此可以看出,英國並不是不想佔領整個愛爾蘭島,他們曾經確實統治過,愛爾蘭島300餘年,可是,英國依然無法征服愛爾蘭島上的大部分人心,最終,被迫允許愛爾蘭獨立成為一個國家,只有北愛爾蘭的6個郡,被成功同化為新教徒,所以北愛選擇了繼續留在英國 。



關注小柳聊聊兵,更多精彩內容觀看


小柳聊聊兵


愛爾蘭西臨大西洋,東靠愛爾蘭海,被稱為“翡翠島國”,曾被英國統治好幾百年。

為什麼英國不能全部佔領愛爾蘭?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 宗教信仰的不同

英國皇室為了離婚問題,決定與羅馬天主教會決裂。同時,亨利八世在愛爾蘭強制推行宗教改革。但是對於大多數愛爾蘭人來說,宗教信仰就是生命:“愛爾蘭是教皇的采邑,英王的權力只是緣於當年教皇阿德里安的賜予”。

2. 英國對愛爾蘭血腥鎮壓

1643年9月,愛爾蘭貴族聯盟宣佈愛爾蘭獨立。然而,愛爾蘭獨立遭到了克倫威爾的血腥鎮壓。1649年8月15日,克倫威爾率領軍隊登陸都柏林,9月10日,在攻克阿斯頓後,下令屠城,3500名居民遇難。此後一直到1652年,英國軍隊共屠殺了三萬名愛爾蘭人。1641年,愛爾蘭人有150萬人,到了1652年,由於戰爭、瘟疫、流放而死去的愛爾蘭人,達到50萬人!血腥的鎮壓,使得愛爾蘭再次迴歸英國統治,但鎮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愛爾蘭的獨立之路不會停止。

3. 英國區別對待愛爾蘭人民

19世紀愛爾蘭爆發了史無前例的大饑荒,正是它導致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人口銳減近1/4,並永久性地改變了愛爾蘭島的人口、政治和文化景觀,在這期間英國統治者不但不管不問,還拒絕它國的救助,這使得愛爾蘭人同英國統治者深深結怨。

4.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英國實力大降,無法有效鎮壓愛爾蘭獨立。

愛爾蘭再次獨立起始於1919年,1919年1月21日,愛爾蘭共和軍殺死兩名皇家愛爾蘭保安團成員。這一天,被認為是愛爾蘭獨立戰爭的起點。在此後的三年時間內,為了爭取獨立,愛爾蘭人組成的共和軍在全國各地發動游擊戰,用暴力反對英國的統治。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英帝國國內一片廢墟,無力鎮壓愛爾蘭獨立運動。

總之只有實行對民眾好的政策才可以國泰民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