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認為中國的中醫起源於哪個朝代呢?

食藥養生主


史學界一直認為,中醫起源於原始社會,但是其系統理論,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一直到封建王朝的中期才趨於完善。

首先,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這有很多的證據。比如,“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又比如《黃帝內經》,這些都充分表明,炎帝黃帝時期,中醫已有雛形,古人已經掌握了以中藥材治理疾病的辦法,以及一些簡單的養生治病的中醫原理。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中醫理論基本形成的時期。因為易經陰陽學說的出現,中醫學確定了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確診疾病,並通過調整陰陽,標本兼治的方法,治療疾病。

之後中醫歷代均有總結髮展。中醫承載著歷代醫家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知識,是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是與中藥學共同發展的。中醫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辨證論治,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而古代的藥學家,通過對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的不斷研究和探索,對各種藥材的藥性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掌握了它們的藥性和功效。中藥的發展,客觀上使得中醫學理論和實踐變得極為豐富。





笑談古和今


中華中醫是中國的國粹。中醫的起源和發展是怎樣的?

起源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中醫就是華夏先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活中得來的,也就是說中醫起源於夏朝,到原始社會未期時,中醫己成雛形。


創始人

由於當時缺乏文字的記載,只留下了一些傳說,比如我們所知道的神農嘗百草和伏羲制九針的傳說,根據這些說法,後人確定神農和伏羲分別是中醫學和針灸學的開創者。

中醫方法的形成

灸熨、針刺和湯藥是中醫的三大基本治療方法,灸熨源自於人們對火的應用,針刺出白於對石器的使用,而湯藥則產生於對食物的尋找過程,這些在初始階段都是古人不自覺的偶然發現,後來才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確定的知識,形成了中醫發展的源頭。



中醫知識的形成

上古時期,人們對自然的認識還只是處於矇昧階段,因此巫術盛形,而疾病的治療更是與巫術密切地結合在一起,所以當時巫、醫為一職,也就是說當時的中醫還是半巫半醫。而最初的中醫知識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形成,在甲骨文中己經有了對確定病名的記載。
進入到周代,就開始出現了專業的醫師,並且醫學開始分科,也建立了醫政制弢。到春秋戰國及至秦漢時期,隨著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一批醫學大家和醫學經典著作的出現,中醫就已經進入了全面成熟的階段了。


半個南山人


人類的誕生,可以說與疾病相生相隨,為克服疾病,醫學便誕生,但嚴格意義上講,那又不屬於醫學。

所謂醫學,能夠作為一門學問。自有其理論體系,如我們所說的中醫,它包含有獨特的:陰陽五行學說,中藥藥物學、經脈學說;“望、聞、問、切”四診法等,若符合這標準的,大概只有戰國至三國期間(公元前475-公元265年),近7百年時間。才算中醫誕生時期。


那麼往前推,只能說中醫還處於摸索階段,並未形成自己所獨有的體系,如從已出土的文物,殷墟甲骨文約有16萬片,其中光描寫疾病的就有323片,415辭。所載疾病名稱就有20餘種,但能夠依次來判斷,從此中醫就誕生於西周時期。

這顯然是不夠嚴謹,如在埃及發現象形文字,同樣有關疾病的描述,但能夠就此說埃及醫學就此誕生。


同樣的道理,在農村的,有這麼一個經驗:所養的貓狗不舒服,它們自己會跑到山裡,自己去吃些野草來緩解疼痛,雞會吃些石子,來幫助消化,可否就此推斷,動物也形成了自己的醫學!



自然是說不通的,具體而言。我國傳統醫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於戰國時期,到兩晉時期,中醫醫藥學飛速發展,與之協調發展則是中醫體系已初具規模,這個西漢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到東漢末年《傷寒雜病論》的成書,及晉初王叔和編纂的《脈經》,還有《神農本草經》的問世,無不以標誌中醫作為一門學問,已初步完成。

中醫真正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則要等到明清時期,溫病學的完成。這前前後後,數千年時間,我國醫學才算走出來一條不同於西醫的都有醫學。


本草百曉生


中醫應該起源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

上古時期,巫醫不分家。古漢語“毉”,毉字從巫。不僅如此,還有大量的古代典籍佐證。

《周禮·大聚》曰:“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

《說文解字》曰:“古者,巫彭初作醫”。

《世本》曰:“巫咸作醫”。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巫的社會地位下降,醫學思想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史記·扁鵲列傳》:“故病有六不治。……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內經》:信巫不信醫,不治。巫豈可列之醫科中哉!

所以我認為在醫學脫離於“巫”的思想範疇中時,才算是中醫醫學思想的真正確立!這也才能算得上是中醫真正的起源。

雖然已有分別,但這並不等於所有人都接受了,歷史上每一次新思想都是慢慢的擴散然後才廣為人知的。起碼在當時的民間來說,對於巫和醫的分別還是稍顯遲鈍!

其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巫”又以另一種形式進入了“醫”中。

這就是“祝由術”,其實我並不瞭解祝由術是真是假。我查了許多資料祝由術更像是一種心理治療,通過外部刺激咒語、符咒、法術的等等方式達到治癒病人的目的。

在古代中醫分為十三科,祝由術就是其中一種,祝由術治好了漢武帝的急病,一時間天下震動。隋朝以及之後的朝代,認同了祝由術的功效,都把祝由術納入了官方醫學的範疇。

現如今部分偏遠山區所謂的“跳大神”,就是打著祝由術的幌子。

當然對於祝由術這種東西,大家瞭解下就好。

我在知乎上看了半天,有那麼一群人,說他懂我沒發現,說他們不懂,但他們也說的頭頭是道。

沒有人體驗過。也沒有敢人質疑,因為感覺質疑了就等同於質疑了傳統中醫文化,沒有人喜歡招黑,我也不喜歡。所以我對這種東西就四個字:不置可否


璨若朗星


中醫起源於原始社會,當時人類在改造自然、適應自然中,摸索捕食的經驗、怎樣睡覺安全、怎樣保護自己、怎樣避寒避暑、怎樣止血止傷。於是形成初步的自救意識,這種自救土辦法就是中醫的起源。

到了奴隸封建社會,中醫自救、茅屋、衣服、床凳、木車都同時發展。茅屋越來越漂亮、床凳越來越精細、中醫越來越成形。各行各業出現了能人,如建築師趙春、木業魯班、中醫華佗。



楊哥之翩翩舞


中醫起源很早。在成書於戰國到泰漢時期的《黃帝內經》中,中醫的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總結了中醫辯證論治原則。以後,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不斷有所發展。以中醫分科為例,《周禮·天官》記載當時宮廷醫生只分食醫(相當於營養師),疾醫(相當於內科),瘍醫(相當於外傷科)和獸醫。到明代,太醫院設十三科,即大方脈(相當於內科),傷寒(即熱病),婦人,小方脈(相當於兒科),口齒,咽喉,眼,瘡瘍,接骨(或正骨),金創,針灸,按摩,祝由。清初,從小方脈中更分出痘疹科。但近代,由於西洋醫學的輸入和舊政府對中醫的歧視和排擠,中醫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而停滯不前。新中國成立後,阻礙才得以消除。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全國建立中醫院,創辦中醫高等學校,提倡中西醫結合發展中醫學。80年代,進一步提出中醫現代化,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多學科,多途徑研究和發展中醫。


中古朝堂


我始終認為中醫自古以來夏商周時期就有了,後來只是不斷的改良。在改良中發展,就像現代醫學一樣,醫學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道路,沒有盡頭,發展、實驗、實際運用。

中醫的起源問題,其實中醫的起源它是沒有確切的時間,是中國古代老百姓點點滴滴的生活實踐,結合了中醫古代哲學理論而產生。生活實踐,非常簡單,從一開始並沒有多少理論基礎,比如某個人著涼感冒了之後,吃了生薑之後症狀得到很好的改善,那老百姓就有這種生薑治療感冒的模糊印象,隨著經驗積累,一代傳一代,並且逐漸豐富,或者某兩樣食物樹葉樹根樹皮等等搭配一起,能夠治療某個疾病,它就是形成一個簡單的複方,從最早的記載,比如“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就是這古人對於食物和大自然動植物的藥性的基礎探索。





鈿車寶馬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髮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藥最早起源於《神農百草經》中,神農氏嘗百草,這是目前最早的起源,對各種藥理的認識,是在後期不斷的積累中。

一般傳統中藥材講究地道藥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藥材,因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採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同種藥材在其他地區所產者品質佳、療效好。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一點點兒123


根據資料記載,馬王堆三號墳,中(五十二帛書),出自公元前400年至500年的春秋戰國時代。是現今最早出現的藥方劑書,共有52首藥方。在同時代的古醫典藉(內經),有應象大論,陰陽,臟腑經絡大論,中醫理論。記載有方劑十二首。是為我國中醫理論基礎形成期。現代要見到(內經)真跡很難。

根據早期中醫學方劑學資料,將春秋戰國時期,定為中醫理論創建形成期。中草藥的發明便是在此之前的時代。難於知道。

現代,西醫發達,中醫艱難。還不努力,中醫會更難。


無憂草2775


從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盧嘉錫總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看,人類醫學的起源是有“本能的作用”,人類“完成了‘本能的’向‘意識的’行為轉化,形成了人類醫學文化向前發展的基礎。”作者還論述“巫醫與巫術”對醫學起源起到的作用,還說“先秦的‘醫’字,曾經有過‘毉’的寫法。”作者指出“儘管在現代西方醫學與中醫學中均無巫術療法的立錐之地,但在古代(不論中外),巫術療法乃是醫學構成的組成部分。”

再從中國古人對疾病的認識看,在殷代的甲骨卜辭裡就已經有了疾病的概念“在甲骨文中,疾病稱之為‘疒’。”作者還指出在西周的文獻《詩》中提到疾病的名稱就有數十種,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傳文獻中,疾病的名稱亦不少見,如痢、瘧、鼽嚏、風欬、疕、瘍、癉疽等均屬後世常用的疾病名稱。”

從對藥物的認識看,藥這個字在殷周時期的金文中就已經有了,“不可救藥就是出自《詩經·大雅·板》,在《尚書·說命上》還有“若藥弗暝眩,厥疾弗瘳”。

作者因此指出“由於從具體藥物的使用,到建立抽象的‘藥物’概念,再至創造出‘藥’的文字,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歲月,因而可知‘藥’之抽象概念或在周代以前即已產生。至遲在西周時期‘以藥治病’已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祝禱之法”。

如果從藥這個抽象概念形成看,還有甲骨文的“疒”看,中醫的起源應是在周代以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