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你不努力,沒有人能幫你成功


摔跤吧爸爸:你不努力,沒有人能幫你成功

01 貧民窟裡的冠軍

電影《摔跤吧爸爸》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它的原型就是印度著名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馬哈維亞曾經獲得過印度國內的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而遺憾地放棄了摔跤。為了圓世界冠軍的夢想,他將這份希望寄託在了尚未出生的兒子身上,可天意弄人,妻子接連給他生了四個女兒。

一次偶然的啟發,他決定把希望放在女兒身上,他要訓練他的女兒們成為世界冠軍,為了國家和她們自己贏得榮譽。

慶幸的是,他的女兒們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大女兒吉塔2010年獲得英聯邦運動會女子摔跤55公斤級冠軍,是印度運動史上第一位獲得摔跤冠軍的女運動員,曾獲得過世界錦標賽獎牌,參加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成為第一位取得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資格的女摔跤手。

二女兒Babita Kumari在2014年格拉斯哥英聯邦運動會上獲得51公斤級女子自由式摔跤的金牌,兩次獲得英聯邦摔跤錦標賽金牌。2012年世界摔跤錦標賽銅牌。

這是一部充滿溫情的勵志電影,是繼《肖XX的救贖之後》,能打動我的第二部勵志電影。


02 所謂的天賦異稟,不過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很多人驚訝電影中冠軍父親的獨具慧眼,在孩子們的一次打架中發現了女孩們的摔跤天賦,於是把他的女兒們都訓練成了優秀的摔跤手。

其實,我想說的是,打架打贏了男孩這根本不能算是天賦,只能說明她們的體格和力量還可以罷了。這隻能算是優勢,遠遠上升不到天賦異稟的層面。你不知道,馬哈維亞不僅僅把自己的四個女兒都訓練成了優秀的摔跤手,就連他弟弟的兩個女兒也是。

這說明了什麼?

世界上根本沒有那麼多天賦異稟,絕大多數成功只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所謂的刻意練習,就是在正確的方法下,持續練習1萬小時。這個練習不是純粹的重複,而是不斷跳離舒適區,不斷精進的艱苦過程,1萬小時是個粗放的概念,可能更多可能更少,但是絕不輕鬆,非常考驗人的意志力。

試問打架打贏男孩這樣的“天賦”稀缺嗎?可以說一抓一大把。她們勝就勝在有個摔跤冠軍父親從小潛移默化的影響,有父親正確的、一流的訓練方法和她們十年如一日的苦練,不然,她們都不可能問鼎世界舞臺。

這點在電影的後面也得到了印證,大女兒吉塔因為驕傲放鬆了訓練,再加上新教練錯誤的訓練方式,導致吉塔幾次與冠軍失之交臂,成績一落千丈,不復當年輝煌。

天賦的差距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數人高估了這種純天賦的作用的重要性。後天的學習更重要。


摔跤吧爸爸:你不努力,沒有人能幫你成功

03找準方向,持續精進

有人可能會說,有人天生就很擅長幹某些事情,學的就是比別人快。沒錯,生活中確實是有這樣的人,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學習語言、人文類的知識就很快上手,學習理科的很頭痛。

人都會有一定的能力指向,會偏向於擅長某一方面,但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逾越的。再說了,你為什麼非要往自己的弱點上鑽呢?好好經營自己的優勢不好嗎?

我不反對世界上確實存在神童,但也必須承認,生活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既沒有顯性的天賦異稟,也沒有冠軍爸爸和坐擁豐富資源的家族傳承,我們要做的不是找天賦,而是找優勢。

不一定每個人都有顯性天賦,但是每個人都一定有自己的優勢,不是每個人都有天生擅長的東西,但是每個人都能通過正確的方法培育自己的優勢。

成功是各項綜合因素的結果,天賦恰恰不是最重要的,不要拿自己沒有天賦做藉口,與其自怨自艾,裹足不前,倒不如在自己的優勢領域持續努力,不斷離開舒適區,不斷學習,不斷挑戰自己。

我相信,這足以讓你的人生遙遙領先。


04 主觀能動性是第一生產力

電影中的兩個小女孩一直都不理解父親為什麼要如此狠心,對她們實施魔鬼訓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訓練,直到晚上,不允許她們參加任何的娛樂活動,還把她們長長的辮子剪掉,成為被人取笑的假小子……她們也為此多次反抗父親的獨裁。

直到有一天,她們聽了同齡朋友的哭訴,她們才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表面上父親是想訓練她們成為冠軍,幫助他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實際上這對她們來說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在想通了這一點後,小女孩們不再和父親做鬥爭,積極投身到每天的訓練當中,潛心鑽研摔跤的方法和技巧,一改往日拖沓懶惰的面貌。

主觀能動性源自於認同感。

打個比方,領導要求我們每天寫工作總結,我們認為領導是沒事找事,每天的工作都已經夠累的了,哪裡還有什麼時間寫總結,這不是在變相增加工作壓力嗎?

但是,如果有稍微瞭解一下學習方法的話,就會發現每天的總結覆盤其實很重要,忙忙碌碌一天,今天有沒有比昨天進步,就體現在每天的覆盤了。這一環節很重要,但卻又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如果你認同了這一點,你就不會反感領導的決策了,反而會很積極地去做。

如果能把所有的被動、不情願轉化為主觀能動,相信生活中、職場上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摔跤吧爸爸:你不努力,沒有人能幫你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