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艺术全才,但是不懂音律是真的吗?

半世飞仙



禅城梁山人


莫道东坡误音律,只缘豁达总无拘。

三人成虎,以讹传讹耳。

此种说法多见于历代诗话之中,比如李易安《词论》“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不加修饰的诗歌罢了,而且还不符合音律),李易安用了一个“协”字,这协可以解释为不按照规矩出牌,不符合规则,但从未说过苏东坡不懂音律。

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也记载了这样的论述,翻译过来就是,世人都说苏东坡不懂歌唱,所以他做的许多乐府诗都不协音律。有一个叫晁以道的人,曾经和东坡作别于汴京时,东坡喝醉了,唱了一首《阳关曲》。由此可见,东坡懂音乐,而且嗓子也不错。在文后作者做了一个评价“但豪放不喜翦裁以就声律耳。”

古代有一首曲子叫《瑶池燕》,东坡听到后便认为这首曲子的配词是错误的“琴曲有瑶池燕,其词不协,而声亦怨咽”(《侯鲭录》),由此可知,苏东坡不但懂音乐,而且还懂如何按曲子填词。

由此可见,不是不懂,而是不做,因为不符合自己的洒脱性情。

古人所创作的诗,一开始就是音乐的一部分,因为有些文人不懂音乐,所以其诗词往往不能和曲子相融合,所以称之为诗。诗歌和乐府就是从那时开始有了区别。

乐府由诗变成歌是经过音乐专家(高级别的伶人)按音律标准进行增删,调整和修饰,然后合成一个曲调。但是古调多散佚流失,所以传下来的乐府只有文字,而与之相配合的乐谱却流失了许多。

《唐诗三百首》里的许多乐府诗都是用来唱的便是明证。

音乐人所写的是歌,诗人所写的是诗,诗就是乐曲的歌词。

苏东坡有一首《次韵子由弹琴》,诗中第一句就是“琴上遗声久不弹”,他还写过《听僧昭素琴》有一句“至和无攫醳,至平无按抑”这明明是弹琴的指法,由此可见东坡是会弹琴的。更写过《听贤师琴》“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这一句显然也是在说指法。

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行香子》,其尾句是“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可见东坡家里是有琴的。

东坡在《醉翁操》序言中说“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

在这一段话我们不难看出,东坡何止是懂音乐,还肯定知道关于节奏,音色,音律,韵度,意境等等。

由此可见,他未必是音乐大师,但一定是音乐达人。之所以诗词不协音律,只是诗就是诗,诗只是诗而已。


亦有所思


有人总拿苏轼个别不协律的词来指责苏轼的词,实际上,历史上很多名家其实都有不协律的词,绝非苏轼一人。只是苏轼的词在当时突然让人耳目一新,是一种新鲜的现象,很多人便十分关心苏轼的词是不是合乎规则了。 况且苏轼词的音乐性也能找出一大堆例子,这些前人都论述过。苏轼还能自度曲,如历代最著名、填的人最多之一的词牌“贺新郎”,前人就认为是苏轼的自度曲。如果不懂音律,是不可能自度曲的。

苏轼在海南,经常在田边唱自己的《哨遍》;苏轼曾取用不少古人诗句改写成词,就是为了使音律便于演唱,櫽括词就起源于苏轼;好像是在中山,歌伎们在宴席上围着苏轼,请他当场作词,“意将索老人(指苏轼)之才于仓卒,以验天下之所向慕者。”于是苏轼即席填了篇幅超长的《戚氏》……如果不懂音乐,能做到吗?能在宴席上即席填词吗?

欧阳修为《醉翁操》琴曲写的词句不合音律,后来苏轼为了便于合律演唱,专门另写了一曲《醉翁操》,清末著名词人、词论家郑文焯评价: “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 《醉翁操》是一首绝妙的词章: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这首词弥补了琴曲有声无辞的缺陷,如果苏轼不懂音乐能做到吗?

苏轼的词,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等,“缺”“合”相谐,“去”“宇”相谐,其实这些暗韵很多人都不押,但苏轼在这首名篇中却能做到,不懂音律,不尊重音律,能做到吗? 柳永的词要二八女郎来唱,而苏轼的词哪怕就是关西大汉来唱,也说明能唱啊;而且他的《江城子之密州出猎》让一城“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他的《永遇乐之燕子楼》让守夜的士兵一夜间传唱开来;苏轼晚年自己经常在野外唱《哨遍》;对了,他的《江城子之梦中了了》完全是脱口而出唱出来的一首词,草稿都不打……!

苏轼不管是对当代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光在诗词,在文章、书法、绘画、政治、哲学,甚至美食等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千年难得一遇的文学奇才,更懂音律!


淮安军子


苏东坡究竟懂不懂音律,这个问题争论很大。从苏轼出生古琴世家,从小接受音乐熏陶来看,苏东坡可能是懂音律的。

苏轼的父亲苏洵,酷爱经籍和古琴艺术,是当时一位较有影响的音乐鉴赏家和音乐爱好者。《历代琴人传》引张右兖《琴经·大雅嗣音》:“古人多以琴世其家,最著名眉山三苏。”少年的苏轼,对音乐有极浓厚的兴趣,三苏都是弹琴的能手,父亲苏洵琴技最高,家中还珍藏了著名的唐代“雷琴”。

由于从孩童时就受父亲演奏古琴的熏陶,苏轼一生对古琴有着特殊爱好。

为了研究古琴的发声原理及特点,他不惜把自己家中珍藏的唐代名贵“雷琴”拆开来观察、分析其奥妙。为此他还专门撰写了《家藏雷琴》一文。苏轼的这张唐代古琴,琴面布满蛇蚹纹,上孔里(龙池处)写着“开元十年造,雅州灵关村”,下孔里(凤沼处)写着“雷家记八日合”。“岳”也叫“岳山”,它的制作恰到好处,是一张好琴的标志之一,当时只有唐代雷氏家族制作的“雷琴”才具有这样的优点。

另外他还发现琴的声音是从孔对面的木头稍微隆起,好像薤菜叶的形状处发出,由于声音的出口处很狭窄不能马上出去,留在琴内徘徊成余韵,这就是雷琴的奥妙之所在。为此苏轼作诗赞曰:“我有凤鸣枝,背作蛇蚹纹。月明委静照,心清得奇闻。”(《次韵奉和钱穆父、蒋颖叔、王仲至诗四首,见和西湖月下听琴》)

除此之外,他还很赞赏名士李委的吹笛艺术,说:“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苏轼对所吹的《鹤南飞》曲颇为知音,竟连曲中带有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风情的音调,都听得十分清楚。曲终,他赠诗一首,题《李委吹笛》:“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嘉祐四年,父子三人进京时,苏轼在船上细心凝听父亲所弹的琴曲,产生了许多感受,写出了《舟中听大人弹琴》一诗:“弹琴江浦夜漏水,敛衽窃听独激昂。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自从郑卫乱雅乐,古器残缺世已忘。千家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世人不容独反古,强以新曲求铿锵。微音淡弄忽变转,数声浮脆如笙簧。无情枯木今尚尔,何况古意堕渺茫。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


乾坤书书


行文中有出律的作品很多,不能因此判定作者不懂音律,这是狭隘的判断。研究诗词的人都知道,很多著名的诗人和词人都有出律的作品,这既不影响作品质量,也不影响传播,更与懂不懂音律无关。真正的高人,不会以词害意,诗文本身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李白精通音律,这是大家共识的,但李白不合律的诗很多,失粘的也很多,能因此就说李白不懂音律么?风格追求和作品要求不同而已。


简学话题


李清照在她的一篇论述性文章——《词论》里面指名道姓地指出:

“至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意思是说:晏殊、欧阳修、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学问自不用说,填词更是犹如在大海里面取水一样容易,但是,所填的词都像诗,缺乏真正的词那样的韵律。

李清照这样说是有依据的,她提到:

“诗只分平仄,而词却分五音、五声、六律、发音的清、浊、轻、重。如果声韵不准,这首词写得再漂亮都没法唱了,如果非要唱,定然论为笑柄。”

这就是李清照批评苏东坡不懂音律的论据,可以看出:李清照对词的研究是非常深的,特别是韵律这一块儿,此外,李清照对苏东坡的词也是背得滚瓜烂熟的。

那么,苏东坡真的不懂音律么?

如果真这样,他就不是坡仙了。

苏东坡是一个豪放派诗人,他的诗词豪迈奔放、不拘一格。时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时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

时而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这就是天马行空的苏东坡,如果非要用一种格式去束缚他,那无异于舍本逐末,抹杀了一个创作天才。

李清照“依声填词”自然有她的道理,这是词作的基本原理,但那是对于一般人而言,而对于苏东坡,为何不反其道而行之?“依词创腔”呢?

好的音律应该配好的词,反过来,好的词也应该有好的音律来配,这不光是谁服从谁的问题,而是谁更优秀的问题。如果都按照固定的韵律去作词,那么,世界上又哪来的那么多唱腔呢?

事实上,苏东坡出身名门世家,从小接触琴棋书画,对于音律也是非常精通的,只不过,这个世上还找不到任何能束缚苏东坡的东西。苏东坡的才华,就像道家的“无为而为”,儒家的“皆由心生”,释家的“不修则修”。


骊山樵夫


古人诗词源得吟唱,应合音律,作为全才东坡,自是知道的。


闲人一味


可参看【骊山樵夫】说。


长河日圆1


有些地方的确用律有误。


雸夜青藜


既然称之为艺术全才,古代艺术简单归结为琴棋书画,因此我不以为苏轼对音律一窃不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