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陰山作戰,打出虎將廖錫龍,幕後另有一英雄:何其宗

叢林之虎51

者陰山作戰,打出虎將廖錫龍,幕後另有一英雄:何其宗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軍作戰史上出現了一個新的軍事術語——騎線拔點。

要說清這個新軍事術語,還得從中越兩國邊境線說起。自宋初交趾獨立,中越邊界就大體形成,但很多地段經常存在小幅變動。清末中法戰爭後,法國取代中國成為越南的宗主國,雙方簽訂《清法界約》,確定了雖然不甚清晰卻基本都認可的邊界線。在山嶽叢林地帶,這條邊界線必然以一些明顯的山地制高點串聯而成,而這些點形象地說就像是騎在雙方邊界線上,故而稱之“騎線點”。

者陰山作戰,打出虎將廖錫龍,幕後另有一英雄:何其宗

者陰山主要陣地示意圖

按照國際慣例,邊界騎線點上,雙方都不應駐軍或建立軍事設施。我軍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後,主動撤回國境線內,向全世界宣佈不要對方一寸土地,但也正告越方:“在我邊防部隊撤出以後,不得再對中國邊境進行任何武裝挑釁和入侵活動。如果出現上述情況,中國方面保留繼續自衛還擊的權利。”

而越南並不甘心1979年戰爭的失敗,趁我軍撤出後的空隙,搶先佔領一些具有戰略價值的騎線制高點,甚至揚言“消滅對方100公里境內的侵略據點”,來一次反“反擊戰”。於是,越軍侵佔了法卡山、扣林山、羅家坪大山、老山和者陰山等騎線點,控制了相當一段地方的邊境縱深,並越境構築工事,埋設地雷,依託這些點向我軍開槍開炮,威脅我邊境縱深地區安全。

者陰山作戰,打出虎將廖錫龍,幕後另有一英雄:何其宗

面對越方的不識時務,我軍針鋒相對,以堅決的軍事行動,拔除了越軍侵佔的這些騎線點。嚴格地講,這個軍事術語應該叫“拔騎線點”,也就是後來統稱的“拔點作戰”。

這裡最典型的就是著名的“兩山作戰”,即老山、者陰山拔點作戰。“兩山”作戰中,陸軍第14軍打老山取得較大戰果,陸軍第11軍打者陰山則是以小的代價取得較大戰果,打得技高一籌。打者陰山的部隊是陸軍第31師,師長是虎將廖錫龍。者陰山一戰,廖錫龍名聲大振,當年被評為“全國十大新聞人物”之一。

關於者陰山戰役,廖錫龍確實出手不凡,享譽軍迷。但是,本書作者在網上看到一篇名叫《者陰山,1984年,血色榮光》的博文,其中有一段話很有意思,說關於者陰山戰役,坊間傳聞最廣的,就是廖錫龍能打,中國軍隊在者陰山戰役取得完勝,全在於廖錫龍這位天才戰術家的分析、預判、果毅等。當博文作者查詢、對比很多資料,並細心、客觀地分析後,發現了另一位重要人物,陸軍11軍者陰山作戰指導小組組長、副軍長何其宗便順理成章地浮出水面。

者陰山作戰,打出虎將廖錫龍,幕後另有一英雄:何其宗

31師師長廖錫龍勘察者陰山地形

這篇博文還說,雖然11軍不算是中國軍隊主力軍,但是,在該軍31師,確實因為這兩位出色的戰術家,使得31師戰力空前強大。由何其宗的軍前指,靠前綜合指揮者陰山戰役,由廖錫龍擔任地面進攻部隊31師的前敵指揮,戰役完勝的結果無疑證明了昆明軍區主將楊得志和張銍秀的選將眼光。

本書作者認為,儘管該文在軍事用語上還不夠準確,但這種觀點,還是比較客觀的。特別是有幸獲得何其宗本人在者陰山作戰期間親筆寫的日記,在者陰山作戰中始終跟隨在何其宗身邊的11軍作訓處參謀楊佔祥所寫的《何其宗在者陰山拔點作戰期間工作紀實》(1983.12.2—1984.5.28)和《兩山作戰筆記》這些第一手資料並仔細研究後,大量事實都證明了:作為陸軍11軍者陰山拔點作戰指導小組組長的何其宗,是者陰山作戰的幕後英雄。

在中越邊境騎線點上,原本沒有者陰山這個地名,只有個標高海拔1250米的山峰,我軍開始的軍事文書上,稱之為楊萬當面1250高地越軍騎線據點。後來為了敘述方便,便以1250高地山腳下一個叫“者陰”的地名為據,稱之為“者陰山”。

者陰山作戰,打出虎將廖錫龍,幕後另有一英雄:何其宗

者陰山位於雲南省麻栗坡縣楊萬鄉境內中方邊境9號界碑地區,屬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溶洞較多,灌木叢林和1.5米以上的茅草茂密,路少溝深,山勢險峻,易守難攻。該地區溫差變化大,大部分時間為濃霧籠罩,可視度較差,雨天能見度只有幾十米。越軍佔領的各要點既能瞰視我楊萬鄉政府所在地和縱深地區,又能掩護越方江利以南地區的安全,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我國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決策再次發起一場規模較大的對越拔點作戰,是經過了對當時國際和國內局勢全面考量的,既是對越南挑釁的繼續懲罰,又是對柬埔寨和泰國抗越鬥爭的戰略配合,還有對蘇聯在國際地位上的牽制,劍指南疆,實際上已推動了冷戰風雲的大勢變幻。“兩山”作戰,既是軍事仗,更是政治仗。

實際上,早在1981年,在兄弟部隊拔點法卡山、扣林山的時候,陸軍11軍根據昆明軍區的指示就開始做拔除楊萬當面1250高地越軍騎線點的準備。

何其宗任職31師師長的時候,從老師長喬明來手中接過準備拔除者陰山騎線點的任務時,就曾帶領師司令部相關作戰人員前至楊萬地區進行現地勘察,偵察分析敵情,初步研究了作戰方案,並要求部隊有針對性地展開訓練。

被任命為11軍副軍長後,因其分工負責作戰訓練,就由拔點作戰的實施者轉變為指導者。

者陰山作戰,打出虎將廖錫龍,幕後另有一英雄:何其宗

11軍首長指導者陰山拔點作戰(左二為軍長馬秉臣、右為副軍長何其宗)

依據昆明軍區指示,為指導31師完成者陰山拔點作戰任務,11軍黨委研究決定成立者陰山拔點作戰指導小組,由何其宗副軍長任指導小組組長。指導小組的基本任務是:在軍黨委領導下,及時傳達上級指示,貫徹總部、軍區指示,研究拔點作戰的組織實施,協助31師擬製各種作戰方案,指導31師臨戰訓練。作戰時,親臨現地指揮。

由指揮者變為指導者,雖一字之差,卻有根本的變化。指揮者在自己職權範圍,可以拍板定案,自己說了算!而指導者只能對下級指揮者提出指導性意見,沒有大的原則性問題,不能強行指令或否定下級的決策和意見,簡而言之,說了不一定算!特別要提的是,當時31師的師長是廖錫龍,在別人眼裡,他們兩個頗有點兒“一山二虎”的微妙關係。

就連作訓處郭偉濤處長和楊佔祥參謀都覺得何其宗這個角色有些尷尬,私下裡議論說:“看來何副軍長壓力較大!”

“是啊,仗打勝了沒他的事,仗打不好了,他有責任,這事情也難辦!”

此時的何其宗,已經不是一名普通的部隊指揮員了。作為一位具有大局觀的戰役級首長,他對自己的角色和責任有清醒的意識。他給軍作戰指導小組定的原則是:抓大放小,抓前放後,指多令少。具體一點說就是大的原則性問題要抓住不放,一些具體問題大膽放權;戰前準備工作要抓細抓實,戰鬥打響後放手讓部隊發揮;指導性的建議要多,指令性的意見要少。一切以31師能打好這一仗的大局著想。

(待續)

者陰山作戰,打出虎將廖錫龍,幕後另有一英雄:何其宗

《叢林之虎何其宗》封面

者陰山作戰,打出虎將廖錫龍,幕後另有一英雄:何其宗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