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對網上流傳的那些輕輕鬆鬆月收入過萬、幾十萬怎麼看?

微微讀吧


因為你看到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

我來隨便給你列幾條數據,保證跌破你的常識:

1,我國本科以上人士只有4600萬。佔總人口不到5%。(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大學生不值錢,中國遍地都是大學生?)

2,有超過10億的人沒有護照。(你是不是曾經以為,出境遊已經成為國人的度假首選?)

3,年收入低於2300元被定義為“貧困人口”。(是的,揉揉你的大眼睛,你沒看錯,是「年」收入,不是月收入。)

4,有約5億人的家庭裡沒有抽水馬桶。(蹲坑,茅坑,任你想象……)

5,月薪超過5000,你已經打敗了95%的人。月薪超過1W,你站在了金字塔尖上。(而你依然會看見,月薪超過三萬的人還在吐槽自己過得多麼慘)

你之所以覺得,現在網上隨便都能看到很多人年薪百萬,有人年薪千萬,感覺好像,土豪真的多啊,遍地都是土豪,大家都好有錢啊。

不,那不是真實的世界,你之所以有這種幻覺,是因為高年薪的群體,正在逐步掌握並控制著網絡上的話語權。

換句話說,我上面列舉的第一條到第五條所覆蓋的人群,他們每天都在為最基礎的吃穿而奔波,根本沒有時間跟我們在網上扯這些閒屁。

有打字玩手機的工夫,都能多掙五塊錢了。

跟網友分享自己貧窮的生活有什麼意義?又不能換來錢。

在手機上看富人說自己年薪百萬千萬有什麼意義?他能分一毛錢給我嗎?不能,那就沒時間聽他閒扯。

無論是什麼社交媒體,你能看到的東西,都已經被千人千面的篩選過了,當然,作為讀者的你我,也都是被篩選過的群體,我們是怎樣一個群體?

首先我們買得起一臺智能手機;

第二我們所到之處都能聯網,方便我們無時無刻都能上網衝浪;

第三我們有閱讀文字的基本能力;

第四我們還會熟練的使用各種App,註冊,登錄,打字,回覆,跟意見不同的網友掐架;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我們有這個時間和精力。

我們為什麼有這個時間和精力?

是因為我們擁有一份還不錯的工作,這份工作,讓我們每天工作幾個小時,就可以不愁衣食住行,喝得起奶茶住得起小區,進可下館子退可點外賣。

一天幾個小時的工作結束之後,我們就可以輕鬆地躺在家裡享受各種網絡帶來的快樂和便利。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這有什麼啊?這不就是我們的日常嗎?不是每天都這樣嗎?

不,再次重複:

這不是每個人的日常。至少,對於本文最開始列舉的,至今還處於第一條到第五條這幾種狀態的人群來說,這不是日常,而是奢望的幻想。

那麼,我們可以再稍微回溯一下:

我們是如何能夠達成「每天工作幾個小時,就可以在大城市過上不愁吃穿的生活」這個狀態的?

大部分年輕人,達到這個狀態的首要因素是:他們獲得了大學文憑,得以在大城市得到一份薪水還不錯的謀生餬口的工作。

再往前追溯,就是這些年輕人的原生家庭,足以支撐他讀到這個文憑。

光是這一條,就已經甩掉九成以上的同齡人了。(如果想不明白,請參考本文描述的第一條:本科生的比例。)

所以題主可否明白?

你在網上看到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這樣一個群體生產出來的文字,他們有能力,有時間,有文化來炮製這些文字,讓你造成了「很多人動不動就年薪百萬千萬」的錯覺。

而那些不被看見的沉默群體,他們甚至連手機都買不起,終日生活在一個不知網絡為何物的地方,又何來上網訴說自己的生活狀態呢?

這就跟那個火車笑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一列火車上,記者採訪乘客。

記者:請問你買到票了嗎?

乘客:……買到了啊。

不然呢?不買票咋上的車啊?

同樣的,你問上網的人月薪多少,多數人給你的答案肯定不低於月薪四千,因為低於這個數,他就沒法“上車”了,沒法在網絡上回答你的問題了……

人群始終沒有變,二八定律也始終在發揮著作用;

只是,發聲的群體就是這麼一撥人,而不發聲的人,並不代表他們不存在,更不能僅僅用發聲的那撥人所描繪的圖景,去代表真實的世界。

現實永遠比想象的更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