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讀書經”,陪孩子過書香童年


實用的“讀書經”,陪孩子過書香童年

怎樣陪孩子過一個別具意義的童年呢?下面這則“讀書經”,對孩子來說就非常實用。

“讀書經”是以數字貫穿的:一目十行,二分群書;善用三餘,讀書四到;貴在五用,學避六蔽;七焚七錄,八面受敵;辨明九事,十目一行;百千萬裡,終成大家。

具體講的是什麼呢?下面來逐一解釋。

一目十行。即要學會略讀。出自《梁書•簡文帝紀》:“讀書十行俱下。”

南宋的劉克莊詩云:“五更三點結漏,一目十行讀書。”

二分群書。近代學者梁啟超將每天要讀的書分為兩類:一類是一般的,粗讀;一類是有價值的,細讀,尤其格言要精讀。

實用的“讀書經”,陪孩子過書香童年

善用三餘。三國時期的董遇常利用“三餘”讀書,他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宋代歐陽修則補充道:“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

讀書四到。宋代朱熹提出讀書要“三到”,近代胡適加了“手到”,形成讀書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好方法。

貴在五用。魯迅先生把上述的“四到”加上一個“腦到”,歸結為“五用”。

學避六蔽。古人認為,不好好學習就會成為愚人、蕩人、賤人、絞人、亂人、狂人這“六蔽”。

七焚七錄。明末大學問家張溥,他讀書時先抄一遍,然後把書稿燒掉,再抄再焚,反覆七次,直到閉目成誦,爛熟於心。他苦讀成名,給自己書齋取名“七焚齋”,又叫“七錄齋”。

八面受敵。宋代蘇東坡每鑽研一個問題,必步步深入,究根窮底。他說:“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辨明九事。現代文學家陳中凡鑽研古籍,造詣極深,他總結讀書可辨明九事:“一曰辨明真偽,二曰識途徑,三曰名古訓,四曰辨章句,五曰考故事,六曰通條理,七曰治經宜知家法,八曰治史應詳察史實,九曰治諸子應知流別。”

十目一行。十目一行的專注,使人精深。清代學者陸世儀就是用“十目一行”的讀書法獲得成功的。它與“一目十行”對應,即要學會精讀。

百千萬裡。百,即“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千,指日記千言,唐代韓愈自幼好讀,日記千言。萬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唐代杜甫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終成大家。如果能做到以上這些,總有一天能成為飽覽群書的有才學之人。

實用的“讀書經”,陪孩子過書香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