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人常說的“底大一級壓死人”是什麼意思?

無敵馬克兔


很願意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而這裡所說的“底”,指的是手機鏡頭裡的圖像傳感器。我們都知道,現實中能被我們人眼所看到的物體,其實都是通過表面反射出光線,這些光線信息被眼睛接收才得以看見。有人說“數碼相機底大一級壓死人,即傳感器面積越大越好,但越大也越貴。買相機買就買好的。”我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再好的相機,沒有好的創意,沒有好的作品,等於空談,有了內容,獨特的原創作品,才叫好的攝影師。器械是輔助,作品在個人。希望可以幫到你。下面這些照片我是用手機拍的。










創新源自內心


攝影人常說的“底大一級壓死人”是什麼意思?

“底大一級壓死人”!

是呀,在比較半幅和全幅、手機和單反的優勢時,大咖們往往會用這麼一句經典用語來告訴你,他們之間的區別:為什麼單反比手機拍的好?因為單反“底大”;為什麼全幅比半幅拍的好?因為全幅“底大”!這基本上可以讓人很明確地知道,這“底”是在拍照中,是起決定性因素的“元件”!

那麼什麼是“底”呢?

在膠捲時代,我們通常把已經顯影、定影且可以洗出照片的膠片稱之為“底片”!到了數碼時代,膠捲是沒有了,取而代之是CMOS,也就感光元件,是一個把光信號轉變耦合成電子信號並記錄下來的元件,它作用就是膠捲的作用。

在膠捲時代,就存在“底大一級壓死人”的說法:135的膠捲不如120的更清晰,120的不如中畫幅相機的更清晰,但這個對比,在沖洗小畫幅照片時,基本沒啥區別,在沖洗大尺寸照片時,這個優勢就充分體現出來了。

而在數碼時代,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在照片的清晰度(其實不止這方面)上,CMOS越大,效果越好。

“底大一級壓級人”,最適合去懟那些認為手機吊打D850、5D4相機的無知們,當然,他們也會給你說,手機“算法”好,哈哈。

“底”,的確是相機中最關鍵的元件,沒有之一,其它的基本上為圍著“底”來服務或者是來支持的,手機不能吊打D850或5D4,“底”太小是它的硬傷,手機沒法把“底”做的更大。但上邊也說了,這種優勢只有大畫幅照片上才能體現出來,小畫幅或者是現在的網絡分享,“底”大的優勢就“蕩然無存”,在網絡分享上,手機當然可以吊打D850、5D4!





上邊這些照片,從手機到單反,“底”也越來越來,但在網絡上基本看不出來,上傳圖片是有大小限制的。

但如果真要區分,大家可以從細節表現來區分。

“底大一級壓死人”,就是誰CMOS大,誰就佔絕對優勢。

個人認為:在攝影者、其它附件一致的情況下,這說法成立。絕對成立.


南方之南


所謂“底”,在膠片來說就是用的膠捲、底片,在數碼相機就是機內的傳感器,這個“底”的質量好壞直接決定成像。

在膠片中,規格從小到大有110膠捲,135膠捲,120膠捲,4*5畫幅,8*10畫幅,135相機是常用規格,為36mm*24mm,試想一下就不難理解,1mm和10mm底片所擁有的銀鹽顆粒不可同日而語,拍攝相同的景物,所能呈現出來的細節定然是底片越大越細膩,事實也如此,對比120和135底片,幾乎任何一部120相機拍出來照片成像質量都秒殺135相機,如果再看過8*10大畫幅照片,那照片裡的豐富影調和細節一定會讓你過目難忘,著名的風光攝影大師亞當斯就是用810相機拍攝的。

數碼相機的傳感器有很多尺寸,目前最大的也就是相當於之前120相機,常說的全畫幅相當於135膠捲的底片尺寸,在同等像素下,單一像素的面積也相應越大,其接受光信號的能力越強,捕獲的光子越多,於是信噪比提高,得到的畫質越出色;同理,如果單一像素面積相同,傳感器越大,像素數量越高,用1000像素和10000像素表現同一細節,也必然是10000像素的顏色層次更豐富,所以底大一級,單從成像質量上就已經勝出。

圖中展示的是各種規格傳感器的尺寸對比





愛攝影的克魯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底大一級壓死人,這個說法是從膠片時代就有的,膠片相機是有底片的,那個時候的底片,分為135相機底片,120相機底片,4x5底片等等大畫幅相機的底片,甚至有更大的單片的插頁式底片,每一種底片代表著,不同專業領域對畫質的特殊需求,廣告領域一般都是用大底片拍攝的,而一般的民用領域,由於對畫質要求不是特別高,就用小底片135畫幅拍攝完全能滿足需求了。

大底片的畫質好在哪裡呢,膠片的畫質差異主要還是膠片上那一層塗層,鹵化銀決定的。大底片的鹵化銀顆粒細膩,對光線反差寬容度高,能拍出更多的細節來。那麼,現在的相機基本上都是以數碼相機為主了,雖然不用膠片了,但是還是延用了膠片相機的畫幅大小,為什麼呢?因為數碼相機借用了膠片相機的成像原理,光線的折射雖然不是在膠片上了,而是折射在數碼感光元件上了,這個感光元件,目前主流就是coms,更早些的數碼相機是用一種叫ccd的感光器件,現在的coms是在ccd的基礎上,改變了對光的記錄運算方法而來的。這個感光器件coms就是現在的數碼相機的底。

目前的數碼相機,分為全畫幅相機,半畫幅相機,還有中畫幅,大畫幅相機,這些都是有這個感光器件,也就是相機的底來決定的,數碼相機的底越大,也就是感光元器件越大,那麼拍出來的片子,在色彩層次和細節銳度上都是小底片數碼相機望塵莫及的,因此就有了現在的底大一級壓死人的說法。


有六兒拍視頻


首先,底是底片(感光面積),也就是畫幅,負責成像的主要部分。跟電腦的CPU一樣,重要性不言而喻。

畫幅又分為 3/4畫幅 半畫幅、全畫幅(等同膠捲135,24×36mm底片)中畫幅……等等。

理論上來講,畫幅也就是底片越大越好,底片越大越清晰、虛化越好、寬容度越好、質量越好等等。但這要取決於相機廠商的底片質量。

一般來講,用中畫幅的 看不起用全畫幅的,用全畫幅的 看不起用半畫幅的,用半畫幅的看不起用數碼長焦的。這裡不是完全說看不起,而是有虛榮心與驕傲感,這是很正常的。打個比喻 就跟電腦用i9 的看不起i7 的,用i7 的看不起i5的,用i5的看不起i3的。

底片決定最終照片的好壞,也是買相機時第一要考慮的參數,所以必須注意。使用時也用半幅的跟全幅在一起總覺得差一截,這是很正常的心裡作用。

這就是底大一級壓死人,不過這話是有點誇張的!


鶴壁晨風


攝影人常說的底大一級壓死人是指數碼相機的傳感器越大,相機拍出的照片畫質越好的意思,手機數碼相機用的傳感器尺寸大小不同,手機大約是1/2.5英寸的傳感器,黑卡卡片機用的是一英寸的傳感器,還有m43傳感器,半畫幅用的22.3✘14.9毫米傳感器,全畫幅用的是35.9✘23.9毫米傳感器,富士中畫幅用的是44✘33毫米傳感器,還有將近60✘60毫米傳感器。傳感器就是平時說的底,這個傳感器越大越有利於照片輸出,便於製作大幅的照片,畫冊,廣告等等,所以常說底大一級壓死人


營口攝影愛好者


在膠片時期,“底”指成像介質也就是過去的膠片也稱底片,當相機進入數碼時代,傳統的膠片被感光元件取代,即CMOS(還有少部分是CCD),但是底的用法也就一直延續接著用了。

底大一級壓死人指的是:當成像介質面積大的時候,其畫質(一般指信噪比)較面積小的成像介質優越。

具體解釋,假如我把同樣的焦距,同樣的光圈的鏡頭分別裝在m43和全畫幅上面,ISO快門速度都保持一致,那麼m43相機成像畫面就是全畫幅相機畫面的1/4,也就是通光量只有全畫幅的1/4,這時候為了通光量相同,只有把ISO提高到全幅的4倍,這也是為什麼都說全幅相機的高感質量要遠好於小底相機。小底相機的信噪比也就是畫質天生就不如全幅,這也是無法彌補的。






一勺墨白


智能手機攝像頭髮展到現在,拍照素質距幾年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甚至壓縮了入門卡片機的市場。所以在手機發佈會上我們也常常看到廠商宣傳自己的手機攝像頭傳感器面積大,成像效果可以媲美單反相機云云,然而還有一句話叫“底大一級壓死人”,別覺得搞笑,看完這張圖你就會發現這句話說的是真的。

從單純的 Sensor 層面看,底大一級帶來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單位像素面積增大,信噪比更高,拍攝時候獲取的信息量更多。但相機系統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我們也不能以此斷定大底相機就一定好。

但你要是看到那些吹手機拍照水平能趕上單反相機的營銷話術,笑笑就好了,別當真。






嘰裡咕嚕1244


“底大一級壓死人”說的是傳感器大一級會形成碾壓。主要是指傳感器的尺寸,尺寸越大,接受光的能力越強。就好比同樣的光照進來,面積大接受的光束自然就多。同樣像素,傳感器越大,單個像素的面積也就越大,能夠接收的光線也就越多。

另一方面,傳感器越大,相機會有更好的虛化能力。虛化能力一般需要看景深的控制,就是最大光圈和焦距。拍攝距離和拍攝範圍相同的時候,更大的傳感器,使用的鏡頭實際焦距越長,所以虛化能力更強。

在這裡我們需要知道影響一張照片成像的兩個主要因素:

一是鏡頭,它決定了收集的光線的質量和效率

二是感光元件,它決定了如何將鏡頭傳遞過來的光線有效的轉換為影像。

感光元件在膠片時代就是各個品牌各個型號的膠捲,在數碼時代就是數碼相機的核心:傳感器。對於數碼相機來說,傳感器的尺寸非常重要,它不僅僅意味著越大的傳感器的相機價格就越高,同樣也是因為較大的傳感器能夠帶來更多的細節以及更高的圖像質量。



攝像鏡頭裡的世界


響一張照片成像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鏡頭,它決定了收集的光線的質量和效率,二是感光元件,它決定了如何將鏡頭傳遞過來的光線有效的轉換為影像。

感光元件在膠片時代就是各個品牌各個型號的膠捲,在數碼時代就是數碼相機的核心:傳感器。

我們常說底大一級壓死人,我們也常說全畫幅相機,殘幅相機,黑卡相機等等,這一切都代表著傳感器的尺寸,對於數碼相機來說,傳感器的尺寸非常重要,它不僅僅意味著越大的傳感器的相機價格就越高,同樣也是因為較大的傳感器能夠帶來更多的細節以及更高的圖像質量。

Photo by Jakob Owens on Unsplash

相機的傳感器就像是一次曝光的膠片,不同的是它可以不斷的重複使用,就像膠片會按照尺寸分為全畫幅中畫幅大畫幅等等,數碼相機的傳感器的尺寸也是不同的。

在數碼相機中,傳感器的作用就是收集由鏡頭傳遞過來的光線來創建圖像。更大的傳感器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線,從而創造出細節更加出眾的照片。如果不算昂貴且專業的中畫幅數碼相機,傳統數碼相機主要分為全畫幅相機、APS-C 畫幅相機、M43系統相機,1寸傳感器畫幅的小型緊湊型相機。至於更小的傳感器的相機要麼就是已經被淘汰的便攜式DC,要麼就是手機傳感器,這裡不多做討論。

全畫幅相機基於 35mm 膠片的尺寸,尺寸約為 36mm*24mm。在專業級數碼單反相機和無反相機中會使用這個尺寸的傳感器。像是 Canon 5D,Nikon Z7,SONY α7M3 等等,另外,在一些高端的不可換鏡頭相機中也會使用全畫幅傳感器,像是 SONY RX1 系列相機。

Photo by Ben Sauer on Unsplash

而 APS-C 畫幅的相機則是將全畫幅相機裁剪約 1.5 倍,尺寸約為 22mm*15mm(不同的廠商的相機傳感器尺寸會略有不同),絕大多數入門級單反以及無反相機都會使用這個尺寸的傳感器,而緊湊型相機 Ricoh GR 也是使用 APS-C 畫幅傳感器。

M43 畫幅相機傳感器在無反相機剛剛出現的時候非常火,絕大多數的無反制造廠商,如奧巴和松下會使用這個尺寸的傳感器,它的尺寸約為 17.3mm*13mm,相對於全畫幅相機來說裁剪係數約為 2。

對於小型緊湊型相機來說,1英寸傳感器則是主流,像是 SONY RX100 系列就是使用這個尺寸的傳感器。

Photo by William Bayreuther on Unsplash

我們一般常說的焦距視角都是基於 35mm 格式,也就是全畫幅格式來說的,像是 50mm 的鏡頭,放在全畫幅機身上等視角就是 50mm,而放在 APS-C 畫幅機身上就要乘以 1.5 或 1.6 的裁剪係數,得到約 75mm 的視角,如果放在 M43 畫幅相機的機身上,得到的就是約 100mm 的視角。

下面這張圖就簡單表示了各個畫幅的尺寸之間的大小關係,以及各個畫幅的鏡頭係數。

如果不考慮精密的畫質因素,裁剪係數應該是全幅和裁剪畫幅最大的不同,就拿我們通常所看到的 APS-C 的套頭 18-55mm,其實它的實際焦距為 28.8mm-88mm(1.6x),我們裝上一支 50mm 的鏡頭,其實能看到的是大約是 80mm 的視角,直接就將標準鏡頭的視角變成了中焦,拍人像沒什麼大問題,但是就不太適宜掃街了,在狹小的環境之中會很難伸展的開。

當然,如果要打鳥或者拍攝野生動物之類的,APS-C 畫幅就有先天優勢了,直接就等於一個 1.5x 或者 1.6x 的增倍鏡。

由於較大的傳感器可以捕捉更多的光線,所以在高感控制上要好於小畫幅的相機,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更大畫幅傳感器的相機更適合弱光攝影。至於有的人會認為大畫幅傳感器會帶來更強的背景虛化,這一點沒有錯,因為畫幅影響了焦距,而影響背景虛化的一個條件就是焦距的長短,所以使用同樣視角的鏡頭,大畫幅肯定會比小畫幅帶給更好的背景虛化的效果。

俗話說,底大一級壓死人,但是這是針對專業攝影來說的,對我們大多數業餘拍攝者來說,追求更好的願望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僅僅只是想要在電腦上甚至是手機上看看圖,只是想要在社交網絡上去發照片的話,傳感器的大小其實就沒有那麼重要了。當然,如果我們需要拍攝大型的攝影項目或是專門的攝影主題,那麼一臺高端的全畫幅相機還是必要的,因為它能帶給我們更高的創作自由度,像是在弱光環境下的自由。

Photo by Jakob Owens on Unsplash

和全畫幅相機相比,APS-C 畫幅最大的優勢當然就是價格了,各大廠商都有自己的 APS-C 畫幅的產品,並且從入門級到準專業級一應俱全,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相機,而相對於全畫幅相機的鏡頭,APS-C 畫幅的鏡頭也會相對便宜很多。

全幅好不好?當然好!非常好!底大一級壓死人永遠不是一句空話,全幅可以帶來更加精細的畫質,而且尤其是對於相機的高感來說,由於幅面更大,在同一解像度下,較大畫幅的感光元件的像素密度相對於較小畫幅要低,可以讓傳感器製造廠商在電子線路方面有更多的空間,所以大畫幅相對於小畫幅在高 ISO 的情況下會有較好的表現。

但是還是上面那句話,還是要根據用途,如果只是日常拍攝並且發發社交網絡,如果你並不想要印刷出一面牆那麼大的照片,其實畫幅並不是重要的因素。如果是要拍攝大型的商業攝影項目或者有自己專門的攝影計劃,還是需要買一臺相對專業的相機以獲得更高的擴展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