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慈禧在撤簾歸政之後,仍然對政事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我怕是個史人了


清末,慈禧一步步坐大,左右朝局近半個世紀,把災難深重的中國推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淵”。不是偶然的,有其腐朽統治的必然。

從1875年光緒帝繼位,一直到清王朝的覆滅前夜,慈禧太后(所謂“老佛爺”)以咸豐帝的遺孀、同治帝的母親的特殊身份“垂簾聽政”,發揮著“攝政王”的作用。1888年慈禧詔令“撤簾歸政”,第二年光緒帝親政,慈禧太后將搬出紫禁城。

然而,歸政後的慈禧太后,在皇室家族裡,唯一屬於她的“老佛爺”地位,仍然至高無上,她的權力仍居於光緒帝之上。另外,傾朝尊她為“老佛爺”幾十年,一方面,“老佛爺”已經滲入滿朝文武的骨髓;另一方面,封建王朝,一個女人當朝幾十年,眾人望附納拜,不能不說這個女人不一般。

封建社會信奉“孝忠”皇室,皇室的愚忠也助長了慈禧太后的“坐大”。他們認為“老佛爺”是“老祖宗”,“老祖宗”代表一切,孝忠老佛爺就是忠於朝廷。

另外,慈禧還政後還能左右朝堂,還有個原因是傳統道德,中國信奉“百善孝為先”。在中國人眼裡,長輩對晚輩具有絕對的權威,晚輩應無條件服從並尊重長輩,以示尊重,這就是封建倫理道德。

$發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權力這東西,不是給誰誰就能擁有的,慈禧“撤簾歸政”,看起來把權力還給了光緒,其實呢,光緒怎麼可能擁有權力呢?

權力是什麼?三品以上官僚和貴族的支持就是權力,如果這些人支持皇帝,那慈禧就是普通的太后,深居後宮,如果大家都支持慈禧,那皇帝就是傀儡。

慈禧歸政了,但是依然握有三品以上的人事權,三品以上的都是她提拔的,自然支持她,不可能支持光緒吧?

而光緒想掌權,就必須提拔自己的人,提拔自己的人就必須慈禧同意,還得把原有的人撤職,他是沒有這個權力的,

慈禧這種退位的玩法,很多人玩過,比如乾隆退位了,做太上皇,依然握有軍權和三品以上的任免權,

再比如唐睿宗傳給李隆基自己做太上皇,李隆基是皇帝,唐睿宗依然握有軍權和五品以上人事權(唐朝三品是宰相),

所以啊,只要人事權和軍權捏著,誰做皇帝有什麼關係呢?


南朝史詩


慈禧是個有手段,有心機,對權力有著極強貪慾的女人,在他實質統治清朝的四十多年裡,不管是同治還是光緒,都是傀儡皇帝,鬥不過“老佛爺”的慈禧。


慈禧用情感和權力死死的壓住皇帝,甚至用狠辣的手段鎮住皇帝,讓皇帝臣服於慈禧的權威之下,就算慈禧撤簾歸政後,慈禧還是牢牢的把控住朝廷的實際控制權,皇帝還是半傀儡狀態。同治時代,慈禧面對親兒子就沒有過放棄權力,在兒子親政時,慈禧和兒子在政治理念和皇后的選擇上就爆發衝突,當然慈禧還是退讓一步,不過以後還是插手政務,這讓同治內心糾葛和鬱悶,所以出宮去青樓嫖娼發洩鬱悶情緒,結果染上了花柳病完蛋了,19歲就完蛋了,還沒親政幾年呢!成了寡婦和死了兒子的慈禧,只好過分的追逐權力,這樣她才感覺有安全和生存的慾望呢!光緒幾歲就被慈禧確立當皇帝,慈禧對光緒的教育是嚴苛的,既當“虎爸爸”又當“虎媽媽”,光緒的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慈禧是光緒的姨母,從輩分上就壓制光緒,而慈禧又作為光緒的養母,從來沒有好顏色給光緒,光緒見到慈禧就是老鼠見到了貓,大話都不敢說一句,可想而知,長大後的光緒是畏懼慈禧的,還怎麼敢跟慈禧鬥啊!


1889年光緒18歲了,該親政了,慈禧也痛快的撤簾歸政了,可是撤的不夠徹底,慈禧留了後手。這一年光緒也結婚了,而皇后就是慈禧的親侄女隆裕皇后,光緒不喜歡隆裕,喜歡珍妃,可慈禧就要硬要立隆裕為後,這樣一來,後宮就牢牢把持在慈禧手上,你光緒怎麼鬥慈禧呢!最關鍵的是光緒雖說親政了,可是三品以上的大員還得慈禧任命,慈禧經營了幾十年,早就培養出一批心腹官僚集團了,這些心腹處在關鍵要職上,掌握著實權和兵權,你光緒一個新人拿什麼去跟慈禧鬥啊,你要清除慈禧的心腹,肯定需要時間和精力,問題恰恰光緒沒有這個實力啊,關鍵在三品以上的官員任命上啊!要知道當時的有兵權和實力的就是各地的督撫,剛好督撫三品以上,都由慈禧來任命,也就說有兵力有實權的督撫都是慈禧的親信,你光緒還怎麼操控朝局,還不是慈禧在操控朝局嘛!其中最關鍵的直隸總督剛好就是慈禧的發小兼情人榮祿,那是絕對服從慈禧的命令,直隸總督剛好管控北京城,榮祿手下有六鎮的新軍,說白了,慈禧手上掌握槍桿子,你光緒有什麼想法,隨時滅了你,所以就算慈禧撤簾了,還保持干擾朝局的巨大影響力,光緒還逃脫不了慈禧的控制。


慈禧手段也同樣狠辣,珍妃不就想抗爭慈禧的獨裁嘛,結果最後慈禧幹掉了珍妃!光緒本想用維新變法的人來抗衡慈禧,結果慈禧迅速出手,直接把維新的六個人給砍掉了,用血腥的手段震懾住了光緒,也控制住了光緒。當然光緒還是有機會翻盤的,外國列強就逼迫慈禧交權,結果慈禧就發瘋的對11個國家宣戰,導致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血洗了北京城,慈禧和光緒逃到了西安,最後回到了北京城,慈禧還是軟禁了光緒,自己親自垂簾聽政,光緒成了傀儡皇帝,本來光緒年輕嘛,等慈禧死了不就親政了嘛,結果在慈禧死的前一天,慈禧毒死了光緒,連到死都不給你親政的機會,可想而知慈禧是多麼陰毒的一個女人啊,你光緒怎麼鬥得過啊,只能悲催的當一生的傀儡啦!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權力的根本特徵不在於名義上是否在位,而在於影響力。乾隆皇帝名義倒是退位歸政與嘉慶,可是朝廷的軍國大事,人事安排等,沒有老皇帝的首肯,嘉慶啥事也做不了主,使大勁祭天郊廟主持一下。只有等他歸天,嘉慶才敢把他老爹的寵臣和珅繩起來。而和這爺倆相反的,唐太宗李世民和他老爹李淵的情景剛好相反,他老爹沒有啥影響力了,下邊的人都看李世民眼色行事。所以李淵禪位李世民,雖然極不情願,怎奈大局已定,還是乖乖去南宮養老吧!

慈禧太后自1860年偕同恭親王奕欣在宮廷權力爭奪中,以靈巧的手腕徹底打擊了以肅順為主的顧命八大臣後,就開始掌控國家大權。也必須承認,這個女人還是很有本事的,不僅繼續重用漢族重臣曾國藩李鴻章等,繼續領導抵抗太平天國和念軍的叛亂,維護了國家統一。而且在恭親王的主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甚至一度出現了中興態勢。把一個封建中國在不長的時候之內變成了一個近代化的國家。她個人也在這種變化過程中積累了名望和資歷,各路封疆對她都是俯首帖耳,包括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大臣,就體制內而言,慈禧太后的統御之道是成功的。也正是因為這樣,二次垂簾聽政,二次歸政後,其影響力一直在左右中國大局。尤其是同治和光緒小哥倆,主政之後的表現都不怎麼讓人放心,顯得稚嫩簡單。這就更需要老太后不僅僅要把他們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實在不成器,也只能老人家繼續出面撥亂反正了!





無法迴避的歷史


1889年,慈禧太后還政於光緒,自己到頤和園“養老”,18歲的光緒正式走上歷史舞臺。所謂扶上馬送一程,慈禧並沒有把生殺予奪的大權全部交給光緒,朝中重臣的任免需有慈禧點頭方可實施。

光緒帝四歲登基,他雖是慈禧親侄子兼親外甥,慈禧待他卻視若己出。光緒幼年體質衰弱,慈禧對他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用慈禧話說就是:“常臥我臥榻之上,時其喊暖,加減衣衿。”慈禧不僅在生活中關心光緒,更是聘請名師培養他治國之道。這次讓光緒親政,慈禧是抱有很大期望,期望光緒能中興大清。



慈禧交給光緒的清朝可謂是“太平盛世”,太平軍、捻軍的起義已被消滅,洋務運動正方興未艾,還有中流砥柱李鴻章、張之洞等名臣相輔佐。如果光緒帝有日本天皇政治才能,好端端的國家就不會被他搞的一塌糊塗。


可惜的是光緒帝志大才疏,即無安邦定國之志,又無識人之明。放著這些能臣他不親近,卻和只知孔孟之道的翁同和好得如漆似膠。他親政剛五年,甲午戰爭就爆發了。光緒帝太渴望通過一場戰爭的勝利來樹立自己的權威,太渴望成為秦皇漢武那樣雄才之主。但光緒的思想還停留在幾百年前,在他的眼中日本不過是蠻夷之邦,彈丸小國,如何能與大清並駕齊驅!殊不知,日本經過明治維新,早就不是當年的倭國。

面對日本的挑釁,李鴻章力主韜光養晦,因為他知道北洋水師實力不及日本海軍。但朝中以翁同和為首的主戰派氣焰囂張,光緒既不知日本的實力,也聽不得李鴻章不同的聲音,就高調下詔對日本宣戰。光緒帝對軍事是一竅不通,坐鎮北京胡亂指揮,結果北洋水師被打得全軍覆沒。日軍佔領遼東,威懾北京。光緒帝慌了,急於和日本求和。

在頤和園養老的慈溪,驚聞中國戰敗,心中暗暗埋怨:“孩子啊,老孃讓你做了一次主,你就把北洋水師弄得灰飛煙滅,同治中興的家底都被輸的一乾二淨。”她不得不再次出山,給光緒擦屁股。於是,就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慘敗,是有諸多原因造成的,做為大權在握的光緒帝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自此以後,光緒帝名為大清皇帝,實際上被削去很多權力,躲在頤和園的慈禧開始再次遙控朝廷,”帝黨”與“後黨”為爭權奪利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明爭暗鬥。

1898年,光緒帝任命康有為、梁啟超開始變法圖強。光緒也是想通過變法,把失去的權力重新奪回來。這時的光緒還不是傀儡,慈禧對他還抱著很大希望。

古書生誤國,這些維新派沒有一點政治頭腦,更不瞭解中國實情。一味囫圇吞棗效法西方,註定這是一場失敗的變法。莫說慈禧要殺他們,即使放在今天,也為國人所不容。

看看維新派的一些變法主張,就會明白:他們所謂某些變法,就是堂而皇之的賣國行為。為了獲得變法資金,維新派提出要把蒙古、新疆、西藏等地賣給列強。在維新派看來,這些地方屬於不毛之地,非但不能給國家增加稅賦,國家為了保護它,還要花大筆軍費,是得不償失。幸虧這些主張還沒來的及實施,百日維新就被扼殺在搖籃中。如果這些主張成行的話,國家將變得四分五裂,維新派必然淪落為民族罪人,現在的中國就稱不上有影響力的大國。

甲午戰爭剛結束四年,為國捐軀的北洋將是屍骨未寒。維新派就開始認日本這個洋爸爸,提出中日合邦論,公然想邀請日本人來中國主持變法,這不是引狼入室,亂我中華!最要命的是:維新派暗中聯絡袁世凱,讓他帥兵勤王,除掉頤和園中的慈禧老太太。這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簡直是大逆不道。

做為光緒帝對於維新派這些荒誕的言行居然聽之任之,還公然接見伊藤博文與袁世凱,明顯表現出他人格的缺陷與政治上的不成熟。維新變法受到朝中許多大臣的強烈抵制,精於權謀的於是發動政變,囚禁光緒。自此,光緒成了名副其實傀儡皇帝。

慈禧雖然貪戀權力,但他在光緒親政後兩度出山,是因為光緒真的是付不起的阿斗。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其實這是專制獨裁政府的必然現象,是人治社會的必然現象。人治社會,誰的人聽誰的話,主子還在,奴才怎麼敢改換門庭?所謂撤簾歸政不過是一個形式,不過是由臺前退回到幕後。滿朝手握重權的都是她的人,誰能不聽她的?根基不牢的皇帝能怎麼樣?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失去了對政權的掌控而不得不退居幕後的,才會真正失去權力。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因為安史之亂出逃成都,太子肅宗稱帝,組建了屬於自己的政府班子,這個班子與被動退位的太上皇玄宗沒有什麼關係,玄宗自然也就無法影響肅宗朝的政局。但是在中國古代大部分的太上皇都是主動退位、垂簾聽政的太后都是主動歸政,而且他們的退位或歸政並不是真的徹底放棄權力,而是不願被繁瑣的政務纏身,抓大放小而已。這一點不論是對於坐在前臺的皇帝還是對於站在底下的大臣來說,個個心知肚明。何況班子還都是原來的班子,皇帝處在老領導和舊班子中間,能有多大的權力?所以嘉慶想搞和珅就必須等到太上皇乾隆死了之後。光緒想有所作為,結果只能是被幽禁在頤和園裡。


今晚的康橋2019


1891年,慈禧撤簾歸政,光緒親政,但是滿朝文武包括地方大員,皆是慈禧提拔上來的,他們眼中只有慈禧沒有光緒。

三品以上大員的任免,光緒無權決定,仍然有慈禧任免。

直隸總督榮祿,為慈禧的親信。換言之,光緒是逃不出慈禧的手掌心的。

翁同酥與醇親王還有光緒帝都支持為慈禧修園子,因為此舉能夠讓慈禧安享晚年,慈禧也才肯繼續放權給光緒。

但修園子佔用大量經費,再加上光緒對李鴻章的猜忌(因李是後黨,北洋艦隊與淮軍都是其私人軍隊),導致北洋艦隊經費銳減,不僅再無錢購艦,連速射炮也無法裝備,炮彈也無錢進口,多裝備天津生產的穿甲彈,甚至連無煙煤也用不起了,只能使用劣質煤,濃煙滾滾,不僅容易被敵人發現,劣質煤還容易損壞鍋爐並降低軍艦航速。

甲午戰敗後,光緒威望掃地,李鴻章從真老虎變成紙老虎,慈禧因禍得福,重新出來訓政。



當代曹植


中國向來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說法。

這一說法實際上是對中央集權體制下權力運行、掌控、博弈和更替等方面的準確概括,是符合歷史實際的。主要包含三方面的意思:

1、皇帝要擁有名至實歸的權力,必須有一套可以有效掌控的重臣班子。如果不能對重要部門和地方長官實現有效掌控,那麼君權就受到了一定的削弱。如果朝廷重臣結黨營私或地方勢力尾大不掉,那麼作為皇帝就只是徒有虛名,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成為被人操控的傀儡。前者如漢獻帝,後者如唐朝後期的幾位皇帝。

2、隨著皇帝的更迭,掌握實權的重臣也往往會隨之更換。畢竟任職多年的老臣在朝廷內外門生故吏盤根錯節,在朝廷權力運行中佔據主導地位。肯主動交出權力、真心輔助新皇帝的屈指可數,大概只有周公等少數幾位。更多的是顧命大臣事實上架空新皇帝,讓皇帝的實際權力大打折扣。所以皇帝往往要千方百計吐故納新,替換掉前任的重臣。

3、在新舊重臣更替過程中充滿了明爭暗鬥、陰謀詭計,甚至血腥暴力。在此過程中往往舊勢力佔據優勢,如果與太后及外戚勢力相結合,則成功除舊佈新的難度很大。除非新皇帝能力超強,而又會在忍耐中採取與韜光養晦等高明的權力鬥爭策略。成功的有漢武帝、康熙等。

慈禧太后自1861年咸豐帝駕崩,聯合恭親王奕訢誅殺肅順等顧命大臣,實際掌控滿清實權達四十多年,她在權力掌控方面能力超強,形成了遮天蔽日的後黨勢力。而其垂簾聽政的皇帝同治和光緒,水平和能力都很一般,壽命也不長。可以說是既鬥不過慈禧,也沒有熬過慈禧。在這樣的情況下,除非慈禧願意主動交出權力。她如果不願意真正交權,憑她幾十年經營形成的深厚權力基礎,想左右清廷的重要權力可以說易如反掌。

慈禧

同治皇帝

光緒帝


農信史志


個人愚見,可能是這幾個原因吧。一是慈禧太后貪戀權力,我想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一個嚐到權力滋味的人,誰又會把權力讓出來呢?選擇撤簾歸政我想也肯定非她所願吧,名不正言不順,該歸還給光緒帝了,明面上過不去,也肯定有很多大臣不服會遭彈劾,到時更是無法收場。二是光緒帝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了,從後面的一系列動作來看就可以知道他自己也想親政了,可以理解,小時候被人當槍使,懂事了肯定希望自己能做回住吧,逆反心理長期被壓制,對時局肯定也會有自己的看法,跟慈禧太后也會有很多分歧,久而久之自然也就不再是那個言聽計從的“提線木偶”了,他自己也想去爭這個權力。三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十多年,也培植了一大批自己的黨羽,這批慈禧太后的人肯定不會受到光緒皇帝的重用和賞識,也會極力爭取慈禧太后通過幕後干政來獲取權力,得到利益。


張大俠27


一個當政幾十年,一個做皇帝幾年,誰的根基厚一目瞭然,沒啥可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