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國百年,魂斷帝京”——淺談于謙之死及其背後的明朝弊病

前言

正統十四年(1449年),年少氣盛的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此戰過後,明英宗被俘,黃河以北的精銳之師近乎全軍覆沒,僅剩不到十萬的老弱士卒。此刻的明朝,舉國惶恐,無論是官員還是商賈農戶,都想著法子逃離北京城,遠離這是非之地,因為在他們看來,大明王朝距離亡國,已經不遠了。

就在所有人籌劃著逃離北京的時候,于謙主動站了出來。他怒斥主張南遷的群臣,選擇固守北京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北京保衛戰轟轟烈烈地打響了。經過數日對決,瓦刺軍大敗,最終被迫退出塞外,大明江山轉危為安。拯救大明江山後,于謙並沒有因此而得意忘形,他一如以往地恪守本分,盡朝臣職責,在兢兢業業八年後,卻在公元1457年於崇文門外斬首示眾!

<strong>于謙這位忠正之臣,是如何恪守朝綱的呢?他為明朝續國兩百年,為何最終又魂斷帝京呢?于謙之死的背後,又透露出了明朝的哪些弊端呢?


“續國百年,魂斷帝京”——淺談于謙之死及其背後的明朝弊病

于謙影視形象


于謙的仕途:惠國利民,朝臣表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應天駕崩,舉國大喪。同年,在浙江杭州府,一顆未來的政治新星正冉冉升起,他就是于謙。于謙自幼讀書刻苦,志存高遠,且非常敬仰文天祥的氣節。在他自身的努力下,永樂十九年(1421年),24歲的于謙高中進士,正式踏入屬於他的仕途之路。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漢王朱高煦趁勢起兵謀反,意欲貪圖帝位,于謙此時以御史身份跟隨明宣宗朱瞻基親征,他的任務很簡單,就是在漢王朱高煦歸降時,數落出他的種種罪行。于謙也沒有辜負明宣宗朱瞻基的期望,在朱高煦歸降時,于謙上前怒斥,正詞嶄嶄,聲色震厲。

反觀漢王朱高煦,在於謙的凌厲攻勢下,竟不敢抬頭,只敢趴在地上不斷髮抖,稱罪該萬死。這件事情,也被如實記載在<strong>《明史》中,“口數其罪。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慄,稱萬死。”


“續國百年,魂斷帝京”——淺談于謙之死及其背後的明朝弊病

朱瞻基影視形象


明宣宗見此情形,大喜過望,當場就下詔令,命于謙巡按江西,平反數百起冤獄。于謙在這件事情上做的很好,也讓明宣宗明白了于謙是個可以委以重任的人,於是在宣德五年(1430年),朝廷需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時,明宣宗親自寫上于謙的名字,將其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兩地。

于謙到任後,發現山西情況不容樂觀。當地賦稅沉重,又有旱災蝗蟲等自然災害侵襲,百姓民不聊生。於是于謙立即實行輕稅養民政策,不僅打擊了在晉勳貴兼併農田的現象,又減免了土豪鄉紳轉嫁到百姓身上的賦稅,使得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宣德七年(1432),山西太原府、平陽府、汾州等地又遭霜災,致使當地糧食顆粒無收,于謙便上奏朝廷,請求免除賦稅,並開倉放糧,結果朝廷同意,此後于謙便巡撫三晉。

時至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時,對於謙奏請的事情,總是及時批准回覆。後來三楊去世,宦官王振開始作威作福,執掌朝政。就在百官爭相進獻財寶給王振時,唯有于謙從不帶任何禮物,朝中有大臣勸他,于謙灑然一笑,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strong>《入京》: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續國百年,魂斷帝京”——淺談于謙之死及其背後的明朝弊病

朱祁鎮影視形象


王振雖明面不滿,但並沒有當場為難於謙,而是暗地命令通政使李錫誣陷於謙,使得於謙被判死刑。百姓們聽說此事,萬民請願,並聯名上書,王振擔心民心震盪,被迫釋放于謙,不過仍藉此機會將於謙降為大理寺少卿。結果沒想到,山西河南等地的官吏和百姓紛紛在宮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甚至於不少藩王也進言請求,於是于謙再次任巡撫,直到正統十三年時,于謙被召回京城,任兵部左侍郎。

沒曾想這次任職,卻將大明朝將傾之頹勢給逆轉了。

于謙高光時刻:挽救將傾之國

正統十四年(1449),瓦刺也先舉兵來犯,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率領大明精銳親征瓦刺,結果在土木堡時遭遇慘敗,明英宗被俘,大明朝堂驚慌一片。腐儒徐有貞更以星象玄學為名,提出遷都南京,結果被于謙厲聲拒絕。


“續國百年,魂斷帝京”——淺談于謙之死及其背後的明朝弊病

于謙影視形象


<strong>明史記載:“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于謙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于謙的正義發聲得到了吏部尚書王直等官員的支持,於是負責監國的郕王認可了于謙的說法,決定在北京防守瓦刺軍。

當時北京最有戰鬥力的軍隊都已經在土木堡之變中折損,對於瓦刺軍,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于謙很冷靜,他請求郕王調集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抵禦瓦刺軍。在人心稍微安定後,于謙就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北京防禦。

除此之外,國不可一日無君,為江山社稷著想,于謙請求皇太后立郕王為帝,最終郕王成功稱帝,為明代宗朱祁鈺。之後,也先挾持著明英宗朱祁鎮大破紫荊關,直奔北京而來。武將石亨建議收兵固守,于謙反對,並親自督戰,於九門迎敵。反觀也先部隊,無論是用明英宗作為要挾,還是強行攻打,最終都沒有討到任何好處,反而慘敗而歸。


“續國百年,魂斷帝京”——淺談于謙之死及其背後的明朝弊病

朱祁鈺影視形象


而於謙也不負眾望,成功保衛住了北京,成為了明代宗的朝中棟樑。在明英宗朱祁鎮流放在外的日子裡,于謙一直恪盡職守,直到一年後于謙見時機成熟,說服明代宗朱祁鈺先後派遣李實、楊善前往瓦刺,最終迎回了已為太上皇的朱祁鎮。

朱祁鎮雖被迎回,但明代宗朱祁鈺卻將他幽禁起來,而於謙在明代宗執政的期間,依舊恪盡職守,做好了自己身為兵部尚書的職責。

續國百年,魂斷帝京

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立馬擁立太上皇朱祁鎮復辟,史稱“奪門之變”。等到朱祁鎮恢復帝位後,于謙和大學士王文立刻就被逮捕入獄。之後,石亨等人更以謀反罪名上疏明英宗朱祁鎮,結果朱祁鎮略顯猶豫,此刻徐有貞立馬又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

就這樣,曾為大明朝續國兩百年之久的于謙,就在他曾拼死保衛的北京城前,在崇文門外,接受了他最後的結局,斬立決!


“續國百年,魂斷帝京”——淺談于謙之死及其背後的明朝弊病

于謙影視形象


于謙之死背後的明朝弊病

于謙有功於社稷,但最終卻因被誣謀反而被處決,究根結底,是由於明朝政治生態的弊病所致。

縱觀明朝數位皇帝,肆意殺害大臣之事時有發生,昨日的寵臣,今夕就可能變成罪臣,因此,<strong>明史是這樣記載官員的:“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大意是說官員們每次上朝,都會跟妻子兒女訣別,如果到日暮時相安無事,便感到慶幸,因為又活過了一天。由此可見,明朝皇帝對大臣生殺予奪的隨意性。

其次,<strong>在《明通鑑》中有過這樣的記載,“謙以定社稷功,為舉朝所嫉”。大意就是說于謙才能出眾,被朝中妒忌。再加上于謙鐵面無私,又得到明代宗的器重,所以明朝文官集團對於謙恨之入骨,因為有于謙在,他們就很難有出頭之日。這種忠正之風一旦盛行,就會阻擋很多人的上升道路,此外,北京保衛戰後,很多提倡遷都的文官都處於不忠不孝的地位,始終被于謙壓一頭,如今太上皇復辟,他們終於找到機會,自然對於謙會不惜餘力地打擊甚至是抹殺。

最後才是明英宗為了證明自己復辟的合法性,為了讓天下人看見代宗黨的下場,為了讓天下人知道奪門之變是正義之舉,因此,才不得不殺害於謙。

于謙之死,並非單獨的某一因素所致,而是在各方面不同勢力的綜合作用下,產生的最終結果。


“續國百年,魂斷帝京”——淺談于謙之死及其背後的明朝弊病

于謙影視形象


結語

于謙一生,忠於江山和社稷,在明英宗被俘後,他力挺明代宗即位,整頓朝政,為明朝續國近兩百年,在當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本來也是清楚的,因為《國榷》曾記載,“於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奪門之變,懵然不少聞,何貴本兵哉?或聞之倉卒,不及發耳。時景帝瞽廢,設上變,事未必即下,須便宜制之,少有舉動,則石亨一李多祚,而上皇不復自由矣。危哉此一瞬也!”

大意就是說于謙最留心兵事,而且爪牙遍佈四方,掌握北京兵權,只要他想的話,即便是石亨等人將明英宗從南宮解救出來,他也能夠以明代宗未死為理由,以以清君側名義,徹底清理明英宗,可這樣的結果就只能是玉石俱焚,江山不保,朝局動盪。于謙是忠正之臣,所以他選擇了自我犧牲。于謙,縱死無悔,正如他在《石灰吟》所說:<strong>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