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高新区:这个冬日里暖暖的爱心故事

这个春节,“宅家”是最in的过节方式,相比于家中的温馨氛围,外面的街道有些冷清。但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执著的坚守,这种冷清中也有许多冬日里融融的暖阳。

樊鑫是渭南高新区发展和改革局干部。新婚刚满百天的他,从大年初二开始就一直在渭南西站和310国道值守,在临渭区医疗系统上班的妻子同样奋战在一线。过年以来,两个近在咫尺的新人却从来没有见过面,基本上都是在吃饭间隙通过视频来相互沟通。

渭南高新区:这个冬日里暖暖的爱心故事

樊鑫在310国道为过往车辆消毒。

当问樊鑫:“想媳妇不?”他会笑着回答:“肯定想啊!因为一直在渭南西大门值守,媳妇把樊鑫的微信备注改成了‘樊门神’,是门神就要守好渭南的西大门嘛,等疫情过后再相见。这正应了那句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天亮书记的“草木蔓发、海晏河清”梦

张天亮是渭南高新区良田街道庙北村的党总支副书记,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天亮书记。从大年初一开始,他就奋战在庙北村抗“疫”一线,摸排返乡人口,志愿岗执勤、村组消杀、参与捐款……他的每一天都很忙,甚至忙得都顾不上看一眼他才出生十多天的女儿。刚刚分娩的妻子在家照顾女儿,哪怕是再忙的时候都没有忍心打扰他工作,他的妻子说“天亮很忙,但我知道忙的都是正事,都是好事,我支持他”。

渭南高新区:这个冬日里暖暖的爱心故事

张天亮在庙北村口执勤。

整天在村里忙于防控工作,天亮没有顾得上给刚出生的女儿想名字,直到前两天妻子发微信催促他给女儿起名,他说:“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疫情一定会早日结束的,整个社会一定会早日实现海晏河清的,我们的孩子就叫张蔓清吧!”张蔓清这名字里有天亮书记的“草木蔓发、海晏河清”梦。

王珂:字里行间的“爱”意

王珂,渭南日报社驻渭南高新区记者。大年初二,他就从华州区老家赶到渭南高新区,和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一同奋战在新闻报道一线。因为外出采访,他经常错过饭点,为了赶稿子只好边吃泡面边敲稿子,他说:“吃饭可以将就,但是写稿上坚决不能将就,新闻工作者得对每一个字负责”。

渭南高新区:这个冬日里暖暖的爱心故事

王珂在渭南西高速口采访。

正是靠着这股子认真负责的干劲儿,他与融媒体中心共同创作的《一个家庭,两代人的坚守》《孩子,妈妈要去守护更多的人》等优质稿件得到广泛好评。这些文字带着露珠、冒着热气,字里行间都充满爱意,极大地鼓舞了该区干部群众全力抗击疫情的信心。这爱意背后是渭南高新区新闻工作者们放弃与家人团聚,奔波于疫情防控工作一线的努力付出,他们用笔和镜头记录下这些感人故事,在更多人的心中播撒下爱的种子。 这样的故事在渭南高新区还有很多,丢下半碗饺子奔赴一线的小孔、顾不得照顾怀孕妻子的老杨……这许许多多奉献爱心的人都在用坚守诠释着使命和担当,是他们用执著为群众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壁垒。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给大家的健康造成了威胁,但却催生了我们心中的爱,生活中处处都有爱,我们每个人都是爱的制造者、传播者。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爱心是天使,终将驱散“魔鬼”的肆虐。我们坚信有这么多人的爱心奉献,有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坚强决心,我们一定能够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