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齊心協力共同戰“疫”——海西路社區抗擊疫情紀實

疫情襲來,社區成了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海西路社區黨總支集結髮動在職黨員、居民黨員、社區志願者同社區工作人員共同組成“疫情防控先鋒隊”為轄區38個居民小區24小時守衛。“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也成為每一個一線人員的第一工作宗旨。


【黨員先行】

  社區疫情防控初期,黨員先行,不少在職黨員、居民黨員到社區報到,第一時間參與到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居民黨員孔萬斌58歲了,在社區疫情防控的工作中任勞任怨。孔大哥腿不好,一著涼就疼得厲害,就是在這樣嚴寒天氣中,他已經連續在外值班14天,沒有像社區請過一天假。

市民政局下派黨員肖建路,絕對是個心細的漢子。在寒冷的環境中電子體溫槍會失靈,他自己從家裡背了一個小書包,裝著暖寶寶給體溫槍保暖。社區在他的啟發下又積極籌措了40個暖寶寶發放到各個站點。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齊心協力共同戰“疫”——海西路社區抗擊疫情紀實

86歲的老黨員吳玉昆在家給社區黨總支書記寫了一封請戰書,書中這樣寫到“雖然我不能向你們在外面站崗,但是我還有筆、有紙,能為社區寫大字、寫條幅,我還能為黨和國家盡一份力”。當吳老將“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共渡難關”幾個大字送到前線工作人員手中時,所有人戰勝疫情的信念都更加堅定了。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齊心協力共同戰“疫”——海西路社區抗擊疫情紀實

【志願真情】

  隨著返程人員的增加,社區工作壓力明顯增大,人手出現不足,社區再次向各個居民小區管理微信群發出招募志願者的消息,沒有報酬但是卻不乏真情,陸續十多名志願者踴躍報名。

第一個報名的就是吳玉昆老人18歲的孫子吳迪,他也是社區志願者中年齡最小的一名,社區網格姐姐問他怕嗎。他很堅定的說“不怕,爺爺常說‘做人要懂得感恩,學會奉獻’你們不也是一直在為我們奉獻嗎。”

上陣親兄弟,居民志願者劉瀚勤、劉傑勤兄弟兩是轄區老綏遠餐飲店的工作人員,他們說“特殊時期,我們的店暫停營業了,天天忙慣了,閒下來不適應,這樣的‘長假’還是讓它過得更充實的好”,於是在那日斯的路口,我們總是能看到兩位長相相似的小哥哥忙碌的身影。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齊心協力共同戰“疫”——海西路社區抗擊疫情紀實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齊心協力共同戰“疫”——海西路社區抗擊疫情紀實

【網格擔當】

  都說小網格聯繫著大民生,社區疫情防控離不開網格管理,更離不開每一位辛勤付出的網格員。從大年初二社區工作人員全部返崗,開始對武漢來呼人員的摸排工作,網格員們就已經在抗“疫”最前線衝鋒了,每天電話尋訪,入戶排查、宣傳。設立防控卡點後,他們白天值守、入戶,晚上繼續回到社區整理出入人員登記表,篩查統計,忙到十一二點也不一定能夠回家。儘管如此他們沒有一人脫過崗、掉過隊,第二天清晨就又守在了自己的崗位上。

社區老網格王建立57歲,他對各個小區的樓棟位置“底兒清”。按照異地回呼人員自行隔離十四天的要求,不少人在家不能出門,缺吃少藥向社區求助。王哥主動承擔起“跑腿代購”服務。有人說:王哥這活危險,萬一...王哥說:“社區就是為居民服務的,這活總有人要做”。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齊心協力共同戰“疫”——海西路社區抗擊疫情紀實

網格員李娜是一個二胎準媽媽,本可以享受彈時上班的待遇,但是看社區人手緊張,仍就每天按時到社區上班,主動擔起復印、清點、分裝各類登記表的工作,為了節省紙張不浪費,19個卡點每天各需要多少登記表,她心裡都仔細盤算過。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齊心協力共同戰“疫”——海西路社區抗擊疫情紀實

【居民愛心】

  各個小區經過這段時間設卡管理,很多出門進門的居民都漸漸與卡點兒值班人員熟悉起來,被他們在嚴寒中的守護所感動,也被那些溫馨細緻的提示所感化。逐漸大家開始理解,“新冠”疫情防控是全社會力量匯聚才可以戰勝的,大家不但積極配合,還有不少居民主動幫助關心卡點的值班人員。手電筒、宣傳喇叭沒電了,小區門口水果店就近充。一樓住的老阿姨還會對值班人員說:“姑娘渴了,我家有熱水,你敲敲窗戶我給你倒。”還有不少熱心居民給社區工作人員送來口罩、消毒水、一次性手套,“你們辛苦了,要保護好自己。”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齊心協力共同戰“疫”——海西路社區抗擊疫情紀實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齊心協力共同戰“疫”——海西路社區抗擊疫情紀實

疫情防控時期,大家雖被隔著,但是大家的心卻貼得更近了,願意為彼此著想、付出的人更多了。在海西路這個小小的社區片兒內,每天都能看到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聽到許多群眾暖心的話。大家都在為守護好社區這道防線而共同努力。我們堅信齊心協力,戰“疫”終將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