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武官能上早朝吗?有何依据?

无趣bd


明朝文武分两班入朝,文由左掖门,武由右掖门,武官可以上早朝的:

明代行朝会之始,可上推到甲辰年(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这年正月,朱元璋在金陵称吴王,建百官,不久即行朝会。[7] 朝会的举行,标志着一度依附于龙凤政权的“吴国”向独立自主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明初诸礼,皆由礼官、儒士杂考前代遗制,“酌古准今”而定。洪武以后,“累朝以渐而详”,各有“禁例”。[8] 但明代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朝会仪注,正史中仅见列朝“榜例”,《会典》所载,也只是“事例”的汇编,缺漏极多;私人笔记中有不少记载,其价值在于能提供一些具体而微的细节。下面在这些公私史料的基础上,对早朝试予“复原”:

“古礼,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9] 明代史料于上朝时辰多用“漏尽”、“昧爽”、“星存而出”等词来形容,如太祖“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10] 昧爽也就是天刚破晓的时候。嘉靖初年,少年世宗“常于昧爽以前视朝,或设烛以登宝座,虽大风寒无间”。为此阁臣担心:“是固励精图治之心,第圣躬得无过劳乎?”于是嘉靖六年(1527年)规定,从新岁始,视朝“每以日出为度,或遇大风寒日暂免,著为令。”[11] 晨曦初开之际上朝,好处不言而喻:“一则圣躬志虑清明,二则朝廷气象严肃,三则侍从宿卫得免疲倦,可以整饬朝仪,四则文武百官不致懈弛,可以理办政务,五则钟声有节,可以一都市之听闻,六则引奏有期,可以耸外夷之瞻仰。一举而众美成具,天下必将称颂圣明”。[12]

预朝官员称“朝参官”、“京朝官”,皆佩牙牌。[13] 为便于上朝,他们多在城南择屋而居,“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14] 每晨星月未散,即须赶到皇城,由东、西长安门步行入内。

为方便官员候朝“待漏”,皇城内建有多处朝房,各官在此按品级坐立。[15] 作为对近臣的优礼,“近侍衙门,端门内各有(专门的)直房”。[16] 右阙门南,是锦衣卫直房;下三间为翰林直房,候朝时,大学士居北楹,众学士中楹,余者南楹。[17] 另外端门内左侧有直房五间,又名“板房”,是詹事府、左右春坊及司经局官候朝之所。[18]

午门乃紫禁城正门,辟有三阙,中为御道,不常启,左右二阙供当直将军及宿卫执杖旗校人等出入;[19] 又左右两掖各开一门,称为左、右掖门,为百官入朝之门。[20] 午门上楼名“五凤”,设朝钟朝鼓,由钟鼓司宦官掌管。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以礼部言“朝廷之礼,贵于严肃,而近者文武官入朝,往往争趋竞进,品级紊乱,高下失伦,甚非所以明礼法、振朝纲也”,乃规定入门次第: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驸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不如仪者,从监察御史及仪礼司(鸿胪寺前身)纠劾。[21] 景泰二年(1451年),令“自今旗校人等待朝官进,照依资次续进,敢有搀越挤拥者,许纠仪官擒奏发落。”[22] 但入朝时还是经常发生侍卫与朝参官“争门而进”的情况,天顺元年(1457年)奏定:门上“鼓三严”,即第三通鼓响,先开二门,放官军旗校先入摆列,百官赴掖门前排队,候钟鸣开门入内。[23]

文武分两班入朝,文由左掖门,武由右掖门。入内后,先于金水桥南依品级序立,候鸣鞭,各以次过桥,诣奉天门丹墀,文为左班(东班),武为右班(西班),在御道两侧相向立候,称为“起居”。[24]

奉天门上廊内正中设御座,谓之“金台”。丹陛左右钟鼓司设乐,殿陛门楯间列“大汉将军”,皆著明铁甲胄;御道左右及文武官班后各有校尉相向握刀布列。[25]

乐起,皇帝御门,锦衣卫力士张五伞盖、四团扇,联翩自东西升立座后左右;内使二人,一执伞盖,立座上,一执“武备”,[26] 杂二扇,立座后正中。天顺后,执伞、扇力士移到金水桥南夹立,只留座上之伞及夹武备二扇;座上之伞,遇风劲时也撤去。[27]

皇帝安座后,再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两班齐进御道,再排班。此时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头礼,是为“大班”。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勋戚班),居武官班前而稍离。[28]

行礼毕,鸿胪寺官对御座宣念谢恩、见辞员数,这些人已于前日在寺具本报名,此时在庭下或午门外遥行五拜三叩头礼。若边方奏有捷音,“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29] 然后,进入早朝最重要的环节——奏事。




洪果果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利用反贪的名义杀掉了好多的文官。朱元璋自己本身就是从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所以他就比较重视武官。

后来朱棣谋权篡位,对于那些反对自己的文官,朱棣也是从来都不会手软。比如孝孺,他是唯一一个被灭十族的人,而且自己被凌迟处死。

所以因为明朝皇帝的个人喜好,武官是可以上朝的。

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文官是特别可怜的那个时候他们必须要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因为一旦有一点事情做得让皇帝不高兴的话,他立马就会丢掉性命。

后来在已经建立明朝80多年之后,文官们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新希望。当时的明英宗朱祁镇亲自带兵去攻打瓦剌,但是却做了俘虏。这件事情一出,让当时的文官都非常生气,所以他就直接把当时掌握大权的宦官王振当场就给打死了。这件事情让当时的明代宗简直可以说是吓得尿了裤子,从这之后开始文官就开始崛起了,把那些武官全部都踩在了脚下,一直到了明朝灭亡,武官也没能够再一次崛起,但最终因为武官的不振兴明朝灭亡在道貌岸然的文官手中。


路路通4588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早朝的定义。

明朝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

大朝,只在正旦(农历正月初一)、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举行,其性质是百官向皇帝朝贺,属于礼节性的,规模较大,在奉天殿(即现在的故宫太和殿)举行。

朔望朝,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性质如同大朝,也在奉天殿,只是朝贺,不讨论政事。

常朝,也就是早朝,明代的早朝还有午朝、晚朝,但因为并不常态化,属于偶尔为之。

故此,常朝主要是指早朝,在太和殿举行,处理政事。

早朝时,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都必须参加早朝。凡是来京述职的外地官员也必须参加早朝。所以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一件盛事,每次上朝有上千人。据载成化23年一次上朝的官员就达到1118人。

上朝时间在天刚刚破晓之时。

百官有午门进去,文物两班官员分别由左、右掖门进入。皇帝从中间的御道进入。

文物官员进入午门以后,先在金水桥南按照品级站好队伍,等待鸣鞭,按照次序过桥,直到奉天门丹陛之前,此时文官在左,武官在右,相对而立,站在御道两侧,等待皇帝的到来。

皇帝的座位设在奉天殿廊内正中,称之为金台,待乐起,皇帝安坐,此时再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两班进入御道,行一拜三叩头礼。

然后起来,正式进入奏事环节。


滚滚江水mzs


可以上早朝的

根据历史记载每个朝代都有文武官员,他们各自处理不同的国家事务。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的关系,如果早朝少了武官那就不是很多事情不能都不能直接而快速的上达和解决。

还有根据明朝《徐显卿宦迹图》表现的正是一次早朝的情况,图中端坐的皇帝正是年轻的万历皇帝,这也是明朝文武官员上朝的一个例证。

根据史料记载明代上朝时间是在昧爽时,即天刚刚亮的时候。文武百官入朝是由午门进入,午门是有五道门的,中间的那道门为御道只有皇帝能从此出入,御道两边的左、右两阙供当值的将军、校尉等保卫依仗的人员进出,文武两班官员分别由左,右掖门进入。文武官员进入午门后,要先在金水桥南按照品级站好队伍等待鸣鞭,然后再按次序过桥直到奉天门丹陛之前,这时候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两队相对而立站在御道两旁等待皇帝的到来。皇帝的座位设在奉天殿廊内正中称之为金台,到了乐器响起的来时候皇帝在御门安坐此时再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两班走进御道,然后行一拜三叩头礼节上朝。明朝的武官是能上早朝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国家事务。



小冉爱看历史


明朝朱元璋曾破除高官上朝的规定,凡京城在职官员都可上朝禀事.比如明朝的御史,给事中等都是6品以下官员,但都能上朝~

清朝四品以上京城官员都必须上早朝,四品以下以及地方官必须得到皇帝的传召才能上朝.

基本上六部尚书,侍郎,内阁大学士,大理寺卿,督察院左右都御史这些都是朝堂上的常客



佳人山水


首先回答问题,明朝文武官员是必须参加早朝的,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礼奏事。

为什么提问这个问题呢,我简单分析一下

1明朝大概分为三个政治集团,文官集团,武官集团,宦官集团。明朝并不是一个始终重文轻武的朝代,朱元璋从武出身,为了保障子孙地位日后不被武将威胁,削弱武将权力,但到了朱棣上位,武将权力又被抬升,直到土木堡之变,武将地位才彻底被文官集团压制。但后来也会出现反复,比如武将石亨,在朱祁镇复辟后,权倾朝野。明朝文官集团权力主要在内阁,内阁首辅无异于丞相,张居正曾担此任,甚至可以左右皇权

2宦官集团一方面是为了压制文官集团发展出现的产物,另一方面,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皇帝工作量剧增,也让太监学了文化,明朝权宦对朝局影响空前。

3既然武将集团整体势力低于文官集团,那么上早朝这么辛苦的事武将自然必须参加,举个例子,武将石亨组织言官于朝堂弹劾文官于谦,导致千古忠良被杀,只留下那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知来藏往


每天都上早朝这个规矩就是朱元璋定下来的,他是农民出身,逆袭当上了皇帝,在废除丞相后,担心遭人蒙蔽,所以制定大规模早朝正是要体察民情,免受蒙蔽。之后也有几个皇帝把每天上早朝当做祖制来遵守,再加上文官们的监督,皇帝一不上朝就公开指责,所以皇帝只能天天早朝。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但自明英宗以后,明朝皇帝就越来越不喜欢上早朝了。英宗即位的时候只有八岁,上早朝也是干坐在那里,处理政事的任务只能交给太后和大臣们,早朝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后来皇帝也都嫌天天上早朝太累,所以就改为通过批阅奏章来处理各类事务,早朝只是偶尔举行。更狠的比如嘉靖和万历,二十多年都没上过早朝。

不过明朝最勤奋的皇帝应该是亡国君崇祯皇帝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崇祯雄心壮志,立志做个中兴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奏折到凌晨1,2点是很常见的,每日早朝必到,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要勤政。


泽淼之城


武官当然是能上早朝的,明朝上早朝是实行"鼓三严"的,即在三通鼓后百官排队等着钟鸣开门之后入内,文武官员分为左右两列进入。

而有何依据,首先在洪武二十四年,规定了上早晨“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驸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从入朝顺序可以看出明朝对武官上早朝是很看重的。这也体现了明朝一改宋朝重文轻武的风气,是统治者思想的转变和反思。

当然在明朝后期文官便压制了武官,武官处处受制于文官,看见文官恨不得叫爸爸。不过那时武官仍可以上早朝,只是没有发言权而已,因为他们不敢轻易发表言论,只能看文官们的眼色行事。





小邢说历史


明朝早朝是文武官员都上。

《明会典》规定:

明代早朝是在三通鼓后百官排队等着钟鸣开门之后入内。文武官员分为左右两列进入。待皇帝进入安坐之后,由鸿胪寺“唱”入班。此时文武官员左右两班齐进,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之后行礼,奏事。




Z过客K


从古以来,朝会制度都是一个王朝政治运转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块,成为当时王朝统治下政治环境的最好表现。作为明朝来说,其本身的政治机构构成就有着有别于之前历朝历代的部分。

就最为突出的来说,皆为世人所知的就是明朝的宦官干政。然而明朝政治还有非常重要的转变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沿袭以久的丞相制度,所以这样一来皇帝的权力尽管相对集中,但是也需要在政治中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明代皇帝的早朝制度也是颇具特色的。

关于朝会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周礼》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朝会制度主要体现为君主作为权力核心通过臣下觐见的方式了解到国家机器运行中的故障与弊病。就明朝的朝会来说早朝也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

因为早朝是一种皇帝固定的接见大臣的形式,因此在整个明朝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明朝早朝制度的逐渐废弛,就形成了君王深居,不能及时获得外界信息,从而政治生活遭到了破坏。

明代早朝现实门上“鼓三严”,在三通鼓后百官排队等着钟鸣开门之后入内。文武官员分为左右两列进入。待皇帝进入安坐之后,由鸿胪寺“唱”入班。此时文武官员左右两班齐进,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之后行礼,奏事。

在明朝,早朝的分量最重,尽管还存在着晚朝等形式,但是基本是作为早朝的补充,形成了早朝独重的局面。晚朝仅仅只是作为当日重要事情的补充,参加者极为有限,且礼仪较之早朝也是较为简单,君臣之间可以从容的展开讨论。

另外,明朝早朝所进行议论的事件极为繁杂,不仅仅涉及到国家中发生的大事,更是连细微小事也是由皇帝亲自处理,如盗窃财物等等。这也与明朝皇帝一直以来对于权力的控制有关。

有明一代,皇帝废丞相,权力得到了空前的集中,自身对于事物的处理量也就日渐增加。这也就导致了在早朝中的所有事情都需要请旨,没有皇帝的指令是不可以所以实行。因而皇帝也需要每日都进行早朝,早朝也就成为了固定的政治生活形式被延续了下来。但是随着明代后期政治荒废,早朝的功效也就大不如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