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五百强企业法务,到职业律师的选择


从世界五百强企业法务,到职业律师的选择 | 青年律师汇


从世界五百强企业法务,到职业律师的选择 | 青年律师汇

本期嘉宾刘洁文,来自广东佛山,在疫情期接受了我们的约稿,分享了自己从企业法务迅速转型为执业律师的选择,同时也分享了在入门初期,对自己帮助很大的工具和典型案件。值得借鉴。

距离栏目上次1月18日更新,相隔近一个月的时间。上次写引言,感叹新年临近,又到了感受浓密亲情与喜悦的佳节。两天后,世界变成了另外一番模样。

这一个月,我在疫情最中心的武汉,经历恐惧,愤怒,呆滞,和迷惘。

前方的路渐渐失去颜色,希望变得可贵,我们期待一丝光亮,期待恢复往日哪怕是虚度的时光......

时间仍旧是相同的时间,只是质感已然改变,如果幸存是一种恩赐,我们应用更大的克制如常地学习、生活。这很难,但是人生本就充满了不易。

愿所有在这场灾难中失去生命的同胞安息,

愿所有他们的亲人早日获得平静,

愿所有幸存者坚强面对眼前的困境。

这个世界不完美,甚至不断给我们伤痕;

但我们至少有一种尊严——不放弃和竭尽所能。

青青若

即刻加入精英青年律师社群

约采微信 banlishaorou711

从世界五百强企业法务,到职业律师的选择 | 青年律师汇


从世界五百强企业法务,到职业律师的选择 | 青年律师汇

第一次接触智善这个公众号,是因为无意间添加了这个公众号的工作人员的微信,看到这个工作人员朋友圈发的都是很正面的信息,于是我便开始关注这个公众号。

点击浏览里面的信息,惊喜地发现有很多志趣相投的同行在这个平台上发稿,我期盼着结识这些益友、期盼着我的文章也会引起大家的共鸣,期盼着在律师道路上能遇到更多可以并肩前行的合作伙伴。

于是,春节期间,我便开始写起了这篇文章。

下笔前,我一直思考着这篇文章的主题,到底写什么是对大家有所裨益的、写什么是大家关注的?要写出这些东西我是否有足够的阅历以及知识储备以支撑起我的这篇文章?

思来想去,说到法律知识储备,同行有很多佼佼者;说到开庭经验,同行有很多身经百战的。

所以,我想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谈谈自己对于实习律师如何度过实习期以及大数据下律师借力办案问题。

从世界五百强企业法务,到职业律师的选择 | 青年律师汇

今年我已经32岁了,说起个人的工作经历,相比于从法学院出来便坚持投身公检法、律师行业的大学同学,我似乎显得有些“不务正业”。

因为,过去,我一直在国企以及恒大地产从事了多年的法务。

还记得当初辞职的时候,家里压倒性地一片反对(老公除外)。

反对的理由,无非是认为放弃了大家羡慕的年薪,去律所从零开始做个实习律师,对于一位身上背负着养育孩子责任的妈妈而言,这个试错成本有点高昂,担心我怕是“围城心理”作怪。

但是,我始终坚信,未来10年,法律行业的发展将迎来一片光明。

我个人肤浅判断,在中国政策导向下,部分行业是有“行业红利”的。只要你足够努力,在律师行业,“能吃上饭”应该是没问题的。

因此,带着这种信念,我让过去归零,头也不回地开始了我的实习期。

从世界五百强企业法务,到职业律师的选择 | 青年律师汇

回顾我的实习期,我心里是很踏实的。

因为,很幸运地,我找到了一家很优秀的律所,而我的指导律师(律所的主任)也是一位执业二十几年、经验丰富且善于学习的好律师。

但是,也正是如此,要让自己取得主任的信任、在这样优秀的律所中有一席之地,我更需要让自己“与众不同”。

过去4年的国企工作,给了我相对充裕的学习时间,让我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以及办案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此前的工作也锻炼了我的学习能力以及适用能力。

进入律所后,我用很短的时间熟悉了律所的运转方式,也包括每位律师的执业风格。洞察力、学习能力,我认为是年轻律师的一项必备技能。

在律师行业,不缺乏法律基础扎实的年轻律师,但若你身上有那么一两种别人不能替代的技能,那么,你就是不能被替代的。

正如我的指导律师曾经和我分享的“未来,决定一个律师走多远的,除了专业知识,其他技能将越来越重要。”

最近几年,很多不同专业背景的人通过司法考试并加入了律师的行当,我们形象地形容他们是“跨界打劫”。

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具备不同技能的同行,也是我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或是合作伙伴。

从世界五百强企业法务,到职业律师的选择 | 青年律师汇

我们所处的这个律师生态圈,与过往明显不一样的,或许应该就是大数据对我们办案的影响了。

最近几年,大家比较熟悉的icourt,我们是天使用户了。我们最早接触并使用icourt是在2015年,相对于部分律所,应该是比较早在工作中尝试应用这个工具了。

这个工具颠覆了我们对律师办案的看法,以往的工作模式是:没有一位年长的师傅带领,新手实习律师甚至刚执业不久的年轻律师根本不敢独立办案,需要跟着师傅走。

作为icourt的用户,通过数据检索,从案由、法官办案分析、裁判观点等对案件作了梳理,让我们对案件的办理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有相当的预判。

因此,我们从起初惊喜地在手机订阅号中发现一些标题为某某领域办案数据分析之类的文章,然后逐渐地习惯了看到这类文章。

这些文章事实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数据信息,认真分析这些数据,或许会让我们更科学地开拓我们未来的案源。

经过与部分同行交流,他们当中有人认为,这个是部分新手律师敢于实习期满便独立执业的原因之一。

他们担心的不再是如何办好案件,而是仅需要担心案源就好。

但是,这个工具只是一个开端,相信未来将有更多、更完善的律师办案工具出现。但与此同时,或许将意味着部分业务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有了工具,接下来就是要掌握用好工具的技能了。

目前除了icourt、威科、无讼等常用的工具外还有很多新开发的手机app助力我们办案,身边的同事不乏熟练应用这类工具的,有时候所里开分享会,看着分享的律师嘉宾如何从天眼、企查查分析获取有利的信息、如何缩短语音转文字的时间。

我们当中不少同行,尤其是老律师,在惊讶之余也是获益匪浅。

还记得实习期,指导律师交给我一个公司解散的案件,说对方是来“试水的”,很严肃地告诉我:“我们务必要拿下这个案件。我也没办过这类案件,你检索下,然后告诉我一个办案思路。”

接到这个工作,我并非是担心或不知所措,相反,我感到很惊喜。

因为越是疑难、大家不熟悉的业务,我越感兴趣且干劲更十足。于是,我花了3天的时间做检索和数据分析,然后整理出:常用的高频法条、案例、法官观点等并形成书面报告,并列举了拟让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清单,指引客户如何打官司。

就这样,借助大数据以及自身的努力,我们顺利地拿下了这个案件,最终也是顺利解散了公司,达到了委托人的预期。

另外一个借助大数据取得胜诉的就是本人独立办理的一个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了。

委托人找到我的时候,是本不抱胜诉期望的,可以说是到了仅仅是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做最后挣扎而已。”委托人越是绝望之时,更是体现律师价值的好机会。

于是,我回去整理了案情、做了充分的大数据检索以及分析并形成书面的诉讼方案。

看到了我们的报价,对方是惊呆了。

但是,经过一番诉讼演绎以及分析,对方还是办理了委托。最终,半年过后(因为第三人无法送达导致公告送达,开庭时间较晚),我们顺利开庭并最终取得了胜诉判决。

从世界五百强企业法务,到职业律师的选择 | 青年律师汇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疫情还没结束,内心甚是沉重,希望疫情尽快得到控制。

虽然执笔这篇文章时已全是心中所想,但由于时间和认识所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法律界的同仁以及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北京市盈科(佛山)律师事务所

刘洁文律师

二〇二〇年一月三十一日

从世界五百强企业法务,到职业律师的选择 | 青年律师汇

END

从世界五百强企业法务,到职业律师的选择 | 青年律师汇

嗨,

如果你也想记录下你的故事、加入青年律师汇

文 | 刘洁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