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至少做一次傻瓜:无农药化肥的奇迹苹果,是怎么炼成的?

他的名字叫木村秋则,他种出来的苹果,不仅味道好得难以想象,而且放在空气中两年时间,不腐不坏,被大家称作奇迹的苹果。要吃到他的苹果,需要预订到一年之后。

《奇迹的苹果》这部电影,就是在重现他当年种植无农药苹果的过程。

一生至少做一次傻瓜:无农药化肥的奇迹苹果,是怎么炼成的?

(秋则前辈和《奇迹的苹果》电影剧照)

但对于日本津轻的果农来说,无农药栽培苹果?这简直是在开玩笑。

哪怕过去的野苹果能在自然环境中很好地长大,但如今的苹果品种,早就不是当初祖先那样子了。

相比个头小而酸涩的野苹果,个头硕大、果实甜美的现代苹果品种,不仅是人类的美食,更是虫子和病菌的佳肴。

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等很多病菌都可以导致苹果严重落叶;各种蛾类的幼虫也会大量地啃食苹果的叶子和花芽。

正常的苹果栽培,需要十几种不同的农药配合使用,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

这样的种植方式生产出来的苹果,不是说就不安全,严格控制打药量和打药时期,是可以生产出农残很低的安全苹果的。

但是生产安全的苹果,与安全地生产苹果,是两个概念。

木村的妻子,就对农药过敏。这是木村秋则前辈去尝试无农药栽培苹果的出发点。

虽然在电影里,木村被塑造得带着一股傻劲。但是现实中的木村,其实是一个有着强烈专研精神的人。

在开始无农药栽培苹果之前,他就已经尝试了不同的农药喷洒次数,会对苹果的产量有怎样的影响。

他发现,苹果只打六次药,跟常规的十三次药相比,产量并没有明显的减少;打三次药,病虫虽然多些,也还能够接受;打一次药,虫子实在太多,但产量也有正常果园的一半以上。

由于省掉了农药的成本,虽然减产一半,收益其实还是可以的。

而另一本书,则更坚定了他走无农药种植的路子。那就是福冈正信先生的《自然农法》。

《自然农法》介绍了福冈先生的稻麦农作经验,以及他的思想,他认为人为的努力都是徒劳,作物能根据自身的天赋,对抗病虫害。

这书极大地激发了木村的热情,让他一头扎进了几十年的苹果无农药栽培研究。

但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起初的9年,木村一度陷入极其艰苦的困境,家中资产变卖,一贫如洗,甚至到了上山自杀的边缘,才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种辛酸其实是笔墨难以形容的,大家可以看看《奇迹的苹果》这部电影找找感觉。但短短两小时的电影,无法道尽9年的困苦。

那种看着苹果树不断生病、不断落叶、濒临枯萎的无可奈何;那种陷身虫海,怎么抓也抓不完的恐惧无力;那种受尽众人白眼,不被周围果农乡亲所理解的委屈苦闷。

更难的是,虽然他的岳父、妻子、女儿对他没有一丝怨言,都在支持他。但他那种对家人的愧疚感,其实是最大的考验。

木村秋则是那种不求名利、没什么欲望的人,但他也不希望家人受苦。

苹果树被病虫害折磨了9年,木村也被心灵的不安、众人的质疑、生活的困苦淬炼了九年。

然而他又是心志坚定的人,俗话说一根筋,坚信苹果树一定能做到无农药栽培,一条道走到黑,成为了他人眼中的傻瓜。

他的坚信其实有着牢靠的事实依据。因为他在水稻、番茄、各种蔬菜和西洋梨、李子这些作物上的无农药栽培都获得了成功,唯独这个苹果,是一个看似可望不可及的高峰。

最终的转机发生在他上山自杀的那刻。就在他觉得了断才是解脱时,他发现了山中生长了一棵很健康的苹果树。

其实那是橡树,木村走近后才发现。但满树的果实,以及健康的叶片,都让木村秋则十分惊奇。山里没虫子?没病菌?为何橡树那么健康?

一生至少做一次傻瓜:无农药化肥的奇迹苹果,是怎么炼成的?

(认真去闻、去尝,才知道山中的土味道如何)

就在此时,木村发现了橡树脚下的土壤,杂草丛生,但是非常松软。他趴下去闻了闻,带着一股刺鼻的土腥味道。扒开土壤,橡树的白色根系密密麻麻;一直往下挖几十厘米,土壤还是很松软,土温并没有很大的变动。

而苹果树的果园,杂草每个月都被他清理一遍,干净是干净,但土壤硬邦邦的,没什么特殊味道;而且挖开表土十厘米后,土温就立马下降。

土壤温度这点,是电影里面一带而过的。土壤带着温度,说明里面有着旺盛的微生物活动。

松软而带着土腥味的有温度的土壤,正是自然给木村秋则的答案。

只有创造这样的土壤,苹果树才能长出深而健康的根系,从而获取土壤深层的营养,以及发挥出天赋里对抗病虫的能力。

木村悟到,不是他在管理苹果树,驱赶病虫害;而是他要协助苹果树,让苹果树健康起来。只有苹果树努力了,才能开花结果。

此外,杂草并不是跟苹果树争夺养分的敌人。它建立林下生态系统并疏松土壤,让土壤的微生物群落越发丰富,这些都是在促进土壤恢复。

一生至少做一次傻瓜:无农药化肥的奇迹苹果,是怎么炼成的?

(​杂草地的蔬果,长得很旺盛)

木村一直仅关注病虫问题,却忽视了苹果树的根本,本末倒置,无怪乎努力了那么久,却一直没有获得成效。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直让杂草丛生,苹果树就能健康生长,还需要综合的管理和手段。

木村采用了撒播大豆的方法,促进土壤中氮素的形成,并长期开挖不同深度的土壤,通过土温变化来监测土壤的微生物活动量。

同时学会了综合分析天气情况,判断病害的爆发时期,在病害来临前,就预先喷醋预防。

他还长期观察园子里的昆虫、卵块,能很快地判定害虫可能产卵的地方,以提前消灭害虫;同时他还采用发酵苹果液,来吸引蛾子,减少虫量。

他观察到秋天茂密的杂草升高了地温,不利于苹果的转色,于是每年的秋年都会割一次草。

他仿照苹果叶脉的纹路走向来修剪苹果树,获得了更大的果实。

......

总而言之,他学会了真正去观察自然,把自然当做整体去看待,采用综合的手段去劳作,最终获得了成功。

自然农法并非是任由农田丢荒;而是在自然法则之上,加以巧妙的人为手段,既给了其他生物生存的空间,又获得了自己的需要。

其实早在木村栽培苹果成功之前,他在玉米地的遭遇就提醒了木村,要给其他生物生存的余地。

每年玉米接近成熟的时候,总会遭到狐狸的偷吃;木村很生气,在玉米田周围下了很多捕兽夹子。

结果有一天,抓到了一只小狐狸;它的母亲,就在旁边守着,看见人来了也没跑远。

木村心软了,把小狐狸放了。小狐狸并没有立刻逃跑,而是在那里舔着伤口,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木村突然觉得很过意不去。

他意识到,其实这片玉米地,以前就是狐狸的家园;是不是人类把所有的东西都占为己有,动物才会偷,才会搞破坏?

于是每年玉米秋熟的时候,木村都会把那些没有卖相的缺牙玉米棒子放田边。从此,再没发现狐狸危害玉米了。

私以为,木村这种懂得为其他生灵留余地的善,是他最终成功的核心原因。从这股善心出发,木村才会深知农药的危害,并创造了一个诺阿方舟式的苹果园。

所有被其他果园驱赶的杂草也好、害虫也好、动物也好,都在木村的苹果地里找到了一席之地。

所以木村的苹果园,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有着各种杂草、害虫、益虫、青蛙、野兔、蛇、刺猬、鸟类、土壤微生物和枝叶间的微生物等多达几千种的物种在相互博弈。

而木村就在当中修剪、喷醋、除虫、种大豆,融入了这个自然系统之中,真正把自己变成了自然的一环,成为了苹果园这个生态系统的一份子。

而他家的苹果树,在这种自然栽培下,树根竟然扎到了二十多米深,别人家的仅仅只有几米;大风吹来,别人的苹果损失超过八成,他的损失还不到二成。

奇迹的苹果,就是这么来的。

一生至少做一次傻瓜:无农药化肥的奇迹苹果,是怎么炼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