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老百姓在隔岸觀火,好像與自己無關,為什麼會這樣?

大公T


我發現居然有很多高手引經據典的洋洋灑灑。在我看來,其實,老百姓心裡的道理很簡單,那就是:大清不愛我,我何必愛大清。百姓的想法,一頂點沒有錯。


和好和好


因為這是封建國家的常態,封建國家民眾並不認為自己對這個國家負有什麼責任。


這絕不是清朝一個朝廷如此,歷朝歷代都是這樣。


明朝江陰之所以反清,起因並不是因為對明朝有什麼感情,是因為清朝下達剃髮令後江陰士紳去衙門懇請清朝官吏允許江陰百姓不剃髮,遭到拒絕後群情激奮的江陰民眾這才打死清朝官吏,宣佈不服從清朝統治的。


再說遠一點,金國完顏亮曾經認為燕趙地區老百姓就像牆頭草,誰勢力大就服從誰。“幽燕之民少忠義,宋來從宋,遼來從遼,我來從我……”


原因是不管封建王朝是怎麼宣傳,但是封建王朝民眾繳納的稅賦說到底是一種“貢賦”,類似於保護費。


既然是保護費,又怎麼能期望民眾對收取保護費的組織有什麼愛戴?


什麼時候我們看到過,兩個涉黑組織就一家菜市場保護費問題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菜市場的菜販們加入其中一家涉黑組織打另一家的?菜販們都是能這兩家打完後,然後把保護費交給勝利者的。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老百姓隔岸觀火,這不僅是清朝統治的失敗,更是封建王朝這種體系的全面潰敗。


其實封建王朝體系與英國為代表的君憲國家體系優劣,清朝最保守最守舊的官員都看得一清二楚。


劉錫鴻是晚清著名保守派官員,他最有名的事情是作為郭嵩燾的副手代表清朝出訪英國回國後,大肆詆譭郭嵩燾,說郭嵩燾數典忘祖云云。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保守派官員,在出訪英國過程中對英國與當時清朝的異同是有著異常清醒的認識的。


在英國時,有一次日本特使井上馨拜訪郭嵩燾時談到英國國民踴躍納稅,而日本國民卻經常性的偷稅漏稅。結果劉錫鴻發表了一番非常有見地的看法,他認為英國人的稅收是經議會討論的,徵什麼稅、稅花在哪裡,百姓是清楚的,當然願意交;而清朝與日本,收多少、怎麼收、花在哪兒……統統是糊塗賬,誰願意交呢?


最後劉錫鴻還總結說“此法誠善,然非民主之國,則勢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國長久,君民兼主國政故也。”郭嵩燾聽了之後大為驚訝,稱讚劉錫鴻“此論至允”。


你看,就連晚清保守派官員自己私下對封建王朝制度本身有什麼弊病都看得一清二楚。


更好玩的是劉錫鴻在出訪英國前談到學習西方時,都毫不諱言之所以不能學習西方,是因為我們“(化)天下為家已更數千載,政令統於一尊,財富歸諸一人,尊卑貴賤體制殊嚴,士農工商品流各派。矧(況且)其在逐末之人何得妄參國是……使富商大賈視官宦如帝天,偶一盼睞便可以為至榮極寵,斯匍匐以獻其財力而惟恐不納矣。”


劉錫鴻這段奏摺完全可以解答為什麼“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老百姓在隔岸觀火”了:這封奏摺的核心意思是清朝與西方國情有別,怎麼能讓平頭老百姓參與國事?清朝必須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必須讓有錢人把官府當做天,當做上帝,捐全副身家給官府都怕官府不收才行。


既然清朝上下把民眾視作奴僕賤民,那麼也就別怪老百姓關鍵時刻袖手旁觀了。


克羅採和春天


什麼百姓沒有愛國主義,保衛國家和抗擊外敵的精神,其實這都是藉口。真正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平時沒有給百姓帶來一點點福利,不愛護百姓,不關心百姓,處處為難百姓,不把百姓當人看,欺負百姓。萬一危難來臨,關鍵時刻百姓就不會幫助你了,百姓不反戈一擊就算是便宜你了!

平日裡作威作福,魚肉百姓,橫行霸道,穿金戴銀,出來進去都是八抬大轎,吃盡穿絕,壞事一籮筐,好事沒一件!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百姓平日裡光是出力了,結果沒有見到一點點好良心!這樣一來二去,假如戰爭來了百姓還會去幫助你嗎?


春天來了7270


因為當時清朝還是一個封建落後的異族統治國家,滿清統治階級腐敗無能,面對美日英法德等列強,割地約兩百萬平方公里,賠款約七億兩白銀,並簽訂了1400餘項賣國的不平等條約。老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熱,餓殍遍野!

更不要提進化成現代化國家了,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在工業化的基礎上要實現人民與國家與政府的綁定。

當時的滿清政府對外界的工業化一無所知,即使知道相關道理也會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想盡辦法阻止工業化。要想富先修路,全世界都在大修鐵路的時候,慈禧太后卻在擔心修鐵路破壞風水,修鐵路加速人民造反,加速革命黨打進北京!根本不考慮什麼發展和人民的死活!導致清朝的工業基礎幾乎為零。倉廩實而知禮儀,老百姓吃不飽飯還想著為國爭光,保家衛國?痴人說夢而已!

當時的老百姓沒有國家的概念,都還是認為,統治者只是管束百姓,百姓只是服務統治者,但這個統治者是誰無所謂。滿洲也是外族,英國法國日本也一樣,一直國不知民,民不知國的狀態。

老百姓認為政府的存亡與自己無關,換一個政府,照樣還是需要服徭役,交稅。所以,無論是哪個政府做皇帝,都對自己沒有什麼影響。

反觀日本,日本在明治維新開始以後,不但大力發展鍊鋼業、船舶、鐵路為代表的機械製造業等規模工業,還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廣標準日本語,並且大力的推廣國家民族主義。將民族人民與國家強力綁定在一起。大力樹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大力宣傳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


其結果就是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日本的老百姓積極參軍,並且積極的支援前線,幫助日本打敗了清朝。

後來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的時候,沖繩的漁民看到了俄國艦隊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放棄打魚,甚至不惜划船,向日本的海軍去報告,此情報的結果是日本海軍以逸待勞,提前佈置魚雷,並在損失代價極小的情況下,同時擊敗了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兩支強大的艦隊,完勝俄國,一舉取得東亞霸權。

日本取得霸權的影響對日本本國的人民來說是積極的、正面的。獲得的賠款修建了大學、中小學兩千多所,獲得的煤炭、鐵礦等資源為日本的崛起為世界頂級列強奠定了基礎。日本的老百姓至今都在間接在享受著前人創造的成就。


讀史可以此人明智,以史為鑑,可以知得失。我們應當吸取教訓,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積極學習列強的一些優秀的政治手段和發展模式,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讓我們的人民更加富足。


土雜漫談


我是歷史照妖鏡沈sir:我來回答!公眾號歷史照妖鏡

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一個片段:幾十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中國人在熱火朝天的忙著幫洋人們運送武器彈藥和後勤補給,並且樂此不彼、爭先恐後,只怕別人搶去本來應該屬於他的那份功勞。在面對著外國記者採訪問他們為什麼要幫助外國人打自己的同胞的時候,他們的回答更是人慨嘆不已:因為洋人給錢,我們有飯吃,所以要幹這些活啊!

  

  從這些生冷的話語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民眾嚴重缺乏國家認同感,他們思想意識裡面只有自己的衣食冷暖,而對其他事物漠不關心,更別提本來只屬於滿清貴族的國家了。

  2、中國那時候已經積貧積弱了,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饑民、災民、流民太多太多了,竟然都敢冒刀槍炮彈的危險而不顧,只是為了掙一口能吃的。

  3、這只是一個縮影,那麼當時在中國廣大的土地上還有多少這樣認識淺薄、對國家前途毫不在意的人呢?

  造成這些事實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第一、和當時封建時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有關,那時的社會不像現在聯繫這麼緊密,每家每戶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能夠滿足自家人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而不需要與外面世界的各種貿易聯繫。因此,對外部世界的滄桑變化更是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了。

  第二、文化程度偏低,這跟當時落後的思想和經濟都有關係,據統計,那是全國百姓識字率不足5%,思想認識的落後決定這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國家關、民族關的缺陷和落後。

  第三、清廷腐朽的統治造成嚴重落後的社會生產,產生了大量成區連片的災民和饑民,而對於他們來說吃飽飯成為了最大和最基本的需求,其他事物都在其次,畢竟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

  

  第四、清朝前期發動的文字獄嚴重戕害知識分子的身心,任何時候知識分子都是是引領社會前進和發展的旗幟和潮流。而這時候的知識分子只知道自保和升官發財,心裡面早已沒有了家國天下的概念。這跟南宋十萬社會精英在崖山齊跳大海的悲壯和氣概形成多麼鮮明的對比!

  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候,當時百姓居然和很麻木的說燒的皇帝家的,又不是我家,說完一個個推著小車也和英法聯軍去搶。

  國家是皇帝的國家,土地是地主的土地,錢財是土豪的錢財,權利是官員的權利。

  八國聯軍打進來,和屁民關係不大。清政府一樣殺老百姓,不交租稅一樣整死你。

  所以,老百姓為什麼要反抗反不反抗都不影響自己明天吃土豆絲。


歷史照妖鏡one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已失 天下豈能長久。對於當時的百姓而言,他們關心的是下頓飯能不能吃飽,如果連自己的肚子都解決不了,又怎麼會在意朝廷的存亡。


清朝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旗人”,“漢人”。對於旗人子弟來說,他們有著太多的特權。如:繼承爵位,世代食俸祿。他們不用做事,卻拿著高的工資。每天是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坐茶館,無所事事。

而漢人,每天所擔心的是下頓自己是否能吃飽。對於漢人而言,他們對八旗子弟是非常的痛恨。


後來,清政府對外作戰失敗,繼而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賠償了一大筆錢。這一大筆錢,清政府肯定是拿不出來的。因此,賠償就分攤到了百姓的頭上。使得本來就不富裕的生活變得更加拮据。

起初,百姓所痛恨的是外國人,認為是外國的入侵,導致了自己生活更加艱難。其中,義和團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們反對洋人。對洋人施行“三光政策”,殺光,搶光,燒光。

本以為,通過反對洋人會讓自己生活好起來。奈何,一切都是虛幻。由於長期針對洋人,各國決定對清政府動用軍隊。面對氣勢洶洶的八國聯軍,清政府直接把義和團賣了。叫義和團衝前面,而慈禧則跑路了。最後的結果義和團全軍覆滅。


也正是慈禧的逃跑,讓百姓明白,自己至始至終都是棋子。朝廷從沒想過幫助自己。

百姓看明白了清政府的嘴臉。因此,當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百姓選擇隔岸觀火。在百姓眼裡,他們並不在乎那個政府當權,他們關心的是自己能否吃飽以及自己的未來如何。

既然清政府如此腐敗,百姓又為何還要擁護它呢!

在八國聯軍侵華時,甚至還有很多百姓給八國聯軍帶路,運送物資。


百姓的隔岸觀火––就是為了求生存以及改變。清政府不能讓他們吃飽飯,那麼,換個政府或許會好些。而清朝落得如此境地,完全是自食其果。


唯戀無名


法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人心有向背,載舟亦覆舟。

時值國運凋蔽,戰禍不斷,民不聊生,食不果腹,餓殍遍野,官民對立,異族統治,治下殘酷,內憂外患。

百姓疾苦,治者枉恤,怨聲載道,積弱積貧,朝不保夕,何談忠君,如何愛國?!

久壓忿忿,禮義廉恥,忠孝仁義,苟且偷生,保命為先。誰為皇家,與吾何干?!

列強來華,坐山觀鬥,麻木已矣,輸贏無謂,樂見其成。藉以報復,引虎驅狼,帶路為黨,趁火打劫,只為生存,那管人夷。

官不知民,民不知官,爾等天下,腐敗無能,只惟割賠,以圖為安?戰不能戰,和又不甘,希望渺茫,民心皆散,奈何覆水,豈能不敗,怎能不滅?!

歷史長河,苦難一頁,強盜禍亂,中華之痛,文明古國,慘遭蹂躪 ……

民心已散,空有報負,孤掌難鳴,為時晚矣。

於是:列強肆虐,燒殺搶掠,可憐中華,泱泱華夏,圓明殘垣,苦訴問天!歷史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風清雲淡6663343995


這個問題很簡單,很正常。“國眼中無民,民眼中亦無國”。

清朝末年,孔孟之道下的清朝,等級森嚴。滿洲貴族和漢人的儒家文人、大地主、買辦商人勾結,對百姓強取豪奪,奢靡無度。老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儒家文化是一個等級文化。處於最下層的百姓政治地位是最低的。既然滿清統治下的百姓沒有“國民”的資格,為何現在的文人要求他們要要像“國民”那樣愛國?

滿清沒有給老百姓做人的尊嚴,也就得不到“人民”任何的回報。當滿清政權行將就木,百姓就會隔岸觀火。這就是答案。

不僅滿清,明朝末年,中華有兩億人,為何會敗給只有數十萬的滿洲?原因是一模一樣的!


秋宜聲


我覺得不是老百姓的錯!老百姓觀看更能體現老百姓負責任的態度和無賴!有的都攜款逃走的人更可悲可恨!解放戰爭淮海戰役老百姓為什麼能把解放軍推到勝利前沿!因為老百姓眼睛是雪亮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時代在發展,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背叛了人民,此時老百姓也只能觀看!國家戰爭也不是老百姓所能左右的,腐敗的統治階級貪腐都治理不了,把本來欺負老百姓時都忘了,受困時再號召老百姓幫忙!可能嗎?


BAOMINGGANG


專制制度下,國與民沒什麼關係,國只是統治者的私有財產。對民來說誰統治都是交糧納稅,甚至封建統治者對民的殘暴程度更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