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魯智深怎麼死的?

歷史思想家


魯智深之死,“水滸傳”說得很清楚,在杭州六和塔坐化的。但是,如此“水滸傳”絕非施耐庵的《水滸傳》,而是《徵四寇》。按照施耐庵的設計,魯智深絕不可能如此死去,他的歸宿絕非是在錢塘江,而是另有他處。

那麼,按照《水滸傳》的故事,魯智深又是怎麼死的呢?綠野老道將根據前七十回的伏筆,探討一番花和尚魯智深究竟是怎麼死的。

《徵四寇》瞎編魯智深之死

“水滸全傳”第一百一十九回中,寫到了魯智深之死。書中說,梁山征討方臘凱旋,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塔與武松同住一間僧房,到了晚上,被錢塘江潮聲驚醒。魯智深以為是戰鼓聲響,便揮了禪杖,搶出門來準備廝殺。六和塔的和尚見狀,告訴他這是潮信,不是戰鼓。

一聽“潮信”二字,魯智深忽然想到智真長老在五臺山留給他的佛偈:聽潮而圓,見信而寂。於是,便主動坐化了。

魯智深坐化後,續書《徵四寇》大肆做了一番渲染,頌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宋江班師回朝,宋徽宗封賞梁山好漢。早已坐化的魯智深因為活捉了方臘,被追封為義烈照暨禪師。這便是魯智深的“正果”了。續書這樣寫,確實也很有意思,魯智深的死法似乎也印證了佛門“因果”,很有點神秘,也很令看官們唏噓。這樣的寫法,如果不看施耐庵正版《水滸傳》,卻是很精彩的。

不過,魯智深如此結束自己的一生,根本就不是施耐庵的故事,而是續書瞎編。為什麼呢?

智真長老的兩道佛偈

貫華堂本第四回“小霸王誤入銷金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中,智真長老在魯智深即將離開五臺山時,送給他四句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這四句佛門偈子,應當就是魯智深一生的預言了。這則偈子的最後一句是“遇江而止”,但絕不是在錢塘江,而是在鎮江,魯智深最後的歸宿應當是在宋江題寫反詩的江州。

續書把魯智深的坐化地移到了錢塘江,為此,給智真長老編造了一條俗不可耐的假偈語。這是“水滸傳全傳”第九十回“五臺山宋江參禪,雙林鎮燕青遇故”所講的事情。當時,宋江佂遼得勝,路過五臺山,便在魯智深的陪同下,到五臺山參禪,拜謁智真長老。智真長老在給宋江一則偈語後,再次給魯智深講了四句偈子:“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這則偈子太過直白,根本就不是什麼佛門“隱語”,與四言八句的鄉間俚語很有得一拼。如此粗俗之語,竟然出自得道高僧、方外高人之口,可見續書作者水準與施耐庵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而且,這則偈語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純屬胡編濫造。為什麼呢?

施耐庵作《水滸傳》基本遵循歷史,以歷史大線索貫穿整個故事。即便施耐庵有可能寫到《徵四寇》的故事,其時間順序也應當是:佂田虎、剿王慶,滅方臘、破大遼。這樣的故事順序,智真怎麼可能在佂遼之後放一個馬後炮?

佂田虎、剿王慶是歷史上根本就沒有的事情,最早的“容與堂”本《水滸傳》也沒有這兩個故事,是餘象鬥在雙峰堂刻印《水滸傳》時加進去的。梁山好漢佂遼的故事,也是在“天都外臣本”中才出現。插入這個故事時,因為徵方臘戰役中梁山泊好漢傷亡殆盡,便只好把佂遼的故事放在最前面了。

無論從歷史真實,還是《水滸傳》的版本源流來看,智真長老給魯智深的第二條偈子也是續書作者塞進去了,原著根本就沒有。既然如此,魯智深“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也是編造的,花和尚肯定不是這個死法。

魯智深“遇林而起”

宋江參禪時魯智深得到的那則佛門偈語涉嫌作假,不是《水滸傳》魯智深的終局。第四回書中,智真長老給魯智深的那則偈子,才是魯智深一生的預言。參破這則偈子,魯智深是怎麼死的,也就昭然若揭了。那麼,智真長老前一則偈子又是怎樣預言魯智深的一生呢?這則偈子又是如何“預定”了魯智深之死呢?

卻說魯智深從五臺山來到東京大相國寺,參見了智清長老及眾位僧人。因是新來的掛搭,智清長老便分派花和尚去看守菜園子。魯智深不願意去,說自己是智真長老推薦來的,無論如何都要做個都寺 、監寺。知客僧接過魯智深的話頭,詳細介紹了大相國寺職事等級以及升遷條件,告訴魯智深:你管了一年菜園,好,便升你做個塔頭,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個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監寺。

聽到這裡,魯智深說“既然如此,也有出身時,灑家明日便去。”從三拳打死鄭屠的鎮關西,到大鬧五臺山的花和尚,魯智深一路行到大相國寺,可謂一路修行。因此,他非常願意在大相國寺好好的幹下去,在佛門中修行,然後討個“出身”。

但是,因為林沖的出現,魯智深連和尚都做不成了,不得不與楊志一道,打殺鄧龍,上二龍山做了草寇。如此一來,魯智深想在佛門中修行討出身的願望破滅,應當是人生的一次重大挫折。然而,智真長老卻偏偏說他“遇林而起”。也就是說,遇到了林沖,魯智深的人生迎來轉機起色,將大踏步的朝著“正果”奔去。

那麼,魯智深的正果又是什麼呢?

魯智深的正果確實非凡

回到第三回書“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這回書寫的是魯智深在五臺山的故事,一開頭便寫到魯達逃命來到雁門縣,遇到了趙員外。趙員外先把他安排在“七寶村”,從這個地方帶著魯達上了五臺山。

趙員外祖輩便是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的檀越,因此,智真長老力排眾議,剃度了這個“不似出家的模樣,一雙眼卻恁兇險”的殺人逃犯。當時,智真長老對所有僧眾說了這樣一番話:

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記吾言,勿得推阻。

智真長老是方外高人,是《水滸傳》中少有的知道梁山終極密碼的半仙之體。他說,魯智深久後能夠得到清淨,哪裡最清淨?當然是佛門寺院了。因而,魯智深的正果應當是在寺院之中。當然,續書寫他坐化也是在六和塔這個佛門清淨之地。但是,在智真長老這段話中,還有更為關鍵的一句,可謂直接攻破了《徵四寇》的偽言。這句話就是“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汝等”應當指智真長老以下的所有五臺山僧眾,智真長老講得非常明白,魯智深的正果與他本人一樣,今後是要做大剎的住持方丈的。

在這段故事中,還有一個令人費解的細節,就是魯智深剛剛剃度,卻被“賜名智深”,與智真長老平輩!這其實是施耐庵在為魯智深的正果伏筆,後來,魯智深將做到五臺山文殊院或者東京大相國寺住持。

假如坐化了,又怎麼能“汝等皆不及他”呢?任何一個五臺山的僧人都有機會坐化,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住持方丈。

因為遇到林沖,魯智深才有機會到二龍山,才有機會到梁山,也才有機會參與梁山徵方臘、打遼國、抗金兵。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歷程中立下戰功,修得“正果”,最終被“趙員外”封為東京大相國寺的住持。這便是“起”。

李若水《捕盜偶成》中說,宋江受到招安後,“三十六人同拜爵”。大約是因為征討方臘有功,梁山好漢得到了朝廷的封賞。魯智深原本就是《大宋宣和遺事》與《宋江三十六人贊》中的一員,肯定也在封賞之列。魯智深得到的封賞,應當與佛門有關,也就是其正果——取智清長老而代之,成為東京大相國寺的住持。因為,魯智深與智清都是智真長老的師弟。

果真是這樣嗎?

何為“遇山而富,遇州而遷”

魯智深“遇林而起”之後,便“單打二龍山”。二龍山很富嗎?當然很富。其一,二龍山隱喻北宋最後兩個皇帝宋徽宗、宋欽宗。這個隱喻可以與“還道村受三卷天書,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對看,具體怎麼回事,下文再講。

二龍山不僅隱喻了皇帝,而且,這座山上有一座寺廟,叫做“寶珠寺”,本身就是非常富裕的含義。此前,魯達逃到雁門縣,在趙員外的外宅很不安全,便被趙員外隱藏到“七寶村”。七寶,就是《阿彌陀經》所說七寶為金、銀、琉璃、珊瑚、硨磲、赤珠、瑪瑙,這便不僅是富裕,簡直就是奢華了。

如此之多的符碼錶明,魯智深將因為“趙員外”的封賞而富裕且富貴。這一切的伏筆,都被續書寫丟了,不僅寫丟了,還偽造一則俗不可耐的偈語,讓魯智深死掉,這算什麼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

“遇州而遷”顯然就是講的三山聚義打青州這回事,因為此,魯智深才上了梁山。但是,如果深入理解一下,魯智深後來也遇到了“州”,為何偏偏是青州呢?這件事情與青面獸楊志有關。

魯智深從東京大相國寺中逃了出來,隻身一人去投二龍山入夥,鄧龍不願意接納,二人便動起了武力。鄧龍不是魯智深對手,被花和尚打傷,便關閉寨門,氣得魯智深不斷叫罵。幸虧遇到青面獸楊志,魯智深才打死了鄧龍,做了二龍山的寨主。

三山聚義之後,因為要救孔明叔侄,魯智深便與三山頭領商議攻打青州。此時,又是楊志出主意,請梁山大隊人馬前來幫忙。宋江到了之後,魯智深非常興奮,很爽快的上了梁山。

那麼,青面獸楊志又與魯智深的正果,以及死亡有何關係呢?

魯智深究竟是怎麼死的

綠野老道在很多文章中寫到,《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了“招安巨寇”楊志的抗金事蹟,這應當就是施耐庵最後要寫到的故事,這才是宋江所言的“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部分梁山好漢歸宿。

楊志的故事也能夠照應歷史的真實,此人是五侯楊令公之孫,一身好武藝,一心想著光宗耀祖。施耐庵把楊志寫成楊家將的後人,必定是有所暗喻的。這家人在民間傳說中,是北宋最為著名的抵抗外敵的“楊家將”。因而,書中說,楊志“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口氣。”因為這一處伏筆,《水滸傳》後幾十回的故事,便有可能出現梁山好漢抗金的故事。

楊志的理想同樣是武松的理想,宋江曾經告誡武松:“日後但是去邊上,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廕子,久後青史上留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

正因為如此,施耐庵才把魯智深、楊志、武松三人一起,“安排”在了二龍山。

魯智深“遇州而遷”,遷到了梁山,也遷上了“正果”大道。之後的一切,便是在宋江的號令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與青面獸一道,出現在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麾下,抵禦外侮。這件事情與宋江大有關係,魯智深也經歷了“還道”的過程。而且,最終追隨宋江,在鎮江“遇江而止”。

宋江在九天玄女廟中,曾經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二龍相戲(二龍戲水)。這便是施耐庵隱喻北宋最後的兩個皇帝的結局,因為靖康之亂爆發,北宋的父子皇帝被金國囚禁,在五國城“坐進觀天”。

魯智深的二龍山正是照應這個故事,花和尚因為得到“二龍”中趙員外的格外關照,然後,又被另外一龍追斬,最終死在了鎮江。

這才是智真長老的高明處,一則偈語預見了魯智深的一生。回頭再想想續書偽造的佛門偈語,簡直就是一文不值了。

魯智深“遇江而止”

這是智真長老四句偈子中的最後一句,也就是魯智深的結局,或者死亡的預言。

本頭條號曾經以文本線索和歷史真實,考證出宋江題反詩的江州指的是江蘇鎮江,而不是潯陽樓所在的江西九江。此處不再贅述詳細考證過程,只講其中兩個理由。

第一條理由就是宋江在潯陽樓題寫的七絕,第一句便是“心在山東身在吳。”顯然,江西九江不是“吳”而是“贛”。有觀點說,九江是“吳頭楚尾”,但宋江說的就是“吳”,我們得尊重文本。

再一條就是江州知府蔡九應當有歷史原型,他就是蔡京的兒子蔡翛。因為蔡京是實名制,書中又說他的兒子在江州任職,這就大有可以追究歷史真實的餘地了。那麼,這件事情與魯智深之死有關係嗎?大有關係。

梁山泊隨童貫打完方臘之後,宣和四年便北上滅遼。歷史真實中的童貫滅遼,是一場導致北宋滅亡的愚蠢以及恥辱的戰爭。遼國自澶淵之盟後,與大宋修好,兩國得到近百年的休養生息。但是,童貫卻主張與金國聯合滅掉遼國。宋徽宗好大喜功,急於完成祖上的“復燕”大計,便派童貫與金國夾擊遼國。

但是,童貫喪師辱國,兩番被遼國反殺,狼狽逃竄。宋徽宗便下旨,重金請金國攻下了幽州。然後,又以重金收購了被金國劫掠一空的城池。遼國滅掉後,金國一年後興兵南下,北宋失去天然屏障和盟友,靖康之難迅速爆發。

這樣一場恥辱戰爭,卻被《徵四寇》寫成了神劇,宋徽宗變成了一個好皇帝。

宣和六年,金兵圍困太原,童貫倉皇逃回汴京。隨之,宋徽宗慌忙讓位與宋欽宗。蔡京而兒子,禮部尚書蔡翛預見蔡氏一門即將致禍,便與其兄蔡攸商議,把自己派到鎮江任留守,這就是江州蔡九知府的原型。隨後,蔡氏兄弟與童貫一道,密謀宋徽宗鎮江復辟。

“靖康元年正月己巳,詣亳州太清宮,行恭謝禮,遂幸鎮江府。”《宋史·徽宗本紀》的這句話,講的就是宋徽宗鎮江復辟的歷史大事件。

辛卯,遣監察御史張澂誅童貫,廣西轉運副使李升之誅趙良嗣,並竄其子孫於海南。——《宋史·欽宗本紀》

童貫率數萬勝捷軍,擁宋徽宗鎮江復辟。這場復辟活動,簡直就是分裂國家,是由退位皇帝領銜的謀反。這便是《水滸傳》宋江所言的“他年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笑黃巢的不是宋江,而是宋徽宗。這場足以導致北宋亡國的謀反,只有宋徽宗能夠做到,宋江沒這個能耐。

宋江招安後,便被編入童貫部隊,這回南下復辟,梁山部分好漢應當參與其中。因而有同時都有“二龍”隱喻,而且,魯智深一直得到“趙員外”的關照,在七寶村躲避,在二龍山寶珠寺發跡,得成“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宋江被兩個青衣女使推下了石橋,是其參與北宋二帝之爭的隱喻伏筆。義氣深重的花和尚最終追隨宋江,也做了“二龍戲水”的殉葬。


綠野萍蹤01


魯智深是天罡星下凡,自然有他的使命,而智真長老則是得道的高僧,能夠一眼看出魯智深的過去和未來。

有僧人找智真長老告狀,長老咋說:"打壞了金剛,請他的施主趙員外自來塑新的;倒了亭子,也要他修蓋。這個且由他。"這和尚還是挺聰明的,知道魯智深攀上了一個大財主,正好魯智深打壞了這些東西全部換新的

後來魯智深鬧得實在不像話了,而寺裡大部分的建築也都修葺一新,智真長老才把他打發到東京相國寺去。

智真長老和顏悅色的送了魯智深四句話:

遇林而起,

遇山而富,

遇水而興,

遇江而止。

這句話表明了魯智深一生的命運。

宋江後來也帶著魯智深去找智真長老。

宋江在五臺山還住了一宿,臨別時智真長老又送了魯智深四句話,又是對他後半生的預言

逢夏而擒,

遇臘而執。

聽潮而圓,

見信而寂。

一開始魯智深可能並不明白這4句話的意思,但是當他聽到錢塘江的潮信的聲音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的時間到了。

為啥一個健康的人,幾天前還活蹦亂跳,聽到潮信,就知道自己要死了呢。

其實這裡面應該有心理暗示的結果,不要小看心理暗示的結果,人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魯智深聽到潮信知道自己要圓寂,但是她其實並不想死,所以說就裝傻問小和尚圓寂是什麼意思?

小和尚告訴他圓寂就是死,看來他是必死無疑了,於是他就死了。

當然也有人認為,魯智深是得了心肌梗塞而死。


奇葩歷史大觀


魯智深是在杭州圓寂而死的。

一天,錢塘江大潮來臨,魯智深是關西人,不知道浙江潮信,以為是戰鼓響,魯智深聽見,吃了一驚,問道:“師父,什麼是潮信響?”眾僧答:“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當三更子時潮來。”

魯智深看了,拍掌笑道:我在萬松林裡殺,活捉了個夏侯成;“遇臘而執”,我生擒方臘;今日正應了“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當圓寂。

宋江見報,急引眾頭領來看時,魯智深已自坐在禪椅上不動了。宋江與盧俊義看了偈語,嗟嘆不已。眾多頭領都來看視魯智深,焚香拜禮。

那徑山大惠禪師手執火把,直來龕子前,指著魯智深,道幾句法語,是:魯智深,魯智深!忽然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眾僧誦經懺悔,焚化龕子,在六和塔山後,收取骨殖,葬入塔院。



柚子微視頻Yz


魯智深在《水滸傳》裡,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好漢,深受敬佩與稱頌。


本來是經略府的提轄,名叫魯達。因路見不平,拳打惡霸鎮關西,救金翠蓮脫困。出家後,取法號智深,成了魯智深。

在開封結識林沖,成為好朋友。林沖充軍,他一路跟隨,野豬林救林沖性命。為林沖又回開封看護林娘子,為林娘子報仇,怒殺高衙內,流落江湖,後與楊志,武松等人上二龍山落草。魯智深對朋友的情義,可以說是真正的情深義重。

三山聚義後,魯智深上了梁山,是步兵首領之首。


梁山招安後,魯智深隨軍徵方臘。大功告成後,魯智深與武松不願接受朝廷封賞,在杭州六合寺出家。

魯智深出家時,他的師傅告知他:“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他曾在萬松林活捉夏侯成;曾生擒方臘。魯智深在八月十五這一天聽到了潮信聲,他終於參悟出其中的道理,最終坐化圓寂。

天孤星魯智深,雖然只是傳統文學作品裡的人物,但他的形象早已深入民間,廣為人知。“拳打鎮關西”,“大鬧五臺山”,“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等故事,更是有各種形式在流傳。




路遙lgy


魯智深是在生擒方臘以後在杭州六和寺圓寂了。

魯智深很相信他的師父師智真長老。智真長老早在五臺山就說過魯智深可功德圓滿,並留給他四句偈言:逢夏擒,遇臘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當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聽到錢塘江潮水,原以為是戰鼓。小僧人告訴他這是潮信,猛然聽見潮信二字,再聯繫自己擒夏侯成、捉方臘的經歷,魯智深恍然大悟,對智真長老的法語深信不疑。

他詢問小僧,圓寂是啥意思,人家說圓寂就是死。魯智深說死就死吧,魯智深沐浴更衣,法堂焚香,而後坐在禪椅上就圓寂了。



佛教禪文化


魯智深乃圓寂而終。

智真長老早在五臺山就曾說過,魯智深可功德圓滿,並留給他四句偈言:逢夏擒,遇臘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魯智深很相信他的師父智真長老的話。

當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聽到錢塘江潮水聲,原以為是戰鼓。小僧告訴他這是潮汛,猛然聽得潮汛二字,再聯想自己擒夏侯成、捉方臘的經歷,魯智深恍然大悟,對智真長老的法語深信不疑。

他詢問小僧,圓寂是啥意思,在明白了圓寂就是死的意思後。魯智深便沐浴更衣,法堂焚香,而後坐在禪椅上圓寂了。

魯智深是生擒方臘之後,在杭州六和寺圓寂而終的。


似水流年wyw


魯智深的死因有多種說法,其中最為可信的是,魯智深上梁山後英勇善戰,反對招安。梁山歸順朝庭平定遼國後,魯智深重上五臺山謁見智真長老問詢前途,智真長老曰: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後來,魯智深果然擒得方臘大將夏侯成,並親手抓獲方臘。在回京途中,在杭州恰逢錢塘江潮信大至,魯智深想起長老之言,問明“圓寂”之意,沐浴更衣,焚香打座,圓寂而逝。朝庭因其有擒獲方臘大功,加贈魯智深為義烈照暨禪師。


宇宙紀


魯智深上梁山後英勇善戰,反對招安。梁山歸順朝廷平定遼國後,魯智深重上五臺山謁見智真長老問詢前途,後來,魯智深擒得方臘大將夏侯成,並親手抓獲方臘。在回京途中,在杭州恰逢錢塘江潮信大至,魯智深想起長老之言,問明“圓寂”之意,沐浴更衣,焚香打坐,圓寂而逝。


經典影視廳1


魯智深是佛家,佛家沒有“死”的說法。佛家講“坐脫立亡”。就是坐著可以脫離站著也可以圓寂。佛家講“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地球是一個最低等的位面,稱為“娑婆世界”佛說“罪業不重不生娑婆”。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相當於重犯的監獄,來這個世界就是受苦的!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解脫”離開這個苦難之地(可以測試能否離開就看在夢中能否自己做主)夢中能做主的人就可以想走就走進入更高等的世界。比如唐朝的龐居士一家都是修行有成的,龐居士提前選了個好日子和眾親友告別說我要離開這個世界了,結果其女名靈照搶了龐居士的時間雙腿一盤先走了,龐居士笑著告罪眾親友說我重新選個日子再走,然後又過了一段時間一坐也走了,眾人去找龐居士的兒子,其子聽說父親走了正在鋤草的他,跟親友們說我要去追我父親後事就託付給大家了,然後下巴往鋤頭上一放站著走了!這就是“坐脫立亡”的境界[祈禱]


淨世尊者


魯智深本名魯達,是渭州經略府提轄,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惡霸鎮關西,為了躲避官府緝捕便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圓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