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是如何从奴隶逆袭为皇帝的?

史事春秋


石勒(公元274—333年),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人。

其祖上是匈奴別部羌渠部落的后裔,祖父和父亲都曾为部落小头目。石勒出生之时天降异象,红光满屋,一束白气从天而降直连庭中。年少时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突出志向,十四岁时随乡里人到洛阳行贩,曾一天靠东门大声呼啸,不时长吁短叹。晋尚书左仆射王衍见后感到惊异,回头对左右人说:“那个胡人小孩儿,我听他说话感觉有突出的志向,恐怕将来会成为国家的祸患。”逐遣人捉拿他,恰好石勒已经离开。

常年累月的商贩生涯和环境熏陶,长大后成就了石勒惊人的胆量和体魄,雄武而又爱好骑射,善于结交各方人士。由于父亲性格凶狠粗暴,部众多不亲近于他,于是,父亲常常让石勒代替他监督治理部众。石勒志向和气度非凡,管理得当深受部落胡人的信任和爱戴。

西晋太安年间(302年—303年),并州发生饥荒,社会动荡不安,石勒在行贩过程中与其他人走散。在这期间,并州史、东赢公司马腾抓胡人出卖以充军饷为由被劫掠,得以好友人士郭敬等人帮助,后被卖给师欢做奴隶。石勒在田里耕作时,常常听见鼓角的声音,他将这个事情告诉了众奴隶,众奴隶也听见了,石勒顺便就给众人提起说“我小时候在家里总是听到这种声音。”众奴隶回家后告诉了师欢,师欢也感到了石勒的不凡,于是,便免除了石勒的奴隶身份。

后来石勒与汲桑等人组建几百骑兵,投奔了公师潘。公师潘被杀后,石勒等人逃亡中招募了山泽中的亡命之徒,石勒有了归附于他的班底,并在各个势力之间来往,后来石勒率众归顺了汉王刘渊,刘渊加封石勒督山东征讨诸军事,把胡人张伏利度的部众交给石勒指挥。

刘渊称帝后,鉴于石勒在征讨各势力时的卓越表现,加封他为持节、平东大将军。在不断的为前赵征讨周边割据势力中,石勒设立君子营,身边已经聚集了张宾、支雄、呼延莫、王阳等能人异士,聚兵众多达十余万,劝说了众胡人和羯人的归附。石勒在身边能人异士的帮助下不断的消除了许多隐患,清除了许多实力于他相当的人,王浚、刘琨、勒准等人。

太兴二年(319年)二月,前赵皇帝刘曜授予石勒太宰、领大将军,进爵赵王,并加一系列特殊礼待遇。后来刘曜听信石勒舍人曹平乐之惑言,杀害石勒手下使者王修,石勒得知后大怒到:“我事奉刘氏,尽心做得比起人臣的本分更有余了。他们的基业都是我打下来的,今日得志了竟然想来谋算我。赵王、赵帝,我自己也能给自己,哪用得着由他们赐予!”自此与前赵结了仇。

太兴二年(319年)十一月,石勒称大将军、领冀州牧、赵王,于襄国即赵王位,正式建立后赵。





时时乐天天乐


《晋书·石勒》中记载有这么一个历史故事。石勒“雅好文学”(此处文学特指文章和博学),但不识字。虽然身处军旅之中,只要有空闲之时,便常常让儒生读史书给他听。每每论及古代帝王的善恶,都很有见地,周围的人听到后,也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有一次他让人读《汉书》,听到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劝刘邦复立六国后人,大吃一惊,说道:“这个建议极其错误,刘邦怎么会因此统一天下的呢?”接着听到张良的反对意见后,才放下心来,说:“幸好有张良的谏言啊!”

后赵石勒出身于绿林,这一段“雅好”历史的故事与他杀人如麻的形象似乎颇不符。其实,翻看石勒的崛起,就会明白,《晋书》中记载的这一段应该是有所本的。历史上杀人如麻的军阀多如牛毛,但能够建立政权并且雄踞一方的却没有多少人。石勒对于政治得失的判断远不是普通的军阀莽夫所能比拟的,如若不然,一个异族奴隶在不到二十年如何能够建立起一个政权。石勒先归刘渊,然后渐次崛起,等待时机,在晋元帝大兴中,叛前赵称王,不久,又杀掉刘曜称帝,其行径在儒家正统看来,是个不守信用的小人,然而,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石勒的行为其实与其他军阀相比,也并不丑陋多少。他之所以被士人不满,除了滥杀,更主要在于他的出身。

史书上说石勒是“匈奴别部羌渠之胄”,而“羌渠”是匈奴入塞十九个部落中的一个,他是“羌渠”里的羯族人。羯族人的长相是一副白人的样貌,高鼻深目多须,而且信奉的宗教也与中原大不相同,他们信奉的祆教。后人有人认为,石勒的祖先应该是来自于“石国”,也就是现在的塔什干,可能有一定道理。石勒的祖先迁居到中原后,便以石为姓,石勒的父亲和祖父都曾经为部落的小头领。石勒出生在上党武乡县,即今天山西的榆社北,十四岁时与部落中的人做生意到过洛阳,不久之后,便回到家乡耕田。

晋惠帝的末年,山西出现大饥荒,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开始掠夺买卖胡人到山东、河北作奴隶,掠夺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要出售奴隶,换取急需的军粮。当时害怕胡人奴隶逃跑,便用一个枷锁套住两个胡人,石勒当时已经二十余岁,也在被贩卖的行列之中。从山西到河北、山东的一路上,具体情形,不须描述,也知道其惨状。石勒侥幸活到了目的地,立即卖到茌平人师懽家中,成为耕奴。时间稍久,师懽便发现石勒与普通的胡奴不一样,所谓“气象不凡”,放免石勒成为佃客。

其后,石勒召集王阳等八个人为“骑盗”,接着又得到了郭敖等十个人加入,号称“十八骑”。在八王混战中,成都王司马颖被刘舆杀死,司马颖的部将公师藩带领数万士卒,起兵赵、魏,打出的旗号就是为了司马颖复仇。石勒趁此机会,带着“十八骑”投奔公师藩。从此,中原大地迎来一位异族的乱世枭雄。

不久之后,石勒又投奔前赵开国皇帝刘渊,成为刘渊的部将,在这一时期,石勒的军队已经发展到了十余万人。公元三一一年,石勒追击西晋主力军“东海王”司马越于苦县宁平城,全歼了晋军。就在这一年,前赵刘曜与王弥会师于洛阳。之后,石勒用计策诱杀了王弥,兼并了王弥的军队,势力大增,信心满满的南侵江、汉等地,旋即失败。采用张宾的计策,北据襄国,也就是今天的邢台市,作为根据地。西晋的东北八个州,石勒拥有其中的七个。公元三一四年,石勒袭击了王浚,夺取幽州,割据了河北、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两年后打败晋将刘琨。公元三二一年,灭掉鲜卑段氏,同年趁东晋大将祖狄病亡,占据了河南和皖北地区。接着破曹嶷,取青州,公元三二九年,灭掉前赵,攻占关陇,此时,中原地区,除了辽东的慕容氏,河西张氏以外,统统都归石勒所有。石勒建立的后赵,在全盛的时候,其疆域,“南到淮、海,东达大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公元三三零年,石勒正式称帝。

石勒是羯族胡人,对西晋以汉族为主的政权自然有强烈的民族仇恨,所以,他在战争中杀死不少所俘虏的西晋王公士卿和世族大家。但是对于投降他的世族大家则采取了较为优厚的态度,并且有步骤的吸收他们加入自己的政府。石勒转战河北的时候,将当地的“衣冠人物,集为君子营”,并且吸纳汉族失意的文人张宾,将其任命为自己重要的幕僚,甚至石勒将其任命为“大执法”,总管朝政。这样的用人方法,使得石勒在征服周边的军阀有了不一样的气象。建立后赵后,不仅将世族大家三千家迁徙到邢台,还下令胡人“不得侮易衣冠华族”。同时继续采用九品官人制度,很多当时的大族都在石勒的国家中担任重要的官职。

当然法令归法令,羯人欺负汉人的事件,还是经常出现,这也是胡汉分治政策下的必然。石勒有一次召见参军樊坦,看到他的衣服破烂不堪,大吃一惊,问道:樊参军怎么贫苦到这般田地!樊坦率性直接回答,刚刚遭到羯贼欺负,财产都被劫掠而去。石勒笑着说:“羯贼乃尔暴掠邪!今当相偿耳。”随后赐给石勒车马衣服以及钱三百万。当时后赵的法律规定,称呼羯人应该为“国人”,汉人为“赵人”,严禁汉人称呼羯人为“胡人”,这次樊坦违反禁令,石勒并没有加以责备,不过,通过这次事件,可以看出来,当时后赵的羯族人明显高出汉人一头。

石勒因为早年经历过“两胡一枷”被卖到山东做奴隶的悲惨生活,所以,他对于普通百姓的艰难生活,应该是深有体会的。虽然他也曾在灾荒年间,为了保证自己军队的粮食的充足,不顾百姓死活,采用掠夺方式获取军粮,甚至被百姓骂作“胡蝗”,可是当他夺取幽州之后,实施的租赋制度,规定百姓每户帛两匹,谷二斛,远较西晋政府实施的“占田法”之后,“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绢三匹,绵三斤,轻缓的多。在十六国时期,军阀林立,战争频仍,石勒减轻编户齐民的田租户调的做法,是难能可贵的。石勒为了节约粮食,一反匈奴的旧习俗,在自己统治的区域内,严格禁酒。史书上记载,石勒“以百姓始复业,资储未丰,于是重制禁酿,郊祀宗庙,皆以醴酒,行之数年,无复酿者”。

石勒在对于不同意见的听取也颇有可取之处。他曾经要营建邺宫,廷尉续咸上书反对。石勒大怒骂道:“不杀了这个老臣,我的王宫不能建成!”下令让御史逮捕续咸。中书令徐光进言道:以陛下的天资聪颖和睿智,超过了唐虞,却越发不爱听忠臣之言,岂不成夏桀、商纣之类的人了吗?群臣的话如果可以采纳就采纳,如果不能采也应当宽容,怎么能因大臣的直言不讳而随便杀人呢!”石勒听完徐进的一番话,感叹道:作为君主不能独断专行,我难道不明白续咸谏言的忠诚吗?原先我就是和他开玩笑。”石勒随后停修了宫殿,赐给续咸绢百匹、稻百斛,接着又发布诏书命令百官每年举荐贤良、方正、直言、秀异、至孝、廉清各一人。石勒的主观目的当然为了自己政权的长治久安,但是客观上却使得当时朝廷的政治也清明了许多。

相比与中国历史上一些君主自吹自擂,石勒对于自己的评价,倒是颇公允。

他曾经在宴请高句丽和余温屋孤的使者,酒兴正酣时,对徐光说:“我相当于自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哪一类君主?”徐光大拍马屁回答:“陛下的神明威武宏谋大略胜过高祖刘邦,才略卓绝超过魏祖曹操,自三王以来没有人可比,可以说仅次于轩辕!”石勒听完笑着说:“人怎能没有自知之明呢,你的话不是太过分了吗?我如果遇到高皇刘邦,必当北面而事奉他,与韩信、彭越并肩齐驱而争为人先。倘若遇到光武帝,当共同驰骋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要行事光明磊落,如日月光明,不能像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负孤儿寡母,以狐媚来夺取天下,我应当处在二刘之间而已,哪能与轩辕相比呢!”

这一段话,石勒说的很诚恳,他也确实在一些政策上效法汉高祖的,抛开石勒是否有吹嘘之嫌,在他统治下,百姓要比汉族执政的西晋末年,和匈奴人刘氏统治的前赵时候,生活的更好,这都是不容置疑的。


跪射俑


石勒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从奴隶做到皇帝的人,很多人对石勒都褒贬不一,站在当时的角度来说,可能确实算是外族,但是站在如今来看,也可以理解了,毕竟当时有些人也内迁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奴隶皇帝的传奇经历。

早年经历:出身世家,逃难被奴

  • 石勒是匈奴羌渠部后代,父亲周曷朱曾任部落的小帅,所以他的家庭也算是一个小世家,相对其他人而言,他的家庭环境相对优异,童年时基本过得无忧无虑,不过后来家族没落,为了维持生活,他的父亲开始在洛阳做一些小买卖,而年仅14岁的石勒也常常跟随他的父亲去到洛阳。
  • 因为从小家庭的影响,石勒在武艺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会了一身高超的骑术和箭术,再加上经年累月的跟随父亲经商,也开阔了他的眼界。由于他的父亲脾气比较暴躁,所以手下对他父亲有所不满,石勒就成为父亲缓解和部下关系的一个桥梁,由他帮助父亲管理部落,因此部落民众和手下对他也十分爱戴。
  • 西晋太安年间,石勒的部落发生了大饥荒,不少人为了吃饱肚子流落他乡,石勒也和几个人一起从雁门逃到阳曲,被东赢公司马腾派手下郭阳张隆等抓住,准备送往冀州当奴隶,由于石勒随身没有值钱的物品,遭到了贪婪的张隆的殴打,恰好石勒的好友郭敬是郭阳的族弟,于是向其兄求情,才得以改善了待遇。
  • 石勒到了冀州一觉醒来,已经被卖身为奴,他的主人是山东人师欢,石勒到了主人家里就开始了奴隶生活,每天早出晚归辛勤耕作,他在种地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战鼓和号角的声音,然后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他的同伴,他的同伴也听到了,后来他的主人师欢听说了这件事情,觉得这个人有点与众不同,就免除了他的奴隶身份,从此他就变成了一个平民。

变身平民,不甘平庸,毅然起义

  • 石勒回忆起来自己目前的经历,在想到自己的出身,觉得世道不公,想要恢复以前的荣光,重振门楣,必须要做点什么,所以他随后召集了8名骑兵起义,后来又有十个人投奔于他,所以最开始石勒的班底达到了18骑。
  • 公元305年公司藩起兵反晋,石勒率领他的十八骑投奔了公司藩,后来公司藩被濮阳太守苟晞杀死,石勒率兵攻打附近郡县牢狱,收编了一些犯人以及流民做手下,自己建立了一支军队,随后不久他投奔了刘渊,并被封为平晋王、辅汉将军。
  • 刘渊早先多次招降伏利度都没有成功,石勒刚投奔刘渊,出于对他的感激,也是为了博取他的信任,石勒假装和刘不和去乌桓投奔伏利度,伏利度不知是假,还和石勒结拜为兄弟,并且让他去攻打其他胡人,石勒这人平时善于收买人心,所以身边拉拢了不少人。
  • 伏利度设宴,石勒见时机成熟,假装赴宴,抓住了伏利度,然后带着收编来的兵马向刘渊报功,刘渊仍然面临他管理伏利度的兵马,并且任命他为督山东征讨诸军事,这时他手下的兵丁就更多了。随后在公元308年,他攻陷魏郡、汲郡、顿丘、邺城、赵郡、中丘等地,可谓战功赫赫,而随着一次次战斗的胜利,他的手下兵马也发展了10多万人。

天灾病祸,转据襄国,建国后赵

  • 公元312年,石勒于葛陂征集民状,修造战航,准备进攻建邺,然而天公不做美,连续下了接近三个月的雨,大雨把军粮也冲走了,而且雨停了之后又闹起了瘟疫,石勒的大军几乎有一半的士兵生病或者是饥饿而死,而这时琅琊王司马睿调集大军,准备讨伐石勒。
  • 石勒还没打仗就看到自己损兵折将,心里非常难过,再加上敌军来袭,于是招集手下商量对策,他的谋士张宾建议他转战河北,经营河北,石勒同意了他的意见,并且提拔他为右长史,随后到了邺城,张宾进一步提议,说襄国和邯郸原来就是赵国的首都,而且那里地势比较险要,可以选择一个地方建立都城。
  • 石勒采纳了张宾的建议,随后进占了襄国,立稳了根基之后,又对同样是在湖北境内的其他势力进行了讨伐,随后自己的势力进一步壮大,公元318年,刘曜继位,石勒被封为大司空和大将军。石勒为刘氏立下汉马功劳,然而刘曜却听信馋言杀了石勒左长史,于是石勒开始修建宫殿,设置官员,并于公元319年11月自称赵王,建立后赵。直到后来公元330年,石勒才正式称帝,改元建平

上图为石勒雕像

总结:

石勒一生四处征战,从一名奴隶到一国皇帝,他定都襄国,西取关中,东擒苟晞和曹嶷,灭亡前赵,南掠晋土,北侵代国,令后赵成为北方最强的国家。从奴隶到皇帝,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位。抛开他胡人(异族)身份不谈,他确实也算作是一位传奇皇帝,而且当了皇帝之后,并没有忘记他的父老乡亲,哪怕小的时候和他一起抢过池塘的李阳,最后也一笑泯恩仇,并且提拔他做了参军都慰,听说老百姓缺衣少食,他就下令禁止用粮食酿酒,长史张宾去世,他也悲痛欲绝,对忠言直谏的大臣,他也能听取意见,咱们再回头看一看朱元璋称帝之后杀了多少功臣,所以石勒在这些方面还是值得称赞。


僧哥读史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草根做皇帝,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刘邦与朱元璋,他们一个是泗水一亭长,一个是破产的贫农。但论起身份之低贱,恐怕谁也比不过后赵皇帝石勒,石勒原本不过是河北一奴隶,却借助八王之乱的乱世陡然崛起,成为刘渊的手下,最后帮汉赵平定北方,歼灭西晋政府军,攻陷洛阳,最后更是自立为帝,建立后赵。如此传奇经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八王之乱给了石勒崛起机会

而如果考虑到自周朝以来,中原大地一千多年皆为汉人所有,胡人从未染指,那么石勒就更是第一个在中国北方建立王朝的少数民族政权,石勒的逆袭和胜利昭示着,中原大地不仅可以归属为汉人,同样可以为少数民族所有,从而打开了后世胡人的欲望之窗。石勒虽然残暴,期间杀害过无数无辜之人,但仍不失为乱世枭雄。

一、因为好勇斗狠而被主动释放的奴隶

石勒是羯人,羯族曾是匈奴一部,其人多高鼻深目,样貌与汉人迥异。

由于东汉末年人口锐减,政府允许很多胡人内迁至中原,因此,石勒开始也是和族人给当地的豪门耕田。但是晋惠帝时期,并州发生饥荒,石勒被迫和族人逃走,饥困交加,途中遇到一个人,叫郭敬,郭敬给了石勒衣服和食物,但是石勒却对郭敬说:“你可以把我们卖到冀州,那样,你可以得到钱,我们则能有饭吃。”通过石勒的话足见当时羯人生活之困苦,宁肯被卖为奴隶也不愿再忍耐饥饿之苦。

但最终,买卖石勒和其他羯人的不是郭敬,而是并州刺史司马腾,他当时正苦于无法处理境内的灾民,于是便把石勒和他的族人一并卖给了山东地主师欢,眼看石勒就要成为累死累活的奴隶,但令人吃惊的是,作为奴隶主的师欢居然主动把石勒释放了。奴隶主主动释放自己花重金买来的奴隶,可以说是千古一大奇闻。而石勒之所以遇到这等好事并不是因为死马腾良心发现,而是石勒好勇斗狠的性格使自己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

师欢收到这批羯人后,发现石勒好勇斗狠,善于打架,经常惹是生非,又通过四方打听,得知他擅长弓马骑射,绝非善类,听到这些,师欢害怕石勒哪天纠集奴隶们造反,到时自己反而得不偿失,索性做个顺水人情,主动将他释放。

历史上成为奴隶的人千千万,而因为太过凶狠而让主人畏惧主动将其释放的,恐怕只有石勒一个了。

二、从匪徒到汉赵将军,一举歼灭西晋主力,攻下洛阳城

获得自由后,石勒立即发挥自己善于打斗的长处,率领十八骑起义,石勒充分的认识到,在这个乱世,要想立足必须有自己的队伍,当时中国北方的混乱程度,根据时人虞预追忆, 当时的中


亦是某人


石勒曾言:“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姣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母,狐媚以其天下也。”可见石勒之心胸气魄。

石勒字世龙,原名石勹背小字匍勒,羯族上党武乡人(今山西榆社)。父辈都是匈奴别部羌渠部落的小帅,长大以后的石勒在并州一带替人种田糊口,永嘉乱起打破了石勒的平静日子,他被司马腾当奴隶卖到了山东。还好雇主看他有英气,非平常人没有为难他,从此他开始过起了流寇的生活。

石勒健壮雄武有胆略,善骑射,他和当时的流民汲桑(石勒之名即起之于汲桑)等十八骑带着几百匹马投靠了成都王司马颖的部将公师藩。公元307年汲桑羽翼丰富打着为司马颖报仇的名义攻打邺城的司马腾,石勒为前锋迅速打败了将军冯嵩,占领了邺城,杀死了司马腾,劫掠一番后又迅速的撤离了。

之后汲桑和石勒都打算投奔当对已在左国城立国的汉王刘渊(字元海),只是汲桑被并州的乞军田兰、薄盛杀死未能如愿。石勒运气好些投奔了刘元海,凭借着战功,石勒于公元308年刘渊称帝之时被封为辅汉将军、督山东征讨诸军事,成为了一方镇将,有了自己的人马和地盘。

在与群雄逐鹿北方之际石勒不忘收罗各地人才,其谋主张傧成了石勒的诸葛孔明,他还在军中成立君子营广纳北方衣冠之士,建立起了一个高效的幕僚机构,为他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人才基础。

公元310年刘渊去世,石勒依张傧之计杀了大将军王弥,顺利的成为并州刺史,督并幽二州诸军事。自此实力更是今非昔比。

公元318年汉赵帝国内乱,刘曜杀死了刘粲夺了皇位,石勒借机脱离了汉赵政权,319年,石勒于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领冀州牧,称赵王,后赵政权登上了历史舞台。公元329年石勒占洛阳,擒杀刘曜,灭亡了前赵,公元330年石勒登上了皇帝宝座,终于完成了从奴隶到皇帝的华丽转身。



贺拔岳


后赵高祖名叫石勒,是周曷朱之子,后赵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乱世中靠武力起家,他英勇善战却又十分残暴,胸无斗墨却能选贤任能,这样一个人,使后赵初期出现了兴盛的气象。

在《晋书·石勒载记》中,记录了石勒身上的很多奇迹,以暗示石勒后来的成功是天命所佑,早已注定。这种粗劣的神秘主义手法,自然会为今天的读者不屑一顾。除此之外,说石勒很早就有了要建立自己的功业的想法,也一样不是让人可以轻易信以为真的结论。\r

投靠郭敬,投靠汲桑,投靠张都,一直到后来追随匈奴的刘渊,石勒总是在寻找一个强有力的主人。与其说这个过程,是为了一个巨大的野心而准备的漫长的隐忍负重,倒不如这样看:在这样的乱世里,似乎只有这么做,才能为生存赢得起码的安全感。石勒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抱上他当时所能抱到的最粗的大腿。\r

再然后呢?不要忘了,乱世的诸多法则里永远有这样一条:这个年代里不但有诸多异常惨重的失败,而迎来的成功之巨大,有时候连成功者自己都猝不及防。

石勒,字世龙,生于公元274年,羯族,上党武乡(山西榆社北)人。石勒的先祖是匈奴别部羌渠的后裔,他的祖父耶弈于,父亲周曷朱(又名乞翼加),都做过部落的将领,因而石勒从小家境还不错。不料他仅过了一个衣食无忧的童年,家道就衰败了。为了维持生计,14岁的石勒就与同乡一起去洛阳做小买卖。长年在外走南闯北的经历,加上部落小帅的家世,成年后的石勒胆识过人,并且骑马射箭都娴熟。他的父亲周曷朱脾气暴躁,经常打骂部下,引得许多怨言。为了缓和与部属的关系,周曷朱就让儿子石勒代管这个部落。石勒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却很聪明,他将部落管理得很好,很快就赢得了部下的信任和尊敬。

西晋惠帝太安年间,石勒部落生活的地区发生了大面积饥荒,不少人活活饿死。为了活命,许多人都离乡背井,四处流浪,石勒也在其中。此时西晋政权已经比较混乱了,诸侯王们都在扩大势力。其中东赢公司马腾正为兵员短缺而发愁,建威将军阎悴就建议他抓胡人来补足。司马腾采纳了这个建议,就派属下郭阳和张隆来做此事。于是,石勒等人刚从雁门逃到阳曲,就被张隆抓了,并押送到了冀州。张隆很贪财,他想从这些胡人身上搜刮一些财物,可是逃难出来的石勒等人穷得叮当响。张隆什么也没搜到,就虐待他们来出气。这样石勒不仅经常饿肚子,还饱受拳脚之苦。与石勒一起的朋友郭敬是押送胡人的另一名将领郭阳的族弟,他见石勒实在可怜,就向族兄郭阳说情。这样石勒总算能吃饱肚子,没有饿死在前往冀州的途中。

石勒到了冀州后,并没有入伍。他疲惫至极,倒头睡了一觉,醒来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被卖给了山东茌平(今山东茌平县)的地主师欢为奴。石勒到了师欢家后,就开始了起早贪黑的耕作生活。石勒曾告诉一起劳作的同伴,说自己干活的时候经常听到鼓角之声,同伴觉得很不可思议,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地主师欢。师欢也感到很惊奇,就开始关注石勒这个人,当得知石勒曾是部落首领之后,开明的师欢就解除了石勒的奴隶身份。从此,石勒就成了一名普通的佃户。

石勒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他从奴隶变成了平民,心中感慨万千。他想到自己出身名门,又曾做过部落首领,怎么能甘心任人摆布呢?为了重振声威,向这个不公平的世道抗争,他决定招兵买马,做出一番事业。此时,晋朝八王之乱已经开始了,整个中原一片混战。石勒就趁机招集了18人起事,号称“十八骑”。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山东河北一带的割据军阀公师藩起兵反晋,石勒就带着自己的“十八骑”去投奔。不久,公师藩被濮阳太守苟杀死,他的残部就归属到石勒手下。没过多久,一些犯人和流民也加入了进来,这样石勒就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公元307年,石勒率领部下投奔了匈奴汉国国主刘渊。刘渊封他为辅汉将军、平晋王,后来又晋升为安东大将军,累封赵公。刘渊死后,继任的刘聪对石勒也很器重。石勒在行军打仗上很有天分,汉国几次攻陷晋朝都城洛阳、长安,俘虏了晋朝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都少不了他的功劳。

公元318年七月,汉主刘聪病亡,传位给儿子刘粲,并嘱托刘曜和石勒共同辅政。不想才过了2个多月,外戚靳准就杀死刘粲,篡夺了政权。同年十月,刘曜从长安起兵讨伐靳准。行军途中,刘曜就在部下的拥戴下称帝。十二月,刘曜杀了靳准,平息了叛乱后,就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刘曜称帝后封石勒为大司空、大将军。

不过石勒并不接受,他认为自己与刘曜一同被刘聪封为辅政大臣,同样军功赫赫,实力相当,就对刘曜很不服。刘曜其实对石勒也不怎么信任,公元319年二月,石勒的左长史王修被刘曜杀了。石勒得知后非常愤怒,就宣布公开与刘曜决裂。同年十一月,46岁的石勒在襄国(河北邢台一带)建立政权,自称赵王,他也将国号定为“赵”,以示与刘曜对立。为了区分他们,历史上将刘曜的政权称为“前赵”,石勒的政权称为“后赵”。






天香引


石勒的起家

一、出身

石勒(274~333),出身羯(jié)族,上档武乡人(今山西人)。

这里普及一下羯(jié)族的小知识,羯(jié)族是北方匈奴部落的一个分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辉煌时期曾称霸中国北方地区。

二、贩卖为奴

石勒从小家境困难,却有一张勇健的脸。西晋时期,石勒家乡并州发生了大饥荒,在逃荒途中,不巧被西晋并州刺史死马腾抓住,卖到了山东。

石勒,当时二十多岁,和其他胡人像牲口一般被卖到了冀州为奴。好在为奴一段时间后,由于长相气质不凡,被奴隶主师欢相中,才免去了他奴隶的身份。

东晋十六国时期,百姓是十分悲惨的。

北方大大小小有十六个政权,黄河流域常年开战;南方地区,本应为收付中原为己任的东晋王朝,却软弱无能,百姓只能在地方势力的压榨中艰苟延残喘。

当时,整个中国人口从西晋初期的4000万,锐减到1200万左右。

但是还有一组数据更触目惊心,西汉末年中国人口还约6000万,但是经过三国人口已锐减至800万左右,战争年代,活着,就是最大的天佑了。

三、趁乱而起

当时奴隶主师欢家靠近牧场,石勒正好善于养马,就和当时养马的豪强汲桑有了联络。

正值政局混乱,石勒和汲桑就赶着几百匹马开始闯荡,毕竟生平没有打过仗,首战石勒大败而归,就回到老地方,又干起了放马的生意。

没想到,放马的生意越做越大,石勒后期有了一支颇为壮观的队伍。待势力大了,就自封为大将军,因履立战功,后被汲桑封为扫虏将军。后来汲桑在征战中遇害,石勒就跑去匈奴那儿,投奔了刘渊。

四、血腥屠杀

投奔刘渊后,石勒率军纵横南北,成了刘渊扩张的主力军。由于自己早年贩卖为奴的经历,石勒十分痛恨汉族官僚,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对汉族官僚大开杀戒。

后来,东晋王朝察觉石勒势力越来越大,就派兵讨伐石勒;不知是老天保佑,还是太过幸运?

讨伐石勒的主帅却在征伐途中病死,军心大乱;石勒抓住时机,拍骑兵追击围困住晋军,被围者无一生还。从此,石勒和东晋王朝结下了深海大仇。

五、石勒的结局

石勒战后,一直经营着中原,势力越来越大的他,再也不甘心做一名大将军。

东晋319年,石勒自封为赵王,与前赵政权对立,最后在329年,消灭前赵,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自封为赵明帝,并与东晋王朝南北对峙。

333年,先为奴隶后为帝王的石勒病死,他遗嘱不要厚葬,劝诫自己的儿子石弘和侄子石虎和睦相处,不要重蹈晋朝司马氏自相残杀亡国的覆辙。

但是,人心对权利的向往又哪有尽头?石勒死后,侄子石虎就发生政变,杀死了石勒的儿子石弘,自己篡位当上了皇帝。

石勒的冷知识

1、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后来因为石勒在“御赐午膳”时的一句喜欢,就将胡瓜更名为黄瓜。

2、石勒是科举制的先驱。石勒自己不识字,但是对人才和文化却格外重视!在国家每个郡都设立一个学官,置办学校,统一招考。这一措施后来被一直流传和完善,一直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出现了。


世界城市记忆


 石勒 职业皇帝,生于274年―死于333年8月17日,字世龙,初名石勹背,小字匐勒,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部落小帅石周曷朱之子,史称后赵明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个奴隶皇帝。

石勒的祖先是匈奴别部羌渠部落的后裔,祖父名叫耶奕于,父亲周曷朱。石勒的爷爷叫石耶,父亲石周曷朱,都是部落首领,早期的羯族,作为匈奴奴隶,日子过的不容易,经济来源,除了跟随匈奴,劫猎以外,只能给汉人打工,挣点零花钱。战乱时代,为了活下去,石勒被卖到了山东,成了一个奴隶。

虽然石勒的少年时期过得极其凄惨,颠沛流离,经常受冻挨饿,屈居人下,但是这样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对石勒的成长有所影响,不管环境有多险恶石勒也能泰然处之,并且石勒长大后健壮而有胆量,雄武而又爱好骑射。生活艰苦,又怀揣梦想和希望的石勒,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展望,他就像是一个追梦者,为梦想期待着。他是从奴隶到皇帝的唯一一人。

他虽然是个奴隶,但是他的祖父、父亲曾经也是部落首领,对于文化不是特别高的石勒,从奴隶做到皇帝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己的赵汉政权是靠自己一点点打拼下来的,而能当上皇帝也并非靠勇武就能实现的,在石勒成功的背后,有常人看不到的辛酸。他虽以武艺闻名,但治国理政比起贤君也是不差分毫。

在石勒称赵王的第六年,命右常侍霍浩为劝课大夫,与典农使者朱表,典农都尉陆充等,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并且石勒自己还曾亲行过藉田之礼,这在纷争割据的帝王中,也是难能可贵的。此外,石勒还禁止酿酒,以减少粮食的消耗。

其次,极其重视教育,在段部鲜卑和乌桓都相继归附支持自己,王浚势弱,领下司州、冀州等地安定,人民开始缴纳租税时,在当地设立太学,以明经善书的官吏作文学掾,选了部下子弟三百人接受教育。不仅如此,石勒虽不识字,也经常教人读经史给他听,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见识,即在行军打仗时也是这样。石勒本人学习汉族文化经史,以身作则充分证明他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除了这些以外,石勒在建国后,还学习曹操的精神希望能够广纳天下的豪杰和能人,他早期就成立了君子营,从实践中认识张宾确有出人之才,于是就重用他,并且用而不疑。后来张宾早死,石勒痛哭流涕说:“天欲不成吾事耶?何夺吾右侯之早也!”张宾死后,石勒与程遐等议事,有所不合,石勒又感叹说,“右侯舍我去,令我与此辈共事,岂非酷乎!”。石勒既知人才的可贵,也领会到不得人才的痛。 石勒虽然出身于草莽,称霸于征杀,但他的历史功业是绝非一般武夫所能成就的。他在弯弓射雕、逐鹿中原中表现了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他虽目不识丁,却能礼贤下士,热心于汉族文化。他在马背上让人给他读《左传》、《史记》、《汉书》,从中领悟大意,并能结合实际,把书中的道理加以运用,为赵国政权创造了众多光彩夺目的政绩。

在称王之前的公元313年(东晋建兴元年),他在襄国就开办了太学,以士人为教师,从将佐的子弟中选出了三百人人学读书,之后又开办了小学十余所。他还亲自到校考试学生,优秀者给予赏踢。在临死的前一年,石勒还令各郡设立学官,每郡招收学生一百五十人。注重教育,培养人才,是石勒治国的突出政绩。

公元319年(东晋大兴二年),他在后赵建国时,以张宾为大执法,总管朝政,并草创了各项制度:令各州郡查实户口,预定税赋;重视农业,中央设专职使官巡行州郡,督办农桑;鉴于当时法律条文繁多,石勒令加删简,颁布(辛亥制度)五千字,推行全国。后赵的中央职官机构多仿汉制,首席之官称为“祭酒”。如律学祭酒主管狱讼,门臣祭酒专管胡人狱讼,经学祭酒掌管学术典籍,等等。这里要着重一提的是“史学祭酒”一官的设置,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史学在古代向是经学的附庸,使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发明了“史学”这个名词,是石勒的贡献。这个目不识丁的揭族帝王是中国史学确立的开山祖爷。

石勒的吏治颇有独到之处。他痛感魏晋以来门阀制度之害,对晋国故吏和豪门士族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攻略城池,尽力破坏,凡俘虏官禄二千石以上的晋官,全部杀死。虽为残酷,实有予以保护和重用,他在襄国设立了“公族大夫”,在军队中设“君子营”,专门招聘管理这些人士。开国之后,石勒令张宾修改魏晋通行的“九品中正制”,打破门阀之见,令州郡自下而上地推荐秀才、贤良,经过考试合格后,授给官职。他还颁布了许多吏治令,奖励清廉,严惩贪暴,开一代新朝之风。五石勒是位爱憎分明、极有个性的人物。在对敌征杀中,他凶暴如虎,杀人无忌,而对待友人却又温良恭让,披洒着肝胆义气,留下了许多令人景仰的故事。

当初他被官府卖到山东后,与母亲王氏失散。他举兵造反,投奔刘渊后,晋廷官吏刘艰派人把他母亲送来,并以高官厚禄召他降晋。石勒回报刘现以名马、珍宝,感激送母之恩,但绝不归降。他在回信中说:“道不同不能与谋,你应当为晋朝效力,显示你的节操,我自当我的夷人,显示我的节操。”他称王之后,把家乡的老人请到襄国来欢饮叙旧,听取意见。有个青年时的伙伴叫李阳的,曾与他为沤麻事打过架,不敢来京见他。石勒托人转告说:“沤麻那件事,是我们穷困时发生的,不能全怪他。现在我当了王,应兼容天下,怎能还计较那些小事?”李阳来了之后,石勒拜他为参军都尉。

石勒在家乡乞讨时,曾得到乡里地主郭敬的衣食救济,后来把他请到营中当了参军。张宾为他出谋划策,得了天下,张宾死后,他放声痛哭了几天,水米不进。石勒攻占邺城后,打算新造宫殿,廷尉续咸上书劝谏,石勒大怒,要杀续咸。中书令徐光用夏莱、殷封王亡国的教训规劝他,石勒大悟,重赏了续咸,他说:“当皇帝真难啊!”

石勒很有民族自尊心,把胡人称为国人,禁止人们有轻视胡人的言行,忌讳说“胡”字。有一次,他看见参军樊坦衣服破烂,问是什么原因。樊坦不假思索地说:“刚刚让揭贼抢了。”石勒笑着说:“那些揭贼真是坏,我来赔偿吧!”樊坦想起了禁令,连忙叩头求饶。石勒说:“我禁的是普通人,你们老书生除外。”这说明他心胸开朗,尊重人才。

石勒曾这样自我评价:“若是见到高祖刘邦,我愿面北称臣;若是遇到汉光武帝刘秀,我要与他并驾齐驱,逐鹿中原,争个高低。”他鄙视曹孟德、司马z之流从孤儿寡母手中夺权。他要做个大丈夫,光明磊落,像月亮一样皎洁。

石勒卒于公元333年(东晋咸和八年),享年六十岁,在位十五年。溢为明皇帝,庙号高祖。后赵亡于351年(东晋永和七年),凡立国三十一年。




十八子三个木自媒体


可以说石勒的一生是一个丰富的一生,凡是在当时能够被他所经历的身份他都经历过了,他做过奴隶,体会奴隶的那种最下等的生活。还做过土匪,知道当草莽的感觉,然后一直到后来的将军最后到权倾天下的赵王。而且他这个奴隶身份被免除也具有传奇色彩的,就是因为别人看他的面相不太像奴隶,所以把他的这个身份给免除了,所有现在有的人在调侃说这是老天爷在帮他,毕竟是天选之子。你要知道在古代的社会一个奴隶身份的被废除,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可以说能影响他的一生。在他当了土匪之后,他的日子可以说并不好过,也穷的叮当响。所以说他果断的追随了当时的刘渊,只能说他当时的眼光是好的,然后跟随着刘渊一起建功立业。并且他在作战的时候也是一个能征善战的人,为刘渊立下了很多功劳。然后在他过人的能力之下,一点点的强大了起来,并且他手下的兵和将领越来越多,最后成为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不仅如此,他能当皇帝还跟当时的形势有关,当时的刘渊和他的继任者不知道什么原因相继死去,对他来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旦皇帝死去国内就会发生战乱,他在战乱当中陆续打败了所有强大的对手,并且夺取了北方大量的土地。然后再经过时间的洗礼就自然而然的在北方称霸做了皇帝。


春光一片无限好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字世龙,初名石勹背,小字匐勒,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人。部落小帅石周曷朱之子,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个奴隶皇帝。

石勒的祖先是匈奴别部羌渠部落的后裔,祖父名叫耶奕于,父亲周曷朱。石勒的爷爷叫石耶,父亲石周曷朱,都是部落首领,早期的羯族,作为匈奴奴隶,日子过的不容易,经济来源,除了跟随匈奴,劫猎以外,只能给汉人打工,挣点零花钱。战乱时代,为了活下去,石勒被卖到了山东,成了一个奴隶。

虽然石勒的少年时期过得极其凄惨,颠沛流离,经常受冻挨饿,屈居人下,但是这样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对石勒的成长有所影响,不管环境有多险恶石勒也能泰然处之,并且石勒长大后健壮而有胆量,雄武而又爱好骑射。生活艰苦,又怀揣梦想和希望的石勒,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展望,他就像是一个追梦者,为梦想期待着。他是从奴隶到皇帝的唯一一人。

他虽然是个奴隶,但是他的祖父、父亲曾经也是部落首领,对于文化不是特别高的石勒,从奴隶做到皇帝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己的赵汉政权是靠自己一点点打拼下来的,而能当上皇帝也并非靠勇武就能实现的,在石勒成功的背后,有常人看不到的辛酸。他虽以武艺闻名,但治国理政比起贤君也是不差分毫。

在石勒称赵王的第六年,命右常侍霍浩为劝课大夫,与典农使者朱表,典农都尉陆充等,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并且石勒自己还曾亲行过藉田之礼,这在纷争割据的帝王中,也是难能可贵的。此外,石勒还禁止酿酒,以减少粮食的消耗。

其次,极其重视教育,在段部鲜卑和乌桓都相继归附支持自己,王浚势弱,领下司州、冀州等地安定,人民开始缴纳租税时,在当地设立太学,以明经善书的官吏作文学掾,选了部下子弟三百人接受教育。不仅如此,石勒虽不识字,也经常教人读经史给他听,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见识,即在行军打仗时也是这样。石勒本人学习汉族文化经史,以身作则充分证明他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除了这些以外,石勒在建国后,还学习曹操的精神希望能够广纳天下的豪杰和能人,他早期就成立了君子营,从实践中认识张宾确有出人之才,于是就重用他,并且用而不疑。后来张宾早死,石勒痛哭流涕说:“天欲不成吾事耶?何夺吾右侯之早也!”张宾死后,石勒与程遐等议事,有所不合,石勒又感叹说,“右侯舍我去,令我与此辈共事,岂非酷乎!”。石勒既知人才的可贵,也领会到不得人才的痛苦,这大概就是他能选拔人才、重用人才,并且信任而不疑的道理吧!

加之,执政时石勒曾下令“均百姓去年逋调”,又赦免三年刑以下者。不久,又赦免五岁刑以下者。在刑法上也大有所为,石勒立法虽严,却能灵活处理。还曾特别下令:“自今诸有处法,悉依科令”;如果是石勒自己在忿怒中下旨杀的人,而其德位已高,不宜训罚,或是因公致死的孤子,不期而得谴,门下都应奏明情况,石勒就会重新予以考虑。执法而不拘泥于法,通情达理,缓和了紧张的局面,也收揽了人心。如此种种,都是缓和当时社会矛盾的措施,也是石勒稳定政权的办法。依法办事,在当时虽未必能贯彻执行,但在纷扰割据时期,能提出这点就很不简单。

石勒曾说:“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在二刘之间,轩辕岂所拟乎!”从这段话,又看出石勒自身是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如黄帝,不如汉高祖,却要做一个行事当礌礌落落的大丈夫。大丈夫石勒不仅忙于战事,还不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见识大为提高,从而能够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美人会迟暮,再伟大的帝王终究也会老去。建平四年,石勒患病,石虎入侍并诏不许亲戚大臣见石勒,令无人知道石勒的病况。七月戊辰日(8月17日),石勒逝世,享年六十岁。庙号高祖,谥号明皇帝,葬于高平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