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的“四合院”佈局是如何產生的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話題:四合院是如何產生的。

中國建築以“四合院”佈局為主,這幾乎是中國民間建築的核心理念。常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的文章裡也經常會出現四合院佈局、四合院原則。那麼這個設計原則是如何產生的呢?

中國古代建築的“四合院”佈局是如何產生的

四合院

一、住宅類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類型演變的基礎

在中國歷史上,最先有“建築”這個東西的時間,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而最早的建築,只是為了人們最原始的居住功能而發明的。

原始人類為了遮風擋雨而建造了房屋,當然,一開始那肯定不能稱為房子,只能叫在地上挖出來的大坑,上面用樹枝挑起一個堆滿樹葉的蓋子。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不能把這和房子聯繫起來,不叫它墳地就不錯了。這要睡在裡面,會不會有種與世長辭的感腳?這種住宅,在當時,就是唯一的一類建築了。

就像馬斯洛大叔那個需求層次理論的大三角形裡所寫的,人們只有滿足了生理需求,才會考慮得更多。只有當人們滿足了吃飯、睡覺、做羞羞的事等個人慾望之後,才有體力和心思琢磨出其他沒事兒找事兒的事兒來。建築也才會從純粹單一的居住功能,逐漸發展出了商業、祭祀、集會、娛樂等等諸多其它功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建築”所指的就是住宅類建築,雖然它只為單個人或單個家庭服務,但在總體數量上,絕對比其它的如宮殿、客棧、飯館、等公共建築要多的多。

但在建築藝術上,住宅建築很難成為什麼偉大的藝術品,它不像宮殿和寺廟那樣引人矚目,也沒有那麼多狗血的故事。沒有人閒著沒事在自己家裡把遺囑藏匾額上讓兒子找著玩兒,也沒有婆婆惡毒到讓人把兒媳塞到後院的井裡。而且和那些深宮大院不同,住宅類建築的壽命一般很短暫,隨著使用者的離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中國古代建築的“四合院”佈局是如何產生的

這裡不得不又提起那個讓我愛恨交織的詞:“紀念碑性”。這個詞在以前的文章裡也提過,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枝樘先生,一起聊有趣的中國建築與文化。

具有“紀念碑性”的建築有很多,雄偉的宮殿、高大的天壇、凌雲的寶塔、甚至一個孤零零的華表。

但住宅類房屋的“紀念碑性”幾乎沒有,除了住之外,基本沒有其他功能。當然,例如“舍宅為寺”之類的操作除外(舍宅為寺就是把自己家的房子捐給寺院當做寺廟),那也是把住宅的功能改變了,才能被賦予其他的意義。正因為如此,住宅類建築的留存時間非常短,儘管住宅是最能反映當時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了。比起雄偉的宮殿、巍峨的寺廟和高大的酒樓,住宅可以說更容易保存起人的痕跡,也最能獲悉對社會的洞查。

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功能演變,當然要先從建築類別開始,不同類別的建築,功能自然會相應的變化。

我們說過,中國建築最早就是從住宅開始演進。這個不難理解,有人才有建築,而

建築最開始的出現,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遮風擋雨的最原始的生理需求

然而,就是這個最原始的需求,使住宅類建築成了後來一切建築開始的基礎。後面發展的幾乎所有建築,都是在住宅建築的基礎上加以變化而形成的。皇宮就是給皇帝住的房子,官衙就是給當官的住的房子,寺廟是給僧人們住的房子,就算是賣東西的商店,古時候也大多是“前店後場”的連帶居住功能。手工業房屋叫“作坊”,也是由古代的居住單位“坊”發展而來。


中國古代建築的“四合院”佈局是如何產生的

《胡茄十八拍》中的古代住宅

大概在唐代以前,任何類型的建築,都是由住宅建築發展而來的。記得剛播《長安十二時辰》那會兒,有人專門做了個狼衛的行動路線圖,圖裡畫的就是狼衛從哪個坊出現,到哪個坊消失,最後在哪個坊掛掉。“坊”就是整個城市的基礎住宅單位,往坊裡填什麼,就變成什麼性質的坊,也就是變成了其它類型的建築。東市和西市這兩個市集,也是在坊裡填上的大量的商家變成的。

建築做為一處住所,承擔了人們在一處地方起居和活動的行為,包括居住、商業、經營、娛樂、儀式等一切在室內進行的活動。

中國的古代建築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建築遺址,以關中、晉南和豫西為中心,西到渭河上游至洮河流域,東至河南及漢水中上游,北達河套地區,已發現的房屋遺址超過一千處。

這些發現,使我們有機會了解中國最早的房屋是什麼樣的,也證實了中國文化的起源,就是源於黃河中游地區。

在中國科學院相關的考古報告裡說,當時最流行的是一種半地穴式的建築,平面呈圓角方形式長方形。屋內中間往往有一個火塘,牆壁是用草和泥的混合物塗沫,四壁有壁柱,有四根主柱支撐著屋頂,屋頂上鋪草或塗泥。這種房屋,復原起來,就是個四角錐形狀的房子。

中國古代建築的“四合院”佈局是如何產生的

半坡遺址復原

從建築平面上來說,從仰韶文化,到晚一些的龍山文化,再到更晚一些的屈家嶺文化,房屋的平面一直在變化。從一開始的圓形的一間房,到後來出現的雙室的半地穴式,再到有隔牆的雙間式地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一直沿用到商代的早期,並逐步由半地穴發展成地面建築。

從新石器時代到周代晚期,房屋建築走過了一段由原始到成熟的階段,並開始確立一些標準和形制。

周代之後,住宅建築有幾種不同的級別的形式:最高級的房屋稱為“寢”,根據今天字面的意思我們也能猜到,這就是生活居住的房屋。皇帝住的叫“燕寢”,諸候住的叫“路寢”,一般官員住的叫做“正寢”。從平面上看,“寢”的住宅平面是這樣的:前後分為兩部分,前面稱為“堂”,後面稱為“室”,堂兩側分為東堂和西堂,東西堂後面有“夾”,夾後有房,東房北面有一道後門。

比“寢”低一級的住宅,叫作“廟”。和現在的指宗教建築的意思不同,古代的“廟”,指的是客廳的意思。《左傳》裡說“民有寢廟”,就是指民間有這樣的臥室和廳堂。

可見,現在的“廟”,就是由住宅發展而成的,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中國傳統建築的任何種類,都是由住宅建築發展而來的,而不是本來就創造出來的

中國古代建築的“四合院”佈局是如何產生的

元代後英房遺址復原

二、四合院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佈局的主要設計原則

中國人情感上含蓄,居住的房屋也希望私密和專屬。中國式的房屋很強調“私人”性質,講究內院的開闊和外部的圍合。住宅最外面一定會有圍牆環繞,有句話叫“宮牆之高是以別男女之禮”,這就是建築上對“禮”的體現。圍牆的高低也取決於主人的地位。

《論語》裡寫道:“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圍牆這個東西,在圍合式住宅中是起到關鍵作用的。隔斷、遮擋、防寒、保衛這四大功能, 缺一不可。並且,當房屋不夠用時,在兩側的圍牆可加建“廡廊”,在正房的東西圍牆處再加蓋廂房,就形成了一座完整的四合院。想擴展的時候,將四合院的平面再重複一次或多次,就得到了更多的住宅單位。

我們以前說過中國建築中的“門堂之制”,其實“門堂之制”的最終結果,就是形成了四合院佈局。我們還說過中國建築中的“通用式”原則,所謂“通用式”,也無非說的是建築都長成一個樣子,什麼樣子?四合院唄。

這麼看來,四合院式佈局,還真是中國民居建築中最核心的原則,說什麼都繞不開它。就算不是北方的四合院式住宅,也或多或少的保留了圍合式住宅的設計原則。

如果不信,你可以看看福建的土樓,看看廣西的圍龍屋,看看嶺南的鑊耳屋,看看雲南的一顆印,等等等等。大概這就是含蓄的中國人從建築上體現的內斂含蓄和自我保護意識吧。

中國古代建築的“四合院”佈局是如何產生的

福建客家土樓

三、 四合院佈局的形成原因

中國建築以四合院佈局為主要設計原則這是毋庸置疑的了,那麼問題來了:這種佈局是如何形成的呢?

你看這種解釋怎麼樣:這種格局體現了天圓地方、以人為本的中式傳統理念,體現了長幼有序的家庭禮制,是儒家思想的禮法在建築上的體現

怎麼樣,這麼一解釋是不是逼格滿滿?

再來說實際點兒的吧,你想想中國古代是個什麼樣的生存狀況。不管何朝何代,從上古時代與野獸對抗,到封建社會連年戰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自我保護意識”這種潛意識裡的東西,可以說是保障生存的重要技能。

住宅這種安身立命的東西,怎麼能只有孤零零的一間房呢,一定要用圍牆圍起來才安全嘛。

那為什麼不把房子蓋在中間,四周用圍牆圍起來呢?從建築規劃的角度講,那就太不經濟了,那種建造難度和經濟成本是非常大的,都不如用屋子直接接上幾段牆就能合成一個院子。

現在知道為什麼會有個院子了吧,那可不是生搬進來的,而是“圍合”而成的,也就是自然形成的。這是建築上重要的“負空間”,也是建築“呼吸”的地方。

院子還有一個關鍵作用,那就是建築房屋唯一的採光來源

圍合式的屋子,出於安全防衛的需要,向外開的窗子又少又小,完全起不到引入光線的作用,所以只好從院子裡引入光源了,這使得這種內院式住宅成為最經濟合理的方案。其實想一想,合院式住宅也確實滿足了符合建築上的採光、通風、防衛、經濟等需要的要求。

中國古代建築的“四合院”佈局是如何產生的

最後,我們來說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人口密度的變化對古代建築的影響。簡單的說,只有人口數量高速增加,建築上才會尋求多層多居室的解決方案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戰爭頻發,只要改朝換代必要經過大規模戰爭,不同民族勢同水火,人民生活朝不保夕。這樣的時代,人口基本上很少有大規模的增加,反到是每當朝代變換,人民就會經歷殘酷的戰爭與清洗,人口必會大規模減少。

我們來看幾個數據:據資料記載,中國自漢代開始,各朝代人口基本保持在五六千萬左右,人口數量較大的幾個朝代,漢代(後漢157年)5649萬,唐(755年)5262萬,宋(1102年)4382萬,元(1290年)5883萬,明(1578年)6070萬。到了清乾隆年間,經歷了康雍乾盛世,人口才突破1億。

在這種人口增速緩慢的情況下,中國的古代的民居建築並不急於發展出更多的類型。由於四合院佈局的多種優勢,再加上沒有客觀條件促使建築上往“集體化”發展,這種合院佈局就有了保留和傳承的土壤。中國建築長期以來沒有顯著的變化,也與此有關。

中國古代建築的“四合院”佈局是如何產生的

四、結語

總結一下,四合院建築的出現,國家人口增加的幅度緩慢是大環境,防禦性和“私人化”的功能是主要原因,當然這背後的原因是中國人天生的內斂含蓄的性格使然,再加上土地使用和經濟因素等等,綜合這些,才出現了這種防禦性極強,自成一方天地的建築形式。

當19世紀之後,人口發展增速,建築上相應的也出現了更多的樓房住宅,現代住宅的“集約性”也表現於此,那也是為了解決人口的大規劃增加帶來的社會問題。

這樣來看,傳統四合院住宅再好,如果解決不了現代社會的人口問題,也是無法長期存在的。

好了,這次就聊到這,下次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