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经济在全国属于什么水平?你怎么看?

寂静之春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新中国时期是我国的工业老大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当今进入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金融高科技 电子 高利润产业主要还是北上广和南方沿海地区,所以经济支柱差距大。辅助的民营企业差距很大,南方是先发展的,民企多先富起来了,他们更有经济来发展。微小的民企更是差距太大,这些能够让很多百姓就业能挣到钱养家,这也是为啥都是往南去打工,南方的物流业也随着发展方便了商品的廉价流通,网商多是南方的。其次是思想,南方人有钱来办工厂,或者是合伙做生意,北方人有钱就愿意买商铺买楼房来升值,经济发展需要大的经济体来引领带动,全民努力创造价值,其中还有全民消费来带动互通,现在中产有贷款消费下降,低收入人本来消费就不好,高收入的东北人比例太小,市场消费力不高,希望东北能利用自身的所有资源发现自己,在国家的帮助下发展经济。


乐观一天半


分析一下东北经济衰退真实感受。

我是沈阳人,说说沈阳吧,在90年代中期之前,沈阳的私营企业多如春笋,那真是有门路、胆子大就能赚钱。这些小型微型工厂有铸造、锻造,机械加工,化工等等行业。

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给国营大厂加工配件及附属品,随着90年代后期国营企业因体制弊病、有的倒闭,有的停产,有的对外转让,结果大部分小企业因为缺乏自己的市场化产品,随着国企的倒闭而倒闭。

所以一直到现在存活下来的国企还在艰难的活着,私营企业大部分倒闭。

在同一时期的南方,从当初做拉链,钮扣,劣质电器,低档服装、鞋帽等产品完成了资本积累,迅速进行企业升级,成为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不但有自己的产品、还有自己的品牌。这就是东北现状:国企萧条,民营惨淡。

再谈另一个情况,打个比方,假如东北人十个人中有三个去了外省市,他们在外省打工,做生意的产值算在外省的GDP中,外省的人均GDP只除以它们本省人数,无论总产值还是人均产值都显得很高,利润却归了这部分东北人。而东北的GDP是剩下那七个人创造的,算人均GDP是被十除,虽然总产值不高,人均产值也不高,可实际是剩下那七人创造的,这个比喻说明了东北人真正的人均收入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糟。


更上一层楼g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连人,这么说的原因是我从出生到上学到工作都未离开大连。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也就是2000年前后,大连也好,大连的开发区也好,引进了一批批日企、韩企等外资企业,因为我小学很多同学辍学了,全部都去这些企业上班,那时候还很羡慕他们能够在外资工厂工作。再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连高新区的软件园炽手可热,当时国家某领导人要把高新区软件园打造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看似这个梦想已经毫无疑问的破灭了。现在,大连除了造船厂名声在外,海鲜比较好吃,其他貌似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发展。

以上均是感性的认知和感受。下面我说一下因为工作,我接触到的政府、企业主以及一些上市公司对于区域选择的考虑。

我是做产业咨询的,产业基本来自于国外,对于在中国落地的项目,基本都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土地、空间、政策之类的,同时落地项目的投资者也需要在中国选择交通方便、人流多、政策好、营商环境好的地方。因为我是接触外商投资者以及国内的一些项目方投资者的,从他们在中国选择区域的偏好来看东北经济处于怎样的水平。

涉及贸易类的产业供应链重型投资的,需要建立仓库、分拣包中心以及总部中心这样的重资产投入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一定是首要选择区域,西北区域是西安,中部地区郑州、武汉、长沙,西南地区成都、重庆在列,东北地区仅仅选择大连,最远到沈阳,中标2个城市。这还不错,因为贸易类尤其是消费品贸易,大连有空港、海港,在布局上还是需要填补空白的。在城市分拨中心上来看,以往盘锦、沈阳还是重头戏,现在我接触的投资者们,对于东北地区的城市分拨中心布局为零。

涉及智能制造类产业,无论是重资产建厂、投设备,还是平台型的嫁接,都需要原本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在工业4.0发展时代,中国在国际参与的分工已经逐渐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智能制造所选择的区域就更加需要智力、资本密集的地区。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布局图片。

很显然,东北地区的布局产业类型,如若不是大型央企、国企,恐怕其他外资企业或者民营企业是很难触及的。

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电网、教育、等产业类型,毫无疑问,都是以智力、人才、资本密集为主的地区为第一选择,目前来看,这些产业的投资者还没有选择东北的打算。

还有很多其他产业类型,包括大健康、医疗类、文体中心、商贸类等等,在需要做重资产投入的前提下,他们都会第一时间选择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南地区几个重要的城市。他们思考的路径跟以下几方面是分不开的。

1、城市发展的综合指数,包括城市GDP,人口数量,集聚的产业类型以及城市配套,未来的发展潜力等。

2、土地增值情况,包括工业、仓储、商业用地的未来增值空间,甚至有部分重资产投入是需要配置商住用地的。

3、政府的政策扶持,包括对前期产业导入部分的运营扶持,财税扶持,人才引进扶持等。

4、地方资金情况,包括政府的产业引导基金,银行支持力度,私募基金等。

总之,通过产业投资者在全国的布局来看,从我的个人判断,东北的经济发展水平,仅仅在西北相对落后地区之上一点点,甚至更危险。期望国家政策、政府担当等方面能够大幅度提升,振兴东北,义不容辞。


高小小小嘻


东北挺好的,收入高房价低,我们黑龙江除了哈尔滨,其他的地市房价都很便宜,都在5000块钱左右。一个月收入可以买一平米到两平米房子。物价也不高,夏天凉爽,冬天有供暖。如果人均月收入10000,在东北生活是非常舒服的。


东方巴黎布偶猫


东三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一直呈下降的趋势。1978年东三省GDP合计866亿元,占当年全国GDP(3679亿元)的比重是13.2%。到2017年东三省GDP总量是55431亿元,占全国GDP(827122亿元)比重下滑为6.7%。也就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东北在全国的经济比重下滑了一半。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东北也不高。2017年全国人均GDP是59660元,黑吉辽三省没有一个达到了全国水平的。吉林5.61万元、辽宁5.48万元、黑龙江4.27万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8%和28%。尤其是黑龙江,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下滑到全国下游了。

经济发展的好不好主要看看企业发展的情况。2018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分别有7家、2家和2家企业入围中国500强企业榜单,合计11家,约占500强入围企业的2.2%。其中挤进前100名的只有一汽和鞍钢两家企业。像福建、湖北等中等规模的省份,一省入围500强的企业就有10家,几乎和整个东三省相当。

不但是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不前,而且东三省的经济增速也是较慢的。2017年黑吉辽GDP增速分别是6.4%、5.3%和4.2%,分别排在全国第26、27、28位仅高于内蒙、高速、天津等三省市区。

因此,总体看来,东北经济发展形势不乐观,经济增长乏力是最大的问题。


财经知识局


东北经济是不能用GDP算的。

单看辽宁

大船出品的辽宁号航母的GDP是多少;

第一艘国产航母的GDP是多少;

每一艘052-054-055-056的GDP是多少;

601所的GDP是多少;

沈飞的歼31GDP是多少;

葫芦岛出产的常规、核动力潜艇的GDP是多少;

鞍钢的航母特种钢材的GDP是多少?

国之重器,是经济价值可以衡量的吗?

共和国需要资源时,我们是资源输出地。

共和国需要粮食时,我们是粮食输出地。

共和国需要装备时,我们是装备制造地。

不论贫穷,富贵。我们始终是共和国坚定的基石!


Au旅途


在改革开放之前,东北经济曾经是中国经济的引擎。在1978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都是国内比较发达的地区,GDP总量占据位置比较靠前。全国十强中,东北三省就占了两个位置。

尤其是辽宁省,1978年GDP总量229.2亿元,排全国第三位,工业非常的发达,是中国重工业核心基地,引领东三省经济快速发展。

其次是黑龙江,1978年黑龙江的GDP是174.8亿元,全国第8名。

吉林少一点,只有81.98亿元,但也在全国排名18位。

但到了2017年,辽宁GDP是23942亿元,全国排名14位,后退了11位;黑龙江是16199.88亿元,全国排名21位,后退了13位。吉林是15288.94亿元,全国排名21位,后退6位。

也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东北三省经济虽然也在高速发展,但与其他省份相比,进步速度大大落后。黑龙江与辽宁,分别拿到后退位置最多的“冠亚军”。

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是,与经济发展顺序有关。改革开放首先是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这样东北没有得到改革开放的第一波红利,这是一个选择问题。因为东南沿海海外华侨多,开放之后更容易得到海外华侨的投资,这从数据上也可以得到验证。广东与福建,在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基本上是依靠海外华侨投资然后拉动经济发展。几乎海外有名气的华侨,都回来投资。如果是东北的话,那些华侨依旧会回来投资,但不管是数量还是其他,都不会有那么多。

其次,东北人历史因素有关。东北原来是重工业基地,国营经济非常雄厚,但国营经济是从计划经济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一个核心要素,就是逐渐让市场掌握话语权。这对于东北的国营经济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从计划到市场,从别人求,但求别人,这是一个本质转变,但东北显然没有做到。

第三是东北人更愿意稳健。

第一波开始创业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是从小贩小摊干起来的。不管是大城市还是边缘地区,都是混不下去的人,开始干个体,这算是中国第一代创业。

但东北那时候有大量的工厂,人们都在工厂里上班,都是工厂的主人翁。这些主人翁没有经过市场的熏陶,跟不上潮流。而且东北地广人稀,农民随便在山上挖几个洞都能养活自己,或者是到山上挖几根人参,也能活的不错。这样就没有很强的冒险精神去创业。没有创业,就没有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做推动力,就很难在发展速度上加快。东北人更愿意在机关里找一个稳妥地事业单位,甚至有东北的研究生宁愿当一个环卫工,也不愿意出去闯荡或者创业,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东北人的价值观。

所以东北在改革开放之后增速垫底,是有诸多原因的。


波士财经


在东北工作过20多年,耳闻目睹了很多事,也见证了东北从共和国长子到现在经济增速缓慢的一些过程。

看了看上面的评论,大部分有一定的道理,也有部分因对东北人印象不好而在吐槽!不管如何,一个地方的发展与人文地理、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

经济发展。1990年之前,应该说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在全国还是不错的,钢铁、煤炭、林业、农业、石油、汽车制造、轴承、车床,包括到后来冰箱、洗衣机在全国都有一席之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不断壮大,东北三省的国有企业不论在管理上、创新上、转型上都落后于南方的私有企业。东北三省企业改革之初,有很多有关系、有门路的开了私人工厂,国有企业的订单很大一部分进入了私营企业,导致国有企业工人无订单、工人无活干,国有资产资不抵债,工人下岗,企业破产。等到了90年代,东北国有企业的优势在全国荡然无存,东北的人才、下岗职工开始陆续外流,逐步形成了不论到什么地方,都有东北人的普遍现象。

人口。东三省人口总数现在也不过一亿多一点,基本上和山东差不多,但东北有东北的优势,东北人口基数少,以辽宁为例,4000多万人口,南有大连、北有沈阳相互支撑,沿线有营口、鞍山、辽阳相互响应,沈阳东的抚顺,本溪,再加上新兴城市丹东,如果措施得当的话,还是很有发展的,以沿海带动加上沈阳辐射,日子应该不算难,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底子还存在吗。

人文。东北人天生的豪爽、嘴快、幽默。有人说东北人没心没肺,有人说东北人胆大,有人说东北人涉黑,我承认,但只是少数。

我所认识的东北人大都比较实在,有些还很仗义,在东北那些年里,多亏了这些朋友的照顾,离开东北后,也经常回去看看这些朋友,还是一如既往,所谓朋友,都是相互照应的而不是相互拆台的。

气候。东北的气候是经济发展的一大要害。就哈尔滨为例,每年十一刚过开始取暖,到第二年的按近五一才停暖,一年有半年的取暖期,到沈阳也得150天的取暖期,东北盖大楼搞建设的话也就7个月时间,这是和南方比不了的,好多产业在东北因气候原因根本无法投资,这也是和南方没法相比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已有几年了,后续肯定还有新的政策来跟进,我想东北会好起来的。

祝愿我东北的朋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个人观点!


始终如此1121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之前,东北地区在全国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尤其是辽宁,是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有“共和国长子”之称。但在改革开放之后,东北经济在全国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

从GDP来看,1978~2017年之间,辽宁名义GDP只增长了104.5倍;黑龙江增长了92.7倍;而吉林增长倍数相对高一点,为186.5倍。虽然增长倍数看起来比较多,但放眼全国省份,它们的GDP增长倍数基本上是最靠后的。

我们再来看看2018年的数据,2018年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的GDP分别为25315.4亿元、16361.6亿元以及15074.62亿元,分别位居全国第15、25、26名,相比1978年的第3、8、18名,分别下降了12、17以及8名,所以东北三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下降的比较明显。

人均GDP方面,这三个省份的人均GDP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全国的人均GDP约为6.45万元,而辽宁人均GDP为5.79万元;黑龙江人均GDP为4.32万元;吉林人均GDP为5.55万元。

东北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偏重工业,产业分布不均衡,在计划经济时期,东北三省得到了国家力度最大的政策支持,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投资减少,东部沿海开发开放获得更大的支持。东北资金主要靠政府投资,外企和民企投资较少,与沿海省份相比少得可怜。因此在改革开放的经济竞争中,逐渐输给了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省份。如今东北经济发展形势也不容乐观,这几年它的经济增速几乎全国垫底,人口和人才流失也值得警惕。


锦绣中源


东三省黑龙江人口3700万,吉林是2700万,辽宁4300万,实际东北人口总数不到一亿,而且年前人特别少都外出,东北四十多岁的人现在都算是年轻人了,东北想发展太难了老人和退休工人多,年轻骨干少现在还在吃老本,东北经济又不能靠房地产拉动,东北是中国城市收缩的第一个地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