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劍父|“新國畫”,大夢誰先覺?

高劍父|“新國畫”,大夢誰先覺?

他是提筆賦詩的藝術家,也是上馬殺賊的革命家;他反對清末以來中國畫因循守舊的流弊,提倡“藝術革命”;他主張將古今中外的藝術精華熔為一爐,構築了銳意進取的“新國畫”理論,他就是近現代嶺南文化史上為中國美術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第一人——高劍父。嶺南繪畫曾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裡落後於中原和江南地區。辛亥革命後,正是高劍父和他所創立的嶺南畫派在中國畫壇的崛起和發展壯大,使得嶺南畫派成為具有全國性影響的繪畫流派,甚至遠播海外。

今年是高劍父誕辰140週年,為紀念這位嶺南畫派的一代宗師,展示其一生力學精研的創作歷程和卓然獨立的藝術風貌,廣州藝術博物院策劃了年度特展“春睡夢先覺——紀念高劍父誕辰一百四十週年展”,聯合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東莞市博物館、嶺南畫派紀念館等機構,精選各館收藏的高劍父繪畫作品100多件(套),全面反映高劍父繪畫藝術的發展歷程。

高劍父|“新國畫”,大夢誰先覺?


菡萏蜞兒圖(國畫) 高劍父 廣東省博物館藏


“新國畫”:大夢誰先覺

何為“春睡”?廣州藝術博物院陳列研究部主任陳志雲介紹,該詞出自羅貫中《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所吟“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高劍父將其創辦的美術教育機構,即其“藝術革命”的大本營命名為“春睡畫院”。表面上看,高劍父似乎僅著眼於“春睡”,因為他在辛亥革命後感到失望,想遁世隱居,不問政事,專心藝術;實際上,真正引發他強烈共鳴的是“大夢誰先覺”。他“自知”對世界藝術潮流和東西方繪畫的優劣有著清醒的認識,決心在“折衷中西”的道路上努力探索,成為開創中國藝術新紀元的先驅。而他的“夢”就是建立“新國畫”的理想。

“新國畫”是一種前無古人的具有現代意識和嶄新風格的中國畫。高劍父曾如此解釋:“吾擇(中西繪畫)兩途之極端,合爐而冶,折而衷之,以我國之古筆,寫西洋之新意。夫中國畫之妙在用筆、思想、結構、氣韻,西洋畫之長在形似、遠近、用色,以彼之長,補我不足,而成一有筆墨氣韻之洋畫,即有形似、遠近之中國畫。”在這一探索過程中,他以一種更為廣泛和豐富的繪畫語言進一步與自然界進行密切溝通,將西洋畫和近代新日本畫的寫實觀念與風格融入居派繪畫中,既借鑑了素描關係的觀念以及背景渲染和空間氣氛的營造手法,又保留了傳統中國畫以線造型、注重筆墨趣味的特點。他將傳統中國畫的程式化置於客觀現實當中加以驗證,將前人概括而成的簡單符號還原為紛繁複雜的自然萬象,從而達到對過去熟習的傳統圖式的修正,完成了他在藝術道路上最重要的創造性轉化過程。

高劍父|“新國畫”,大夢誰先覺?


秋鷹圖(國畫) 高劍父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居派流韻 和風洗禮

1879年,高劍父生於廣東番禺一個懸壺濟世的家庭,父親高寶祥因知醫能書、為人仗義而聞名鄉里。父母相繼病逝後,高劍父來到廣州“河南”(今廣州市海珠區)隔山鄉生活。彼時的嶺南著名畫家居廉,正在隔山鄉的十香園招徒授畫,自幼便顯現繪畫天賦的高劍父拜師門下。

投身居廉門下,高劍父畫藝日漸長進。繼承了居廉師法自然、選材廣泛、追求雅俗共賞的創新精神。當時居廉的學生中,有一位叫伍德彝,是彼時廣州四大望族之一的後代,家中網羅不少名人佳作,高劍父得以臨摹師兄伍德彝的家藏名畫,遙接古人衣缽,曠觀歷代名手,打下了堅實的傳統藝術根基。“春睡夢先覺——紀念高劍父誕辰一百四十週年展”的“居韻和風”單元就主要展示了高劍父的早期作品,展廳中的《花卉圖》四屏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採用了包含沒骨法和撞水撞粉法在內的兼工帶寫的畫法,無論是色彩鋪陳還是筆墨形態的規範,與居氏作品相較幾可亂真。

高劍父|“新國畫”,大夢誰先覺?


後來,高劍父有機會在澳門學習素描,“始知他國有畫法”。1896年,高劍父負笈東瀛,又得以接觸和認識了近代日本繪畫,極大地拓寬了藝術視野,並從明治維新後的近代新日本畫中獲得了革新中國畫的靈感。本次展覽展出一批由高劍父家屬捐贈的其旅日期間寫生稿顯示,他曾極度認真地鑽研昆蟲結構,試圖以“格物究理”的態度尋求一種全新的繪畫語言。據記載,高劍父旅日期間,除了在就學的各機構中進行臨摹,學習雕塑、西洋畫和日本畫的基本知識,還到博物館、圖書館、昆蟲研究所、公園等處寫生。這一時期,日本畫家竹內棲鳳借鑑西洋寫實經驗,又保留傳統筆墨趣味的“折衷”做法,更是引發了高劍父的強烈共鳴。

由於各種原因,高劍父旅日期間的正式作品存世極少。此次展出的《雞聲茅店月》創作於1918年,描繪了天寒拂曉時分一處山野客棧的景象。“題材可謂老套,畫風卻前無古人:畫面上不見詩句中提及的雞和人,只能由觀者通過想象去補足。”廣州藝術博物院研究員翁澤文說,此時距高劍父從日本歸國已經10年,而作品仍呈現出明顯的日本風格,同時又帶有西洋素描的造型、運筆特點。

高劍父|“新國畫”,大夢誰先覺?


融會貫通 壯懷逐夢

旅日期間,高劍父接觸到孫中山的政治革命學說,萌生革命思想。1906年,高劍父在日本加入同盟會,1908年歸國後在廣州開始參與同盟會工作,1911年參加了“黃花崗起義”。1912年,高劍父到上海參與創辦《真相畫報》,攝影與漫畫並重。但它更重要的一個作用,是將其美術革新理念表達出來。在《真相畫報》上,“二高一陳”(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正式提出了“折衷派”的口號,即“折衷中西,融匯古今”,嶺南畫派作為一個藝術流派和畫家群體,第一次在上海公示了自己的藝術主張,又設立“審美書館”,以自產自銷的明信片開拓“新國畫”的市場。此時的高劍父確信,大眾美術的出現非常及時和必要。

為了考察世界美術的名跡,宣傳中國的新美術,高劍父於1930年開始他的南亞之行。在考察和臨摹古印度壁畫和佛教石刻中,高劍父進一步領略到東方文化精神的超然之處。通過此次南亞之行,高劍父對東西方藝術問題的思考不斷得到深入,進而在新的繪畫實踐中,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立足點。

高劍父|“新國畫”,大夢誰先覺?


“壯懷逐夢”單元主要展示了高劍父成熟時期的作品。在這一時期,高劍父將前期學習的各種藝術風格融會貫通,逐漸樹立起自己獨特的畫風。他以一種更為廣泛和豐富的繪畫語言,進一步與自然界進行密切溝通,將西洋畫和近代新日本畫的寫實觀念與風格融入居派畫風中。翁澤文表示,該單元中的《秋鷹圖》採用了工寫結合的表現手法,技法兼採中西,充分體現了嶺南畫派“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藝術主張。而從《東戰場的烈焰》更可看出,高劍父至此已形成獨立自存的風格力量,消除了早期模仿日本的痕跡。在這幅畫中,高劍父既保留了傳統中國畫以線造型、注重筆墨趣味的特點,又引進了西洋畫素描關係的觀念以及背景渲染和空間氣氛營造手法,烘托出戰爭中上海的殘垣斷壁、滿目瘡痍。

“高劍父從日本畫中重新發現了中國宋畫中的技法。而他對日本畫也沒有完全照搬,在題款、詩詞、書法等方面,仍然保持著中國文人畫的詩情畫意。”陳志雲認為,不同於日本繪畫清寂幽玄的“物哀”情調,高劍父慣於通過如刀削斧砍的筆觸來塑造稜角峻硬、鋒鍔崢嶸的形象,強調線條凌厲張揚的力度和艱澀淒厲的美感,在作品中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和蒼勁沉鬱的藝術風格,體現出一種嶺南歷代繪畫中罕見的霸悍之氣。

高劍父|“新國畫”,大夢誰先覺?


毫無疑問,高劍父是近現代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藝術家,通過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藝術,在差異對比的過程中加深了他對於本民族文化藝術的認識。在吸收外來藝術精華的同時,他也十分注重保留民族藝術的特點,可以說,不盲目崇洋,也不固步自封,始終以發展變化的眼光審視傳統中國畫。雖然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借古開今之路比“折衷中西”之路更加符合中國畫的發展規律,但高劍父的藝術理論與實踐依然是現代中國美術革新運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