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很有意思的真實考古事件?

蒼雁


巨人族是否真的存在?考古歷史是真是假?

歷史上有很多關於巨人族的記載,在《山海經》、《周禮》、《左傳》等古籍中都記載過巨人,在中國歷史上曾有諸侯討伐北方巨人的傳說。巨人到底存不存在?世界上的考古歷史是否真實?

在黎巴嫩的古籍中記載:黎巴嫩的巴勒貝克神廟地基有一些巨大的、重達幾千噸的大石板,這些石板中間插不進去一根針。這些巨大的石板,都是由遠古巨人制造出來的。

在中美洲的哥斯達尼加,1956年考古學家發現了巨大的圓形石球。這些圓形石球是遠古的巨人將石球推進了森林,而為什麼要推進森林呢?據說是為了祭祀。

考古文獻記載:

1850年,位於美國中西部的一些巨大土堆被探險家挖開,在這些巨大的土堆下面,埋藏著許多身高都超過了2米的遺骸。這些遺骸大多有兩排牙齒,有些有6根手指和6個腳趾。2004年,一位工作人員在進行印度洋海嘯環境評估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具巨人骸骨,其身高達到了3.1米。發現者認為,是能量巨大的印度洋海嘯把屍體從海底沖刷出來的。2005年,美國和秘魯考古學家在秘魯北部海岸的一座巨型金字塔內發現了3具“巨人”骨架,這些骨架都在2.8米以上。

巨人存不存在?

歷史上有過很多巨大的物種存在,比如恐龍、巨鱷、巨龜、巨魚等,如果人類與地球歷史是一起進化的,那麼很久以前存不存在過巨人?挖到的這些巨大骨頭是不是真的巨人呢?目前這是世界考古歷史的一個謎題,也是一個趣聞。

世界巨人,到底存不存在?真實的考古歷史證實了這個傳說,那麼巨人是如何滅絕的呢?與今天的人又有什麼關係?


稗史候說


挖到自己家祖墳算不算?

考古界有一個叫王文源的教授,有一次他得知湖南的工人施工時挖到一座古墓,於是他便帶著考古隊去現場考察。經過考察他們決定對這座古墓進行挖掘。最初的挖掘工作還是非常順利的。可是過了沒多久,王文源突然喊到:停,都不要挖到了,墓主好像是我家祖先。這就讓人很奇怪了,怎麼突然挖到的墓就是他的祖先了呢?所有人聽到他的話也都停下了工作,都圍著他聽他講故事。看看他的祖先到底有什麼來歷?

原來這個墓主是清朝的一個大官,名叫王世明,而王文源的族諧中野有這個人的存在,是康熙在位時期的一個官員,而且地位非常高。不過王文源在冷靜之後又讓考古隊繼續進行挖掘。他說雖然基主是我的先人,但按照規定還是得繼續挖掘。畢竟這座古基的考古價值非常大,其歷史意義是我們不知道的。再後來王文源自己建議取消當地的施工項目,並且他自己給夏主人修建一個博物館。畢竟基主的身份是清朝時期的大官。還是有資格修建一座博物館的。


關注中華城市發展


馬王堆漢墓考古應該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一座漢朝下葬墓地中發現的一具女屍。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

70年代初,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備戰時期。

離馬王堆不遠的一家部隊醫院選擇了地勢高的兩座土冢開挖防空洞。

醫務人員在打孔探測作業時,突然從孔裡冒出一股涼氣,有人用水灌孔,結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濺出來。

稍微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下面肯定有東西。

一時將此情況報告了湖南省博物館,由此拉開了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的帷幕。

考古發現的東西不計其數。最值得稱讚的是兩件事。

第一,女屍本身的防腐技術。兩千多年的人居然皮膚還有彈性。

第二,兩件素紗禪衣。現在的技術根本做不出如此輕薄。

後來博物館被盜,一些文物丟失,素紗也毀了一件。

盜賊居然是個小孩,簡直是個笑話。在這裡不再贅述。





維摩居主人


中國有不少的山脈,但要說最神秘、最龐大、最有文化根源,那麼一定是崑崙山脈,可以說它是我國西部的山脈的主體枝幹,而且關於它,曾經發生了很多的神秘事件,這就讓它在人們的眼裡充滿了神秘色彩,它也成為了無數探險考古的熱門位置。曾經在一九七九年時候,我們的解放軍戰士在山脈裡面發現了一具動物的骸骨,最讓人奇怪的是它的體積特別大,好像傳說中的龍一樣。經過專家們的研究檢測,發現這個生物的死亡時間並不長久,不是屬於和恐龍一個時期的,可是在相關的資料並沒有找到有關類似的生物,這就讓大家對其產生了眾多的猜測。畢竟,這座山脈一直以來都是被稱為是我國的龍脈,保佑著中華兒女,蘊含著國家的氣運。所以,人們對於它越來越感興趣,也就產生了很多的相關故事與傳說。

而要說最有名的,還是“地獄之門”的傳說,有著很多的神秘事件都發生了這裡。說崑崙山裡面有一個地方叫做“地獄之門”,或者說叫做“死亡谷”。曾經有一個當地的牧民發現他的馬群進入到了死亡谷裡面,於是他就進去找馬群了。可是幾天過去了,那群馬都沒有受到什麼傷害的出來了,而那個牧民卻不見了。後來,他的屍體被發現在死亡谷裡面,可是奇怪的是他的身上並沒有什麼傷痕,外表一切正常,根本就沒有什麼異常。可是他的表情卻非常的猙獰,似乎是見到了什麼什麼令他感到恐怖的東西一樣。於是,這件事就被人們將其與崑崙山的神秘聯繫在一起。 上面都是傳說和故事,下面來說一下考古隊的,後來有一個考古的隊伍到崑崙山進行考察,到了死亡谷的時候,天上突然下起了雪,天氣驟變,由原來的青天白日突然變成了電閃雷鳴。其中的一個隊員直接昏迷,後來醒過來後,表示自己沒有任何徵兆,突然眼前就黑了,失去了知覺。接著,考古隊又在這附近發現了很多土地都被雷擊中了,還有許多的動物遺骸。後來,相關部門對此地做了進一步的檢測,不過只發現了這裡的磁場有著異常,很容易遭到雷擊,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其他的發現。不過這件事也遠遠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嚇人,因為後來,我國的探險愛好者曾經駕駛汽車成功的穿過了這片區域,所以很多的言論也就沒有了可靠性。不過,我們仍然需要對它進行了解探索。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紅老頭樂


我覺得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很有意思。這是一次意外發現帶來的成功發掘,過程一波三折,最後,有驚無險地讓沉睡地下二千多年的辛追(現在也有認為是"避“字)夫人重見天日。

意外發現

60年代末,中國從城市到鄉村掀起了挖掘“防空洞"的備戰風潮。讓人沒想到的是,正是因為這場運動,長沙城東郊五里牌外,一個人煙稀少,名為馬王堆地方,突然備受關注。

挖掘“防空洞“的解放軍366醫院,在馬王堆士包下相繼挖出兩個20多米深的洞穴時,地下卻出現赭紅中夾帶著白點點的花斑土,而且越往深處挖,土質越堅硬。

院務處長接報後,親自進洞檢查,並讓兩名士兵用鋼釺向下打眼鑽探,鑽了半個小時,突然從鑽孔中“哧"的一聲冒出一股氣體,見火就著。

當時的人們警惕性都非常高,366醫院的院長再三考慮後下達命令,現場官兵立即撤離,並做好突發事件的戰備工作,並立即報告軍區司令部,建議火速派工兵團前來醫院勘探。

就這樣幾經輾轉,離發現整整三天三夜後,湖南省博物館(湘博)接到報信的電話,他們認為這一定是個古墓。

湘博立即派人急如星火地趕往馬王堆。到達馬王堆後,他們一看就明白了,這是個“火洞子“,"火洞子“是長沙民間對考古學上"火坑墓"的俗稱。墓裡物質腐爛後產生的氣體,通過白膏泥、木炭層從小洞裡冒出來,與火苗接觸後就可以燃燒,通常“火洞子”墓都沒有被盜過。於是,湘博聯繫國家文物局,準備挖掘。

艱苦發掘

當時的經濟條件很差,整個發掘,湘博只申請到6000元的經費。

1972年1月16日早上7點多鐘,十多名湘博工作人員到館裡集合,每人扛一條扁擔、一擔簸箕整隊前往,走在前面的人手上舉著一面紅旗,走在大街上,唱著語錄歌,這情景哪像發掘古墓啊。

挖掘的第一步是挖土和挑土,可按當時在場的人力,不知道要挖到何年何月,再請民工吧,又沒有錢。所以,湘博決定另闢蹊徑,向社會求助,他們聯繫了大概十幾所大學、中學的師生前來支援。

就這樣一直挖到四月上旬,清理完墓坑內填土的人們,終於挖到一種黏糊糊的泥土。這就是中國南方墓葬中俗稱的'白膏泥",據說有很好的密封性,常常用來保護墓葬。白膏泥之下,是看起來好像剛出爐的木炭,古人用來防潮。這些木炭整整裝滿了4卡車,考古人員曾拿了一部分木炭煮飯,火力還很旺盛。

待清理完木炭後,人們才看清坑底部擺放的槨室,在外槨頂上,覆蓋了竹蓆,這些竹蓆的顏色也跟新的一模一樣。取完竹蓆,打開槨板後,是四層套棺。從外到內,分別是黑漆素棺、黑底彩繪漆棺、朱底彩繪漆棺,而最裡面的內棺塗滿黑漆。

值得一提的是,當考古人員打開東邊廂一個漆鼎的蓋子時,都驚呆了:只見盛水漆鼎中漂著一層藕片,只是當考古人員提取出來準備畫畫時,因為晃了幾下,漆鼎中的藕片就消失得只剩下幾片了。等放到汽車上送走時,因為晃動藕片消失了,變成了一盒湯。後來有地震局專家瞭解到這個情況後,認為這說明長沙至少2100多年來沒發生過地震。

開棺

1972年4月28日,最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了。要開棺了,晚上六點多,潮博工作人員將內棺從朱地彩繪棺中抬出,擺放的陳列師裡,晚上八點多,省領導和電影廠的人到齊,準備正式開啟開棺。

領街開棺的是從北京緊急抽調來的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業務骨幹。而令人猝不及防的是,內棺蓋板剛一掀起,就有一股令人難聞的酸臭味衝將出來,但專家卻喜從中來,因為這股臭味就是一種報喜的信號,它意味著墓主的屍體很可能尚未完全腐朽。

按照考古程序,先照相、繪圖,揭取工作才正式開始。專家們先將頭部位置的絲織品切了個30釐米長的方塊,然後,慢慢地試探性地逐層往下切割,當切過到第20層時,主刀的考古人員摘下手套,將一個手指沿著縫隙伸了下去。就在這一刻,他感覺到一塊像橡皮一樣柔軟的東西和自己的手指尖接觸,他的心驀地一震,憑著直覺,他相信這就是女屍的腦門。

之後,脫離絲製品的女屍終於漸漸露出真容,身高1.54米,頭上有頭髮,腦後用簪子彆著一團假髮,外形完整,面色如生,全身柔軟光滑,皮膚呈淡黃色,看上去如同剛剛死去。更令人驚奇的是,至今2100年前的女屍,眼臉的睫毛清晰可辨,左耳薄薄的鼓膜完好無損,就連腳趾頭的指甲和皮膚的毛孔也清晰可見。

就這樣,這具世界上最早真正以人工墓葬保存下來的軟體古屍面世,成為湘博的“鎮館之寶“。


秋水長天H


也不算考古吧,但是跟文物有關,小時候上歷史課聽老師講的,村上的老廟裡有個木塔大概二三十米高,經歷了好幾百年屹立不倒,戰爭年間,日本鬼子掃蕩到村上的時候一眼就喜歡上了木塔,想拆下來搬回日本研究觀賞,先是讓人工拆,可是那些人不知道怎麼拆,無從下手,氣急敗壞的情況下召喚到四五輛卡車栓上大粗繩子想拽倒拉回去,即使這樣木塔依然紋絲不動,最後日本人悻悻作罷。才得以保存到七八十年代,由於年久失修,最後是被拆下來賣掉還是怎麼著了就不得而知了,只能讚歎古人的技藝高超,後人現在的科技都無法模仿製作出來!



Lucky小能人


讓日本舊石器的研究全線崩塌,考古界顏面盡失的藤村新一造假醜聞。日本相關單位還因此痛心疾首地聲稱再也不考古了。

當時就職於日本東北動力公司的藤村新一,最大的愛好便是研究舊石器了。工作之餘,他不僅收集各種石器,還混跡在考古界各類活動,並加入實地挖掘。他利用善於社交的優勢取得了考古人士的信任。

1981年10月3日,藤村新一跟隨隊伍前往宮城縣巖出山町“座散亂木遺址”進行考古挖掘。該遺址的地表層被認為大約在4萬年前。如果在那裡挖出了石器,就等同於證明了日本存在中期石器時代。藤村新一陸續在各個角落挖出了48枚石器,震驚日本。

後來人們覺得非常可疑,便安裝了監視器,監視器拍下了令人震驚的一幕:藤村新一獨自一人,東張西望地出現在鏡頭裡。到了某個挖掘坑停下後,他兀自地從口袋中掏出一個塑料袋。然後將事先準備好的6塊石器埋在地下,仔細踩平地面,又悄悄離去。


乾坤書書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此後試探發現,船上載有文物6萬至8萬件,且有不少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我覺得這是考古界非常具有重要意義一次事件!


中庸堂藝術


晉侯酥鍾失而復得

晉侯蘇鍾是鑄於西周厲王時期的成套打擊樂器,由大小不一的16枚甬鍾組成。每枚鐘體上皆刻有能互相連接的文字,共355個。銘文完整地敘述了周厲王三十三年(前846)器物主人晉侯蘇受王命討伐山東的夙夷,取得勝利並得到封賞的事蹟。這場戰爭在史書中沒有記載,並且晉侯蘇的名字與《史記》中記載的也有出入,該銘文內容可對晉國和西周的歷史補充和校正,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晉侯蘇鍾出土于山西曲沃縣北趙晉侯墓地8號墓即晉侯蘇墓。現有14件收藏於上海博物館,2件在山西博物院。一套編鐘為何存放在兩個地方?這還要從1992年北趙晉侯墓地的那場瘋狂盜掘說起。

  1979年,著名商周考古學家鄒衡揣著尋找晉國始封地的期望,帶領考古隊員對位於曲沃和翼城兩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遺址進行發掘。發掘工作持續了十餘年,發現了近千座西周至戰國時期的中小型墓葬和數萬平方米的建築基址。鄒衡認為,天馬—曲村遺址應該就是晉國的最初封地“唐”。長時間的考古挖掘引起了盜墓賊的注意,盜掘之風日盛。1992年初春,盜墓賊用炸藥相繼炸開了位於北趙村的兩座大墓,持槍將文物盜掘一空。相關文物部門抓緊組建考古隊開始對北趙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就在這一年的發掘間隙,8號墓又遭盜掘,包括14件晉侯蘇鍾在內的諸多器物流失到境外。後來清理8號墓時,僅發現兩枚劫後餘生的甬鍾,這便是存放于山西博物院的那兩枚。另14件甬鍾流落到香港時,因鐘體上的銘文是鑿刻而非常見的鑄造,被文物商當做贗品而無人購買。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在看到編鐘的資料後,認為字體有古意,絕非後世偽造之物,當即決定購回這批編鐘。因為販賣者不知編鐘及其銘文的價值,又急於出手,最終以較低的價格成交。1992年12月,這批編鐘被運到了上海博物館。後來,學者經過對銘文的研究驚喜地發現,它與北趙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的兩件小編鐘的文字竟可以聯綴起來!這不僅證明了晉侯蘇鐘的來源,也證明了其是真品,更揭示了西周時期的一段歷史。

  晉侯蘇鍾是不幸的,因為盜掘而分隔兩地。但相較於其他大量的流失文物來說,它們又是幸運的。——中國社會科學報


愛藝術的小天使


晉侯蘇鍾是鑄於西周厲王時期的成套打擊樂器,由大小不一的16枚甬鍾組成。每枚鐘體上皆刻有能互相連接的文字,共355個。銘文完整地敘述了周厲王三十三年(前846)器物主人晉侯蘇受王命討伐山東的夙夷,取得勝利並得到封賞的事蹟。這場戰爭在史書中沒有記載,並且晉侯蘇的名字與《史記》中記載的也有出入,該銘文內容可對晉國和西周的歷史補充和校正,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晉侯蘇鍾出土于山西曲沃縣北趙晉侯墓地8號墓即晉侯蘇墓。現有14件收藏於上海博物館,2件在山西博物院。一套編鐘為何存放在兩個地方?這還要從1992年北趙晉侯墓地的那場瘋狂盜掘說起。

  1979年,著名商周考古學家鄒衡揣著尋找晉國始封地的期望,帶領考古隊員對位於曲沃和翼城兩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遺址進行發掘。發掘工作持續了十餘年,發現了近千座西周至戰國時期的中小型墓葬和數萬平方米的建築基址。鄒衡認為,天馬—曲村遺址應該就是晉國的最初封地“唐”。長時間的考古挖掘引起了盜墓賊的注意,盜掘之風日盛。1992年初春,盜墓賊用炸藥相繼炸開了位於北趙村的兩座大墓,持槍將文物盜掘一空。相關文物部門抓緊組建考古隊開始對北趙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就在這一年的發掘間隙,8號墓又遭盜掘,包括14件晉侯蘇鍾在內的諸多器物流失到境外。後來清理8號墓時,僅發現兩枚劫後餘生的甬鍾,這便是存放于山西博物院的那兩枚。另14件甬鍾流落到香港時,因鐘體上的銘文是鑿刻而非常見的鑄造,被文物商當做贗品而無人購買。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在看到編鐘的資料後,認為字體有古意,絕非後世偽造之物,當即決定購回這批編鐘。因為販賣者不知編鐘及其銘文的價值,又急於出手,最終以較低的價格成交。1992年12月,這批編鐘被運到了上海博物館。後來,學者經過對銘文的研究驚喜地發現,它與北趙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的兩件小編鐘的文字竟可以聯綴起來!這不僅證明了晉侯蘇鐘的來源,也證明了其是真品,更揭示了西周時期的一段歷史。

  晉侯蘇鍾是不幸的,因為盜掘而分隔兩地。但相較於其他大量的流失文物來說,它們又是幸運的。——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