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鍥而不捨地改造他人”:全能自戀是成人痛苦的根源

昨天,好朋友小涵問我,怎樣讓她的女兒變得更好。

因為她覺得女兒(小學三年級)不是特別優秀,特別是在學習方面,在班裡不是數一數二。

她和我說,不是自己愛慕虛榮,而是擔心沒有出類拔萃的成績,很難上重點中學。上不了重點中學,考重點大學就是難上加難。

在小涵看來,孩子現在不夠好,需要更好,同時她還認為,孩子一定要學習成績特別優秀,才能有一個好的未來。

其實,像小涵這樣的父母有很多,他們擔心孩子的將來,進而焦慮孩子的學習成績。

家長們為孩子的未來著想是正常的,也是應該的,但是,在學習這件事上,要求孩子一定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就會產生一些問題,即會感到失望,甚至是痛苦。因為孩子總會有達不到要求的時候。就像小涵那樣,她找我傾訴,期待我能有好辦法,就說明她現在很焦慮。

我和小涵說,不要總想著改變孩子,好好想想“為什麼自己那麼執著於學習成績”。

我這麼說的意思是,當我們總是期望改變他人時,並因此而帶來痛苦,很可能是源於我們的全能自戀,而認識到這個原因,痛苦和焦慮就會緩解很多。

當然,這裡並不要家長對孩子成績不管不顧,而是想說,如果自己那麼執著於要孩子達到那個目標,很可能是自己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會鍥而不捨地改造他人”:全能自戀是成人痛苦的根源


“為什麼我們會鍥而不捨地改造他人”:全能自戀是成人痛苦的根源

小涵對孩子不滿意,希望她變得更優秀,這樣的期待好像沒什麼不對,就像那些期待兒子更優秀的老媽一樣,都是讓對方變得更好。

難道讓對方變得更好,是錯誤的嗎?

答案,是的。

前段時間熱映的電影《囧媽》,就給我們展示了一個鍥而不捨地改造兒子的媽媽。她“照顧”兒子的吃喝拉撒、“詢問”兒子的感情,甚至“干涉”兒子什麼時候生孩子,總之,她的無微不至的愛,並沒有讓兒子感受到愛,反而成為綁架兒子的工具。

那麼,媽媽這種“付出後就要聽從我”的想法,就是源於她的全能自戀。

有人可能會說,孩子還小,心智沒有成熟,很難對自己未來的生活有清晰的認識,這時的父母當然需要幫助孩子設定目標,規劃未來。

這麼說沒有錯,但家長的設想和期待,必須和孩子想要的是一致的,否則就是徒勞。

就像影片中希望兒子變得更好的媽媽,如果她的好想法和兒子自己的想法不一樣,這時的希望就會變成媽媽的痛苦,這也是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媽媽並不快樂的原因。

從這個角度來說,鍥而不捨地改造他人的人,要反思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自己那麼執著於讓對方改變”,而反思後得出的結論—自戀的本性,就會讓他們輕鬆些。

人都是自戀的,執著於改變他人的人,內心的想法就是“我是對的,你要按照我的想法去做”,而這勢必會帶來痛苦,因為誰也不想被控制。

“為什麼我們會鍥而不捨地改造他人”:全能自戀是成人痛苦的根源


“為什麼我們會鍥而不捨地改造他人”:全能自戀是成人痛苦的根源

既然自戀是人的本性,那麼這個自戀是怎麼形成的呢?

成人的自戀,源於嬰兒時期的全能自戀。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全能自戀,是所有嬰兒一開始的心理。

嬰兒的吃喝拉撒睡等問題都是由撫養者(多數是媽媽)幫忙解決的,只要嬰兒發出一點聲音,需求就可以得到滿足,這就讓嬰兒覺得自己像“神”一樣,而這種感覺就是全能自戀。

但真實情況是,嬰兒的能力趨近於零,必須依賴撫養者。

這裡還有一種情況,當撫養者不能及時給予回應,忽視或拒絕了嬰兒的聲音時,嬰兒就立即陷入到徹底無助的狀態,同時產生了自戀性暴怒,恨不得毀了這個世界。

如果成人一直活在全能自戀或自戀性暴怒中,那麼他們的生活就會非常糟糕。因為他們徹底地活在一元世界中,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意志,不能感受到別人和自己一樣是平等而獨立的存在,這樣的自戀就是壞的。

擁有健康自戀的人,他們不僅意識到自己並非無所不能,還理解自己無法讓他人按照自己的心願行事,這樣的自戀就是好的。

那些鍥而不捨地去改造他人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沒有看到他人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是他們的全能自戀導致的,這樣的自戀就是壞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自己想變成怎樣的人,應該是自己來決定,不是由他人來決定的。

小涵的自戀程度,應該沒有達到全能自戀或自戀性暴怒的程度,但如果她執著於讓女兒變得更優秀,而不知“優秀”的標準時,就會讓自己的自戀趨向於壞的。因為孩子會越來越辛苦,自己也會越來越痛苦。

就像《囧媽》中的媽媽和兒子,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基本都是在吵架,雖說是影片,但現實中這樣的母子或母女肯定很多。

全能自戀,是生命的第一動力,人類文明的一切都是它推動的結果,但成人需要的是健康自戀,而不是全能自戀。

只是很多人沒有覺知地、在相當程度上停留在全能自戀中,這時覺知到它的存在,就非常重要。

“為什麼我們會鍥而不捨地改造他人”:全能自戀是成人痛苦的根源


“為什麼我們會鍥而不捨地改造他人”:全能自戀是成人痛苦的根源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堵牆,它是我們自建的一套可以保護自己的邏輯,源於自戀,不會輕易改變。

就像我的好朋友,她覺得只有讀重點大學才有好的未來、成績好是最重要的;電影《囧媽》中的媽媽也是這樣,她認為身材好很重要、生孩子是必須的、作為媽媽應該參與到兒子的生活中,等等,而這些認知和邏輯被自戀的人認定後,很難改變,因為它們就像一堵堅固的牆橫在那裡。

這堵牆看似可以保護我們,但現實不是這樣的,它將我們圈在這堵牆內,讓我們看不見別人的真實存在,也讓我們看不到更大的力量。

我們只有真正看到別人的存在,才有機會走出孤獨,並與其他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也只有看到更大的力量並順從這個力量,我們才能真正強大起來,並獲得真正的快樂。

換句話說,全能自戀會讓我們很難“看見”對方,就像小涵可能更多地在考慮自己的想法,並沒有去問問女兒到底怎麼想的,亦或她覺得女兒的想法不重要,還有影片中的媽媽也是一直在給兒子吃“小番茄”,卻忘了問兒子是否喜歡吃。

全能自戀,會讓我們太在乎自己,忽視他人,無法和他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會因此感到痛苦,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的付出”,也“不懂得自己是為他們好”。

“為什麼我們會鍥而不捨地改造他人”:全能自戀是成人痛苦的根源


“為什麼我們會鍥而不捨地改造他人”:全能自戀是成人痛苦的根源

前面說到,全能自戀讓我們太容易執著於自己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會成為一堵無形的牆,不僅阻礙我們與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聯繫,還會影響自己的心境。

那麼,我們該怎樣擺脫全能自戀呢?

首先,要意識到自己的全能自戀。

很多人會不自知地處在嚴重自戀中,這讓他們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很多時候,全能自戀者是不會反思的,但如果有人提醒,亦或自己感到痛苦時,還是可以審視自己的。

就像小涵,經過我的提醒後,她反思說,自己之所以那麼執著於優秀成績,主要是因為自己沒讀好大學,生活過得很辛苦,特別是在工作方面。

我又問她,讀了重點大學就一定有滿意的工作和滿意的生活嗎?

她無奈地笑著說,也未必。

看到她無奈地微笑後,我看到她內心的那堵牆鬆動了。

還有影片中的那個媽媽,躺在床上說,“我的伊萬長大了”,其實也表明她心中那堵自戀牆在慢慢破碎。

“為什麼我們會鍥而不捨地改造他人”:全能自戀是成人痛苦的根源

其次,認識全能自戀被打破後的恐慌和憤怒。

正常自戀是必需的,因為那是我們自信的來源。

我們要打破的自戀,是一種全能自戀,即“認為他人一定要聽從自己”的想法。

對於意識到因自己太自戀而產生痛苦的人,他們不需要做什麼,因為意識到那一刻,改變就發生了。

那時的改變,就是放下。

但是放下的過程不容易,會有憤怒和恐慌。

就像小涵,她的微笑之所以帶著無奈,就是因為打破她內心的想法有“不甘心”。比如,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她,讀了重點大學自己會輕鬆很多,生活也會變得更好,她怎麼能接受“優秀成績”不重要呢?一旦她放鬆了孩子的學習成績,她內心肯定會有恐慌,且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依然會有憤怒。

不甘心、恐慌和憤怒都會讓破除自戀很艱難,但只要小涵去認識這些情緒,自己就會改變很多。

就像影片中的媽媽,聽到兒子對她的控訴後(其實是兒子的真實想法),憤怒下火車,一走了之,而這就是打破了她的自戀,同時也讓她被迫感受到這種憤怒情緒。媽媽在樹林中和兒子說的那些話,其實就是認識情緒的過程。

當認識到恐慌和憤怒後,改變就發生了。因為他們知道有些事自己無法控制,自己更無法做到全知全能。

“為什麼我們會鍥而不捨地改造他人”:全能自戀是成人痛苦的根源

再次,活在當下,收穫快樂。

當全能自戀的人,能夠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去體會和感受打破自戀後的恐慌和憤怒情緒,他們就會慢慢放下全能自戀,而這時他們的注意力就放在了當下。

過於自戀的人,就是太想掌控未來。可是,未來就是充滿不確定,於是他們變得焦慮、煩躁和不安。

就像小涵,她焦慮孩子成績不夠優秀,就是擔心孩子未來。但是,她忘記了,即使成績優秀也未必有好的未來,更何況優秀的標準也是無法統一的。

如果小涵內心不再執著於讓孩子達到自己的“理想成績”,她就不會那麼焦慮,而她可以做的就是關注孩子現在的成績。這時關注孩子的成績,是沒有未來的擔憂,只是關注“此刻”的成績。

其實,“活在當下”,就是我們對自己既沒有積極的期待,也沒有消極的期待,頭腦只是在分析認識事物,而不是評判好壞和對錯;還是我們意識臨在的無時間狀態,沒有過去的懊悔,也沒有未來的擔憂;更是與真實的自己同在,專注於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

“為什麼我們會鍥而不捨地改造他人”:全能自戀是成人痛苦的根源

總之,那些鍥而不捨地改造他人的人,源於他們的全能自戀,而從全能自戀到健康自戀,需要他們放下執念,破除內心全能自戀那堵牆,進而讓自己活在“我與你”的二元世界中,這樣才能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有些時候,重要的不是做什麼,而是放下。

放下,意味著認識到自己並非無所不能,進而做好現在能做的那些事,這也是重獲控制感,擺脫焦慮最有效的方式。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