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今年密集開技術發佈會發佈的芯片有好多分類,請問華為的戰略目的到底是什麼?

五斗米幾塊錢


華為的戰略其實很明確,就是正真的獨立自主,和現有的架構分道揚鑣,創立自己的一套完整體系,從硬件到軟件系統,以及整個生態系統。我們一樣樣來看!

硬件體系:

對於海思大家還是很熟悉的,都知道麒麟芯片是海思研發的,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海思除了手機用的麒麟芯片外,還有什麼其他芯片?

可以說,海思目前研發的芯片非常多,基本上橫跨了各個領域,目前已經發布的芯片除了麒麟外,還有支持通用計算的鯤鵬系列,支持AI的昇騰系列,以及支持智慧屏的鴻鵠系列,這幾款芯片涉及到了電視、服務器、人工智能等終端設備,可以說都是我們日常需要應用的設備。

而以上這些還不是華為的全部,後續還將有更多的處理器發佈,實現更多的應用場景。

軟件體系:

大家對於鴻蒙系統應該都已經很熟悉了,這是一個跨平臺的操作系統。但是華為的整個體系中,鴻蒙並非是全部!

華為的軟件系統還包括了其他一些核心技術,也是整個軟件行業最底層的內容:編譯器和數據庫,前者就是華為的方舟編譯器,我就不多說了!後者就是華為自己的GaussDB數據庫,號稱全球首個人工智能原生(AI-Native)數據庫。此外,華為還有自己的服務器操作系統,也就是EulerOS。

可以說,目前華為的整個軟件體系已經很完備,針對物聯網和智能終端等設備的鴻蒙系統,再加上自己的數據庫、編譯器和服務器操作系統,這些底層的內容基本撐起了華為的軟件體系。

華為構建的完整體系:

通過以上對軟硬件體系的瞭解,我們就能發現華為其實構建了一個很大的局,軟硬結合之後,其已經能為我們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生態體系。

鴻蒙系統主要針對普通消費這一層,實現對各種終端的支持,提升用戶體驗。而鯤鵬系列和昇騰AI系列的結合,可以為業界提供最強的服務器處理和AI處理,滿足全場景計算需求。如果再結合TaiShan服務器、GaussDB數據庫等的組合可搭建出企業級的OS生態。

可見,華為的目標是非常龐大的,並非僅僅是在通信領域或是手機領域取得一定的成績。

開放策略建生態:華為對於以上的龐大生態體系構建計劃,走的是開放道路,畢竟屬於後來者,走封閉道路很難讓自己的整個生態體系快速建立起來。因此,我們也就看到了華為對整個軟件體系的核心內容都進行了開源,方舟編譯器、鴻蒙系統、EulerOS服務器系統、GaussDB數據庫等均按照時間表來開源。

綜合來說,華為目前不僅僅在當前我們熟悉的手機領域擴張,其更大的目標是打通計算領域的生態鏈,通過持續在板卡、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庫、編譯器等關鍵技術和產品進行投資,從而達到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生態體系架構,實現真正的獨立自主。

如果將華為稱為國產第一科技企業看來是一點不過為,套用一句俗語,那就是華為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Lscssh科技官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對於華為密集開始發佈各種芯片,一是對外展示肌肉,二來這也是未雨綢繆。

華為現在可以密集的對外發布芯片,這是長期的研發投入,到了開花結果的階段。

華為的芯片研發,主要是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在做相關的研發。

海思半導體成立於2004年10月,它的前身是華為的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最初成立的目的是為了研發交換機芯片。

經過華為長期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10幾年堅持的投入,現在也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了。

一系列的芯片發佈,包括手機的麒麟系列,服務器的酷鵬系列,基站的天罡系列,路由器的凌霄系列,其實在這之前還有一些沒有單獨的名字的海思系列芯片被應用在數據卡、視頻編解碼芯片等。

華為密集的發佈芯片,也有對外展示力量的意味在裡邊。

現在華為面臨的是美國的禁售,大批的芯片屬於”備胎轉正“,這也是華為在對外展示自己的肌肉。

對於華為而言,原本也是需要大批量採購美國的芯片的,一方面是成本的原因,一方面也是為了加強合作,現在美國不賣了,華為的”備胎“也就紛紛的轉正了。

華為近幾年實際上是加大了芯片研發的投入的,這背後還有更深刻的東西在裡邊。

華為一直是危機感特別強大的公司,基於通信製造業龍頭企業的華為,對於通信業的變化的預見性也是非常的厲害的。

現在的通信業,在設備製造這塊,還屬於軟硬件緊耦合的。用比較通俗的話說,就是專門的設備,專門的芯片,專門的軟件。運營商採購設備商的設備,由於這種緊耦合的存在,受制約很多,而且價格也比較昂貴。

現在的全球的運營商,說實話都不是很景氣,對於運營商而言,是一直試圖打破這種緊耦合的,包括移動等全球的運營商巨頭,在推動硬件"白盒化\

通信一小兵


蘋果+高通+ARM+Intel+AMD+微軟+海信+TCL你說幹嘛


鄭毅


向世人,展示實力!現在連5G技術都可以出售!證明和一般的通信公司已經出現劃代的區別!以上我個人認為!


洋817


華為的目的與國家戰略方向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