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為什麼要勸各國統治者行仁政?遵行孟子的仁政學說真的能統一天下嗎?

居士談情說愛


不能。如果可以,其中會有一個諸侯施行,而從孟子周遊列國情況看,不是一般的不理想。

其一,周天子還在,施行仁政,假如成功,最終是歸於周天子還是自己?

其二,仁政是其他諸侯所不允許的,諸侯稱霸,最終都是要代替周天子稱王。一方仁政,短期內無法獲得成效,面對其他諸侯的土地兼併,國防防不住。

其三,人民還是喜歡在故土,只要有飯吃,一般情況下還是不離開故土的。一方仁政並不能完全讓其他國民獲得多少好處。

其四,各國之間貨幣不同,仁政不能解決貨幣統一。貨幣不統一,仁政國對外貿易交流則受其他國制約的現狀不會改變。

其五,戰國時代的背景跟西周以及周朝建立前不同。周朝建立前,西伯侯姬昌已有先王幾代的積累,施行仁政已有多年,紂王時,西岐與商朝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且是後來變成兩家獨大,其他諸侯此時無法在紂王眼皮底下搞多大動作,最後武王挑起義旗,只有選擇一方,不可能有獨自稱王的幻想。戰國時代不同,經過春秋五霸的戰亂近300年,勢均力敵已經形成。這個時候實行仁政,各國都沒有基礎。

綜上,諸侯國公、王們會有大概以上的預期,不會拿國家開玩笑,子思說過,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這些諸侯們應該都讀過的,振興這個天下,是要減少犯錯的,天下大事不可嘗試的。


九諼草


孟子勸各國統治者施行仁政是為了與民修養生息,但仁政不可能統一天下,卻可以統治天下。統一天下靠的是國力,靠的是國家富裕,兵強馬壯,只有國家富強了你才可能統一天下,然後才能靠仁政穩定天下,治理天下,也就是統治天下。











六扇門人jgy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與孟子,分別被後人稱為“聖人”與“亞聖”,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孟子曾對各國君主推銷自己的仁政學說,他認為統治者應當善待平民百姓,只有獲得百姓的支持,才能統一天下。

孟子的仁政學說並沒有被各國統治者採納,但卻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是華夏文明的寶貴遺產。

一、孟子為什麼要提出仁政學說呢?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混亂時代。其實春秋和戰國不一樣,春秋時代周天子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諸侯之間雖然戰爭頻發,但大多都是爭霸戰爭。強大的諸侯爭當霸主,要把其他國家都打服,而不是要滅亡其他國家。

但是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君主自稱為王,早已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各諸侯國想的不是稱霸,而是兼併其他國家,統一天下。

所以戰國時代的戰爭越打越慘烈,死的人也越來越多。孟子描述道,諸侯們發動戰爭爭奪土地,結果殺得曠野中都是屍體,諸侯們發動戰爭爭奪城池,殺得城池中都是屍體。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

諸侯們為了發動戰爭,並滿足自己窮奢極欲的生活,就不得不殘酷地剝削百姓。百姓們揹負著沉重的負擔,生活困苦不堪,還免不了被餓死的悲慘命運。孟子對那些慘遭壓迫的百姓十分同情,對於剝削百姓的統治者十分痛恨,他說,國君的廚房裡有肥肉,馬廄裡有肥馬,但是百姓們面有菜色,田野裡有很多餓死的人,這是國君在率領著野獸吃人。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清楚的看到,群雄割據導致百姓生活困苦,所以只有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才能救百姓於水火。比如孟子見梁惠王時,梁惠王便問他:“天下惡乎定?”意思是天下怎樣才能安定下來。孟子回答:“定於一。”意思是隻有統一天下才能安定,百姓才可以休養生息。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孟子·梁惠王上》)

二、可是統一卻存著一個極大的悖論。孟子提出仁政學說,正是為了化解悖論。

如果想要統一天下,就必須發動殘酷的戰爭,造成無數人的死亡。但如果不統一天下,各國割據,同樣會帶來無盡的戰爭。

所以孟子一直在思索,是否有一個方法,可以在統一天下的同時,避免戰爭與死亡。孟子的答案是——仁政。

孟子不斷的勸說各國統治者,只要能行仁政,不愛殺人,讓百姓安居樂業,過上好日子,就可以統一天下。

孟子的理由是:天下的統治者都酷愛殺人,百姓們飽受摧殘,七八月旱季枯槁的禾苗一樣,百姓們期盼仁君,就像禾苗期盼著甘霖。假如有一位國君能行仁政,不愛殺人,那麼天下百姓無不翹首期盼著他的到來,又有誰能抵禦他的軍隊呢?

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認為,只要能行仁政,獲得天下百姓的擁護,哪怕是像滕國、宋國這樣的小國,都可以統一天下,齊國、楚國雖大,但也沒什麼好畏懼的。

為了證明仁政學說是正確的,孟子舉出古代傳說中的明君聖主為例,說他們就是因為行仁政才統一天下的。

比如孟子說,商湯行仁政,所以能以方圓七十里的效果統一天下。而且商湯率軍征伐東方,西方的夷人就有怨言,征伐南方,北方的狄人就有怨言,他們都說:“為什麼不來征伐我們呢?”

東面而徵,西夷怨;南面而徵,北狄怨,曰:“奚為後我?”(《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還質疑了儒家經典《尚書》中某些記錄的真實性。《尚書·武成》中記載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時,牧野之戰死了很多人,流血漂杵。孟子質疑道,如果完全相信《尚書》,還不如沒有《尚書》,仁者無敵,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是天下最仁義的人討伐最不仁義的人,商朝軍隊不會為了商紂王戰鬥,又怎麼會流血漂杵呢?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盡心下》)

三、孟子的仁政學說,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卻註定只是一個空想。

孟子滿腔熱忱地周遊於各國之間,他向各國國君獻上自己的仁政學說,他相信仁政可以救天下百姓。國君們雖然都將孟子奉為上賓,但卻沒有一個人採納他的學說,真正的施行仁政。

也許從現實政治的角度看,孟子的仁政學說太過迂腐了,就算真的有效,那也見效太慢了。

而在當時有一種見效很快的學術流派——法家。法家的政策簡單粗暴而有效,那就是明賞罰!法家洞悉人性的弱點,他們認為人性就是追求利益,人們總是畏懼懲罰、喜愛獎賞,所以要用賞罰來規範百姓的行為,讓他們為了國家而努力耕種、戰鬥。

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韓非子·二柄》)

秦國國君任用法家,通過賞罰的手段,打造了一支虎狼之師,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秦國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殺了很多人,比如長平之戰坑殺趙國降卒四十餘萬,可謂“殺人盈野”了。

這是否證明孟子的仁政學說失敗了呢?並非如此。

因為法家的賞罰措施,是不可持續的。秦國侵略別國,掠奪財富、土地,可以用來獎賞立下軍功的士兵,所以秦軍個個奮勇殺敵,銳不可當。但是當天下一統後,就不能再通過掠奪來獎賞士兵了。而嚴刑峻法的懲罰,則會激起百姓的反抗。比如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就是因為大雨失期,害怕受到法律的懲罰。

秦朝二世而亡,其實證明了孟子仁政學說有其可取之處。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不能行仁政,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最終必將被百姓拋棄,被歷史拋棄。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仁政就是人政!

戰國時代,戰爭頻仍,老百姓有多麼的悽慘,可想而知。整個社會的狀況有多麼差,也可想而知。大家可以試想一下,思想家會有什麼想法?

可以直言,必有為民眾奔走和發聲的人、以及相應的觀點出來!

正所謂,萬事顧當前!

保住民生、保護民眾、維護社會和平,必須以老百姓的立場和利益為出發點。舍仁政有他哉?

仁,人其人、愛人、推己及人,從自己做起,把自己的家庭和事業打理好,進而能夠有機會服務大眾和國家。仁,不是隻針對某一個人,是所有人,所有人,都修養自己、尊重他人、做好自己以及與自己相關的事情,天下,國家,社會才能太平,民生才有保證和發展,生產力才能恢復,文化才能繁榮,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能富強。


偉大的、真誠的思想和追求,需要的是人們的奮鬥和執行。不是說,理想、思想等於實現的現實。有如空調工程師做好了施工方案,並不代表生產工序完成,還得在車間施工、整裝、直至可以使用,是吧?

我們應該明白,仁政是為了追求天下太平和社會和諧,民生康樂;統一也是為了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發展,共享發展成果。互為表裡!

孟子的學說,博大精深、至正至大!

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延續、自強不息,需要若干條件,包括:國家政權的穩定、經濟的繁榮、社會的公平正義、文化的發展、民眾的文明與富足……所以不能用單一因素,去強行代表所有因素的作用。

同樣,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林立,通過兼併戰爭實現統一,是大勢所趨!統一也需要若干因素,所以,不能因文化這一種因素,而不分析其他因素,沒必要把統一與思想文化對立起來!


信誠文化培訓師


能夠。你看看歷代無論是什麼勢力,奪得天下總要說,行仁於天下或者愛民等等,這樣才具備奪得天下的資本。而奪得天下後,是否是行仁仗義也要時時刻刻受到人民的監督,這就是天道本質是仁。所以春秋時期的國家真的想要發展,都是有仁義。

秦法家,卻十五年崩潰。而凡事在國內行仁政的國家,卻可以持續非常長的時間。只有仁義是根本培養這個國家本氣的。也可以做到天下歸心。

此處的仁,並不拋棄義。所以中國古代一些殺伐手段可能還是不仁。邊民重義其實可以講義,重禮可以講禮。如諸夏盟主一樣可以有很繁榮的後來。

當然,真的要行仁,這裡的仁可能要超過仁者愛人這種層次。如宋極端繁榮,靠的是放生,明則是興禮興戒律。日本禁肉令一千年,得極大的清淨福報。拿什麼裝備和人家打基本都打得贏,這就是禁殺的福報。當然這是後來的說法了。


師長366


孟子所說得仁政是讓帝王修身養性,對自身的缺點進行剋制。遵從他提倡的仁政治國並不會統一天下,管理國家也不能只靠一種思想就能達到目的!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儒家思想就是仁愛,皇上對民要像對自己孩子一樣對待,民也會向對父親一樣去對待父君,君臣,仁,愛,禮,你們領導天天罵你們,打你們,動不動就殺頭,處死,你還會跟著他?每天戰戰兢兢的,早嚇跑了,你們領導對你們說話親切,理解你們,鼓勵你們,發獎金髮紅包你們願不願意跟著他,沒見過哪個暴政的能夠延續多長時間,



你我來自不同的星球


1、孟子的主張基本繼承自孔子。所以孔子才是仁政的首創。

2、後來秦始皇完成大一統,自己對對不就知道了嗎。


理簡


亂世不用儒,這就是孔孟周遊列國不得志的原因。儒家推行的復古學說在亂世中不實用,只適合在和平時期。而且還不能讓他們一家獨大,要有制衡的力量。否則就如明朝,會起黨爭之禍。自如文人相輕,不是自己一黨就口誅筆伐,把對手打入小人之列。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不能,統一天下應該靠武力征服,施行仁政是治國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