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这世界的美

触摸这世界的美


有一部20年前的伊朗电影《天堂的颜色》,讲述了一个贫苦盲童穆罕默德短暂的一生。这部由马基德·马基迪执导的电影,展现的是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观,虽然困顿却始终满怀生活的热情与希望。单纯质朴的小人物,简单平实的故事,却蕴含极大的情绪张力。尤其给观众带来最大震撼和冲击的,是盲童穆罕默德对世界的感受方式。

在城里的盲人学校里,穆罕默德是最上进、最要强的孩子。放假了,同学们都被父母接回了家,只有穆罕默德还在孤独地等待着爸爸的到来,终于爸爸来了,丧妻贫困的这个中年男子带着儿子回到了乡下老家。穆罕默德和奶奶、姐姐重逢,在亲情温暖的抚慰,他徜徉在大自然之中,原始的五感彷佛重新复苏。穆罕默德奔跑在绵延的森林与花海中,用触觉来感受风,用嗅觉来体会花,用听觉来观察鸟,虽然他无法看到这一切,可在他的脑海里,世界是一个无比美丽的天堂。


触摸这世界的美

我尤其喜欢穆罕默德关于触觉的感觉。这个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当众人都昏昏欲睡时,他却把双手伸向窗外,感受流动的风;在山道边休息时,他把双手伸进溪流中,感受流动的水。回到家乡后,他用双手抚摸茂盛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来到海滩上时,他抚摸遍地的沙粒。孩子的心像泉水一样清澈,千姿百态的世界给他的双手以不同的细腻触觉。《天堂的颜色》中还有两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穆罕默德的爸爸来学校接穆罕默德回家时,穆罕默德用手抚摸他爸爸的手;另一个是穆罕默德用手抚摸他奶奶的手和脸。两个镜头所显示的是穆罕默德对亲人独特的发现、感受方式,真正的爱一定有发自内心的触碰与亲近。

我一直觉得“触觉”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感官,人的肌肤指尖,似乎有一条路,可以直抵内心,当“触觉”之门被真正打开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感受到那来自生命内里的颤动。粗糙的陶器、光滑的木头、冰冷的岩石、晒干的玉米、温润的玉佩、锋利的刀刃、婴儿稚嫩的面颊、少女柔顺的长发……不同“触感”会带来不同的心灵变化。在天真未染的童年时代,我们都曾这么原初地、真实地去感觉过这个世界。渐渐成年之后,我们的感官却麻木钝化了,很多敏锐的感受能力渐行渐远,比如,我们曾经无与伦比的触觉。虽然我们大都耳聪目明、五官健全,可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究竟发现了多少、感受了多少呢?恐怕连一个盲童也比不上。我们是如此的忙碌和漠然,以至于忽略了身边世界的绚丽色彩、美妙声音和那无数的生动细节,世界在我们心中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充满灵性、蕴含丰富的生命实体。


触摸这世界的美


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光线、声音、气味、触摸等等,这些信息都必须通过大脑的分析,才变得为你我所用。正是因为大脑的综合感知,我们才能够感受、理解身边的世界,并对环境产生合理的反应。我们肯定不只是用味觉来吃一个桃子的。其实,我们用整个身体品尝一个桃子:触摸它,嗅闻它,像恋人般望着桃子,像年轻的恋人望着春天的花蕾,像浪迹天涯的歌手弹着吉它。红嫩的桃子,又圆又大,还有一层茸毛,盈满蜜汁,桃皮柔软,你轻轻地抚摸这只桃子,触摸着它的柔软及芬芳。桃子盈满了初夏村庄的色彩,盈满了晴朗的天气,清晨的露水,还有云雀的鸣叫。如此方才是完整的这只桃子,而不止是唇齿间的甜蜜汁水。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活得过于粗糙和粗心了,很少有人能够得到完整的桃子。


现在是电脑时代,只要一点击,世界的一切都可以看见,但其实只是看到而已,只是貌似了解而已。关上电脑,放下手机吧!如果想真正理解某种东西,那就走过去,走到那个东西前面,用鼻子闻它的气味,用手触摸它,这样你才能明白这个东西是多么美妙。要说我们从旅行地能够带回来什么,除了少数土特产,其实就只有几段光景的记忆。然而,那风景里有气味、有声音、有肌肤的触感、有舌尖的绽放。那里有特别的光,吹着特别的风,人们的说话声萦绕在耳际,一回忆起来,这些丰富感受全部从心底涌了出来。把自己交付于一处风景,真实的游历其中,与浏览电脑中的视频图片、体验手机中的虚拟旅游,是完全不同的。


触摸这世界的美

觉得在我的生命中,有太多“触觉”等待被唤起,而那些隐没在“触觉”背后的情感,比想象的要深邃得多。想靠着手感的触摸,“看到”贝壳的色彩、形状和刻纹,想摘一朵不知名的小花,抚摸这朵花的含羞与战栗,想在江南水乡的堤岸边,顺着青苔石板,一级级步下河去,直到水凉触肌,一身水气淋漓……

甚至,在阳光中散步,也是可以触摸到什么的。谁说空气中什么都没有,空气只是无意义地四周流动,我想细细感受光影温暖的游移,一如若有若无的抚摸,那么煦暖,那么金黄,从高处轻轻垂下。尤其春日的午后,枝头的李白桃红,池中的滟滟春水,门前的青青新草,都在阳光的抚摸下,沉沉地睡去,温柔乡里万物喃喃呓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