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的靈柩37年未下葬,遺體是怎麼樣保存的?

宰少


早期,孝莊停靈於孝陵邊上

孝莊死後,因為某種原因並未下葬,而是置棺於其子順治的孝陵邊上,離北京大約有250里路。孝莊死後,康熙命人拆了慈寧宮東王殿的五間房子,並把木料建材等運到了孝陵邊上的瑞山,在那裡用拆下來的建材建造了“暫安奉殿”,專門放置孝莊棺槨。這一放就是37年,一直到雍正登基後的第三年,才就地下葬

關於遺體保存

棺槨的保存上頭已經說明,內部怎麼處理,因為沒像慈禧墓地那麼被盜,裡面具體什麼樣的,沒人知道。不過參考慈禧,以及歷代帝王家屍體處理方案,孝莊的屍斂應該運用了當時最新的皇家防腐術,水銀加草木灰。涉及皇家秘辛,具體方案也沒人知道,只曉得用了水銀、草木灰、石灰、香料、雲母片、硫磺、松香等材料。當然,棺材裡珍珠、玉器等也少不了,估計鋪滿了,像慈禧,她的棺材就用了珍珠50升

內部收斂完之後,棺材外頭還加了槨,估計有六七層槨,層於層之間,填充木炭石膏泥等。如此處理之後,水份既進不去,也出不來,基本上就等著安葬了

相比於皇家遺體保存術,估計人們更加八卦於為什麼停棺37年吧

皇家解釋是孝莊不忍心再去打擾皇太極安寧,又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可如此說法,康熙為什麼不當時就把她葬於孝陵邊上呢?經不起瞎捉摸的……

估計還是太后下嫁多爾袞靠譜,已經改嫁的人,不可能再把她和前夫同葬的。而多爾袞又被挖墳鞭屍,墳陵早已不在,更不可能和多爾袞合葬。思來想去,還是停棺於孝陵吧,後來的事,後來人解決……


靈石蘊珠寶


孝莊皇后就是一代賢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一生培養輔佐了兩代帝王:順治和康熙。她去世之後被封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孝莊的稱謂就是由此而得。1688年,孝莊去世,享年75歲,孝莊臨死之前,立下了三條遺囑:

一是不願與皇太極合葬,因為皇太極已經入土多年,如果合葬太勞民傷財,也會打擾皇太極的安寧。二是不要興建陵墓,原因也是太勞民傷財。三是,不要離順治和康熙太遠,因為孝莊時刻掛念著他們。


康熙是孝莊一手培養起來的,聽了孝莊的遺囑之後,悲痛欲絕,連忙答應。孝莊去世之後,康熙原本是要按照孝莊的遺囑辦的,但是其實也是一件很為難的事,按照孝莊遺囑是不修建陵墓,也不和皇太極合葬,也不能離順治和康熙太遠,康熙確實是挺糾結的。最後只得先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拆建於昌瑞山下,稱為“暫安奉殿”,將孝莊得靈柩奉在殿內,就這樣一放就是37年。

(康熙帝)

但是,一直到康熙去世,孝莊的靈柩也沒有別的安排,這件事就留給了雍正。雍正覺得如今孝莊太后靈柩的所在地就非常好,保護了康熙30多年,大清也一直風調雨順,所以雍正就下令將暫安奉殿整修,修了陵墓,將孝莊太后葬在裡面,命名為”昭西陵“。這樣也基本符合了孝莊的遺願。

(雍正劇照)

關於孝莊的遺體是怎麼保存的,古人有古人的智慧。

  • 首先,孝莊的靈柩放在地下室裡,底下的溫度要比地表的溫度低,而且陽氣少,更有益於保存遺體。而且靈柩常年放在地下室內,康熙帶眾人祭拜的時候也是選擇在冬天的時候去,因此遺體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 其次,孝莊的靈柩也不是用普通的棺木做的,而是金絲楠木,這種木材生長週期很長,能散發出特殊的香味,還能防止蚊蟲,而且這種木材很堅硬,不容易變形,耐腐蝕力也很強。而且靈柩密封性很好,達到了一種真空的狀態,細菌無法生存,所以孝莊的靈柩幾千年都不易腐爛。
  • 除此之外,古代對於皇帝們的遺體都會精心保存,經常會用的方法就是冰塊防腐,孝莊作為被大家尊敬的太后,也有這個待遇,冰塊也使地下室的溫度保持很低,完全達到了防腐的效果。


不管是用了多少種方法,總之孝莊的後人對她是十分重視的,對於遺體的保存也用了很多心思,不過也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是很大的。


小姐姐講史


孝莊死後有遺言:


  • 一,不想和丈夫皇太極合葬,原因是不想打擾他。

  • 二,不想勞師動眾另外給自己建立陵墓,因為太費財力。

  • 三,捨不得離開兒子和孫子,希望以後能與兒子和孫子葬在一起。



按照祖制,孝莊所謂的打擾先人顯然是託辭。孝莊本意不想和皇太極葬在一起,一是孝莊與皇太極二人感情一般,如果感情好的話,能不合葬?二是孝莊曾下嫁小叔子多爾袞,可能覺得無顏面對皇太極。


孝莊為何想與兒孫在一起?

如果另外建立陵墓的話,一是太費錢財,二是自己孤零零的,太孤單。這都不是孝莊要做的。她最終的目的就是想和兒子,和孫子在一起。



我們知道孝莊早年守寡,先輔佐年幼的兒子福臨登基,後來又輔佐年幼孫子玄燁當皇帝,全心全意,費盡心血。而且甘願做幕後之人,不干涉朝政,更沒有想到篡權奪位。


在輔佐兒孫的過程中,孝莊與兒孫建立了非常非常深厚的感情!自然孝莊想長長久久的和兒子孫子在一起。


孝莊的要求不可謂不高,給康熙出了一個大難題。


康熙遵從奶奶孝莊的遺願,至於怎麼埋葬孝莊,康熙還沒有想好,所以他想慢慢地想。誰成想這一想就是37年呢!直到康熙過世,也沒有想出辦法。



康熙於是暫且先把祖母孝莊的遺體安放在一個地方,這處地方是改建的,就是把慈寧宮東側五間殿進行了簡單的拆卸與重建,將孝莊的棺木放置其中,取名為“暫安奉殿”。


那麼防腐問題就放在了第一位。


屍體腐敗的罪魁禍首是細菌,要想做到屍體防腐,如何做呢?


  • 一是把當前的細菌殺死。

  • 二是阻止細菌的進一步的產生,儘可能的隔絕空氣與水分,把溫度降到儘可能的低,才能阻止細菌的進一步的產生。


只有做好這兩項工作,才能達到屍體不腐的目的。



那麼按照步驟,做好這幾方面就可以了:


  • 先對孝莊的屍體用酒進行擦拭,這是消毒的第一步,也就是把當前的細菌進行一個大的消除。

  • 再把孝莊的屍體裡三層,外三層的進行纏繞,目的是隔絕空氣。同時放入香辛料,水銀或者砷的化合物,然後把屍體放到金絲楠木的棺木中,這些東西和材質對殺死細菌都有用處。

  • 最後,把棺木抬入房屋的地下一層,相當於放入地窖。同時在棺木的四周放置冰塊,達到一個低溫保存的目的。


就這樣,直到雍正即位後,才把孝莊葬入了昭西陵之中。


歷史漫談君


在古代,由於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因此屍體保存是非常麻煩的。可是在清朝初年,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的靈柩37年未下葬,她的遺體是怎麼保存的呢?

孝莊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

但其實屍體保存的科學原理並不複雜,只需要滿足這兩個最重要的條件:第一低溫,第二密封,有時可以輔助一些特殊的手段。在滿足這幾個條件的情況下,其實屍體是可以保存的。 通過分析史料,飛揚發現了極有利於孝莊太后遺體保存的三個條件:

第一,安放地點:地下室。

第二,祭拜季節:冬季。

第三,棺木的使用:金絲楠木。

那麼這三個條件是如何實現和發揮作用的呢?下面,請聽飛揚為你一一道來。

一、安放地點:地下室,保證低溫和密封

在《康熙起居注》以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的一些資料中我們發現,康熙孝莊皇后的地點在東陵,安放遺體的地方不是在大殿的地上,而是在大殿的地下。這個推斷是我們從死於康熙十三年的孝成皇后和死於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的停靈地都是在地下得出來的。



清東陵

因此我們推斷,孝莊皇后的停靈地也應該在地下。 我們都在夏天的時候都去過地下室,哪怕是炎熱的夏天,地下室裡都是十分陰涼的。因此將孝莊皇后的遺體放在地下,就保證了低溫的條件。

同時,康熙主持孝莊皇后封掩工作時耗費四天,可見不是簡單地放入地宮,而是進行過精密的掩埋,這樣又保證了密封的條件。因此,在滿足密封和低溫的條件下,使孝莊皇后的屍體的保存成為了可能。

二、拜祭時間:冬季,減少對停屍環境的影響

一塊肉在夏天腐爛的速度比冬天腐爛的速度快得多,這是因為夏天氣溫高,空氣溼潤,微生物活動活躍。而康熙在祭祀孝莊皇后時,都是集中在冬天去祭拜。



孝莊皇后死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此康熙也多在這個時候去祭拜,原因是此時為祖母的忌日,康熙覺得這個時候最接近自己的祖母。

祭拜時肯定要打開停屍的地方,微生物會因此侵入,但在機緣巧合之下,康熙在冬天祭拜孝莊皇后,微生物不活躍,自然侵入少,對於屍體的傷害小。因此採取在冬天拜祭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護屍體的作用。

三、棺材的使用:金絲楠木,密封防腐性能可靠

清代皇族死後,多愛用金絲楠木棺材下葬,而金絲楠木本身具有一種延緩物體腐爛的作用。舉個例子,慈禧死於1908年10月,孫殿英在1928年盜了慈禧墓,時隔20年,但是慈禧仍然面目如生,直到見到空氣後才迅速萎縮。



另外,古人也多用金絲楠木儲藏書籍,來達到防腐防蟲的效果。由此可見,金絲楠木有良好的密封防腐作用。而孝莊皇后停屍,也正是使用了金絲楠木的棺材,因此才能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對於屍體也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

總結

綜上三點,孝莊皇后的屍體才得以有效地保留與防腐。其實細細分析,那個時候的古人已經掌握了屍體保存的基本方法,只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而並沒有闡明其中的原理罷了。各位讀者怎麼看呢?

我是飛揚,一個愛讀歷史的理工男,願把我所讀的變成有趣的故事說給你聽,關注我,讓我們在思考中共成長

歷史飛揚


這個問題還是我來給大家聊聊吧,孝莊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1688.1.27),此後因為康熙大帝對孝莊太后葬地的難以取捨導致靈柩停放在清東陵陵區風水牆外的暫安奉殿達37年之久。這期間遺體當然是在棺槨里正常保存的,並沒有採取所謂專門防腐的措施,因為清代皇家根本就沒有追求遺體不腐的傳統。



清代順治皇帝之後無論是皇帝、太后還是妃嬪死後,經過大殮遺體放入內棺後套上外槨,在棺槨上漆飾幾十遍金漆(漆飾次數依地位而定),自此以後棺槨無論是暫安停放還是奉安地宮都不在打開。那為什麼說清代皇家不追求遺體的不腐呢?原因如下:

清初滿族有火葬的傳統。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朝代,在沒有進關的時候滿族就已經採用火化的方式安葬遺體了。在康熙年間所著的《大清會典》裡記述了清太宗皇太極的葬禮,裡面提到在皇太極駕崩一週年的時候將梓宮火化,然後由皇后、公主等撿殮骨殖的情形。請看原文“是日,奉移梓宮升化,行練殮禮。皇后、公主等詣升化處舉哀,恭行練殮”。不只是皇太極,包括順治皇帝也是以火化的方式以骨灰入葬孝陵地宮的。還有1981年對清永陵地宮的考古也發現努爾哈赤的叔叔愛新覺羅·禮敦和愛新覺羅·塔察篇古也都是以骨灰的方式安葬地宮。


▲清永陵地宮骨灰罐

那為什麼當時滿族會有火葬的傳統呢?其實這和當時滿族人遊牧、漁獵的生活方式相關,乾隆皇帝曾說過滿人火葬這個問題,他說“本朝兆跡關東,以師兵為營衛,遷徙靡常,遇父母之喪,棄之不忍,攜之不能,顧用火化以便隨身奉持。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清代初期皇家甚至還在沿用入關前的火葬舊制,所以以後改用土葬之後也不會對屍體的防腐有什麼特別要求。換句話說,火化都能接受,遺體正常腐敗又有什麼不可呢。

孝莊太后靈柩暫安時的種種安排只是正常做法與防腐無關。

很多人都將祭拜時間、楠木棺槨以及地下暫安當做是為了遺體不腐胡亂關聯起來,其實根本就沒有關係。

⒈使用楠木棺槨是因為楠木耐腐、防蟲、不容易變形的特性,所以很多皇宮裡的傢俱、書櫃等都用楠木製作,這和防止遺體腐敗關係不大。
▲純惠皇貴妃地宮(那拉皇后棺槨早已腐朽,只能將純惠皇貴妃棺槨分開使用)

⒉祭拜時間在冬季竟被有些人也說成是為了防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皇陵最重要的祭祀是“四時大祭”和週年祭,四時大祭包括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四個時間,孝莊太后是12月25日崩逝的,那麼週年祭當然就在冬天啦,還有祭祀並不會打開地下暫安處,只是在大殿裡祭祀牌位,所以祭拜時間在冬天是為了防腐這個說法實在荒唐。
▲孝莊太后昭西陵隆恩殿(暫安奉殿改建)

⒊孝莊太后靈柩暫安在地下這個說法還有待考證,史界對此也有爭議,我們暫且不談,就暫且相信是在地下奉安,這和防腐有什麼關係呢?根據史料清代皇帝棺槨暫安時有的在地下也有在地上的,而且棺槨從京城殯宮奉移到陵寢附近的時間是比較長的,少則幾月多則幾年,所以這和防止遺體不腐沒有關係。

▲隆裕太后棺槨

綜上所述,清代皇家因為早期還在實行火葬舊俗,是在康熙二十年之後才改為效仿漢族土葬的,所以對遺體的防腐並沒有特殊要求,也未見史料關於這方面的記載,而孝莊太后停靈37年之久,期間也沒有專門採取防腐措施。我覺得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清初的康熙皇帝對遺體的不腐有比較理性的認知,而且因為早期實行火化的風俗,使得皇家對遺體的不腐保存並沒有那麼在意,所以對孝莊太后靈柩裡的遺體並沒有採取防腐的措施,只是正常保存。


孤竹公子


孝莊太后是順治的母親,康熙的奶奶,是一位非常聰明的女性,她生在蒙古美麗的科爾沁大草原,她是皇太極的妃子,當年皇太極去世,她和年僅6歲的順治皇帝母子二人一路坎坷的走過來,可以說是非常的不容易。

孝莊太后活了75歲,可以說在那時候是比較高壽的人,清太宗皇太極去世後,葬於瀋陽昭陵,按照清代早期葬制,皇后無論死於皇帝之前,還是死於皇帝之後,都要與皇帝合葬、同陵同穴。但是,孝莊皇太后死時曾經留下遺囑: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梓宮奉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孝莊太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的爺爺清太祖皇太極已經去世很久,我不想驚擾他,我只想和你父親葬在一起,我不想離你們太遠。孝莊此言一出可難壞了來康熙,所以此事一直耽擱下來,一直耽誤了整整37年,那麼在這37年裡,孝莊太后的遺體是怎麼保存的呢?


其實孝莊去世後。康熙就下令將他的遺體先暫時保存在棺木之中,這種棺木不是普通的棺木,是上好帶有薰香的木料,至於是不是金絲楠木就不知道了,這種木料可防蚊蟲叮咬,而且遺體還進行了一些細緻入微的處理。比如往遺體裡注射水銀來防腐,其實早在清朝,人們就已經學會了一些屍體防腐的技術,有的皇帝皇后去世後,不能馬上下葬,那就得先做防腐處理,比如慈禧太后死後一年才下葬,但是下葬的時候還是栩栩如生,這不得不感嘆清朝的防腐技術是多麼的精湛。


總結:孝莊太后,這位出生於蒙古的女性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她一生共培養了兩任皇帝,可謂是勞苦功高。皇太極去世的時候,順治帝年僅六歲,如果這個女性沒有手段的話,她們孤兒寡母的是不會站穩腳跟的。


佳寧姐姐說歷史


孝莊太后是大家熟知的清朝女政治家,她一生為大清貢獻了很多,也贏得了身後美名,在古人壽命都不高的情況下,一直活到了75歲才去世。

孝莊太后生前有三個遺囑,一是不和皇太極合葬,二是不單獨建陵墓,不要勞民傷財,三是陵墓要離自己的孫子兒子近一點,康熙一心想遵從祖母的遺願,可是卻想不出來好的辦法安葬祖母,因此遲遲沒有將孝莊太后下葬。

孝莊太后的靈柩一直放在清東陵的暫安奉殿,就這樣拖了三十七年,一直到雍正時期才安葬在昭西陵,那這三十七年裡,孝莊太后的遺體是怎麼樣保存的呢?

安放地點:東陵的地下室

孝莊太后的靈柩確實是37年沒有下葬,可是她的遺體並不是在宮殿中,而是在東陵宮殿的地下室,地下室的溫度一年四季都是低溫,而且康熙帝帶著皇族眾人去祭拜的時候也都是在冬天,因此遺體得以很好的保存。

金絲楠木棺材防腐防蟲

不僅孝莊太后的遺體存放在東陵的地下室,連她的棺材也是大有講究,她所使用的是由精美的金絲楠木製作成的棺材,這種木材生長時期長,能散發出特殊的香味,而且木材堅硬不變形,有防腐防蟲的效果,密封性好,形成了一個真空狀態,細菌無法生存,因此這種木材可以長埋地下,保護遺體不腐爛。


況且除了外棺以外,通常裡面還有一個內棺,雙保險的,即使有臭味,外面也聞不出來。

冰塊防腐

在古代的皇帝駕崩後,經常出現用冰塊來防止遺體腐爛的情況,孝莊作為太后,自然也會有這個待遇,她的遺體本來就在地下室,如果冰窖裡儲存了大量的冰塊,再加上有防腐作用的金彩楠木,雙管齊下,是完全可以防止遺體腐爛的。

玉石陪葬

古代皇室很多陪葬品都是玉石,孝莊太后作為太后,地位尊貴,陪葬品肯定少不了玉石陪葬,玉不腐身,陪葬的時候放入玉石可以減慢屍體腐爛的進程。

綜上所述,孝莊太后的靈柩之所以停靈這麼久,還沒有腐爛,說明古人在遺體防腐方面,手段還是很多的,你們說是嗎?


小聰歷史客棧


康熙和這個孝莊太后感情非常的好,孝莊在他75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在死得之前他告訴康熙希望能夠和他的父子在一起,不要把他葬在其他地方,就葬在他父親的孝陵附近就行了。



而當時康熙就哭著給他答應了,根據她的意願,孝莊是沒有和皇太極合葬的,所以就暫時的把她安放在清東陵。但是康熙一直都沒有找到好地方,直到他去世之後,過了三年,雍正才幫他完成了這個任務。

將孝莊原來住的慈寧宮拆下去,建在昌瑞山下,把孝莊的棺材放在裡面,在這裡進行安放,然後認真保存

這個可是康熙最孝敬的祖母,從小康熙就是在他的保護下長大的,對於這個祖母康熙是非常尊重,按照他意願,康熙一直都在想辦法找個地方,但是還是沒有找到這個一直拖到康熙去世了,都還沒有完成,到了他兒子雍正的時候,雍正就在這個地方直接進行陵園,最後是安葬了。



在這個期間,為了不讓自己的祖母過得非常的孤單,同時能夠像生前一樣享受榮華富貴,於是康熙就把他原來住的地方拆了,就建在山下,把這個地方擺成和生前一樣的。棺材就放在裡面,一直等待了幾十年。


在這幾十年裡,屍體是得到了很好的保存,首先是因為這個地方非常的陰陽,特別適合保存屍體,其次那些當官的也知道這是康熙最在意的人,也不敢胡作非為,都認認真真的對待,利用一些防腐劑術使他的身體不過於腐爛。


汪公說


首先說一下,孝莊是她死以後的封號,她的全稱是“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某些電視劇裡孝莊,孝莊的喊著,著實讓人尷尬不已。題主是孝莊遺體37年未下葬,遺體到底怎麼保存的。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就要想一想,孝莊為什麼不下葬,是因為政治原因,還是因為其他原因;滿族有沒有保存遺體的傳統風俗。

孝莊為何不下葬皇陵

孝莊的一生不可謂不偉大,他經歷了三位帝王,輔佐了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對滿清入關以後的政局穩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康熙對自己的這位祖母是非常的尊重。

孝莊死前曾留有遺言: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

<strong>

從遺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孝莊自己認為皇太極死的太久了,和他再合葬不太合適,而為了自己重新造陵寢又勞民傷財,所以還是算了吧,讓我和你父親(順治)葬在一起就好。


康熙算是孝莊一手帶大的,對於孝莊的感情極為深厚,他不忍違背祖母的意願,沒有將他和皇太極合葬,於是把孝莊安置在清東陵旁,修建了一座宮殿,也並未修建地宮。裡面有享殿和暫安奉殿各一座,孝莊的棺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永閉殿門。

滿族對於喪葬的習俗是什麼

滿族在入關前早就火葬的傳統習俗,在女真人的傳統喪俗中,死者去世以後,一般情況下是“人死焚化之後,將骨灰置於錦緞袋或布袋中,然後移入甕罐內,通常為兩罐,將罐口對接套在一起,埋在地下,稱“寶宮”。而且清朝入關以後的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福臨及孝康、孝敬皇后也實行的是火葬。在儒家文化中,人死以後講究“入土為安”,而滿清入關以後,全盤接受了漢族文化的思想,也逐漸放棄了原有的火葬制度,改為土葬。甚至在同治年間還有一次大規模的禁止火葬的行動。


孝莊死後的遺體安置方法是否有利於防腐

孝莊死後,他的遺體被安置在東陵旁,直到康熙去世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還是雍正在位期間才把孝莊下載的問題得以安排好。前文已經說到,滿清的喪葬制度中並未有防腐的追求,不像是古埃及人不管皇族子弟還是平民百姓都追求屍身不腐搞成木乃伊那種。另外皇家陵寢所用到的金絲楠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屍體的腐敗,而且皇家陵寢的修建無論是在技術還是在保護程度上都要高於普通陵墓,所以屍體腐敗速度也慢於普通陵墓。

當年孫殿英盜竊清東陵把慈禧太后的屍體挖出來時,據說慈禧的遺容跟活人一樣,但見了風以後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腐化,就成了我們看到的那張黑乎乎的照片。後世的科學家通過對清朝皇陵的研究,也沒有發現清朝皇陵對於屍體有特殊的處理和要求。所以孝莊屍體37年未下葬,跟遺體防腐處理沒什麼關係。


春秋亂舞


傳統讓死人暝目的方式是入土為安,可康熙帝把孝莊太后的靈柩擱置了長達37年之久,是不孝還是另有隱情呢?遺體保存可是個技術活,清朝是怎麼做到的呢?


37年未葬之因

康熙是個孝子,對牽著自已手走上皇位的孝莊太后特別孝敬。在孝莊太后生病的時候,處理完政事就陪在太后身邊,親手喂藥,又率領大臣為太后祈福,願折壽為太后添加壽元,為此還寫下天下第一“福”字。

孝莊太后逝世,康熙卻沒有將其下葬,擱置37年之久,主要是孝莊太后的意思讓康熙為難。孝莊太后死前曾吩咐康熙不可勞師動眾與皇太極合葬,就守在兒孫墓前也挺好。

康熙如果聽從孝莊太后吩咐就是對皇太極不敬,不聽從孝莊太后的遺願就是不孝,因此左右為難,下葬之事就拖了下來。直到雍正三年才在停靈的暫安奉殿原處起建陵園,才將孝莊太后葬入地宮。


停靈37年保存遺體之秘

第一、沐浴淨身以屍身防腐

1、這在東周時期已經有這習俗,入殮之前先用香湯沐浴,再用酒擦洗,相當於殺菌作用,能夠維持屍體一段時間的新鮮,不至於馬上腐爛而發出腐臭味。

《周禮註疏》載:“王崩大肆,以秬。”

這是根據傳統的黃道吉日下葬,可以福及子孫後代的觀念所致,還有個原因就是儀式所需。入殮後要停柩待“殯”,根據《左傳》的記載,晉文公停殯時間達數月之久,當進行完各種祭祀儀式,才得以出殯,最後安葬入土為安。

2、中國古代會用汞、砷對屍體進行防腐處理。例如馬王堆女屍,一是經過了汞處理,二是浸泡了黍酒之類液體,這也是千年女屍鮮活如生的最根本原因。

3、多穿衣服,使酒精緩慢揮發,可以使身體環境處於缺氧狀態,這樣避免了細菌的繁殖,同樣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

3、用玉器珍寶防腐。古人認為金玉可以使屍身不朽,因此不但出現了玉檳,還出現了金縷玉衣之類的衣物,而屍身含玉、夜明珠的也大有人在,這些證實都沒有防腐作用。

《漢書·楊王孫傳》載:“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鬱為枯臘。”


第二、棺槨的用料及防腐措施

1、棺槨的選料是因人品階而有所區別,會選用不同的木頭材料。

檳槨除了採用具有芳香、防蟲功效的樟、松、柏、桐等材質,還非常注重密封性,在漢代棺具已經釆用一體化製作,即檳壁、頂、底皆是整塊木材製作而成,內外塗漆防蟲,當入殮以後,用膠漆塗抹棺蓋口。

2、入殮之後,棺內擺放防腐香料。

在古文記載中,已經搭配各種香料放進棺中,其揮發出的氣味、屍身上的酒精都可以快速消耗氧氣,使棺內成為缺氧環境,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從而減緩屍身腐爛速度或停止。

《三國志集解》卷六引《述徵記》雲:劉表冢在高平郡,表之子琮搗四方珍香藥物數十石,著棺中。”

3、停靈之地釆用冰室,這也是個極佳的抑制微生物的辦法,從而達到防腐的目的。

第三,葬地防腐沒置。

在進行完屍身和棺槨防腐措施後,對葬地也有講究,能夠進一步起到防腐作用。

1、木牆護棺。比如“黃腸題湊”,採用去皮的柏木,在槨室周圍堆積成“圍牆”,再加上頂板,如同房子保護著棺槨。

2、葬地深挖。墓穴深挖,可以有效地隔絕大量氧氣進入墓室,從而使墓內環境細茵之類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對裡面的木材、屍身造成破壞,所以墓地深度也可以延緩屍身腐爛或停止的速度。

康熙出於對孝莊太后的尊敬和孝順,利用手中資源如果對孝莊太后先進行沐浴淨身殺菌,再配合精心選料做成的棺槨,內置香料,做好封閉處理,放置在一個陰冷的環境中,是可以使遺體保存好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