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院主施笨計要賺唐僧的袈裟,有人學樣將此計用在唐僖宗身上

公元886年五月,朱玫送來了李熅的詔書,準備拉攏朱全忠入夥。

“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面對這封詔書,敬翔跟朱三兒說:“廢立皇帝這種事情是最不吉祥,最兇險的,汴帥千萬不要上他的賊船,你想想,當年漢朝的‘七國之亂’,還有董卓廢立皇帝的那些事兒,不都是最好的教訓嗎?”

觀音院主施笨計要賺唐僧的袈裟,有人學樣將此計用在唐僖宗身上

朱三兒一想,對啊,於是立場焚燒詔書,罵道:“這是偽主偽詔,我朱某人絕不做這種不忠不義事!”把信使大棍趕走。

不過,對於李儇能不能回長安,朱三兒實在騰不出手幫,只好眼睜睜地看王重榮和李克用等人在那邊鬧騰,反正,眼下秦宗權鬧得這麼兇,中州的局勢就夠自己頭痛的了。

那邊李儇有王重榮和李克用這兩人的力挺,底氣強了許多,六月,任命楊復恭的義子楊守亮為金、商節度使,京畿制置使,率兵兩萬,會同王重榮、李克用出金州,進攻長安。

朱玫吃了朱三兒的閉門羹後,正沒好氣,聽到了這個消息,

馬上派遣部將王行瑜率邠寧、河西軍五萬,出兵攻佔了鳳州(今陝西鳳縣),直逼近興元(今陝西漢中)府二百里內。

不過,王行瑜是個銀樣蠟槍頭,不經打,兩軍剛一接觸,就被李儇的保鑾都將宋文通打得落花流水,嘩嘩地往後撤,大敗而歸。

十二月,宋文通順風順水取下鳳州。

王行瑜帶帶領的部隊,已經是朱玫的主力精華了,既然這樣不經打,朱玫一手導演的鬧劇就離謝幕不遠了。

李儇得到捷報後,喜上眉梢,因為恨朱玫欺君太甚,便放出話來,說:“有得朱玫首級者,以靖難節度使賞之。”

此言一出,天下譁然。

最先動心的是朱玫的手下大將王行瑜。

王行瑜被宋文通打敗後,正在逃亡路上,感覺天茫茫,地茫茫,心裡一片悽惶,自嘆天地之大,沒有容身之所,不知何去何從,突然收到這個這個消息,一顆撥涼撥涼的心頓時熱血沸騰起來:“天!這不正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嗎?趕緊搶在別人前頭把朱玫收拾了,可不就成了靖難節度使了嗎!”

事不宜遲,於是,王行瑜帶著軍隊,旋風一樣趕回長安。

朱玫驀然聽說王行瑜打了敗仗回來了,便很生氣,帶了人,鐵青著臉,找到王行瑜,罵:“好你王行瑜,招呼也不打一個,就這樣急匆匆地回來,奔喪啊?”

王行瑜冷笑道:“不錯,奔喪,你的。”手起刀落,把朱玫殺了。

王行瑜帶回來的軍隊一齊動手,把朱玫集團裡的幾百成員殺的殺,捉的捉,很快,就控制住了長安的局面。

李熅在宮裡知道了這事,哎呀了一聲,帶了阿貓阿狗共二百多名官員走去河中(今山西永濟),準備投靠王重榮。

結果被王重榮撿了個現成,不費吹灰之力,把這幫人一夥打盡,當場斬落李熅的人頭,送去興元(今陝西漢中)給李儇。

至此,李儇一顆心才放了下來了,

在平亂鬥爭中,表現最突出的是保鑾都將宋文通,李儇一高興,就封他為武定節度使,並賜姓李,名茂貞,字正臣。同時,也沒有食言,封王行瑜為靖難節度使。

然後回頭追究責任,按照王重榮的意思,第一個必須誅殺田令孜。

可是田令孜早在朱玫起亂的時候趁亂跑路了,走之前,還不忘給自己封了一個劍南西川監軍使的頭銜,一道煙溜到四川投奔自己的哥哥陳敬瑄去了。要誅殺他的詔令,只能是一紙空文。

887年三月,李儇拍拍屁股,起駕興元(今陝西漢中)府,準備返回長安。

春日,微陽,一路上風光旖旎,李儇龍心大悅。

可是,路過鳳翔(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時候,鳳翔節度使李昌符在路旁備下了三牲九禮,焚香跪拜,極力挽留,說難得皇上駕臨鳳翔,不如小住三五日哩?

李儇自從黃巢入長安後,一直東躲西藏,過著流離顛波的生活,這番離京,心中已是老大的不願意,好不容易可以回家了嘛,歸心似箭,便婉拒了李昌符的盛情。

但李昌符的熱情就像一把火,簡直燃燒起整個沙漠,左說右說,就是不同情李儇走,無論如何也要李儇在鳳翔盤桓幾日,好讓自己一盡地主之誼,聊表臣子感恩之心。

還說,皇上,現在京城宮室被李克用一把火燒得殘破不堪了都,你就先在鳳翔小住,我負責出錢出力,修繕好宮殿再回不遲。

跟著,又命人將李熅任命的一大批偽政府官員押上來,獻給李儇,說,皇上,看看,你得留在這兒處理清楚這一大幫人的去留啊?

李儇被他纏得實在不行,只好勉強同意小住幾日。

沒想到,李儇這一住,竟橫生了許多枝節,差點回不了長安。

李昌符這個狗頭現在表現得這麼乖巧、這麼積極,他是別有想法的。

要知道,在大散嶺燒棧道的那一把大火,就是他放的啊,當時差點燒死了李儇,為此,他一直擔心李儇會因此找自己報仇。

這也是他起初贊同朱玫惡搞的原因。

現在朱玫已經死了,李儇回京後難保不會算舊帳,跟自己過不去。

李昌符想來想去,想出了一條妙計:努力阻撓李儇回京,把他留在鳳翔,鳳翔是我的地盤,只要他留下來了,一切就由不得他了。

李昌符這條妙計……唉,其實也不咋地,不過,以他的智商,也實在難為他了。

《西遊記》中觀音院的老院主看中了唐僧的那件金佛袈裟,愛不能得,在燈下失聲痛哭,直哭到二更天,還不肯歇聲。眾徒弟奇怪,問他為什麼哭,他說:“我哭無緣,看不得唐僧寶貝!穿不得唐僧的袈裟。若教我穿得一日兒,就死也閉眼,也是我來陽世間為僧一場!”

有徒弟就說了:“好沒正經!你要穿他的,有何難處?我們明日留他住一日,你就穿他一日,留他住十日,你就穿他十日便罷了。何苦這般痛哭?”

李昌符的想法跟這個徒弟說的不謀而合。

其實,李儇的人生觀極其簡單,為人天真直率,沒什麼機心,這也是他一直被田令孜玩於股掌而不自知的原因,對於李昌符燒棧道的事,早已拋之腦後,想不起來了。

李昌符是小人枉自多心了。

在鳳翔(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一住下來,李儇就身不由己,任憑李昌符擺佈了,李昌符留他住一日,他就住一日,留他住十日,他就住十日,失去行動自由,從春天一直住到了夏天。

六月份的一天,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楊復恭的義子天威都頭楊守立率軍與李昌符的儀仗隊在街上不期然相遇了。

按說,這也沒什麼,生活在同一條街,哪有不碰頭的?

問題是,李昌符和楊守立都是做慣了車匪路霸的,這次相遇,街道狹窄,竟誰也不肯避讓,於是雙方發生了口角。

口角越演越烈,街上圍觀的人越聚越多,氣氛越來越緊張,最後,升級到互相動手了。

彼此都亮出了真傢伙,你來我往,在街上混戰起來。

李儇知道後,大驚,派出使者調解,請雙方都坐下來喝茶,消消氣。

李昌符仗著自己是地頭蛇,不聽,於夜間率兵焚燒了李儇行宮,並進攻大安門。

楊守立聞訊大怒,率神策軍抵禦,雙方明火執仗,大打出手。

一場激烈的巷戰過後,結果大出乎人們的意料:失敗的竟是李昌符!

真是丟死人了!還學人家做地頭蛇。

李昌符這個又可恨又可笑的小人丟盡了顏面,又羞又憤,帶了家眷連夜逃往了隴州。

李儇自己也覺得很丟人,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卻沒有與之相對的武力保障,以至於自己堂堂一國之君,竟落到這種任人擺佈的田地。於是,定下神來了,命扈駕都將、武定節度使李茂貞為隴州招討使,出兵討伐李昌符。

八月,隴州刺史薛知籌捕殺李昌符,滅其族,把李昌符的首級送給李茂貞。

同月,李儇封李茂貞為鳳翔節度使。

歷經變故的李儇在這一年入冬後,身體開始出現了不適,還駕長安的事被迫推遲了。而就在這時,淮南(今安徽淮南)傳來了一件爆炸性的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