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書法作品創作,怎樣安排章法,有什麼規律?簡潔明要最好?

愛芳書畫


書法作品的創作離不開筆法(用筆)、寫法(結構)和章法(佈局)。一幅好的行書作品章法很重要。章法在書法中亦稱佈局或布白。我認為,首先要根據內容確定形式,比如用多大紙張,是寫豎幅、橫幅,還是寫條屏、斗方等;其次,要意在筆先,就是對整幅作品的藝術效果作出統籌考慮和安排,包括對字的排布、落款的處理和印章的鈐蓋等;第三,一幅好的行書作品應整體佈局合理,字形有大有小,用墨有濃有淡,用筆有輕有重,筆勢起轉承和一氣貫通,如行雲流水,左右顧盼,上下相連,氣韻生動。





HO19801101


行書的章法較楷書的章法複雜得多,行書可分為字字獨立的行書,如《蘭亭》、《韭花帖》等,典型的是《韭花帖》,由於字距行距較大,使人視覺易於集中到單字上來,這類行書追求單字內的完美,字的大小變化含蓄,字與字之間呼應含蓄,行軸線變化不大,這類行書有靜氣,更為靈空平淡;另一類是夾雜草書、字的大小變化比較大的行草書,如《祭侄稿》、《篋中帖》等。這類行書字距小,行距大,一行中字大小變化大、字與字之間呼應強,行軸線變化大,行與行之間有變化,整張作品的節奏、情感變化大。

一、字的軸線與行的軸線

所謂字的軸線是指經過字的重心,把該字分成平均兩部分的直線,如圖中的第二行我們給各字畫出了它們的軸線,它能表示出字的運動趨向。

行的運動線是指參考字的軸線,用一條曲線來表示一行中字的運動變化,如上圖第四行我們用綠線來表示行的運動線。

上圖第三行是把字的軸線調整後,行的運動線呈現直線的效果,如果不是字的大小有變化的話,這樣真的是如古人所說“字如算子”了。

二、一行中單字的外輪廓變化及行的外輪廓變化

我們給一行中各字畫出它們的外輪廓,發現一行中並非字字都是長方形的方塊字,而是多個形狀各異的美妙的圖形串聯成一行的。

給一行字畫出它們的行外輪廓線,我們發現一行字的外輪廓呈現起伏變化的曲線,這都要靠創造性的對單字進行收放伸縮、大小錯落、疏密對比等來處理變化。

三、線的變化

從《篋中帖》我們可以看出字數不多的一件作品中,線有長短粗細、枯潤濃淡等變化,如果說《蘭亭》前後可以劃分出三四部分不同但變化很微妙的線質,那《祭侄稿》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強烈的線質對比。粗線給人厚實、沉穩,細線則是靈動飄逸;圓線溫潤,方筆則見凌角;長線舒展,短線利落;濃墨暈化,枯筆飛白......作品一氣呵成,這些線有機結合,看似隨意,實為巧安排。行書難,難在有法有情,自然而然,方為佳作,當然如能如李白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來雕飾”最妙,那是可遇不可求。至於風格、個性就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了。

四、墨的變化

我們從《篋中帖》看出墨的變化:如果我們把字理解成強弱不同的墨點的話,我們可以看出一件書法作品中墨點的豐富的變化、巧妙分佈,一行中強弱墨點參差分佈,行與行有變化,有如五線譜上動人的音符;古人在有意無意中,粘一次墨,寫幾字,直到墨枯,再粘再寫,這樣通過墨色變化,暗示出一種流動、時間延續、情感變化;墨的變化的另一層意思是書家有意使用不同濃淡的墨色來配合筆、紙寫出不同美感的行書作品,如米芾的《值雨帖》用枯墨,效果完全不同於《篋中帖》。

五、書寫速度的變化

從書法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前三行的書寫速度慢,倒數的二三行應該是行筆如飛,殺紙更見痛快,最後一行來來個跳躍,老米每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創造性表現,如《致彥和國士》後幾行枯筆作書,何其怪,何其狂,何其妙!


書法小馮


你好,行書的章法簡介的來講一方面就是對比明確,大小、粗細、長短、斜正、疏密、墨的乾枯濃淡等對比關係,善於製造矛盾,甚至誇張對比,但要因字而書,小字可寫小、寫粗、寫密,大字可寫大、寫細、寫疏。字可斜,但要左右擺動,上下承接氣息或左或右或正,不可通篇往一處斜如風吹麥浪。字與字,行與行,全局布白,要有些地方疏可走馬,有些地方密不透風,參照(圖一王羲之《廿九日貼》)上下順氣,左右避讓。

另一方面就是行氣,讓通篇氣息流暢。行書筆畫與筆畫之前或有連帶,或筆斷意連。行氣也如此,酣暢淋漓之處一筆寫幾字,順勢急筆奮書,連帶之處可以參考下草書(圖二懷素《自敘帖》、圖三),精細之處字字如珍珠,力求單字完美,甚至可以寫楷書(圖四)。

當然最好的、最簡潔明要的、最靠譜的還是臨名帖,如經典的《蘭亭序》(圖五)。找一些名家的字帖找自己喜歡的章法佈局,每日臨摹,慢慢就能找到規律了。

希望這些經驗能幫到你。







簡藝書法


在書法創作中所謂的"章法”,就是在寫好字的基礎上按照一定規矩和要求去設計、安排整篇作品的內容。特別是在行書和草書作品的設計上,章法布白尤為重要。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在書寫形式上要從紙張的右邊從上而下豎式寫,(首行字不低格且第一個字適當大點肥點為好)第二行至右向左依次類推。(書寫內容與紙張四邊要留下適當的邊距,可根據作品大小而定)。(2)在書寫前要根據紙張的大小與內容的多少佈局設計整篇作品的字數與行數以及字的大小,這也是決定整篇作品藝術效果好與差最關鍵的一步。以免出現前緊後松(前面字小後面字大)或前松後緊(前面大後面字小)現象,從而影響整篇作品的美感和舒適性。這就需要在腦海中精心設計,周密安排(在腦海裡設計出具體到哪個字的大小,虛、實、肥瘦、疏密、欹正、以及字與字,行與行間彼此呼應,相輔相成等等)。(3)落款時要緊上不緊下,也就是說盡量往上提,下面多留白。如果落款字數多可安排兩行或多行。(4)蓋章。書法印章分姓名章和閒章,姓名章要蓋在落款的末尾或末行下端的左側,也可在姓名章下面加蓋一枚閒章(兩枚章大小相仿,皆為方形,兩章間距相當於章的邊長,兩枚章要上陰下陽)。然後在作品首行首字右側蓋一閒章,稱引首章。引首章要略低於第一個字為好,引首章多為上下長方形、圓形或不規則圖形。

以上幾點是書法作品章法佈局必不可少的,也是與一般的寫字不同之處。寫好字只是書法作品的一部分,整篇作品能否讓人賞心悅目,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受,章法佈局至關重要。











以心相見


首先,大量臨摹古帖,讓字有晉唐之味。其次,我們在說一下說一下行書的章法,我認為,一開始要構思一下,先飽浸筆墨,一筆寫下去,越到後面越要寫細,寫得至枯筆,然後再第二次潤墨,這樣有枯溼對吧,在字的大小也要有所改變,,字勢要搖曳多姿,長短,行距處理要獨到,最後落款寫得相對正文要小一些。再敲章,頭有起首章,尾有姓名章。這樣才比較算一副完整的書法作品,至與簡潔,和草書有關,和行書關係不大。以上拙見,僅供參考。



墨客秦


行書千姿百態,但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氣韻為上,技巧次之。

創作關鍵

1.八面出鋒 墨有濃淡 ,作品富有節奏感 2.剛柔並濟,鐵畫銀鉤為粗,行雲流水為細 3.惜墨如金,建議一筆墨寫3到6個字 4.留白有寬有窄 5.中鋒側縫並用 最後深思熟慮之後一氣呵成,希望能幫到你啦



墨染的白月光


您好,我也是書法愛好者。我認為行草書章法的主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佈局上要如寫文章一樣,要有“起承轉合”,整件作品要一環扣一環,嚴謹緊湊,氣脈貫注,儘量做到一氣呵成。

二是要善於製造矛盾。一件作品中,筆法上要有方圓、藏露、疾徐的矛盾,墨法上要有枯溼、濃淡的矛盾,字法上要有大小、長短、奇正、疏密的矛盾,但整體上,又通過顧昐照應、承接映帶、穿插爭讓,讓這些矛盾和諧統一,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

自己的拙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互相學習,互相交流。

可以多多參考米芾和趙孟頫的作品。





chl1981chl


行書創作從書法本體上說,筆法,結構,章法,墨法。都有不同要求,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應以整體格局,氣象氣韻上看,要有美學參與,塑造意象,給人精神滿足和價值追求,妍美流便,陽剛崇高,蘭亭序,祭侄稿,黃州寒食詩等,都讓人迴腸蕩氣。


張順海棠訪客


章法,是指在書法創作中,對一幅作品如何進行整體安排,對每一個局部如何進行整體處理的方法。它涉及到處理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照顧關係。創作書法作品,一是要練得一手好字,這是書法作品創作的基礎;二便要懂得書法作品的章法佈局,這是書法作品成功的關鍵因素。由此可見章法對於一幅優秀書法作品的重要性。

一幅書法作品,有字處有結構,無字處也有結構。有字之處,謂之“黑”,無字之處,謂之“白”,處理好通篇黑白關係,是章法之要旨。

正文,是一幅書法作品的主體部分,也是章法處理的關鍵部分,即作者對所選擇的文字內容的書寫,是作品的主體部分,按照一般的習慣,欣賞書法要讀,這就要求書法創作過程的書寫符合識讀序列,於是行、列隨之建立。行列的章法大致有三種形式:

1.有行有列法:通篇豎成行、橫成列,是最嚴整的序列樣式,其特點是整齊、大方、勻稱和清晰,給人一種整齊美。幾乎像閱兵式行進的方陣,前後左右都必須保持在縱橫的直線上,步伐整齊,精神抖擻,書寫時,每個字的中心要對正,不能偏高偏低,偏左偏右。寫楷書、隸書、篆書要求工整的實用性文字,適合這種形式。這種嚴整的章法創造出高度秩序感,帶著十足的工匠氣息,因而擺佈、安排、製作之嫌是難以克服的。初學分佈的人,需要從規矩入手,應首先掌握這種佈局形式。但在習作中要努力排除“匠氣”,一刻也不放鬆自然法則的投入,以及情感、思緒的宣洩。自然和嚴整在有行有列法則的佈局中,不是矛盾地存在著,而是相依的整體,即嚴整要在自然的和諧中建立,自然的和諧要從嚴整的秩序中表現出來。如果矛盾地、孤立地認識二者的關係,將導致“狀如算子”,便不是書。

2.有行無列法:簡單地說,就是豎成行、橫無列的佈局形式。這種分佈注意的是行氣的貫通而有活力。書寫時應遵循文字結構和運筆的規律,根據筆性自然地向中心左右偏離,使行的垂直中心左右偏離,在運動中求得重心的統一,構成這樣的行氣才是散列的行氣應守的原則。一篇數行,每行的波動不但要考慮本行的偃仰向背,而且要照顧與它行的關係,尤其注意與相鄰行的錯落,力求做到左右顧盼、避讓有致。有行無列法整齊而有變化,使人輕鬆愉快,適合各種書體,行、草書尤為多用。這種分佈是古今書法創作的主要形式。

3.無行無列法:就是指作品的分間布白縱不成行,橫不成列,上下左右,錯落有致,渾然天成。這種形式主要出現於古代一些書法遺蹟中,因為先秦以前的文字,其形態直接取材於自然,頗具天趣,尚沒有注意到縱橫的排列。後來在草書的創作中,也有采用這種形式的。其實,真正意義上的無行無列是視覺的錯覺,如果按照識讀序列,或豎成行,或橫成列,縱橫關係呈現一片迷亂,神秘得令人難以捉摸,有如亂石鋪街,字形大小參差錯落,變化多姿,渾然一體。這種形式不是事先可以用尺寸觀念來度量,而是修養有素的人在即興狀態下來進行的。書寫時通常精神興奮,甚至得意忘形,無拘無束,可以盡情揮灑,唯求自然的契合,所以,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只宜觀賞,實用價值不大,初學者更是難以把握。





鐵畫銀鉤


朱和羹《臨池心解》說:“作書貴一氣貫注。凡作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一片,方為盡善盡美。即此推之,數字、數行、數十行,總在精神團結,神不外散。”

行書的貫氣方法有兩種:一是以形求勢,即通過臨摹、體味碑帖而摸索出其中內部的各種規律;另一種是因勢生形,即在熟練掌握前人各種規律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消化吸收、融會貫通,最後於規律中獲得自由,從而達到一種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的境界。

因此,行書寫得神彩飛動,都是以行氣為主導的,掌握行氣是行書布白的最重要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