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馬列主義 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

我的馬列主義 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

雖然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沒有出現“工業化”這個術語,但這個概念還是顯然存在的。馬克思把“現代工業”、“工廠制度”或“機器體系”跟工場手工業作了區分。現代工業其所以區別於工場手工業,是由於機器起了主要的作用。“只是在工具由人的機體的工具變為機械裝置即工具機的工具以後,發動機才取得了獨立的、完全擺脫人力限制的形式。於是,……單個的工具機,就降為機器生產的一個簡單要素了”。在跟工場手工業進行對比之下,馬克思把機器體系的發展劃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裡,是“簡單協作”,即僅僅是“同種並同時共同發生作用的工作機”在工廠中的“集結”,它們使用著一個單一的動力來源。在第二個階段裡,是一種“有組織的機器體系”,這時候通過各局部機器之間不斷地交接工作,產品便從一個生產階段傳送到另一個生產階段。當這種有組織的體系臻於完善,並且只需要工人從旁照看就能夠進行整個生產過程的時候,它就成為“自動的機器體系”。

人手操縱的工具變為機器工具,這就把工人降為“只是”一種動力的來源,而隨著生產的擴大和人的體力的侷限性,便需要用一種機械的動力來取代人的肌肉。在工廠的制度下,所有的機器都是由一個單一的“動力”即蒸氣機來發動。然而,馬克思強調指出,蒸氣機在現代工業出現之前就早已存在,但它“並沒有引起工業革命。相反地,正是由於創造了工具機,才使蒸氣機的革命成為必要”。改進蒸氣機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力,是現代工業對新的交通運輸工具的需求。遠洋和內河輪船、鐵路和電報系統,這一切都需要“龐大的機器”來建造,而像蒸氣錘、鑽孔機、機械旋床這樣的機器,則又需要一種能夠完全受人控制的大型發動機。莫茲利發明的轉動力架,解決了在建造這種發動機方面的加工問題。在具有自動化機器體系的工廠中,工人被降低為機器的侍從,而且“生產過程的智力同體力勞動相分離”的現象日益加劇,因為這時候對技巧水平的要求甚至比在工場手工業時期還要低。

“現代工業”還改變著農業。農業使用了機器,同時還有工業生產出來的化學產品和其他新的技術。在農業競爭中所需要投入的越來越多的資本,迫使農民離開了土地,而新的機器則取代了大量的農業勞動者,並使其他一些人陷於貧困。因此,人口從農村遷徙到城市的過程加速了,形成了城鄉之間的分裂。農業的工業化過程既破壞了土地的肥力,又使農業勞動者陷於貧困。無論在工業還是農業中,機器的使用和它在越來越多的生產部門中佔有支配的地位,造成了“人口過剩”和“失業後備軍”,這是因為活的勞動不斷地被機器所代替。

雖然資本主義的生產形式在工業化以前就已存在,但是“現代工業”乃是這種生產的最高形式,這種形式終於把所有其他形式掃在一邊,並且建立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經濟中的統治地位和資產階級在政治中的統治地位。現代工業通過對鄉鎮地方工業和工場手工業的制服和摧殘,以及通過霸佔全部的國內市場來實現其經濟的統治。與此同時,資本家之間的競爭,使機器和工廠體系不斷改進和擴充,從而引起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中的不斷革命。“現代工業從不把……生產過程的現存形式看成……最後的形式。因此,現代工業的技術基礎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產方式的技術基礎本質上是保守的”。

雖然馬克思把現代工業在英格蘭的起點定在18世紀的後期,然而他卻把1846-1866年這期間列為這種工業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不過,這種工業發展所引起的反響並不侷限在英國。在實現了國際的交通運輸工具的革命以後,現代工業便以它的廉價的商品破壞了外國的手工業,從而建立起一種新的國際分工,即由世界的一部分地區生產原料,供給世界另一部分地區的工業的需要。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述僅僅涉及資本主義的工業化,而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則利用他們的分析作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現工業化的理論和實際的基礎。儘管在俄國所實行的“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通常是跟斯大林的名字聯繫在一起,但是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卻是第一個試圖把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分析用於蘇聯的條件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這種運用中,特別強調了不變資本部分在積累和工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斯大林統治時期,這種觀點導致對基本產品工業即“重工業”的重視,並從此成為蘇聯和東歐的工業化的一個顯著特徵。

我的馬列主義 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


我的馬列主義 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


我的馬列主義 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


我的馬列主義 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


我的馬列主義 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