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一定要寫得和字帖一模一樣才算好嗎?

江南小草2018


不是

臨帖的目的是學會寫字,學會字的特點,學會字的筆法,字的框架結構,寫字的目的有兩情況。

一種是自己喜歡,也不想追求什麼名利,寫了玩玩,這種情況就會出現越像帖越好,因為自己臨的帖就是自己喜歡的類型,當然是越像自己越開心。

二一種情況是自己有所成就,有自己想法的人,那麼情況剛好相反,如果一味的追求像,就失去了自己的特點,無所作為。所以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不要臨得太像,如果太像到時候出不了帖,就前功盡棄,成了印刷機。

總之,像與不像是自己的選擇,如果要有自己的特點。我建議適可而止,點到為止,意臨為主,追求自己道路,雖然走在同一條路上,但不要踩在他的腳印上,自己要在路上留下自己的腳印,讓後面走來的人看看你的腳印,曾經在這條路上走過。





殘墨


對於一個初學書法的人來說,臨帖是必須的,不可不臨,也不能時冷時熱,或半途而廢。學書法臨帖是最好的途徑,帖是樣本,最好的老師。

從我個人學書法的體會看,臨帖寫字有無窮樂趣。我從小學到中學階段,一直都在臨帖,文革時期,班上四五十個同學就我和另外一個同學臨帖練習書法,為我今天從事書法打下了初步基礎。進入社會,我也從未間斷。回首學書的路程,感覺是在不斷的有起色進步,以至有質的遞增。楷書,行書,隸書,魏碑都臨習過,特別是草書臨習的多。我覺得,這些練習過程讓我嘗夠了甜頭,臨帖多多益善。

這裡面,在臨的過程中,一定要動腦經思考,悟,研究字形結構,間架,筆法筆劃過程順序,力度,總體感覺,比較,找出不足,總結,反覆練習。這樣,我們覺得自已寫的字不斷進步,有一種成就感,更會激發一股熱情,繼續走下去。臨帖練習要活練,練一段時期覺得自已還可以,就脫帖默練,再進行比較,當發現問題時,再去有針對性臨練,逐步完善,逐漸靠近。臨帖,有臨楷和臨草。練臨草書,絕對要有楷書的基礎,否則,柔弱無力,練一段草書之後,再回過頭臨楷書。臨習楷書有了草書的功底,字就憑添活的色彩。\b

臨帖也容易出現僵化,造成出不了帖,這就是所說的臨帖越像越僵化的說法。這種情況往往是長期臨一種楷書造成的。這種情況很少,原因是能長期堅持練書的人很少見。既然長期臨書的人就不止臨一種帖。時下能堅持臨帖的人難得,堅持臨楷書的人難得,能夠與帖接近的人更難得。我們要老老實實臨帖,越接近越好,不要為不臨帖找藉口。練習書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幾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學到老。因為要積蓄功力,還要學字外功。學習多方面知識,文化積累,厚積薄發。更要注重自已的品德修練培養,靜心靜性,悟道養生,強健體魄,加強內功。


救風


一模一樣,練書法的,人人都想。問題是這個很難,我有十年的歐楷臨習,要想做到一模一樣,幾乎不可能。八個字十個字有可能,通篇幾乎是做不到。當追求一模一樣時字就死板,一放一鬆時字就散亂。因此,曾經放棄了歐陽詢的楷書,不寫了。然後臨臨行草,寫寫篆隸。回過頭來再寫歐楷,居然進步了,寫的比以前好,怎麼能進步呢?我就很奇怪!

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現在有了切身體會的理解,原來篆隸楷行草的用筆是相通的。從此就悟出用筆可以靈活變化!

試著在歐楷裡面加一些柳楷味道,加一些隸書用筆,加一些篆書線條,字的結構不變,筆畫的軌道不變,弄出來的效果我還挺滿意!下圖為我的臨作:


以前臨張遷碑,一上來就朝著一模一樣去的,可是效果不滿意,總覺得味道沒出來。最近放開手腳,大膽的,肯定的,毫不猶豫的落筆,竟然弄出來的效果挺好,雖然不是一模一樣,但是形也似了,神也有了,味道也足! 下圖總,是我的創臨:


看看何紹基臨的張遷碑,不是一模一樣哦!



林散之臨的張遷碑


聖教序我也是這麼幹的,看看下圖:
那麼我們臨摹到底要不要一模一樣呢?

,儘量吧!能寫成一模一樣,那是令人羨慕的。一樣也好不一樣也罷,一定要取其法,什麼是法?簡單地說,張遷碑裡面的橫畫,有等重橫,有輕入重出橫,有重入輕出橫,有粗腰橫,有細腰橫,有凹凸橫,有直橫與波橫等等,相同的字裡面可以靈活的運用這些筆法,不一定要跟原帖一模一樣,這就是學習到了方法。也就是靈活運用,學會變化,甚至於用一些其他碑帖裡的筆法打進去,添加佐料!

《張遷碑》裡面的藝術特色,當然不能少,它的特色如下:

線條樸實無華,結體時有拙態;茂密線條渾勁敦厚、樸實無華。以方筆為主,而又方中藏圓,圓中寓方。再加上歷盡千年風化後蒼樸的石氣,使線條更具立體感與金石氣。

章法不拘一格,生動活潑!

字形大小參差,正斜互用,疏密隨意,但整體上又相互呼應,左右顧盼,一派天真爛漫的景象。

抓住一碑一帖的藝術特色,其實這很難!相對容易的是抓住字的結構,也就是筆畫的軌道不變,而在軌道上可以開火車,也可以開飛機,開輪船,還可以踢足球,也就是用筆可以靈活變化。

老鐵們,加油吧!


呂向洋臨帖


多看多寫多練




jianghe江河童生


臨帖的標準要求是分階段的,因臨習者基礎能力的不同,應當區別對待。初學就是按照原帖一步一動來,力求效果複製,臨得越像越好。中級水平(已具備較好臨帖基礎)可以對臨,也可以意臨,重在消化吸收原帖的筆法結字技巧,擊筋打節,不求必像。而高級水平的臨帖,則重在讀悟領會,借鑑參考,以意臨為手段,但仍以書寫者的個性為主。

再囉嗦兩點。

(1)臨帖是書法學習最科學的方法路徑。臨帖是技術活、苦差使,很辛苦也很枯燥。不少書法愛好者習書之初,都會疑惑於學書法是不是必須要臨帖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有人以悟性高為由,真把自己想象為天縱英才,不願認真系統的臨帖。我要說的是,即便悟性再高,這個悟性到底是悟什麼,不還是名家名帖名作嗎?離開了法帖,書法學習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臨帖是書法學習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手段。技法技巧都藏在帖中,不臨不學,靠自己悟,不僅事倍功半效率低下,還可能會管中窺豹、劍走偏鋒。就好比學游泳,在教練指導範規下訓練,你很快就能學會蛙泳自由泳,而靠自己摸索,也可能學會游泳,說不定遊了一輩子的泳只能是在“狗刨”。古人的帖子就是教材教範、考核大綱,想考985、211,不按照教材大綱來,能考上嗎?



(2)臨帖是伴隨書法學習者終身的必修課。一定程度上,書法人臨帖的能力,就能夠反映出書法的造詣和修為。有的朋友把臨帖只當成是一塊入門磚,臨了一段時間,有了一些基礎,就以為是大功告成了。事實並非如此,書法學習其實就是讀帖+臨帖+創作,所有的理論都來源於書法作品和書法實踐,技法、要訣、審美都是後人對前人帖作的主觀認識和理論闡述,而這一切無不閃爍在原著之中。因此,法帖是信息量最大、涵蓋內容最廣的學習材料,原滋原味的讀悟臨摹,無疑是最正確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值得終身學習錘鍊。



抱庸妄談。


抱庸詩書


創造,

是個人都會。

一百個人寫字,

一百個模樣兒,

一百個體兒!

誰跟誰也不一樣!

不用創,

天生你就和別人不一樣!

這很容易,

你不學任何東西,

你天生的自成一家!

那什麼不容易?

模仿不容易!

不用模仿古代書法家的字,

你照著你父母、兄弟姐妹的簽名模仿一下,

能寫的像嗎?

所以,

檢驗一個書法家,

一個書法愛好者功夫如何,

不要看他由著自己性子瞎寫瞎創的東西,

你讓他模仿,

模仿什麼都可以,

讓他自己挑。

比如他學顏真卿的多寶塔,

可以,

你讓他隨便挑一個字,

讓他臨。

目標是:越像越好!

其它不要求!

然後,把他的字和原帖的字拼圖。

看看到底像不像!

通過臨帖,模仿才能學到古人那些美的東西


老跨鬥


大家好,題主好,我是其人很高興來參與這個討論。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臨帖(而且是前人的優秀法帖),臨得一模一樣,算不算好。我回答:算,算真的好。

我們就以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為例吧(就當是王羲之原版)。如果能臨得和《蘭亭序》一模一樣,那可成“天下並列第一行書”!

但是,我明確一點:沒有任何一個人,包括王羲之自己,能臨得一模一樣!《蘭亭序》是王羲之酒後所作,帖子中,我發現有塗改和查缺補漏的痕跡,醒來後,再次書寫,早已沒有了原稿的風範。也就是說,連本人都不能臨得一模一樣,更何況他人?

臨帖,是書法的必經之路。我們臨帖,一定是要追求越相近越好,在學習階段,相似度越高,說明我們的觀察和模仿、書寫能力越高。

謝謝大家。

最後,放幾張本人平時學習的圖片。


其人墨坊


謝謝你的提問。怎麼說呢!如果是書法創作,你寫的跟字帖一模一樣,真的意義不是很大,頂多就是說你的學習功底還是不錯的。

如果是臨摹學習,你要真臨摹得跟字帖一模一樣,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首先,臨像是書法學習的一個基礎問題。

我們學習書法由於種種原因,往往要達到跟字帖一模一樣,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初學書法,最好臨摹的跟字帖一模一樣,這是最佳狀態了。

其次,臨摹字帖是一個完整學習經典的問題。

我們學習書法,其實就是通過臨摹經典書法作品,去認識書法的基本規律。


經典書法作品,就是從實踐上最完整體現書法基本規律的作品。

所以,我們要有亦步亦趨,不恥下問的精神去學習體會,經典書法作品的技法原理。

這樣學書法,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紮紮實實的認識書法的用筆、用墨、章法佈局和點畫結構。

這樣學出來,就有臨摹字帖非常像的能力了。

如果臨摹字帖含含糊糊,那麼,你學習任何一個字帖,都會養成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的毛病。要想寫出有表現力的書法作品,就是一句空話。

第三,臨摹書法作品,跟字帖一模一樣,是一種高超的書法本領。


一般來說,學習書法,我們很難臨摹得跟字帖一模一樣。

這裡面的原因,非常複雜。所以,當你能夠臨摹得一模一樣,說明你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書寫能力已經非常成熟了,所以,才能臨摹得一模一樣。

不過,書法貴在創新。臨摹學習階段,我們評價你的學習成績,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臨摹得越像,就說明你是學習成績越好。

如果臨摹的成績都一般,那麼,自己要創作,就可想而知會有多大能力了。


所以,臨摹就要有完整學習經典的精神。不要抱學學就可以的僥倖心理。書法最忌諱的,叫下不去方。所謂的下筆無方,就是用筆含含糊糊,不敢肯定對毛病。

只有紮紮實實的臨摹,才能克服似是而非的毛病。所以,臨像字帖的學習書法基礎的基礎。

但是臨摹得再好,也只是學習書法的好起點而已。基礎好,不等於書法好。

進一步的學習任務,就是融會貫通中國書法史,能夠採百家之長,為我所用,最後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

通過這樣的解說。不知對你有沒有幫助。


我的看法是,一定要看屬於臨摹學習,還是創作的評價。

臨摹能夠達到像字帖一樣,這是很高的一個學習成績。

如果是創作,只要不是一看就跟顏真卿或者趙孟頫等書法家字帖一樣。那也是高水平。

所以,一定要看是創作還是臨摹。

創作貴有新意。


千千千里馬


寫的越像越好,所以書法學習解決好三個問題基本就差不多了,第一個問題,看準,很多人寫不好是看不準,就像唱歌跑調不是不會唱是耳音不準聽不準。第二個問題記住,很多人寫不好是抬頭看帖,低頭忘,筆畫形狀,長短粗細,間架結構,運筆過程忘的一乾二淨。貼是貼的樣子,你是你的樣子。第三個問題,是控制住筆,你看準記住的那一筆,那一個字,把他準確的用筆表達出來形狀,大小,位置絲毫不差。這樣差不多就入門了。

當我們大腦積累了足夠多的字體字庫,可以隨時隨地調用,也就差不多成了。

本人現在處於積累字庫的過程中











誓屠東京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分析。

一、臨帖,當然寫得越像越好。但是,想達到一模一樣很難。其實,只要是把原帖筆法精要和字形特點弄懂,七八分像就可以了。這不是投機取巧,也不是找藉口掩蓋寫不像的理由。因為,學某一帖(字體)只是短暫的過程而已,最終目的是熟練書法基本功,掌握規範的書寫技法要領。


書法是藝術化的書寫,應該以自然美為根本,如果很多筆畫是用技術描畫出來的,筆法動作近似美術字寫法,臨的再像也沒有用。況且,一個經典古帖之所以能成為後人競相追摹的範本,那是人家花費畢生的心血與精力修練出來的,我們想寫像得需要多少年啊?

我覺得,作為業餘書法愛好者,如果為了追求像而長期專工一個帖,實在是沒有必要! 莫不如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多臨幾個帖,提升書寫技藝水平和創作能力上。


二、創作,講求建樹個性化字體風格,只有博學多帖,取諸家之長,融會貫通,才能寫出自己的特點。根據這一理念,所寫的作品,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那就不完全像××帖了,筆畫、字形都必須有適當的變化,重要的是筆法一定要有出處,並且加以變通。

如果寫出來的一幅字通篇像集字帖似的,屬於初級水平,擬作訓練這樣做是可以的。真正的創作,必須似是而非,還要融入字外功的元素才行。總之,符合法度是第一位的。


以上是我的見解,僅供參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