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服中的服饰理想:冕服何以成为古代服饰文化的“上层建筑”?

冕服中的服饰理想:冕服何以成为古代服饰文化的“上层建筑”?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启蒙于夏,到周朝时便已经初步完善,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发源最早的文化之一,但与西方的服饰文化中追求的立体、曲线美这些更"人文化"的视觉享受不同。

我国的服饰文化从形成开始,就与"礼"的理念密不可分,随之而来的便是从服饰文化中衍生而来的等级制度,这种暗含伦理美的服饰演变也成为了我国古代服饰文化确立的基石。因而以服饰文化的最顶层——冕服的发生入手来了解我国古代服饰理想的内涵也就更加清晰明了。

一、 冕服的起源与形成

1、 冕服的起源

我国古代的"礼"学形成,伴随着不可忽视的强权和畏惧。服饰作为自古以来表现礼仪的重要物事,在礼仪场合上传达着等级制度、秩序和威严的高下。

《商君策》记载,从炎黄时期就已经有了"男耕而食,女织而衣"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产生了最早的服饰,同时《易经·系辞下》中也记录着:"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句话则体现了服饰产生的作用,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衣服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件蔽体的俗物,而是带着深重的文化、等级含义

2、 冕服的种类以及穿着制度

《周礼·司服》记载,周代的冕服种类就有足足六种,史称"六冕",这六样冕服分别叫做大裘冕、衰冕、弩冕、霭冕、希冕、玄冕,这些服饰不仅在因祭祀

上朝这样的场合作为区分,也因衣饰图案颜色而做区分,规矩繁复多样。

穿冕服不仅仅是天子的专利,从周朝起,有资格穿着冕服的除了天子,还有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只有天子有权穿齐六样冕服,公可穿五冕,侯、伯可穿四冕,以此类推。

冕服中的服饰理想:冕服何以成为古代服饰文化的“上层建筑”?

二、我国古代传统服饰的理想形象特征

1、审美意趣

我国经历千年岁月,但无论政权更迭还是皇位变迁,无论兴盛或是衰败,服饰始终保持着"上衣下裳制"以及"衣裳连属制",在这种风格的制约下,哪怕是民风开放的唐朝,衣饰也是宽袍大袖,飘然若仙。比起西方来说,我国古代重"遮蔽"的穿衣风格也展示了中国一贯的含蓄内敛风格以及浑然一体、庄重大气的国之风范。

我国传统服饰不重突出,不希望以某一部分的特征来博人眼球,反而宽衣博带,以整体的形制突出个人气质,在胸部、臀部等位置也以垂感为重不仅能够让人忽略这些较为敏感的地方,也达到了避免突出、臃肿这样的尴尬。

总的来说,我国的衣饰在审美方面希望让对方看到的是如"君子端方"或"小家碧玉"一类的整个气质感受,对于简单的视觉刺激来说一直是呈回避态度的。

2、象征意义

据古籍记载,中国古代深衣的形制特征大多遵守"袂圆以应规,曲拾如距以应方,负绳及躁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 … 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的形制,但从记载中看,衣饰的要求更多是为表达对穿着者的品质要求,这就是古人对衣物象征意义的精神寄托。

以冕服为例,冕冠之冕板前低后高的造型象征人应具有的谦逊品行,以冕旎和充耳象征君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美德,这种制物象德的象征意义代表的正是我国古人以"器"寓"道"的伦理美学中的一种体现。

冕服中的服饰理想:冕服何以成为古代服饰文化的“上层建筑”?

3、 服饰理想

从《周礼》一书开始,冕服便被赋予了皇权和王朝制度的神圣性,甚至汉孝明帝在制定服饰制度时都曾下诏,令采用《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等古时文书典籍记载的服饰制度来作为参考,乘舆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极为细致的为冕服等冠服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

尊经崇古的服饰理想是贯穿整个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一环,冕服分"凶""吉"两边,所谓吉服便是"祭祀天地、五帝, 享先王、先公,飨射,祀四望山川,祭社稷,群小祀"等吉礼时所着之服,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而从其起源故事来看,这一点与原始仪式的演变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原始文化中的巫术、图腾理念转化为冕服上的刺绣图案,以这些图案来模拟人与神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达到以神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此外,作为农业大国的我们,对于自然的依赖也决定了我们对神鬼之说的信仰,加之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对宗教经纶、祖宗先人的崇拜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为何冕服能够代表古代的服饰理想?

1、 冕服中的古代服饰理想观念

祭祀、问卜、神鬼之说等都是原始仪式的一种体现,而这种原始仪式则是古人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和自身的一种独有的符号。在此其中,人作为这一系列行为符号的主体,置身于仪式之中后便成了沟通天地的传道者,以图腾获得神的力量。这种图腾曾经以纹身的方式存在,等服饰出现后便成了服饰图样,寄托了古人对天地认识的崇拜。

从自古而有的画身,再到服饰面具,最后到朝廷冕冠乃至冕服,都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原始仪式中服饰图样的普遍存在。

其实帝王冕服中的图案纹饰是极有讲究的,不仅有我们最熟悉的"龙图腾",也有"雉"以及植物图案,甚至无图的纯玄色冕服

从文化符号的角度来看,多变的服饰图腾和可以随意变动的长度、宽度都是古人对神性的依赖,既希望神明保佑,却也同时默默渴望自由,这种神性在多年的服饰文化变迁中影响巨大,甚至牵动了我国服饰发展的方向和理想

冕服中的服饰理想:冕服何以成为古代服饰文化的“上层建筑”?

2、 冕服中的服饰伦理文化

从考古发掘的陶器、壁画中不难看出,最早的图腾中出现的大多是鸟兽的面相,但冕服明显脱胎出来,从冕服中的冕旒中便可看出明显地具有了幻面的痕迹,这可谓是对"神性"追求中从感性走向理性的重大革新

冕服形制自古以来一律采用玄衣熏裳的样式,以此象征天地玄黄的颜色,根据不同等级、身份、穿着场合的不同,衣裳上大多绣着象征意义更加深重的十二章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 、龙 、山 、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几种。

这些纹样看似只是山河社稷中的一部分,其实暗藏玄机,有的歌颂帝王文治武功,统领江山治国有方,有的象征帝王坐镇江山,性格庄严受人敬仰,而龙图样则大多表达对帝王的劝谏,希望皇帝能够取龙的多变、多样性,治理国家时随机应变,善变而不随便。

火则象征臣子百姓对帝王的尊敬和归顺

,黼形似刀斧,刃白而身黑,取其断割之意,指代帝王割舍私情。而黻为两弓相背,有黑青两色相次,意为背恶向善。这些图样何时用、用多少不仅取决于礼,也取决于地位等级的不同,而这种严格的等级规范里反映出的正是古人对服饰伦理文化的探索和感受。

3、 古代冕服中的政治性

所谓"见其服而知其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在服饰文化的"礼"中其实最离不开的就是其政治性,在等级鲜明的服饰观念的形成中,冕服一直都是服饰文化的"上层建筑"

服饰文化的"不平等"是与生俱来的,服饰文化诞生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具有区分男 女、年龄、氏族部落的作用,不同性别、年龄、血统、所穿着的服饰也不相同。

《尚书·毕命》中有记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予小子永膺多福。"可见在古时,我们就认为自己和夷族是不同的,在服饰文化上也多有区别,甚至有种害怕受到沾染、同化的感觉。

冕服中的服饰理想:冕服何以成为古代服饰文化的“上层建筑”?

《左传·昭公九年》曾载:"服以旌礼,礼以行事。"古代的服饰是用来表达礼的,而礼的最高点便在帝王之礼

《左传·闵公元年》曾记载了仲孙湫劝谏帝王的一番言论,他说:"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

可见礼对于治国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作为一国之君,想治理好一个国家,服饰制度是绝不可忽视的,所以才有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的治国施政理念。

小结

对于普通人来说,衣服是蔽体的俗物,是个人修养的直接反应,但作为古代服饰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冕服却不仅仅与个人有关,它是原始纹身发展的终端,是政治、伦理甚至审美艺术的强强结合,是帝王内省自身,外治天下的重要辅佐道具。它是传统服饰审理美理想的典型代表,对整个古代的服饰形象都有着深远的研究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