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一般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我們就稱為儒巾。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1、中國儒巾

《鶴唳華亭》這部劇裡出現了大量的太學學生,這些學生頭上戴的都是儒巾: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孔子所創立的學派稱之為"儒",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漢武帝時期,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的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眾所周知儒家書院是中國古代民間教育機構,古代的讀書人大多都出自於此。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儒學書院最早出現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則是由朱熹創立,發展於宋代。著名的書院有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等等。

我國的校服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襴衫”,流行於宋明。《宋史·輿服志》說“斕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斕為裳,腰間有璧積,進士、國子生、州縣生服之。”由此可見,斕衫的流行。

襴衫顏色上以白色為主,圓領(也有交領)大袖,特點在於衣服的下半部分膝蓋處,有一條直線橫貫其中,稱為“橫襴”,因上衣下裳的舊制而得名。

《鶴唳華亭》第五集中,就為我們再現了古代儒生經典的“襴衫”。白色長袍,圓領大袖。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明代對於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十分重視,上採周漢,下取唐宋。對於學院這一塊,明太祖朱元璋頒定服飾制度,規定襴衫為讀書人的標準著裝。《明史輿服志》中寫道:“生員襴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絛軟巾垂帶。”

《鶴唳華亭》中,書院裡的學子就無比珍惜身上的襴衫,當然,也有頑皮的學子。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明朝還出現無膝襴襴衫,下襬處的衣緣較寬,在顏色上除了白色還有藍色,藍色的襴衫又被鄉間稱為“藍衫”,如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這身。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明代的儒士文人大多穿一身藍色或黑色的長袍或還喜歡穿著道袍、直身、直裰等交領袍服。與之相配的,通常就是儒巾(也叫方巾)或四方平定巾,不僅休閒、方便,也能體現儒雅氣質。

除了形狀不同,儒巾和方巾的區別就是,方巾大多為文人官員士子閒居所戴,而儒巾多為舉人或者秀才等學子所戴。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當然,讀書人穿襴衫時一般佩戴的就是儒巾!明代人寫的《事物紺珠》就曾說:“儒巾,國朝仿幞頭制,設垂帶,生儒服。”。明朝凡舉人未第者皆佩戴儒巾

明代曾鯨發明沒骨人物畫,留下了不少人物寫真,如《王時敏像》、《徐渭像》等。畫中穿衫子、戴儒巾的士人一本正經、不動聲色,成了以後男人肖像的範本。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鶴唳華亭》中顧逢恩所戴的儒巾: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2、韓國儒巾

韓劇《成均館緋聞》中,難得出現的儒巾: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早在西漢時期,儒學思想就已經輸入到了朝鮮半島。到公元372年,高句麗正式建立“太學”,主要教授儒教經典的“五經”。新羅統一三國後,更派遣大量留學生來唐求學,湧現出崔致遠等傑出學者。

儒學的影響力是從李氏朝鮮王朝開始強大的。書院在朝鮮大興,源於朝鮮時期的儒學大師李退溪。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朝鮮時期的儒學大師李退溪

“深衣”一詞最早見於《禮記·王制》:“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雖然深衣在先秦時期是貴族才能穿的禮服,但到了司馬光的北宋時代,人們已不知其狀。司馬光依照《禮記》復古、製成了深衣、冠簪、幅巾、縉帶。製成之後,司馬光每次出門都用皮匣裝著深衣,進入獨樂園之後才穿上。其後又有周敦頤、程頤兩位相繼做了深衣的復古實驗。接著是朱熹將深衣的意義和影響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服飾觀念也正是其理學思想的外在集中表現。

明代的讀書人一般都穿藍色或黑色袍子,四周鑲有寬邊,也有穿淺色衫子的,衣長一般到腳面,袖子比較寬肥,袖長也一律過手。通常會與儒巾和四方平定巾相配。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戴儒巾、穿大袖衫的士人(明人肖像畫)

1392年,在明朝的幫助下李成桂奪得政權,並嚮明稱臣。明太祖朱元璋欽定了“朝鮮”作為李氏政權的國號,這是“朝鮮”作為國號的開始。

李氏朝鮮時期,從明朝全面學習了文化、宗教、服裝、建築,政治制度,朝鮮時代通過以三綱五倫為背景的儒教倫理教育來建立道德性社會。男子可以通過法制的科舉考試進入上層社會。

儒家興盛以來,朝鮮儒學者盛行穿根據《禮記·深衣》所載由苧麻所制的白紵深衣,且呼以大敞衣、中致莫、小敞衣等袍衣類名稱。

在朝鮮,深衣是士大夫階層閒暇時的裝束。典型的深衣是直領,但也有方領襟的深衣。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身著深衣、戴幅巾的朝鮮儒家學者金宗直(1431-1492)

作為特製的“學士服”,深衣固然道學氣濃厚。

韓國禮儀傳統中,最重要的是,孔廟的祭孔大典和朝鮮王室後裔祭祀太廟。幅巾配深衣不僅是士大夫階層閒暇時所穿的服飾,還是標準的祭祀孔子行頭,而戴儒巾穿道袍才是朝鮮古代學子的常見模樣。

《成均館緋聞》中的學子們頭戴的儒巾與道袍,半身與全身圖: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3、中韓儒巾異同點

相同的地方:不同宗但同源,形制也差不多

儒家書院的源頭在中國,儒巾的源頭也在中國。儒巾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原型。“冠章甫之冠”,後來儒生皆用這種儒者之冠,並演變為儒巾。

儒巾在明代實際上是讀書人社會地位的象徵,在朝鮮也是。形制也差不多。不過從一開始就有著嚴格的規定,什麼樣的帽子,裝飾和樣式是怎樣的階層人們使用的,一旦違禁了,就會受到法律的懲處。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不相同的地方:細微差別不同

儒巾發展到了明朝,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實用,還要好看。《新吾呂先生實政錄》中說:“而今儒巾,倒過來看隱然是一民字,其兩飄帶則頭角未至崢嶸、羽翼未至展布,欲其柔順下垂,不敢凌傲之意雲。”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明代儒巾,這種巾的形制一般是黑縐紗為表,漆藤絲或麻布為裡。四方平直,前高後低、巾式較高,並有兩帶垂於腦後,飄垂為飾。其實明代儒巾背面有垂帶與不垂帶兩種,一般都是有垂帶的。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由於李氏朝鮮衣冠遵從明制,儒巾傳到了朝鮮,經過本土融合與發展演變,後面沒有了垂帶但有纓腳(帽子下可以扣住耳朵的那條帶子)。巾式較高。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因為《鶴唳華亭》原作者雪滿梁園在書中註釋說此故事設定的服飾藝術從北宋,典章制度從明代。宋代文人士大夫所著服裝,在造型方面力求沉靜、典雅、端莊的審美氣質,以顯示其儒雅的文人氣息。

所以劇中裡面的校服即宋制襴衫是衣身兩側不開叉,明制則是腰身兩側開衩接外擺。搭配的儒巾也並非明代統稱的方巾,從前面看也不是方方正正的,頭上的儒巾與明代的儒巾老人巾相似: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而《成均館緋聞》中男女主的儒巾,有纓腳,帽底很高,很符合劇中那個時期的時代風貌: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現在韓國成均館大學每次舉行新生歡迎會,學生們還是會著儒生服戴儒巾,真的是儀式感十足啊。

《鶴唳華亭》VS《成均館緋聞》,看兩國古代儒巾異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小銀子壁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