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把劉邦寫成小混混,把項羽寫成了大英雄,漢武帝為何不生氣?

史事春秋


這就有點斷章取義了吧,大家自己看看人家司馬遷到底咋寫的,就會明白“夸人要有技巧”。

首先,司馬遷表示:我是寫史的,不是寫小說的。

你看,這就是第一大限制條件。寫史,你可以適當的誇張,也可以“詳略得當”,但是不能睜眼說瞎話。比如劉邦出身就不是貴族,小時候讀書不行,長大了混的也一般,都只能照實寫——所以,司馬遷要想辦法誇劉邦才行。

首先,劉邦的母親夢到過神仙,而且在雷雨夜被一條龍趴在身上,才生了劉邦——這是暗示啊,劉邦和神仙、龍,都有說不清的關係,難道不比貴族牛?關鍵是,這事兒你也沒法考證啊。


咱們再看看司馬遷“貶低”劉邦的地方。

(劉邦)

比如“不事家人生產作業”,也就是啥事不幹光知道玩——要是隻看這一句,確實是貶低,但是咱們要參照上下文,司馬遷在這一句之前寫的是“常有大度”,劉邦那是胸懷廣大,不屑和常人一樣,這算是貶低嗎?

再說“好酒及色”,記住,原文是沒有“!”這個標點符號的,不要誤導人。這句“好酒及色”之前一句,是“廷中吏無所不狎侮”。也就是說,劉邦這個人與眾不同,就算當了泗水亭長,也看不慣那些凡夫俗子、繁文縟節,所以那些小吏都被他戲弄欺負過。


什麼意思呢?劉邦不同於一般人,沒這麼多虛的假的。

(劉邦與呂后)

喜歡喝酒,還是賒賬喝酒,但是喜歡跟著劉邦喝酒的人多,酒店的生意非常好,於是人家常常給他免單。喜歡美色,會相面的呂公見了“小混混”劉邦,主動把女兒嫁給了他——這是借別人的具體行動,告訴我們劉邦的“好酒色”不算惡習。

司馬遷真的沒有貶低劉邦,反而是想辦法狠狠的誇了他。在常人眼中的缺點,司馬遷一寫,就成了與眾不同、帝王之相。

再仔細看看司馬遷的原文,就會明白了。

如果還有人堅持說司馬遷貶低了劉邦,那就借《史記·高祖本紀》的一句話來說吧。呂后他媽聽說女兒被許配給了劉老三,心情很不爽,於是埋怨呂公。呂公懶得解釋,就說了一句:“此非兒女子所知也。”


七追風


《史記》中的劉邦形象,肯定不是酒色之徒,項羽也不全是陽光。這就是司馬遷的偉大之處,他筆下的人物既飽含個人的情感色彩,同時又不失真實性,怎麼解讀,全憑讀者個人把握。自古讀《史記》者,雖不全然贊同司馬遷的立場,但是無人不為其中的精彩而大呼過癮。

這就是《史記》的魅力,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受追捧兩千多年,名不虛傳。

漢武帝為何不生氣,因為漢武帝大概率沒有看過《史記》!我相信即便漢武帝看了,也不一定真的毀掉《史記》。

漢武帝極有可能與《史記》失之交臂

首先要知道一個前提,《史記》並非官修史書,而是司馬談、司馬遷父子的私家著作。

古代修史,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朝廷出資組織的官修史書,一般由學術水平很高的官員擔任負責人,由史官、學者等共同參與,主要針對前朝史,這類史書編修過程複雜,皇帝是肯定要審閱的。另一類就是私人作品,從編撰到刻印、流行,都是個人行為,知名度非常低。

《史記》就是私家著作,司馬遷在世時,這本著作幾乎無人知曉,直到漢宣帝時期,司馬遷的外孫楊惲,第一次將他獻給了朝廷,並在極小的範圍內流傳。

即便到東漢、魏晉南北朝,《史記》的價值和地位,都沒有得到社會公認。直到唐宋,在以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等一批文學家的推崇下,《史記》才漸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崇地位。

司馬遷繼承父命,編修《史記》是從漢武帝太初四年開始,歷經十四年,至徵和二年終止。之所以說是終止,而不是說完成,是因為徵和二年很可能司馬遷就去世了,《史記》很可能並沒有最終完成,某些章節是由後人增補的。

徵和二年是漢帝國最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爆發了著名的巫蠱之禍,那一場災難,導致全國十幾萬人喪生,案件審理一直拖到四年後的漢武帝駕崩,也沒有定論。

史書上沒有任何關於漢武帝與《史記》的交集記載,也就是說,年老體衰,被巫蠱之禍攪得頭昏腦漲的老皇帝,恐怕根本沒有精力去看這麼一部煌煌鉅作。更大的可能是,司馬遷直到臨終,也沒有完全輟筆,他也沒有時間考慮《史記》的流傳問題。

從《史記》記載的內容來看,司馬遷應該不會自找麻煩,將這本書獻給晚年喜怒無常的漢武帝。

《史記》中的劉邦和項羽不能狹隘地理解

《史記》中,司馬遷的個人情感偏向是非常明顯的。按理來說,修史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中立。偏偏司馬遷打破了這個禁忌,《史記》中人物的飽滿形象,就是來自於司馬遷強烈的愛憎。

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認為司馬遷失去了公允,情感偏向在他的作品中只是調味劑,司馬遷秉承了一個基本原則:保留事件的真實性。這才是《史記》被認為是史書,而不是單純的文學著作的原因。

比如,司馬遷對劉邦的描述,除了說他好酒色,但是不難看出劉邦的胸懷大志,高超的用人技巧,不屈不饒的奮鬥精神,和胸懷天下的大仁大愛。

也就是說,司馬遷對劉邦的態度是:不喜歡痞性十足的自然人劉邦,但是非常崇敬偉大政治家的社會人劉邦,同樣對項羽也是如此。

其實列朝列代大有作為者,基本都逃不掉這個規律,完美如劉秀,也足可以挑出一大堆毛病。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就下結論說司馬遷貶低劉邦,褒揚項羽。

立場問題,讓《史記》面目全非

實際上,我們今天看到的《史記》,已經不是原汁原味的《史記》了,自西漢末年《史記》流傳開始,它就經歷“刀劈斧砍”的命運。據列代史學家考證,《史記》從西漢末年到東漢,歷經數次刪減、修改和增補。從官方第一次流傳出來的《史記》版本,就缺了十章,最嚴重的一次刪減發生在東漢,史學家楊終奉命,將五十二萬字的《太史公書》,刪減成了只有十萬字的微縮本。倘若司馬遷在天有靈,真的恐怕欲哭無淚。

《史記》為何遭遇這個待遇,最主要的原因是司馬遷的立場,被儒學家批判為離經叛道。司馬遷受董仲舒影響,繼承了公羊學派的思想,大力宣揚“湯武革命”,甚至替儒家所不齒的“貨殖”立傳。

無疑司馬遷的這個思想,對統治階級來說不利,也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標準。司馬遷的思想貫穿於整個著作,要想修改難度極大,這就是《史記》遭遇了多次大規模刪減和增補的原因。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原版的《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恐怕比現存的還要辛辣!

假如漢武帝見到《史記》也未必是《史記》的末日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有一個鏡頭,漢武帝看了《史記》後,勃然大怒,將書簡扔進火堆,不一會兒又讓人趕緊從火堆裡撈出燒著的竹簡。後來漢武帝特地找司馬遷做了一次交談,說,你的這本書讓我氣病了,即便如此我還是決定讓它留存,它只是你的一家之言,所有功過是非留待後人說。

這段情節雖不是史實,但是比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實情。漢武帝此人很暴虐,但絕不是昏君,假如他看到《史記》,可能會暴跳如雷,甚至可能殺了司馬遷,但是應該不至於毀掉《史記》。最大的可能,他會封存,甚至讓人刪改。

徵和二年的巫蠱事件後,漢武帝也對自己做了一次深刻的反思,並改變了很多施政方針。這說明漢武帝為人雖暴虐,但是卻不失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面對前無古人的煌煌鉅作,千古一帝的他不可能認識不到它的價值,他可以殺掉司馬遷洩憤,斷然不會讓著作毀掉。

其實,即便沒有司馬遷,宮中的史官們也會如實記錄下每一件歷史事件。按照規矩,皇帝是不能看史官記錄的本朝史,漢武帝如果想掩蓋真相,靠燒掉《史記》其實是徒勞無功的,這一點他不會不明白。


尋根拜祖


司馬遷在《史記》中如此評價劉邦,“好酒及色也!”,說白了,就是“罵”劉邦乃酒色之徒。而司馬遷卻對劉邦的老對手項羽不吝讚美之詞,項羽殘暴不失溫情,像一個任性又單純的大男孩,而劉邦則像一個猥瑣陰暗的老男人。

要知道,司馬遷是漢朝人,他所處的時代是漢武帝時代,劉邦是漢武帝的曾祖父,漢武帝怎能忍受司馬遷如此“埋汰”祖上啊?置皇家威嚴於何地啊?

咱們先來看看司馬遷如何“埋汰”劉邦的。

司馬遷

司馬遷筆下的劉邦

司馬遷筆下的劉邦,好逸惡勞,好酒無度,好色成性,堪稱古代版的老流氓,他乾的那些齷齪事,簡直了!現在咱們來列舉一下吧!

一是,吃狗肉不給錢。沛縣有個有名的小吃叫樊噲狗肉,是樊噲使用了獨家秘方製作的,香氣撲鼻,入口即化。每次,劉邦都去樊噲家吃狗肉,但劉邦身無分文,每次都是賒賬,樊噲見到劉邦就躲,但躲又躲不掉,惹又惹不起,因為劉邦是個泗水亭亭長,好歹是個官。

二是,與寡婦生孩子。劉邦這樣的破落戶,是討不到老婆的,沒有哪個女人肯嫁給一個沒錢沒房一身缺點的男人的,所以劉邦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是沒有討到老婆。

後來,鄰村有個美豔的曹寡婦,很是寂寞,劉邦隔三差五地去幫曹寡婦挑個水,砍個柴,做個飯啥的,非常勤快,曹寡婦覺得劉邦不錯,便委身於他,一年之後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取名劉肥。

三是,踹孩子下馬。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大軍,擊敗了劉邦五十萬大軍,劉邦玩命地往西逃竄,眼看楚軍將至,劉邦嫌馬車跑的太慢,就把兒女踹下了馬車。

車伕夏侯嬰不忍心,就把孩子拽了上來,結果劉邦又把孩子踹了下去,夏侯嬰又把他們救了上來,一而再,再而三,關鍵時刻,寧願保自己的命,也不顧孩子的命,這樣不負責任的男人,他的後代又出現一個,劉備。

四是,隔空喊話。彭城之戰後,劉太公和呂雉成了俘虜,劉邦和項羽隔著鴻溝對峙,項羽架起了一隻大鍋,下面燒起了柴火,不一會兒,水咕嚕嚕地開了。項羽命人把劉太公帶了過來,對著劉邦大喊:“劉三,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

劉邦哈哈一笑:“大哥,咱們是結拜兄弟,這不是我爹,是咱爹,你煮吧,記得給我留點湯水!”項羽氣急敗壞,但他顧及名聲,只得放了劉太公和呂雉。

五是,不尊重知識分子。劉邦看不上寒酸的儒生,所以經常戲弄他們,最出格的一次,他看到一個儒生戴著一頂奇怪的帽子,劉邦就把帽子拿了下來,往裡面撒尿,完了之後,才把帽子還給他,此後,儒生見劉邦就提前把帽子藏了起來。

劉邦

漢武帝怎麼看

司馬遷是漢朝的史官,史官的職責是如實地記錄歷史,司馬遷如此廢寢忘食、孜孜不倦地還原歷史,把劉邦塑造成了自私自利、一無是處的小混混,漢武帝難道不知情嗎?

怎麼可能!帝王最在意的是後世的評價,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可以把黑的寫成白的,把白的寫成黑的,是黑是白全靠史官一隻筆,漢武帝豈能不知這個道理。

1、或許有人說,漢武帝成天忙於四處征戰,無暇拜讀《史記》。

不是的。漢武帝精力充沛,他是個工作狂,漢武帝繼位初期,面向天下廣招賢才。東方朔寫了三十萬字的自薦信,胡言亂語,亂吹一氣。漢武帝愣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整整花了一個月時間。所以漢武帝斷然沒有理由不看《史記》的,他就算不看漢朝以前的歷史,但漢朝歷史總該看看吧!

2、或許有人說,漢武帝求真務實,倡導言論自由,不搞虛頭巴腦的一套。

不是的!當年司馬遷只是替李廣的孫子李凌求個情,說了一句公道話,就惹得漢武帝雷霆震怒,並將司馬遷處以宮刑。在西漢,宮刑是比死刑更為殘忍的刑罰,一般人寧肯死也不願遭此奇恥大辱,然而,司馬遷卻選擇了宮刑,他如此選擇不是為了苟且偷生,而是為了寫《史記》。

3、還有人會問,劉邦真的幹了這麼多齷齪事嗎?

應該是的!劉邦好逸惡勞,流氓習氣重,這些都是有可能的,與曹寡婦生了兒子劉肥,踹孩子下車,往儒生帽子裡面尿尿應該都是真的,但把開國皇帝寫的如此齷齪的,恐怕只有司馬遷一個了!

除了劉邦,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等等,哪一個不是堂堂正正的君子啊,只有劉邦是個吊兒郎當小混混。

4、或許有人問,司馬遷都受到了宮刑之辱了,為何還敢把劉邦寫成小混混?不怕殺頭嗎?

看了以上幾點,大家應該明白了,司馬遷就算再借給他十個膽子,他也不敢隨意發揮的,他之所以這麼寫,都是漢武帝默許的,或者說,是漢武帝定下了調子,讓司馬遷這麼寫的。

司馬遷當然也想盡量還原真實歷史,但他必須在漢武帝制定條條框框下寫,他只能在儘量不違反“原則”之下,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哪怕他有一點點出格,輕則重新寫,重則直接燒燬,讓他的心血付之一炬。

漢武帝為何這麼幹

漢武帝讓司馬遷把劉邦寫成了一個渾身缺點,四十還娶不到老婆的老男人,其實大有深意的,咱們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

秦朝末年,烽煙四起,戰亂不斷,先是陳勝吳廣起義,特別是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如晴天霹靂一般震驚了整個華夏。

接著,群雄四起,天下大亂,之前被秦國吞併的七國紛紛宣佈獨立,楚國貴族項羽和項伯找到了放牛的楚懷王,打著他的旗號起義,沛縣泗水亭長劉邦也跟著起義了。

秦國滅亡之後,楚漢戰爭爆發,四年之後,劉邦擊敗了項羽,奪取了整個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但此時天下人心不負,大家還想著回到秦國之前,七國並存的時代。

後來,劉邦借用呂后之手,一一除掉了這些手握重兵的異性藩王,並把兒子們封到了七國的地盤,這樣帝國才正常運轉起來。

之後,經歷了文景之治,漢朝經濟迅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有了經濟實力,漢武帝開始征討四方,開疆破土。漢武帝是個好大喜功的人,特別在意世人的評價,特別是歷史的評價,於是他讓司馬遷寫《史記》。

如何寫開國皇帝劉邦呢?

古代講究個“皇權天授”,皇帝是龍的兒子,真龍天子,但劉邦出身貧寒,他爹是劉太公,不是龍,於是漢武帝就讓司馬遷虛構了一個故事:

這天,劉邦媽媽在河邊休息,突然陰雲密佈,雷聲大作,劉太公擔心媳婦出事,趕忙去河邊尋找,剛到河邊,突然看到一條黑龍盤在媳婦下身。

劉太公不敢過去,遠遠地瞅著,大約十分鐘之後,龍騰空而去,媳婦居然毫髮無損,劉太公把媳婦帶回了家裡,不久之後,媳婦懷孕生下了劉邦。

漢武帝為了證明劉邦是龍子,不惜玷汙祖奶奶的名節,真的是拼了!

接著,漢武帝為了繼續證明劉邦是真命天子,開始全力吐槽劉邦了,什麼與曹寡婦勾搭生子,什麼踹兒子下馬,什麼往儒生帽裡尿尿,諸如此類,反正,品行上劉邦一無是處,渾身都是槽點。

而與劉邦相比,項羽高大英俊威猛,出身高貴,重情重義,愛情專一,有血有肉,是個高高在上的大英雄,可這又怎麼樣呢!最後還不是被小混混劉邦打敗了,此乃天意啊!

劉邦是真命天子,就算他再無恥下流,再胡作非為,但天命所歸,他還是當了皇帝,而項羽當不了。諸如,陳勝吳廣起兵最早,但沒有天命,失敗了;韓信用兵如神,但沒有天命,死於非命;張良絕世之才,但沒有天命,只能給劉邦打工。

漢武帝是想告訴天下百姓,人要信命,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劉邦得了天下是天命使然,不是他努力的結果,他是躺贏的。所以,各位父老鄉親,大家各回各家,各安其命,老老實實地替老劉家,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

因為命是爭不來的!





Hai子君


西漢史官司馬遷是我國曆史上成就最高、口碑最好的史官。《史記》是史學界公認的可信度最高的史學著作,並且《史記》既可當作史書來讀,又可當作文學佳作來讀。語言生動,繪聲繪聲、簡約明快、通俗易懂,是文學成就最高的史學鉅著。最能體現《史記》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的,主要篇章非《高祖本紀》莫屬,簡直把劉邦寫活了,劉邦起兵前,作為沛縣泗水亭長的基層小吏,娶呂氏之前,作為40多歲的光根與多名寡婦有染,沛縣縣令請客,禮金千金以下者,只能坐下位,劉邦禮貼寫上禮金萬金,實際一文不名。對官階高於劉邦的蕭何、曹參,常戲弄之,在家中且不務農事,混跡於酒肆之中,一個鄉間流氓形象躍上紙上。致於漢武帝為什麼不生氣,《史記》成書後,經過討伐匈奴大獲全勝之後,國力損耗極大,漢武帝亦對自己過度用兵有所醒悟,同時漢武帝這時已進入晚年,年青氣盛稟性已有所收斂,且司馬遷已受過“宮刑”,漢武帝不太可能因司馬遷如實寫劉邦起兵前鄉野本性予以追究。而且從《高祖本紀》整體上看,讚譽之詞寫的非常精彩,一是劉邦雄才大略,善於用人之長,善於傾聽張良、蕭何、曹參、韓信等文臣武將的建議,從善如流。劉邦自我總結:運籌維幄、決勝千里,吾不如子房,戰無不克、攻無不勝吾不如韓信,籌措糧草、不絕於道,吾不如蕭何。此足以說明劉邦雄才大略、知人善住的優勢。在兒女私情方面,劉邦更不同於常人,項羽為迫使劉邦投降,用大鍋欲烹其父劉老太爺,劉邦說,你我拜把兄弟,吾翁乃你翁,莫忘分我一杯羹。彭城之戰,劉卻戰敗,只車逃命,眼看追兵逼近,劉邦將親自子女丟下車,是車伕把孩子將孩子又抱上車子,繼繼逃命,這絕非常人所能做得到的。總之,司馬遷作為史官,據實而為,漢武帝沒理由生氣,更沒理由一怒之下殺死司馬遷。


李同民


《史記》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偉大的開創性和和卓越的藝術性,如果單純地將司馬遷筆下的劉邦視為“混混”之流,未免太過片面。事實上,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完全展現出了一位開國之君的風采。李景星在《四史評議》中,就強調“三代以下,以匹夫而有天下者,自漢高祖始,故太史公作紀多用特筆,與他本紀不同。”

司馬遷在描寫人物方面有一種特殊手法,即“互見法”。在本人的傳記中表現這個人物的主要經歷和性格特徵,以突出其主要特點。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點,則置入別人的傳記中去描述。《高祖本紀》主要寫劉邦起義、寫他的知人善任、仁愛大度,正面表現一代開國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詐、殘忍、無賴的一面,則在其他人物的傳記中表現。

如果深讀過《高祖本紀》,則會對劉邦的形象有全面的瞭解,尤其是他正面的一面。首先是關於劉邦外貌的描寫:“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劉邦初登場,就受到周圍人的稱讚:“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正是因為劉邦相貌不俗,呂公才將自己的女兒下嫁給他。而且劉邦起初只是一名小小的亭長,他的上級蕭何、曹參卻以他為首,這也側面體現了劉邦的個人魅力。

其次,司馬遷在劉邦身上加入了諸多神話色彩:“高祖醉臥,見其上常有龍”,“所居上常有云氣”,後面又描寫斬白蛇的片段。這些方面無一不暗示劉邦乃天命所歸之人。後面比較常見的是與項羽的對比,《高祖本紀》中為了突出劉邦的仁愛寬厚,特在此章中大量描寫項羽的殘暴。一邊描寫劉邦的大赦行為,一面描寫項羽的坑殺暴行。對項羽的描述文中多用“攻”“拔”“斬”“殺”等詞,這種乾脆利落的動作描寫突出了項羽的粗魯寡情,這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就強調:“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紀》第八。”從自序之中,就可以看出司馬遷的立場。司馬遷對劉邦的生平事蹟做出了詳細、客觀的敘述,也表達對劉邦的推崇。而這些是符合漢武帝的利益需求的。

基本上司馬遷對劉邦的塑造遵循了“不虛美、不隱惡”的原則,而且對項羽的描寫也做到實事求是。且看《項羽本紀》中開篇這段描寫: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競學。

小時候的項羽先學書,又學劍,後又學兵法,總是缺乏恆心,沒有毅力,什麼事情都沒能做好,這種有始無終的性格導致他在取得了重大成功的時候,依然免不了一場敗局,從開篇之中就已暗示著項羽的命運。

當然,司馬遷將項羽也給了項羽帝王般的待遇,將其列入本紀。司馬遷對項羽的感情是複雜的,既有對其英勇威猛的頌揚,也有對其殘暴的批判,寫項羽兵敗自殺,司馬遷足足用了千餘多字,表現出自己對項羽深深的惋惜。

迴歸問題的本質,就太史公司馬遷而言,他是一位十分偉大的史學家。自春秋時期,史官就堅持著“秉筆直書”的精神,司馬遷繼父親遺志,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編著史書,即便後來遭遇宮刑,仍矢志不渝。這樣一位鐵骨錚錚之人,自然不會因為媚上,而去篡改歷史。

司馬遷因為李陵求情而遭遇侮辱性的宮刑,他在李陵傳記中仍對其充滿著同情。漢武帝雄才大略,他自己雖然有任人唯親、寡恩薄情等缺點,但對於史官,尤其漢唐之時,統治者還是抱有尊敬之意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太史公司馬遷的風骨,自然不是現在的媒體工作者所能比擬的。


梅姑姑318


前言:劉邦和項羽,一個是秦朝末年崛起的平民代表,一個是六國後裔的貴族代表。可以這麼說,兩個人相互交鋒是遲早的事。

結果也正如大家所知曉的那樣,劉邦在楚漢戰爭中獲得了勝利,建立了漢朝,而項羽則是在烏江自刎,永遠留下了“霸王”之名。

按照成王敗寇的理論,劉邦應該是被後人無限稱頌,項羽則應該被無限抹黑才對。然而事實上,對項羽的歌頌者卻數不勝數,類似“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詩句都是稱讚項羽的。甚至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都表達了司馬遷對項羽的讚美之情。而司馬遷對劉邦則是類似“好酒及色”的評價。

而司馬遷身為漢武帝時期的人,難道不害怕漢武帝怪罪嗎?

司馬遷在《史記》中並沒有貶低劉邦,反而是大加讚賞的

司馬遷乃是漢武帝時期的人,也就是說他是漢朝的臣子。在古代,忠君報國的思想是十分流行的。哪怕是漢武帝對司馬遷做了很過分的事情,司馬遷也依舊要將這本史書寫完,足可以他對漢朝的忠心。

而劉邦作為大漢王朝的締造者,對這些漢朝臣子的意義則更加重大。因此,司馬遷是不會對劉邦又任何不敬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史記·高祖本紀》中,隨處都能看見司馬遷對劉邦的尊敬。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首先,在司馬遷對劉邦描述性格時提到其“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古代民以食為天,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無法養活,那是會受人恥笑的。比如說韓信,因為其不會勞作,還驕傲自大,以至於被周圍的人嘲笑,甚至遭受胯下之辱。

就算是到了現在,這種人也是為社會所不容的。結果到了司馬遷口中,劉邦遊手好閒的行為卻被美化成了意豁如也,有大度。這足可見司馬遷對劉邦的尊重。

再來看看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對其不敬的地方。

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劉邦好酒及色,確實不是什麼好詞,特別是對於當時一事無成的劉邦。然而根據下文所描述的事情,就能看出司馬遷這是對劉邦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

劉邦因為喜愛喝酒和美色,所以經常去王媼、武負那裡欠錢喝酒。誰曾想只要劉邦來喝酒,她們店裡的生意就會出奇的好,以至於她們自願放棄劉邦的欠債。

劉邦的行為明明是十分無賴的,可偏偏在司馬遷的筆下卻成為了神蹟。不得不說,司馬遷對於劉邦是十分偏愛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雖對項羽有讚揚之詞,但亦有貶低之詞,可以說十分公正

看過史記的人都知道,司馬遷在每一個本紀、世家、列傳的後面,都會在最後協商對應的評價。項羽這裡也不例外。《史記·項羽本紀》的最後,司馬遷寫道: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大概意思是說,項羽在毫無憑藉的情況下,迅速地推翻了暴秦的統治,並自稱為霸王,這是千古以來都未曾發生的事情。這一段顯然是為了讚賞項羽的功績。從這裡也能看出司馬遷對於項羽推翻秦朝統治的行為是表示讚賞的。

然而,在這之後,司馬遷馬上就起了個轉折,那就是

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大概意思是說,項羽自持武力,背離天下,施行暴政,終於導致了自己的滅亡。而司馬遷此舉顯然是對項羽的行為表達了極大的不滿。

也就是說,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是十分中肯,沒有偏頗的。

司馬遷所撰寫的史書被發現時,司馬遷已經死了,而漢武帝根本沒看見過《史記》

司馬遷有一個女兒嫁給楊敞,而楊敞是漢昭帝時期的宰相。楊敞和司馬遷女兒有一個兒子叫做楊惲。楊惲十分喜歡看司馬遷所留下的《史記》,並一直想要將其公佈開來。但是當時的大漢朝廷,一直被幾大權臣們把持著。因此,楊惲一直沒有將其獻出。

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佈焉。——《漢書·司馬遷傳》

直到後來漢宣帝即位,大漢逐漸呈現出政治清明的情形,楊惲才將這部史書公佈。而《史記》也得以重見天日。

也就是說就算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劉邦真的不敬,那也不關他什麼事了。當然,司馬遷還是十分公正的,畢竟史書就是要這樣。

結束語

司馬遷在《史記》中並不吝嗇自己對劉邦的讚美,也不過分的吹噓項羽,可謂是十分公正了。


小云軒談史


這顯然是以現代的眼光來揣度漢朝的情況。

首先,漢朝是最有“規矩”的朝代

照我們現在的理解,你寫歷史的史官,首要的服務對象難道不是最高領導—皇帝?工作的最高原則難道不是一切以最高領導的意志為轉移?漢朝時並不是這樣。在漢朝政治穩定時期,無論是帝王還是各級臣子,都一致遵循相應的規則、不會為所欲為,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關於廟號:後來有些朝代的皇帝,對自己死去的先祖巴不得儘量美化,不僅諡號要儘量選好的字眼,廟號那也一個也不拉下;而漢朝在這方面卻異常認真、從不打哈哈。兩漢時期,只有做出重大貢獻的皇帝才配得上廟號,所以西漢享受這一殊榮的只有四位:劉邦—太祖、劉恆(漢文帝)—太宗、劉徹(漢武帝)—世宗、劉詢(漢宣帝)—中宗。東漢有廟號的只有劉秀—世祖、劉莊(漢明帝)—顯宗、劉炟(漢章帝)—肅宗。其他曾經上過廟號的,則被劉秀、漢獻帝倆人先後擼掉了。

有實力的帝王,從來不要過多的詞藻修飾,比如劉邦死後的全稱:太祖高皇帝,多麼低調、卻有格調;再看看後世的,比如乾隆:清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關於馬屁精:皇帝也是人,總有些個人愛好,所以有些善於迎合之人往往能得寵;然而漢代的寵臣向來受朝野鄙夷,皇帝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將這些馬仔視為取樂的奴才,只給予金錢、極少賜予官職爵位,在需要拋棄時更是從不手軟。如漢武帝曾寵信董偃,時常讓其陪著喝酒、遊戲,但被東方朔以“敗壞王制、帶壞皇帝”為名怒噴之後,漢武帝默默認錯,“董君之寵日衰”。

其次,司馬遷對劉邦及項羽的記錄比較客觀

《史記》中確實記載劉邦“好酒及色”,但也說他“隆準而龍顏,美鬚髯......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對於劉邦的成功,也從來不吝肯定之語,比如贊其“嘯命豪傑,奮發材雄...威加四海,還歌大風”等;

而對於項羽,司馬遷確實承認他“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為千百年少有的英雄人物;但也毫不掩飾他肆意屠殺無辜、背信棄義、妄自尊大等黑料:“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違約王漢,背關懷楚”等。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司馬遷如實記載劉邦好酒好色,就認為是在黑他。況且對封建時代的英雄人物來說,喝酒愛美女,並不是什麼大缺點,反之背信棄義才是要命的汙點,從這個角度來說,莫非他在黑項羽?

其三,相對客觀的《史記》,體現了漢武帝時期的時代觀

《史記》記載了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一直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每篇的末尾都會加上司馬遷的評論,有褒有貶;對於西漢政權建立,書中花了大量篇幅描繪當時群雄並起、最終劉邦出身布衣卻奪天下的過程,雖然帶有個人觀點,但從當時統治者及士大夫階層對此書的反映來看,應該基本客觀。

對於自家祖宗的出身,漢代的帝王們從不諱言;而漢武帝所在的西漢前半期,由於離楚漢相爭並不遙遠,更加不會給自己亂貼金。這份自信,其實源於當時的特殊時代變遷大背景。秦滅六國,本質是對貴族政治的終結;秦末起義,更多的是六國貴族的復辟。而劉邦出身秦朝基層公務員,最終卻能戰勝楚國貴族項羽、建立大漢;朝廷的勳貴,大部分也跟劉邦一樣的出身。這一勝利,漢朝統治階層及文人認為是“上應天道、下順人心”,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因此,對於項羽出身貴族所具有的一些英雄氣魄,西漢朝野並不迴避;對於當權階層原本的出身,沒必要、也無法尋根問祖拉貴親。

對於形成漢民族的兩漢王朝,我們應心懷感激;而對歷史上最有節操、最有骨氣的一波人—史官,我們更要致以最高的敬意。正是他們的捨身記載,讓我們能詳盡領略祖先幾千年的生存與奮鬥歷程,見證中華文明的艱難而偉大的延續。


正史漫談


導語:

《史記》在漢武帝時期是禁書,和清朝時期的《紅樓夢》一樣,都曾經被封禁了一段時間。為此司馬遷防止該書被禁,所以他寫完這本書以後,將《史記》給藏了起來。

具體藏在什麼地方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不過應該是在司馬遷女兒那裡。漢武帝時期,《史記》壓根就沒有問世,在司馬遷死後,一直到漢宣帝時期,《史記》才被公之於眾,所以漢武帝根本就沒有機會銷燬這本書。

01《史記》能夠問世,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功不可沒。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曾經說過,因為這本書裡寫了不少批判當時社會情況的事情,而且寫實的情況居多,肯定不會那麼順利被髮表。情況嚴重的話,甚至會被銷燬。

為此司馬遷認為,這本書應該藏在深山之中,等到合適的機會再發表出來,留給後世。可是誰又能在深山讓大家看到這本書呢?而司馬遷的女兒家中恰好有一份《史記》,所以我認為司馬遷在寫完這本書以後,將這本書傳給了自己的女兒代為保管。

忠弟惲,字子幼,以忠任為郎,補常侍騎,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以材能稱。好交英俊諸儒,名顯朝廷,擢為左曹。霍氏謀反,惲先聞知,因侍中金安上以聞,召見言狀。霍氏伏誅,惲等五人皆封,惲為平通侯,遷中郎將。---《史記》

可憐的司馬遷一命嗚呼後,他的女兒成為了《史記》的唯一傳承人。不過他的女兒比較幸運,嫁給了楊敞,而楊敞在漢朝做到了丞相的高位。

《史記》能夠被保存下來,楊敞的功勞是不小的。楊敞和司馬遷的女兒生了倆兒子,其中有一個叫楊惲。

  1. 楊惲從小就喜歡讀《史記》,而且常常讀得落淚。當時也看不到什麼狗血虐心的劇,楊惲被《史記》感動是很正常的。
  2. 可是楊惲被感動了還不夠,他認為其他人也應該被《史記》所感動。
    所以楊惲就上書漢宣帝,當時已經是漢武帝的重孫劉詢做皇帝了。
  3. 楊惲希望漢宣帝批准將《史記》公開發表。在漢宣帝的推動下,這本書才公之於眾。所以如果說真正對《史記》的發表有重大貢獻的君主,應該就是漢宣帝。

漢宣帝自幼生長在牢中,後來又做了一段時間平民,他對老百姓是更加親切的。相反,對漢武帝比較陌生,他的爺爺劉據、父親劉進全都是被漢武帝間接殺害的,所以劉詢對漢武帝的感情相當複雜。

《史記》的問世,包含著劉詢對公道人心的一種態度。他似乎覺得真實的東西不應該遮遮掩掩,《史記》就是最好的見證,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種選擇。

02漢宣帝未必會因為劉邦被寫成流氓而感到憤怒。

在《史記》當中,劉邦的形象是相當滑稽的,簡直就是一個市井流氓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成功,似乎是在為流氓們證明,他們才是這個世界上的最強王者。

要知道,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劉詢也是他的子孫後代之一。為什麼劉詢就會默許劉邦的這種形象問世呢?我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

  1. 首先,劉詢認為《史記》中的記載,是比較真實可信的。司馬遷在撰寫《史記》的時候,參考了大量的資料和民間傳說,所以相對來說比較可靠。
  2. 其次,劉詢覺得司馬遷為了《史記》付出了太多。司馬遷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他為了公道甚至不惜被處以死刑,為了《史記》忍受了宮刑這樣的奇恥大辱,應該值得後世銘記。
  3. 再者,當時沒有哪一部歷史著作能夠跟《史記》相抗衡。
    這本書是二十四史之首,被後世譽為無韻之離騷,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同樣高,實在是不可多得,漢宣帝捨不得封禁。

作為一名英明的漢朝皇帝,漢宣帝有理由將這麼好的書保存下來,流傳後世。恰逢楊惲大力推廣這本書,漢宣帝自然是要賣他一個面子的。

當時楊家已經兩代公卿,世代侯爵,在朝中雖然沒有一手遮天,卻也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楊惲更是被漢宣帝各種提拔,顯然是比較受重視的。

至後元二年,武帝疾,往來長楊、五柞宮,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上遣使者分條中都官獄系者,輕、重皆殺之。內謁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獄,吉拒閉,使者不得入,曾孫賴吉得全。因遭大赦,吉乃載曾孫送祖母史良娣家。---《漢書》

一本書的問世並不能掀起什麼滔天巨浪,漢宣帝當時也想要在霍光去世以後,儘快穩定朝政,手握大權,自然要拉攏這些世家貴族。

03司馬遷偏向項羽,貶低劉邦,也是情有可原的。

項羽在《史記》中的形象非常光輝鮮亮,以至於後世若干文人都要以項羽作為自己的榜樣。相反的是,劉邦在《史記》當中的形象,卻如此的不堪。

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漢書》

如此大的反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大致的實情,應該正如司馬遷所描寫的那樣,實情的真相併不會有太大出入。只不過司馬遷也是人,他在寫書的時候,應該是加入了不少個人的情感在裡面。

  • 當時司馬遷為李廣的孫子李陵求情,因為李陵在打了敗仗以後投降了匈奴,司馬遷認為這是假投降,希望漢武帝給他一個機會。
  • 結果漢武帝不僅沒有聽從司馬遷的建議,反而將李陵全家誅殺,司馬遷也被打入牢中,等待死刑的裁決。
  • 在漢朝有一個規定,如果被判了死刑不想死的話,就讓家裡給點錢,改成宮刑。按照司馬遷的性格,宮刑是不可能的。

結果司馬遷偏偏接受了宮刑,為什麼?就是為了這本《史記》。他這輩子就希望完成父親司馬談的遺志,將這本《史記》給編寫完成。

這不是司馬遷一個人的事情,而是父子兩個人一生的努力結晶。司馬遷不能自私地一死了之,畢竟父親為之奮鬥了一生。

所以司馬遷對漢武帝是有怨恨的,在寫書的時候,不自然地當然會添油加醋一些。所以與史學嚴謹性相比,《史記》的文學性更強。

從法律角度來說,司馬遷跟漢武帝有私仇,他的證據不足以被採信。

總結:漢武帝未必那麼小氣,《史記》說不定會在他手裡流傳後世。

漢武帝是千古一帝,是封建時代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他有著雄才大略,有著寬廣的胸襟。當然也會犯下不少的錯誤。

漢武帝是一個知錯就認錯的皇帝,在我們看來,他如果得知《史記》的存在,或許會幡然醒悟。他也是一個愛才之人,有如此傳奇的著作問世,他又憑什麼會毀掉呢?

漢朝是一個比較嚴謹的朝代,而漢武帝是一個懂得認錯的皇帝,輪臺罪己詔就是最好的見證,所以我認為生氣歸生氣,漢武帝如果知道這本書的存在,應該也會將《史記》保留下來。


江湖小曉生


司馬遷筆下的劉邦,好逸惡勞,好酒無度,好色成性,堪稱古代版的老流氓,他乾的那些齷齪事,簡直了!現在咱們來列舉一下吧!

一是,吃狗肉不給錢。沛縣有個有名的小吃叫樊噲狗肉,是樊噲使用了獨家秘方製作的,香氣撲鼻,入口即化。每次,劉邦都去樊噲家吃狗肉,但劉邦身無分文,每次都是賒賬,樊噲見到劉邦就躲,但躲又躲不掉,惹又惹不起,因為劉邦是個泗水亭亭長,好歹是個官。

二是,與寡婦生孩子。劉邦這樣的破落戶,是討不到老婆的,沒有哪個女人肯嫁給一個沒錢沒房一身缺點的男人的,所以劉邦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是沒有討到老婆。

後來,鄰村有個美豔的曹寡婦,很是寂寞,劉邦隔三差五地去幫曹寡婦挑個水,砍個柴,做個飯啥的,非常勤快,曹寡婦覺得劉邦不錯,便委身於他,一年之後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取名劉肥。

三是,踹孩子下馬。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大軍,擊敗了劉邦五十萬大軍,劉邦玩命地往西逃竄,眼看楚軍將至,劉邦嫌馬車跑的太慢,就把兒女踹下了馬車。

車伕夏侯嬰不忍心,就把孩子拽了上來,結果劉邦又把孩子踹了下去,夏侯嬰又把他們救了上來,一而再,再而三,關鍵時刻,寧願保自己的命,也不顧孩子的命,這樣不負責任的男人,他的後代又出現一個,劉備。

四是,隔空喊話。彭城之戰後,劉太公和呂雉成了俘虜,劉邦和項羽隔著鴻溝對峙,項羽架起了一隻大鍋,下面燒起了柴火,不一會兒,水咕嚕嚕地開了。項羽命人把劉太公帶了過來,對著劉邦大喊:“劉三,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

劉邦哈哈一笑:“大哥,咱們是結拜兄弟,這不是我爹,是咱爹,你煮吧,記得給我留點湯水!”項羽氣急敗壞,但他顧及名聲,只得放了劉太公和呂雉。

五是,不尊重知識分子。劉邦看不上寒酸的儒生,所以經常戲弄他們,最出格的一次,他看到一個儒生戴著一頂奇怪的帽子,劉邦就把帽子拿了下來,往裡面撒尿,完了之後,才把帽子還給他,此後,儒生見劉邦就提前把帽子藏了起來。

劉邦

漢武帝怎麼看

司馬遷是漢朝的史官,史官的職責是如實地記錄歷史,司馬遷如此廢寢忘食、孜孜不倦地還原歷史,把劉邦塑造成了自私自利、一無是處的小混混,漢武帝難道不知情嗎?

怎麼可能!帝王最在意的是後世的評價,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可以把黑的寫成白的,把白的寫成黑的,是黑是白全靠史官一隻筆,漢武帝豈能不知這個道理。

1、或許有人說,漢武帝成天忙於四處征戰,無暇拜讀《史記》。

不是的。漢武帝精力充沛,他是個工作狂,漢武帝繼位初期,面向天下廣招賢才。東方朔寫了三十萬字的自薦信,胡言亂語,亂吹一氣。漢武帝愣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整整花了一個月時間。所以漢武帝斷然沒有理由不看《史記》的,他就算不看漢朝以前的歷史,但漢朝歷史總該看看吧!

2、或許有人說,漢武帝求真務實,倡導言論自由,不搞虛頭巴腦的一套。

不是的!當年司馬遷只是替李廣的孫子李凌求個情,說了一句公道話,就惹得漢武帝雷霆震怒,並將司馬遷處以宮刑。在西漢,宮刑是比死刑更為殘忍的刑罰,一般人寧肯死也不願遭此奇恥大辱,然而,司馬遷卻選擇了宮刑,他如此選擇不是為了苟且偷生,而是為了寫《史記》。

3、還有人會問,劉邦真的幹了這麼多齷齪事嗎?

應該是的!劉邦好逸惡勞,流氓習氣重,這些都是有可能的,與曹寡婦生了兒子劉肥,踹孩子下車,往儒生帽子裡面尿尿應該都是真的,但把開國皇帝寫的如此齷齪的,恐怕只有司馬遷一個了!

除了劉邦,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等等,哪一個不是堂堂正正的君子啊,只有劉邦是個吊兒郎當小混混。

4、或許有人問,司馬遷都受到了宮刑之辱了,為何還敢把劉邦寫成小混混?不怕殺頭嗎?

看了以上幾點,大家應該明白了,司馬遷就算再借給他十個膽子,他也不敢隨意發揮的,他之所以這麼寫,都是漢武帝默許的,或者說,是漢武帝定下了調子,讓司馬遷這麼寫的。

司馬遷當然也想盡量還原真實歷史,但他必須在漢武帝制定條條框框下寫,他只能在儘量不違反“原則”之下,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哪怕他有一點點出格,輕則重新寫,重則直接燒燬,讓他的心血付之一炬。

漢武帝為何這麼幹

漢武帝讓司馬遷把劉邦寫成了一個渾身缺點,四十還娶不到老婆的老男人,其實大有深意的,咱們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

秦朝末年,烽煙四起,戰亂不斷,先是陳勝吳廣起義,特別是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如晴天霹靂一般震驚了整個華夏。

接著,群雄四起,天下大亂,之前被秦國吞併的七國紛紛宣佈獨立,楚國貴族項羽和項伯找到了放牛的楚懷王,打著他的旗號起義,沛縣泗水亭長劉邦也跟著起義了。

秦國滅亡之後,楚漢戰爭爆發,四年之後,劉邦擊敗了項羽,奪取了整個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但此時天下人心不負,大家還想著回到秦國之前,七國並存的時代。

後來,劉邦借用呂后之手,一一除掉了這些手握重兵的異性藩王,並把兒子們封到了七國的地盤,這樣帝國才正常運轉起來。

之後,經歷了文景之治,漢朝經濟迅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有了經濟實力,漢武帝開始征討四方,開疆破土。漢武帝是個好大喜功的人,特別在意世人的評價,特別是歷史的評價,於是他讓司馬遷寫《史記》。

如何寫開國皇帝劉邦呢?

古代講究個“皇權天授”,皇帝是龍的兒子,真龍天子,但劉邦出身貧寒,他爹是劉太公,不是龍,於是漢武帝就讓司馬遷虛構了一個故事:

這天,劉邦媽媽在河邊休息,突然陰雲密佈,雷聲大作,劉太公擔心媳婦出事,趕忙去河邊尋找,剛到河邊,突然看到一條黑龍盤在媳婦下身。

劉太公不敢過去,遠遠地瞅著,大約十分鐘之後,龍騰空而去,媳婦居然毫髮無損,劉太公把媳婦帶回了家裡,不久之後,媳婦懷孕生下了劉邦。

漢武帝為了證明劉邦是龍子,不惜玷汙祖奶奶的名節,真的是拼了!

接著,漢武帝為了繼續證明劉邦是真命天子,開始全力吐槽劉邦了,什麼與曹寡婦勾搭生子,什麼踹兒子下馬,什麼往儒生帽裡尿尿,諸如此類,反正,品行上劉邦一無是處,渾身都是槽點。

而與劉邦相比,項羽高大英俊威猛,出身高貴,重情重義,愛情專一,有血有肉,是個高高在上的大英雄,可這又怎麼樣呢!最後還不是被小混混劉邦打敗了,此乃天意啊!

劉邦是真命天子,就算他再無恥下流,再胡作非為,但天命所歸,他還是當了皇帝,而項羽當不了。諸如,陳勝吳廣起兵最早,但沒有天命,失敗了;韓信用兵如神,但沒有天命,死於非命;張良絕世之才,但沒有天命,只能給劉邦打工。

漢武帝是想告訴天下百姓,人要信命,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劉邦得了天下是天命使然,不是他努力的結果,他是躺贏的。所以,各位父老鄉親,大家各回各家,各安其命,老老實實地替老劉家,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

因為命是爭不來的!





徐銀章


漢武帝文治武功雙全,是一代明君。在封建社會的帝王中,是唯一最具實事求是的樸素唯物主義精神的。劉邦的人品,不是司馬遷寫成那麼糟,實際有過之而無不及!司馬遷在《史記》編寫劉邦的那部分內容時,能不照顧一點劉徹的顏靣嗎?他的著作《史記》能否完成和保留取決於對漢武祖先的褒貶比分,更在於劉徹總審編和出版人的愉悅心境。古人講,歷史事實還是後人筆下靠譜,當代忌諱太多,可信度不大。古今中外大凡都是。劉徹能容忍司馬遷在巜史記》中寫入少許其祖宗及他的不垢史實,並允許出版。所以說,明君雄才大略的劉徹同志,是一個武能擴疆安邦、文能治理天下的偉大帝王,也是一個超然的樸素歷史唯物主義者!

項羽夲身就是一個狹隘的舊諸侯國集團利益維護者。他的目光短淺,在政治上只求得反秦復楚。但是,在人品上,算得上是上乘人物。他率領楚地八千子弟為主的起義兵,消滅了秦軍八十萬主力,一舉推翻了秦王朝。而劉亭長同志在項羽大戰章晗等秦軍主力時,領著他的那點經不起打的人馬,繞道趁虛進關中入咸陽宮城,撈錢奪糧藏寶後,假惺惺的封了皇城庫府,去霸上鴻門見項羽說:"咸陽秦宮庫府己封存照舊,等著大王您驗收吶!"。多麼無恥狡詐!

所以說,項羽在人格上是一個英雄好漢大丈夫,說到做到!司馬遷對項羽的記載也不敢太過褒揚、也不敢記得太多太全。因為,他一要考慮遵旨編義,二要考慮自己性命,也就是說能不能編寫成巻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