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被这宛如甜蜜毒药般的幻像所杀,那么死也甘心了

他用尽全身力气抱紧自己内心狂恋之人,他们彼此的身体融为一体,两人全身包裹着金色薄膜。身体之下延伸出无数的藤蔓,似乎表达着他们至死也要在一起的执念,即使死也甘心。

若被这宛如甜蜜毒药般的幻像所杀,那么死也甘心了

《吻》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907

这种炙热似火的画面我想大家已经联想到,那正是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代表作《吻》。克里姆特对情与欲的了如指掌真正配得上他“红尘浪子”的称号。他在《吻》中通过洗练简约的都会风格将绘画艺术本身所具备的肉欲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若被这宛如甜蜜毒药般的幻像所杀,那么死也甘心了

《吻》局部

克里姆特在画中用各种图形元素构成了各种各样的性暗示。男人身上的黑色长方形,女人衣服上的圆形花纹,展现着各自的性别差异。包裹两人的金色薄膜,有艺术评论家指出其形状类似男性生殖特征。如果以上说法成立,那么薄膜下延伸出数条蔓草莫非是?(大家可以自己想像)

若被这宛如甜蜜毒药般的幻像所杀,那么死也甘心了

蔓草代表什么?

事实上,在现代商品中,这种暗示泛滥成灾,比如口红,鼠标等等,都早已被证明其中包含的性元素对人们有着强烈的视觉吸引力。这种方式并不是现代设计中刚出现的,几百年前的绘画大师们早已深谙此道。

若被这宛如甜蜜毒药般的幻像所杀,那么死也甘心了

不过《吻》能够流传至今并广受欢迎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表达了一种炙热的爱恋。一种即使失去生命也都要炙热爱下去的执念,我们在现实中也许从未经历过如此激烈的爱情,即便遇到过也没有去死的勇气,然而我们也许在心底深处对这种“死也甘心”的爱情藏着一份憧憬,因而在《吻》中我们可以触摸到甜蜜的痛楚。

若被这宛如甜蜜毒药般的幻像所杀,那么死也甘心了

卡拉瓦乔《圣马太殉教》,1600

接下来,让我们离开维也纳,来到《吻》诞生的3个世纪前的意大利。在那里有位艺术界的大人物在红衣主教的委托下创作了一幅传世之作《圣马太殉教》,他的作者正是艺术界最臭名昭著(因为杀人而逃跑)但又才华横溢的大怪咖卡拉瓦乔。

若被这宛如甜蜜毒药般的幻像所杀,那么死也甘心了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卡拉瓦乔 1571-1610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马太在教堂主持洗礼时被国外派来的刺客所暗杀时的场面。其精妙绝伦的光影效果及人物群像展现出来的戏剧化动作与场景成为了后世的典范,更影响了诸如伦勃朗、维米尔等荷兰绘画大师。

若被这宛如甜蜜毒药般的幻像所杀,那么死也甘心了

半裸青年刺杀马太的瞬间

那么从这幅具有如此戏剧性的画中我们不难发现光线聚焦在一名腰间缠布的半裸青年身上。他左手执剑,并似乎在高喊着什么,左手则一把抓住倒在地上马太的手腕,周围是一些惊慌失措的人们。

若被这宛如甜蜜毒药般的幻像所杀,那么死也甘心了

马太双手打开,眼睛直视着刺客

看到这里我们毫无疑问的认为那名半裸青年就是刺客,无论是动作还是表情显而易见符合一名刺客的标准。但是奇怪的是,刺客在刺杀的时候,整个画面中的人物只有马太没有恐惧的表情,他的双臂朝两侧伸展,与身体形成了十字形,并目不转睛的从正面凝视着青年的脸。

若被这宛如甜蜜毒药般的幻像所杀,那么死也甘心了

左边转身离开的人疑似为真正的刺客

有人因此根据这一细节认为那名半裸青年并不是真正的刺客,真正的刺客应该是后景左侧那四个匆匆离去的人,他们已经刺中马太的要害准备直接离开教堂。而半裸青年是受洗者中的一员(接受洗礼时需要半裸身体),他从暗杀者中夺过凶器准备扶马太起来。

若被这宛如甜蜜毒药般的幻像所杀,那么死也甘心了

半裸青年狰狞的表情

如果是这么解释的话,貌似能解释马太丝毫没有恐惧的神情与动作了。但是问题依然存在。首先,如果只是帮忙,青年没有必要这么用力粗暴的擒住对方的手腕,而且满脸戾气。虽然可以解释为对刺客的仇恨,但是无法解释为什么不拿着剑去找还未走远的刺客报仇。如果青年不是刺客,那为什么周围的群众却一直保持惊恐状态?所以这种说法貌似很难站住脚跟。

若被这宛如甜蜜毒药般的幻像所杀,那么死也甘心了

惊慌失措的受洗礼者

话说回来,此刻瘫坐在地上的马太是否已经预感到自己即将死亡,与耶稣一样即将殉道。作为虔诚的门徒,他意识到神圣即将来临,所以打开双臂也许正是欣然接受死亡,也许在他脑中浮现出了“死也甘心”这句话,因此内心平静超然,毫无恐惧。

法国艺术评论家多米尼克·费尔南德斯在他的第一人称小说《在天使手中》对这幅画这样描述:“一切光线都聚集在青年的身体上,年轻的肉体散发出夺目的光泽。我也与马太一样瞪大了眼睛,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青年身上。门徒被这位死刑执行人的年轻以及他身上惊心动魄的美所折服,不禁陷入了沉思。他一心只想死在这宛如甜蜜毒药般的幻想中,而要打消这个念头真的需要超人的毅力。”原来画中的青年不是为了参加什么洗礼而半裸,画家纯粹是为了向观众展现那种“惊心动魄的美”。另外,我们终于明白马太真正的心理活动——若是被“这宛如甜蜜毒药般的幻像”所杀,那么死也甘心了。

我们能很容易理解《吻》那种异性之间至死也甘心的炙热爱恋,但卡拉瓦乔笔下的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对美无论男女的欲念冲动却很难让人看透,或许这正是卡拉瓦乔作品的魅力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