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视角看紫砂,它为何能走红500年?

文创,是当下的一个市场热点。

自“故宫”文创走红以来,各地的文创商品如雨后春笋,各种“创意集市”、“手工达人”层出不穷,精彩者不乏其例。

“文创”视角看紫砂,它为何能走红500年?

故宫文创商品

到日本或台湾旅游的朋友会发现:当地的文创商品十分丰富。有些物件让人爱不释手,虽然价格“小贵”,还是忍不住一次次“剁手”。这便是文创的魅力。

反观普通商品,供给充裕乃至过剩,更新迭代越来越快。你若缺乏亮点,就会陷入价格战;你若踏空节奏,难免迅速“失宠”。许多大名牌的落寞,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

时至今日,媒体、渠道、消费场景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想“红”很不容易,想要持续“走红”更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创商品掀起了一波热潮。

<strong>什么样的文创商品会“红”?

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答案。有一个跨时代的成功案列,或许能给我们提供启示,这便是紫砂壶。

它是典型的“文创商品”,已经走红了500年,至今魅力依然。

“文创”视角看紫砂,它为何能走红500年?

茶具“大明星”,并非天生高贵。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博大精深,茶具类型极其丰富。唐宋元明清,金银、玉石、钧瓷、汝瓷、青花、斗彩,都曾用于制作茶具,个个出身不凡。

如果评选“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茶壶”,你会选谁呢?我相信:假如紫砂壶排名第二,没有那种茶壶敢称第一。

<strong>看似质朴的紫砂壶,何以能成为茶具中的“明星”呢?

有人说,是因为紫砂泥料稀缺而珍贵。我认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小半。

相比于普通陶土,紫砂泥料确实稀有,只产于江苏宜兴丁蜀镇。但另外一方面,紫砂泥料在明清时代并不稀缺,当地人用来制作花盆、米罐也是常有的事。

“文创”视角看紫砂,它为何能走红500年?

即便是现在,紫砂矿受到了限采保护,泥料成本也只占较小比例。一把几千元的紫砂壶,泥料成本一般不会超过其售价的十分之一。

由此看来,紫砂壶的身价,主要不在原料,而在于工艺造型之美。美的根源,便是文化创意。

紫砂壶之变:从日常用具到大雅之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一把供春款“树瘿壶”,被称为紫砂壶行业的开山之作。壶的作者供春,也被认为是紫砂壶的鼻祖。

“文创”视角看紫砂,它为何能走红500年?

▲供春款 树瘿壶

传说供春是明代中期人,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供春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间隙,喜欢看寺中和尚用紫砂捏制陶器。他学得手艺后,用紫砂做成了“栗色暗暗如古金铁”的供春壶,因质坚形美而名扬四方。

此说法流传很广,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紫砂壶的创制者并非供春,而是吴颐山。吴是当地名人,与众多文人雅士有交往。文人会友之时,少不了品茶赏壶,以“供春”为名的紫砂壶便流行开来。

<strong>供春壶是开端,时大彬则创造了紫砂壶的第一座高峰。

时大彬是明朝后期人,出生于制壶世家。正是在他手中,紫砂壶的泥料调配、成型技法、器形设计,实现了一次全面创新。

“文创”视角看紫砂,它为何能走红500年?

▲时大彬 天香阁提梁壶

时大彬的另一个决定,深刻影响了紫砂壶发展。

他听从文人朋友的建议,放弃制作大壶,全心致力于文化人喜欢的小壶。大彬制壶追求完美,若烧出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当即毁掉,即使打碎十之八九,他也在所不惜。因而获得了很高的美誉度。

时大彬喜欢与文人名士交游,耳濡目染间得益良多。他制的壶“砂粗、质古、肌理匀”,颇具文玩雅趣;因此深受文人追捧,并流行于富贵阶层。至乾隆年间,大彬壶已是公认的稀世珍品了。

<strong>时大彬之后,对紫砂壶贡献最大的当属清朝中期的陈曼生。

陈曼生本是科举出身,工诗文,善书画,精通篆刻,是“西泠八家”之一。他虽然官居溧阳县令,却一心痴迷于紫砂壶。算是一位误入官场的艺术家。

陈曼生亲自设计图样,与制壶匠人杨彭年合作,创制了众多经典壶型。其中有秦权、汉瓦、钟鼎等古物意向,也有石瓢、井栏、葫芦等生活元素;并以点睛的诗文镌刻于壶身。被赞为“曼生十八式”。

“文创”视角看紫砂,它为何能走红500年?

曼生十八式

<strong>曼生壶是紫砂艺术的又一次飞跃,真正实现了实用功能、文化内涵与造型艺术的完美结合。

陈曼生之后,紫砂技艺师徒传承,又出现过多位制壶名家,如邵大亨、陈松亭、范大生、程寿珍等人。

当代大师也有很多创新,如顾景舟的“上新桥壶”、蒋蓉的“牡丹彩蝶壶”、汪寅仙的“曲壶”、都是别开生面的经典之作。

“文创”视角看紫砂,它为何能走红500年?

▲汪寅仙 “曲壶”

<strong>我们也能发现,很多其它材质的茶壶,或多或少都借鉴了紫砂壶的经典造型。这说明紫砂艺术具有广泛的共识性与包容性。

高居庙堂者,退隐山林者,富家公子,或是寒门书生,都可与一把紫砂壶相伴为友。

紫砂壶的文化气质就是如此:可居陋室,也可登大雅之堂,光华内敛,从容自得,宠辱不惊。

培育文创“长青树”,紫砂壶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有人认为,紫砂壶材料特殊,其它文创商品想学也学不来。这个观念需要纠正。

文创商品的成功,难道只依赖天然资源?如果靠卖原料赚钱,“文创”的意义又何在呢?

日本人早年就特别艳羡紫砂,曾煞费心机寻找同种矿料,但没有找到。这并没影响日本艺人的创作。反观日本的创意陶瓷,贵过紫砂壶的不在少数。

“文创”视角看紫砂,它为何能走红500年?

▲日本陶瓷作家 田中辽马 作品

“拿泥料做文章,拿制壶人的职称当噱头”,正是紫砂壶行业令人担忧的现象。

有人认为,紫砂壶属于艺术收藏品。这也是一种误解。

的确有一些名家精品紫砂壶,在拍卖市场屡创高价,被收藏者视若珍宝。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市场上绝大多数的紫砂壶,本质就是商品,切莫当艺术品忽悠自己。

<strong>这么讲并无贬低之意,因为文创商品与艺术品遵循不同的规律。

商品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交易获利为目的、以批量生产为特征。艺术品恰恰相反。它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化创作,强调非功利性动机,强调作品的稀缺性(或唯一性)。

如果一位“艺术家”热衷于作品售价,追求量产,逢迎客户以求利;那他绝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反之,如果一位文创商品的开发者,以艺术家自居,强调个性化创作,他难免会陷入曲高和寡的囧境。

紫砂壶自诞生那天起,就是一种谋生的商品。时大彬转做文人壶,也是为寻求新的市场机会,并非艺术家的冲动。历史上的制壶名家,大多是匠人出身,他们并没有“艺术家”的头衔。

<strong>紫砂壶土生土长,也没有“皇家御窑”的光环,却能走红五百年,有一条历史经验非常重要:就是文人与匠人的互动。互动既是市场对接,也是创新创意之源泉。

从文创的视角看历史,你会发现:宋明两朝涌现过很多优秀的“文创商品”,宋代有汝窑瓷器、建盏,明代有硬木家具、宣德炉、紫砂壶。它们的兴盛,都有文人的广泛参与。

“文创”视角看紫砂,它为何能走红500年?

宋人喜欢斗茶,文人士大夫乐此不疲,所以建盏的工艺达到了很高境界。明代文人以闻香、品茶为休闲乐事,间接推动了香炉与紫砂壶的空前发展。

<strong>事物总是应运而生,时代背景是最基础的因素。文创商品要成功,必须要顺应市场风向,而市场风向,正是来自于特定时代的审美取向。

因为男人的变态审美,才有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才会有小巧玲珑的绣花鞋。这当然是一个负面例子。正面的例子也有不少,譬如明式家具与紫砂壶。

早在一百年前,教育家蔡元培就大力提倡“美育”,亲自在北京大学开设美育课程,甚至提到了“美育救国”的高度。蔡先生曾言:“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¹。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创商品就是消费者的“审美对象”,也是“陶养的工具”。高水平的文创,必将有益于大众审美水平的提升。这也是“消费升级”的应有之义。

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也传承了很多杰出的“文创”遗产。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再创经典,

培育出新时代文创商品的“长青树”。


注1:引自蔡元培/文《美育与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