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们农村老家泥鳅叫什么?

唐家二少爷


我老家安徽的,我们那就叫泥鳅名字一样唯独小时候和现在不同的是,田野里池塘里很难随意见到泥鳅了,小时候我家门口有个池塘,村里人会把刨了皮的树木泡在池塘里,我们偶尔会结伴去池塘里手翻泥鳅,拿着罐头瓶,池塘里面水不多,池塘里泥有点黑,泥也不太深,但泥鳅不少,手一翻泥,有冒泡的地方就有泥鳅,还有就是田野里干农活,用锹起稻田里沟沟,也是满满的收获,如今农村里农药打的太多,泥鳅快绝种了,做为八零年代的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


程译诺的日常生活艾灸


我是乡村情怀,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在我的老家叫泥拉狗。

我的家乡是临沂南部,人称粘泥湖。因种水稻,所以沟沟渠渠比较多。前些年,我们都是用的沂水和蒙阴水库里的水。每到春天,到了春稻泡田和小麦浇返青水的时侯,上游就放水了,那个时候的水没有汚染,水非常的清,各种鱼类也非常的多。

到了夏季开始,直至秋后沟渠没水时,这期间,有很多人用地笼去抓黄鳝和泥瞅,因为这两种鱼类有共同的生活习性,晚上到夜间行食,所以就一起抓到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要挖好蚯蚓用细铁丝穿起来,鸡肠子也可以,方法是一样的,穿好之后固定在地笼里。黄鳝和泥鳅就自动钻入地笼里去了。

选好适合下地笼的沟渠,水不要太深,因水渠小,水浅,经过阳光照射,水的温度非常适合黄鳝和泥鳅的生长和适合下地笼。一般都是头天晚上放进去,到了第二天早晨去把它取回来就可以了。

泥鳅和黄鳝都是营养价值非常高的鱼类。黄鳝有调节血糖,补虚益气,补脑益智的功效。

泥鳅有抗癌防癌的功效,是病人康复有效的食用补品。它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水中人参之称。病人出院时,大夫会告诉他(她),回家买点泥鳅,烧汤喝补补身体。

下面我来介绍我的吃法和操作方法:由于泥鳅身体很滑,无法象其它鱼类那样破肚,别人用的是开水烫。我用食醋,就是把泥鳅放入盆内,上面准备好锅盖,把醋倒进盆子里,量根据泥鳅多少,只要每条泥鳅身上能沾到醋就可以了。倒完醋立即盖上盖,几分钟就可以了,这样的泥鳅身上就不粘了。用剪子剪去头和尾,破肚清肠,洗净,每条泥鳅根据大小,剪成2一3段就可以了。炒时根据自己喜好口味,放入材。我是放的大蒜,生姜,酱油,醋,料酒,盐,葱花青椒+红椒。炒好后味道极鲜。另外也可以先过油,用鸡蛋烧汤,总的吃法很多,根据个人口感去做就可以。

我是乡村情怀,以上是我对你提的问题答复,回答完毕。





乡村情怀237524873


我的家乡在湖南,在我的家乡管泥鳅鱼叫鳅鱼。

泥鳅鱼被称为“水中之参”,营养价值非常高,还可以做中药,听农村的老辈人说有小孩出虚汗,多喝泥鳅汤就好了,如果家中小孩有出虚汗的,可以试一下这种方法,有益无害。

我们农村有种电瓶,小时候经常会跟着我爸出去打泥鳅鱼吃,以前泥鳅鱼挺多的,一般都是自己家里吃,现在越来越少了,价格也贵的很。

以前夏天割了禾以后,村里的小孩会组伴,去挖泥鳅鱼,一般看到有那种圆圆的洞的,一般都有泥鳅鱼,鱼越大,洞就越深,现在回想起来也是童年最快乐的时光。

泥鳅鱼不管炖汤吃,还是炒到吃都非常的美味,在农村经常吃的一道菜,现在城市很难买到野生的泥鳅鱼了,一般都是养殖的。

在你们家乡管泥鳅鱼叫什么,欢迎留言分享。

我是生活领域创作者,原创不易,喜欢的可以点个关注。





媛媛去哪儿


我们四川也叫泥鳅。说起泥鳅就会想起小时候,每到夏天下暴雨的时候,稻田里就会翻水,每个稻田都有一个放水的缺口,我们就会拿一个竹篮去放在缺口下面,泥鳅就会顺着稻田里的水漫过缺口掉进竹篮里面,每一次下暴雨都能接好几斤泥鳅。拿回来抓一把自家泡的泡菜,不需要其它多的配料,就可以弄一大份,味道相当鲜美!想起来都还流口水。现在不行了,稻田里泥鳅少的可怜,那时的生态环境比现在好很多,随便哪一块田里都有泥鳅,收完稻谷后稻田里的水被太阳晒干了,只剩低洼处的一小团稀泥,随便用手一捧,里面都是泥鳅。可想而知那时的生态环境有多好!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资源!让我们的环境好起来,还能随时吃到纯生太鲜美的泥鳅!





野钓大将军


我这里是湘西苗族,泥鳅我们这里的苗语叫“某公”,还有每个村子的口音不一样,可能读出来的都有点区别。很多传统的东西我们用汉字拼音打不出苗音来。而且同是苗族,说的话也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同一个县的苗族口音都有很多种,而且有些不能听懂。最厉害的是,我们自己在村里说话的口音,都跟隔壁村的口音有不同。苗家人经常这样说的,听你的口音是哪里哪里人吧,近点的可以说得上你是哪个村的吧。

苗族以前是没有文字的,都是靠口口相传,很多语言得以保存下来。现在新生出来的小孩都学习官话或者普通话,家长没有教他们学习苗语,以前人家说是土话。那时没电视可以看,学习普通话是没那么容易,现在要学习普通话是很方便的事了,很多人也把少数民族的语言给丢弃了。可能过不了多久,下一代的人不会苗话了。

希望我们要学习别人的语言,同时也要保留自己的语言。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苗族阿美


我老家泥鳅还是叫泥鳅。说到泥鳅,小时候就有意思了,那时候刚开始泥鳅和黄鳝都有点傻傻分不清,其实泥鳅和黄鳝也不是那么像。

记得小的时候,经常会在田里,水渠里经常都可以抓到泥鳅,但泥鳅全身滑溜溜,稍不留神就钻进有水的泥里,如果出手过重,那就难以抓住,所以也有“轻拿泥鳅,重抓黄鳝”的说法。

我们那时抓的泥鳅,拿回家,通常都会用油炸一下,然后加点辣椒来煮,那味道真是美极了,尤其遇到过“菜荒”,没啥菜吃的时候,这简直就是田间的“山珍海味”。

但现在田里还有水渠里很难见到泥鳅了,这可能跟现在的农作物打药比以前多吧,毕竟以前除草都基本用手工,现在都用除草剂了。现在市场上的泥鳅,基本都是人工养殖,那煮出来的味道很难跟以前那种野生泥鳅媲美了。


琪缘庄主


我们家农村一样叫泥鰍。这泥鳅我们小时候吃过很多了!怎么做都做过了。炸的是最好吃了。煎的也好吃做湯也好吃反正泥鳅很好吃!用粉炸也好吃各种味道都吃过!小时侯去抓泥鳅都很有意仪,现在也很少了因为每年舂季插秧都每家每户方农药所以泥鳅就死了都很少见到泥鳅了其他小鱼仔也没有了!其实泥鳅别人收够也贵了有四十至五十块一.斤。也可能不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了!所以什么鱼子都不见了何况泥鳅不见农民用农药!所以都是养殖的泥鳅!没有童年的泥鳅时候了!!


知途三农田园


在我们那就叫泥鳅

1.泥鳅,别称鱼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区,可入药。泥鳅又被称为“水中人参”,夏季最多。

2.在农村,从小最喜欢抓泥鳅了,感觉那时候泥鳅比现在要大一些,最爱干的事就是把水沟里的水用盆全部弄干,就用手在泥巴里挖泥鳅,一看到露出黄肚皮的泥鳅,兴奋的不得了,可惜现在沟里都没泥鳅了。

3.每年在刚收完水稻后,水稻地里也会有泥鳅,每次父亲在犁地或挖沟时,总会带回一些泥鳅或黄鳝回来,只是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鄂随阿灯


江西,客语平桂片,黄鳅。

当地方言,也叫黄鳅。

两种方言在这个词上的发音非常相似——客语平桂片读作wong^ qiu-(不是qiou,没有o音),当地方言读作ong^ jiu-(也不是jiou,没有o音)。不知道是谁影响了谁。

大概是以颜色命名——泥鳅的腹部多土黄色,而背部多深浅不一的黄褐色。

小时候,稻子收完的季节,一到周末,就到田里找泥鳅。田里的排水沟,和排水沟旁一两排稻茬下面,是泥鳅的聚集地,只要动手了,保管有。

后来农药化肥用得多了,加上大小电瓶的各种霍霍,少了。不过也不至于绝迹,现在,多少也还能有些收获。

介绍一道泥鳅做的客家菜——米粉泥鳅。

大条的泥鳅若干,清水养净;老姜一块,切末;炒米粉(不是夜摊上的炒米粉,是籼米生炒至半熟,磨粉,这个没得卖,需要自己做。嫌麻烦可用蒸肉粉代替)少许;葱花、油盐调料等依据个人口味。

炒米粉加适量清水,兑成稀糊状(要很稀,参照大学食堂的免费粥),放入切好的姜末和适量的盐,搅拌均匀,放入活泥鳅,备用。少量菜油(油不需要太多,是煮,不是煎)入锅大火烧热换小火,将米粉糊倒入锅中慢慢煮,边煮边搅拌,直至用筷子轻轻一夹泥鳅就露骨但还保持完整。出锅。葱花、香菜,薄荷什么的,依个人口味撒在面上。完成。

记住,乘热吃。味道好极了。但一旦凉了,就没法吃了,再加热味道也不甚好。可以考虑酒精炉上桌,小火边煮边吃。

网上找了一张图片,但图片这成品是失败的。做出来应该比图片稀得多才好吃。

鱼内脏(尤其是鱼肠)也可这么做,非常美味。



止0X


我是四川雅安名山的,我们这的泥鳅土话叫鱼鳅。在这后来几年就开始改口叫泥鳅了,在10几年前我们就爱去田里捉泥鳅,泥鳅很滑很不好捉。我们那时种稻谷水田很多,晚上打着电筒几个小伙伴就约起去田里捉泥鳅捉鳝鱼,很难捉到,但是很开心那就是童年的回忆。那个时候泥鳅特别多到处都是田里,水沟里,水塘里,小河里面都有泥鳅,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不可多得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物。泥鳅有补虚益气。补肾壮阳,防治心血管疾病,养胃通便,提高免疫力,解酒。泥鳅,还有各种微量元素,特别还含有嗮 可以说是男人最好的食物,所以男同胞们最好多吃一些泥鳅。特别是野生的泥鳅最好。泥鳅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养生佳品。不过现在想要吃到野生的泥鳅已经不容易了,农村也已经没有什么野生泥鳅资源,所以保护环境,杜绝农村电鱼,药害野生资源很重要。现在我们这里全是种的茶了,基本上很难看泥鳅了。我们大家一起来把关,杜绝电鱼药害鱼……让野生资源好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