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击败天平天国之后如果顺势挥师北上,有可能推翻清王朝吗?

莱茵之缨


首先,看看曾国藩怎么得势的。由于八旗纨固腐化,战力不堪,所以准许汉族地主办团练,恰巧太平天国举事,曾国藩被调去围剿太平天军,同时还有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以及上海的洋枪队。得此大功得以权势熏天,曾国藩势力达到鼎盛,如果没有满清给他封官加爵,他拿什么资本推翻满清。

其次,个人能力。成大事者能忍非常之事。看曾国藩初战太平天军被石达开围歼湘军几千人竟要投河自尽若非部下全力保全,卿卿估计要去找屈原聊天去了。

第三,湘军并非铁板一块。左宗棠和李鸿章虽然曾是曾国藩的学生,但此时自统一军,并不会听从曾国藩的指挥。

最后民心问题。得民心者都天下。湘军攻破天京之后大肆屠杀,烧杀抢掠,如同土匪一般,这样的军队只想升官发财,怎么会有进取天下之心,这样的统帅又怎么能改天换日呢?



从技术和实力上来讲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当时的全国精锐都在曾国藩的手中,清廷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蒙古的骑兵,但是也难以自保。真正制止曾国藩造反的就是他长期奉行的纲常伦理与名教信仰。起兵造反是曾国藩的心目中永远不会出现的选项。所以说,这种可能性只是理论上的存在。

当时的曾国藩手中掌握了30-50万的军力,一手把控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相当于原本的两江总督兼理浙江事。同时,他还是三湘士林中的领袖,全国范围内十余个督抚中有大半与他关系紧密,如果他能够振臂一呼,那么兵马钱粮,军械辎重都一应俱全。而且,太平天国的圣库私藏很有可能也在曾氏兄弟手中,有这样的财力聚敛人心也是非常容易的。当时的李秀成已经投降,并且主动要求去说降南方的堵王黄文金等人,让他们与曾国藩合兵一处反叛清朝。这个计划如果成行,那么清朝可能连一年也难以坚持就会覆灭。

然而,曾国藩也并非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他的弟弟曾国荃英勇凶悍,深得军心,虽然威望不如他但是行军布阵也有一定的本事。而且为人贪财狠毒,在劝进的过程中最为积极。曾国藩可能也是不希望重现一次烛影斧声,让曾国荃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才断然拒绝了造反的提议。


经典守望者


曾国藩的湘军是清军的主力部队,由于他采用的是兵归将有的私兵制度,使得湘军的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湘军在训练上比八旗军和绿营兵都强化的不少,最终使得湘军可以打败太平军成为清中后期最重要的军队。

曾国藩若反叛可独霸江南

太平天国被湘军消灭后,湘军的总兵力接近30万人,但李鸿章的淮军有8万人加上不服从曾国藩的左宗棠老湘营6万人,其实在曾国藩手中的湘军也就15万人。湘军当时的战斗力和装备在国内都是最顶尖的,假如曾国藩反叛独占江南还是很容易的,此时的八旗军在南方实力有限,是无力抵挡湘军的。

李鸿章的淮军也出自湘军,假如曾国藩反叛李鸿章很有可能会处于观望态度的,毕竟李鸿章师出曾国藩,论实力当时的淮军相比湘军还差的远,仅凭在江南的左宗棠部是没有能力阻止曾国藩占领南方的。

曾国藩北伐能消灭清朝吗?

依照湘军的实力和曾国藩的指挥能力打败清朝也不是难事,从谋略来看曾国藩的能力是清朝无人比拟的,因此完成北伐大业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清朝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洗礼后已经是精疲力尽再和实力派湘军作战,取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曾国藩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作为一个儒生他是不会反叛的。当曾国荃多次提醒他独霸江南时都被他婉言拒绝了。从他的内心看对于反叛是厌恶的,多年的战争已经让江南民不聊生,为天下苍生计停止战争是明智之举。

历史证明他是一位忠臣

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江南百姓而言结束战争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才是王道,连年的战争已经让江南的经济不堪重负。外国列强对中国也是虎视眈眈,战乱是他们希望的结果这样他们可以进一步瓜分中国,而作为有战略思想的曾国藩是绝对不允许列强去瓜分中国的。

因此曾国藩不但没有反叛还主动削弱了湘军的实力,安心的做一名对清朝没有威胁的权臣,他忠君爱国的行动也得到了后人的认可,而他的曾氏家书也成为后代们学习的治家经典。


秋雨鲁北说历史


曾国藩造反成功的几率极低。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清政府虽然派兵镇压,不过此时的八旗和绿营已经糜烂不堪,屡战屡败。而更糟糕的是清政府国库也已经见底,到太平军攻下武昌的时候,户部存银大概还有100多万两,而当年平白莲教前后花了差不多1个亿。咸丰无奈之下,只能下令各地督抚、士绅自己筹集军饷,招募练勇和太平军作战。

而在这些练勇中,曾国藩组建的湘军无论是规模还是战斗力都是首屈一指,鼎盛时广义上的湘军号称有40万之众。湘军规模之大让清廷对曾国藩也是颇有猜忌,曾国藩对此心中也有数,于是在镇压了太平军以后就大肆裁撤湘军。

曾国藩选择裁撤湘军自保,而不是借着手中兵权造反,主要原因是他还是一个传统文人,有忠君的思想。不过从他当时面对的情况来说,造反也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他对湘军的控制力其实很弱。

曾国藩组建湘军时,是利用师生、亲友、同乡、故旧等关系拉拢了一批人,然后让这些人自己去招募部队。士兵们只服从自己的直属营官,营官则服从于主将,主将服从于曾国藩,形成了独特的“兵为将有”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对部队的掌控力其实非常松散。一旦某个主将拒绝服从他的命令,他根本无权指挥那个主将所属的部队。而曾国藩和手下各主将的关系又只是单纯的私交和利益组合,并不可靠。

实际上后来在湘军的基础上,还产生了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多个独立的派系。扣除这些分裂出去的山头,曾国藩的湘军不过10来万,实力有限。而且在击败了太平军以后,湘军的各级将领大多有功名在身,打下天京以后又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此时正想着回去享受荣华富贵,有多少愿意跟着曾国藩造反是个大问题。

而且此时僧格林沁还健在,在他手下还有蒙古马队和部分还有战斗力的八旗、绿营部队。加上清政府还有一定的权威,可以拼凑出一支至少在数量上比较可观的军队。曾国藩并没有把握获胜。

所以曾国藩在消灭太平军以后真起兵造反,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不沉的经远


补充其余老师的遗漏之处,仅从军事角度考量,曾国藩就难以推翻清王朝。

曾国藩的湘军以劣势兵力,在与太平天国的较量中取胜,在于太平天国的内部分裂,也在于湘军的指挥有度。

百万众的太平军四散自行攻略,而曾国藩指挥的湘军则是步步为营向前推进,所以并不能证明,湘军的战斗力在当时无敌。



湘军长时间与太平军的战斗,强化了水师,也强化了阵地战的能力,步兵虽然依旧是主力部队装备火枪,但还是以冷兵器为主。

想推翻清王朝,湘军的水师难以发挥作用,只要挥兵北上,运河必然被堵死,而内湖船只想要到海上航行难度可想而知,还要在上海与山东遭到阻击。

而湘军的步兵面对蒙古的骑兵,处于天然的劣势,如果湘军快速推进,会被骑兵追击消耗,但如果以阵地战稳步推进,又会消耗过多的粮草。

中原运输困难,而只要叛乱,各地督府将不再会支援湘军,若劫掠民财只会激起更大的抵触,使军事行动即便胜利也难以建立统治。


多臻贵


国藩击败太平天国之后如果挥师北上,有可能推翻清朝吗?

曾国藩,作为清末四大中兴之臣之一,在其属下湘军攻克金陵后,既是建立不朽之功,也是走向没落之时!

为什么这样说呢?

A,湘军的历史使命已完成了!

B,朝廷也不会容许湘军如此坐大到拥兵自重!

既然题主问:曾国藩击败太平天国之后如果挥师北上,想推翻清朝很难!确切的说根本不可能!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湘军在攻下金陵时,湘军的周围,是朝廷糸好的口袋!

其实,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在拼命围攻金陵时,朝廷一直没有放松对他的提防!

本来,围攻金陵长达数月,无论是太平军,还是湘军,都是经过这一仗,太平军彻底的消亡,湘军也损失不少!这个时候湘军继续作战,尤其是挥师北上进攻朝廷,那么慈禧太后一声令下,周围早已准备好的口袋一系,湘军就会成为瓮中之鳖!

请看:

官文和他的兵马在湘军的左侧!

沈葆祯和他的兵马在湘军的右侧。

僧格林僧和他的八旗子弟在湘军的前面!

李鸿章的准军在湘军的后面!

还有左宗棠,还有骆秉章……

你说,只要朝廷下令,四周合围之势,湘军就成了饺子!



二,湘军不具备推翻朝廷的条件!

虽然,湘军在清朝末期最大的功劳就是消灭了太平天国的势力,其实在曾国藩身边的一众文武之臣少之又少!

先看文职方面!

除了曾国藩本人,其他能力强的风毛麟角!后来的赵烈文还行!

再看武职方面!

雪帅彭玉粼擅长水战,曾国荟呢?只是个狠角色,鲍超骁勇还可以!萧孚伵也是一般般……

如果这一众臣,面对左宗棠,僧格林僧,骆秉章,沈葆祯,李鸿章……会有好结果?



由此可见:湘军攻下金陵后,还是不具备跟朝廷抗衡的能力和条件!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很重要!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回答胜负三七分!

胜算是有的,但不多只有三分!

三分优势在于,当时清朝政府所掌握的军队主要是早已腐烂不堪的八旗子弟。这些八旗兵们整天抽烟片,吃喝玩乐,早已经失去了刚入关时的战斗力。而曾国藩的湘勇团练则可以算是当时中国数一数二的军队,也是少数的能和太平军作战的部队。这三分优势则是他手里掌握的军队所带来的!

剩下的七分则全是劣势!

劣势其一

曾国藩兵虽多,将虽广。但有一点很致命,那就是他们未必都是曾国藩的心腹,曾国藩如果要造反的话,他的手下可未必愿意跟着他。他的手下中有不少是对清朝可谓是死忠党,如左宗棠,李鸿章之流。更别说军队里充斥的大量满族军官,他们就是清朝安在曾眼皮子底下的眼线,更不可能跟着他造反!

劣势其二

清朝气数未尽,还没有到崩溃的时候!历来的王朝更迭无不是前一个王朝气数已尽,丧尽了民心,然后下一个王朝乘势而起,取而代之!反观当时满清政府,清政府虽如落日一样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但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当时大部分的百姓还是认可清朝是国家的统治者,没有民心所向,曾造反也就像太平天国一样,只是个反贼罢了,没有大义在!

劣势其三

后援不足!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的是什么?无非是钱粮罢了。曾国藩之所以能够组建大量团练,靠的是湖广地区源源不断的钱粮供应,靠的是一路地主乡绅的捐赠!而一旦他想要推翻清朝,那么顷刻间,他对付太平军最大的依仗后勤供应就会瞬间崩溃,湖广当地官府不可能在供给他一兵一粮,而他造反者的身份也注定他不能以大义的身份向乡绅们征集钱粮,当时的统治阶级地主乡绅们也不会再给予他任何支援!

劣势其四

曾国藩性格使然!曾国藩说到底是一个文人,是儒生!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四书五经,忠君爱国!他的性格也因此而被造就,他的定位就是臣,他没有称王的能力,没有当帝所应有的一种霸气!他无法以一个君王的身份来发号施令,他的那套为人处世之法在为臣时可以屡试不爽,但如若用在为君的身份上,那可就要大错特错了!为臣子的,讲究的是一个中庸之道,是如何逢迎上级,并且做到不得罪下级,做到面面俱到,人人称赞的境界!而为君之道讲的却是王霸之道,首先为君的没有上级,也就不需太顾虑他人感受。同时对臣子,也不能太过安抚,只有做到恩威并施才是一个真正的帝王,只是让臣子们都称赞却不畏惧,那么这个皇帝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很显然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只适合为臣,却不适合为君!

综述所说,曾国藩如果顺势北上的话,不能说他没有丝毫的优势,但只能说很小,顶天了,三七分,这还是很高的估计了!

在曾国藩传中也曾提到,曾国藩在其弟曾国荃的怂恿下,心底也曾出现称帝的念头,但很快就被他否决了,因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称帝如果成功了,看似风光无限,但一旦身败,就是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他还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况且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名流青史的名臣,他现在已经做到了,没必要再去冒险干这种大逆不道的事了,所以他很快就否决了称帝的念头,并且在此之后,很明智的交出了自己的兵权来保全自己,而事实也证明曾国藩确实成为了一位名留青史的名臣,也被后世之人誉为“古今第一完人”!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大家有有什么高见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期待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观古鉴今说历史


1.时机问题.湘军鼎盛时期十几万人,但是一朝攻破天京,那些彪悍的湘勇就成了大肆掳掠,等待早日衣锦还乡的匹夫了.当年姜维鼓动钟会造反,司马昭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那些士兵人心思归不会为主将卖命.

2.湘军内部不统一,李鸿章淮军势力早在太平天国未灭之前就独树一帜了,左宗棠自立楚军,这两大巨头肯定不会对曾国藩死心塌地.瓜田李下,为了洗脱嫌疑,一旦曾国藩造反,打得最积极的恐怕就是这些羽翼以丰的门生.

3.曾国藩嫡系势力没有人才.湘军最有才干的几个已经自立门户,其他的嫡系分子如曾国荃,鲍超等要么实力有限,要么是一介匹夫,根本不是开国元勋的料.

4.当时是个烂摊子外因就很简单了,造反即使成功,还要面对清军残余势力,各地民间武装,以及湘军内部的分裂,更关键的是外国的侵略威胁.曾国藩打天平天国比较狠,对付外国人他根本独木难支。

5.清政府早有防范:早在咸丰四年,曾国藩攻占武昌,皇帝很高兴,准备封赏,不过有大臣密奏说曾国藩一介闲官居然能招募数万兵众,不是朝廷之福.这就动了满清害怕汉人的心病,从这时起,已经开始防范曾国藩势力。天京陷落,清政府不允许曾国荃八百里红旗报捷,继而赖掉咸丰帝"取江宁者封王"的许诺,只给了一等候的爵位,同时追究幼天王洪天贵福逃脱的责任.并且在天京周围布下满蒙重兵,如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

6.曾国藩个人问题,曾国藩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宁可"求阙\

淡烟流水16


没有可能。

1、曾国藩本人的思想。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作为一名大儒,作为一名理学家,他曾经在自己的著述中,表示要“剖心肝以奉至尊”(曾国藩《杂著》卷四)。他从骨子里不愿造反,不愿做“乱臣贼子”。

2、天下思定,国内基本政治局势日趋平稳。金陵攻陷后,尚虽然太平余部活动,捻军活跃,但是局势可控。而且《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支持清政府。当时,无论是官僚地主士大夫阶层,还是普通民众都希望停止战乱,发展生产,安定生活。

3、湘军兵力不足,暮气沉沉。攻克金陵后,功成名就,名利双收,更难期望保持战斗力,将士也希望裁撤。

4、满清贵族对汉族官僚集团的警惕,以及汉族官僚集团内部的倾轧。受专制思想禁锢,很少有人支持造反或者起义,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未知可否,而且北方还有僧格林沁的重骑兵集团以及其它战斗力相对较强的部队予以制约。


山东大葱就是轴


不能。

曾国藩全胜时期,执掌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军务,江南遍插曾字大旗,手下精兵猛将不下三十万。如果此时顺势北上,依然不能推翻满清王朝。

一、曾国藩的身体不好。十几年的军事工作下来,劳心劳神。到太平天国平定,曾国藩的身体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已经没有精力投入到另一场战争中去。

二、民心。曾国藩是以平判者的身份取得的成功。曾国藩是清朝任命的官员,代表朝廷领导平叛工作,从而得到了政府、百姓、士大夫的支持。如果当时谋反,政府不用说了,百姓和士大夫也会反对。因为昨天你还代表政府,今天就反政府了。你让我们相信你哪天说的话。

三、军队。此时曾国藩确有三十万军队,但是,这些军队并不是曾国藩个人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曾国藩说打谁,这三十万军队就都会去打谁。你代表朝廷打长毛的时候肯定没问题,可是当你代表自己打朝廷的时候那就不一定了。

四、军心。湘军来自于湘勇,湘勇来自于贫苦百姓。在家活不下去了,出门当了兵。事实上,攻破南京后,湘军官兵都发了大财。有了钱,都想回家买房置地过日子。谁都不想再打仗了。

五、军费。养军队是要花钱的,大笔的钱。湘军的军费,早期主要靠政府拨款,后来主要靠厘金(就是收过路费)。如果谋反,军费怎么解决,也像太平天国一样—去抢吗?

六、朝廷。当时的清朝是慈禧太后掌权,对于江南的局势已有预案。有大清朝北方长城之称的僧格林沁(因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封博多勒噶台亲王)已经帅八旗劲旅在江北布防。

七、谁是支持者。确有少数以曾国荃为首的湘军将领支持谋反。且不怀疑他们的忠心,就算他们都是真心支持曾国藩谋反。但是正如前文所说,他们都已发了大财,还有几人有勇气,舍了性命上阵厮杀。不过是想在权利上更进一步。

八、曾国藩的忠君爱国思想。象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一样,曾国藩忠君爱国思想根深蒂固。

本身不想反,朝廷有准备,百姓不拥护,军心已涣散。只有少数别有用心且目光短浅的亲信支持。

此时谋反——必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