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议恢复传统汉服与繁体字,对此你怎么看?

沐譯


中华民族是发展的民族,进步的民族。在不同朝代,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质、特征和时代印迹。汉服和繁体字也如此,它们都是要发展变化的。汉服作为文化符号,历史的见证,我们有理由让汉服在传承中更有生命力,但是不能全面恢复,只应在某些特定场合、舞台演出等情况下着汉服,不能搞全面恢复。当然,在服装设计上,吸收汉服元素,推陈出新是必要的。再有,关于恢复繁体字问题,我个人认为,我们简体字已全面使用,没必要放弃简体字,打倒车开始学繁体字,因为简体字我们已经用得很"深入人心”了。如果要对繁体字提些想法,我建议让极少数人掌握就够了。





渺星人


哦,谁想穿汉服无时无刻都可以穿,没有必要让大家全部跟风,穿汉服就能代表中华文化吗?我认识一个小姑娘对汉服情有独钟,大型场合永远汉服,就是平时的衣着也近似汉服,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只是有一天她一身休闲便装我反而吃惊。

繁体字是中国文化重要元素,很多简体字已经和象形文字脱离了。我个人认为真应该推广。但是简体字已经应用近七十多年,有点难!


白丁的世界


一一我们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确保留着很多先进的元素。比如,古代的零钱,我们的老祖宗为了便于携带,还懂得在小钱中间打个孔。一摞的硬币一穿一串就走人。十分方便。小偷偷走时,“硬硬的不见了”马上就知道。反观我们现在的硬币。没有任何考究。任意性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还不如古人想得周到!圆溜溜的硬币,没有孔穿起来,一滑就落到下水道。说到汉服。中国的传统服装自汉服甚至更早。包括后来演变成唐装。中间相隔了3百年。其衣服的特征都是让人穿起来感觉宽大舒适的衣服。一直到清朝甚至到民国初期。都有很多人喜欢穿宽大的衣服。给人一种风度翩翩,纨绔子弟的感觉。其实我觉得这种汉服及后来的其他宽体衣服都是以裙式宽体为主。骑自行车时更不适合。我亲眼见一女士骑单车,长裙尾卷入单车链里,动弹不得!实是狼狈。幸好我上前帮忙。可见,长裙宽体式衣服并不适合当今快节奏的干活。及生活,上厕所等,一不小心,裙摆就溜进粪坑里。诸多不便。古代穿宽体衣服的人,大多不干体力劳动的,体力活大多交由穿普通衣服者代劳!我国大多数贫困的山区,都是少数民族地区为多。他(她)们都穿上宽长的裙式衣服。背上还背个萝筐。筐里有的还装个娃。贫穷的另一个原因是否与穿戴雍肿难以干活有关呢!有待研究!但一定要恢复穿汉服的话。我个人认为,仅适合文职人员及白领阶层。部队、特警、武警肯定穿不了这种汉服。你不可能穿一套汉服过铁丝网吧!这不非把勾烂不可!

繁体汉字恢复就不必要了。中国的词典及词海里边一直都保留着繁体字。像现在的学生考试,一般规定时间是一两个小时。你用繁体字写完名字人家已经做了好几题了。比方,名字:张大千,若写上繁体的“韆”(千)字是很多笔画的。劳神费时。不合时宜!我国汉字一直都有人研究。曾经三次简化汉字。最后一次过于筒单,如:把“有”字简化成“冇”;把“煤”字简化为“火乚”左右组合字。不利于研究古文字,以至第三版筒化汉字被取消。目前大陆用的主要是第二版简化字。我觉得恢复繁体字不利于快节奏记录或书写。还浪费墨水。不利于节约!


核料反应堆盛


看民心所向,民心到了就成了,民心不到,强推也不好,我觉得繁体字,简体字并存挺好,汉服我也喜欢,但是让所有人都喜欢也需要时间,,


白起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生活富裕了,就应该安居乐业,可不要穷折腾。

恢复传统汉服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什么好处呢?如果这个问题都没有搞清楚,那就是瞎胡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走向了强国之路,革命的对对象就象征着自己高贵身份的宽大衣服和笨重的战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讲是好的,但并不是没有糟粕。最近我们小区的墙上画了一套二十四孝图,还把“郭淮埋儿”画在十分显眼的位置。如果知道是谁让画的,我会好好地向他的后代科普一下“郭淮埋儿”的故事。

因为家里穷,郭淮的母亲舍不得吃,省出粮食给孙子吃,郭淮知道后就将儿子活埋了。不知道各位看客有谁敢用这个故事教育下一代,我觉得这不教育人是“故事”,而是教育人的“事故”。鲁迅先生是一个孝子,但对“二十四孝图”进行过无情的批判,其中对郭淮埋儿的故事的开火最猛烈。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要“拿来主义”,而不是全盘吸收。我真的想不出恢复汉服对振兴中华有什么积极作用。

对于恢复繁体字的好处,无非是与台、港、澳交流更方便,更能体现表意文字的特征。汉字一直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到今天,繁体字是现代汉字的前世,现代汉字是繁体字的今生。上辈子再好也如不过这辈子,如果越老越好的话还不如用甲骨文。另外有些现代汉字是没有“上辈子”的,那就是通假字,通假字用在现代文中就是错别字了。老祖宗的东西再好,我们也不必回到刀耕火种的年代!


百善孝为先6200


这些表面的恢复,没多大意议?人们通过百多年的动乱,战争等等,人的思想改变了很多,能恢复到大家都穿唐装时期,也就是清末那时候的观忘吗?读书的还是书生,官还是官,民就是民?皇帝还是帝,历史已经过去,社会肯定要发展,服装得穿着舒适实用方便休闲为主,书写字体也同样,美观方便为主。


老牛55552349


关于汉服和繁体字问题,个人意见:一、不应该叫“恢复汉服”,应该叫“提倡穿传统民族服装”。二、可以提倡在重大民族节日,家庭重要活动等场合,着传统民族服装,包括56个民族,但一般场合还是着工装、休闲服装更符合世界潮流。三、恢复到哪个时期的民族服装,应该以最近流行的民族服装为主,如汉族服装以明代为基调,结合民国初期和近六十年汉族服饰变化,确定几套有代表性的男女、老幼、春夏秋冬服饰,并加以固定、推广。关于文字,还是目前使用的简体字比较好,但要求高中以上学校,要教繁体字,认识繁体字,可以不必会写,研究者必须会写。


AAAA发生地


中华文明为什么会千年不倒不单单有千万专承的文化,应该还有中华民族的适应能力。为什么大清会衰败?主要是固步自封。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有承前启后的能力,还要有接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胆识才能使华夏民族文明永远传承下去,如果一味回忆过去只有死路一条。老祖宗的东西很多都是好的但也有些不适时代潮流的间单说只前三妻四妾,表姐弟成亲,君臣父子的礼法,(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夫要妻死妻不得不死。)等等大家还认为有必要存在吗?所以有些东西随看社会发展就没必要再去翻出来了,再说服装唐代与明朝到清朝,最后中华民国它们之难道都一样的?文字隨唐书写的难道也与明清民国都一成没变?


啊胜酒坊665


提倡恢复使用繁体字,是极少数人裹挟绝大多数人意愿的倒行逆施行为!

必须框正的认识是:繁体字并不是汉字的正统,繁体字也是汉字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字体,它与小篆、大篆、隶书、楷书一样,都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字体。真正的汉字正统是甲骨文或者金文,因为甲骨文或者金文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最接近汉字原始意义的汉字。


松山泉月


這種事兒也不需要怎麽提倡吧,只要誰喜歡穿什麽盡管穿,誰喜歡寫什麽體自管寫,據我了解國家好像沒有規定必須穿什麽衣服或必須寫啥字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