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李勣碑】唐代盛行在墓前立碑,墓內放置墓誌的風氣。唐代的石碑造型更加高大,做工更加精細,鍥刻也更加講究、精緻。在昭陵博物館院子中央,就矗立著一通高大、雄壯的神道碑,它就是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李勣:生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公。唐武德初年,因功得賜國姓,唐高宗永徽元年,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遂單名勣。李勣早年投奔瓦崗軍,為瓦崗軍主要將領之一,屢建戰功,被瓦崗政權封為“右武侯大將軍”。武德元年投唐,後追隨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戰,在大唐帝國的統一戰爭中戰功累累。最著名的有滅王世充、竇建德,平劉黑闥、徐圓朗,滅高麗、薛延陀的統一戰爭。總章二年(669年)十月,李勣七十六歲病亡。高宗慟哭,輟朝七日。總章三年陪葬昭陵。並起冢像陰山、鐵山、烏德鞬山,以旌功烈。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李勣碑為“昭陵碑林”第一碑,其因有三:其一:李勣碑是“昭陵碑林”中現存體形最高、最大的石碑。

其碑通高665釐米,下寬180釐米,厚54釐米。“昭陵碑林” 所存碑石中,除李勣碑外,其餘眾碑石最高者屬尉遲敬德碑,碑通高445釐米,下寬150釐米,厚53釐米,最小者為張阿難碑,碑通高205釐米,下寬81釐米,厚26.5釐米。這樣,李勣神道碑首先在高大的外型上頗具優勢,它沒有像其他眾碑一樣從墓前移至展廳陳列,而是獨自矗立於博物館院子正中央。走進昭陵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高大、雄偉的李勣神道碑,它挺拔、恢宏,傲然挺立的神態令多少遊人徘徊留戀。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其二:李勣碑是“昭陵碑林”中少見的“龜趺”石碑。

碑:一般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座:一般有“方座”和“龜座”之分,並以“龜座”為貴。其實,我們這裡俗稱為龜的動物,實際上是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之一,排行老六,名曰贔屓,又名霸下,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便是贔屓。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治水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是由它背起的。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同時又稱石龜,常揹負石碑於宮殿之中,是首先長壽和吉祥的象徵,也進一步彰顯了皇室的尊貴和榮耀,所以它常常和皇宮是分不開的。石碑下的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移動,但總是移不開步伐。在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中,碑石為“龜趺”的很少,只有親王公主之列才可按制使用“龜趺”,不能僭越。而李勣碑除了外形高達無二外,還破例使用“龜趺”,這進一步反映了李勣為李唐江山所立的赫赫戰功不可磨滅,因而享有殊榮,並“僭越”使用“龜趺”。李勣碑不僅是“龜趺“,而且”龜趺”體型巨大,它長189釐米,寬184釐米。正是因為這個巨大的“龜趺”,才使高大、挺拔的李勣碑沒有像“昭陵碑林”現存眾多倒僕入土的神道碑一樣倒僕,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滄海鉅變,卻仍然穩穩地、挺挺地傲然矗立於李勣墓前,向人們展示、訴說著千餘年來的榮耀和艱辛。李勣死於總章二年,陪葬於總章三年(670年),其碑為儀鳳二年(677年)高宗李治為其所立,中間相差七年,並不排除除了彰顯其功績外,高宗李治與武后武則天為報答李勣當年的一句話“此乃陛下家事,不必徵求他人意見”。從而使李治力排眾議,立武則天為皇后。而武則天則因這句一言九鼎之語,達到了自己多年來精心宮斗的目標,登上後位。高宗李治與武后則天便命人給自己的恩人打造了一通超高、超厚、螭首龜趺,形制居昭陵眾陪葬墓碑石之首,並由高宗李治親自書丹的神道碑,立於李勣墓前,算是報答了這位老臣的一言九鼎之恩。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其三:李勣神道碑為“昭陵碑林”中現存刻字中唯一的一通由皇帝御製御書的石碑。

“昭陵碑林”中的書法,大多出於唐代書法名家之手,如歐陽詢書溫顏博碑、褚遂良書房玄齡碑、王知敬書李靖碑、尉遲敬德碑等等,為後人研究唐代書法提供了極高的藝術價值。而李勣碑為高宗李治御製御書,更加難能可貴,這一點從碑首四字正書“御製御書”可知。其碑頭篆刻“大唐故司空上柱國贈太尉英貞武公碑”十六字,碑面共刻有3200餘字,共32行,每行110餘字,字體為行草。字體瀟灑飄逸,點畫遒美,骨骼清秀,疏密相間,起運自如,勢若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後半部行草尤縱橫自如、神逸飄灑,乾淨簡捷、出神入化。頗具“書聖”王羲之書法風範。石碑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雨剝蝕,字跡至今保存較為完好。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被尊為“書聖”的王羲之汲取前人書法精華,獨創一家,擅長楷書、行書和草書,他的字端秀清新,“飄如浮雲,矯若驚龍”。又如行雲流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唐太宗李世民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蒐集、臨摹、欣賞王羲之的真跡,並且把《蘭亭集序》摹制多本,賜給群臣。在中國書法史上,帝王以九五萬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書者,僅此而已。高宗李治與其父太宗李世民一樣酷愛書法,尤其鍾情於“二王書法。推崇備至、模仿不休,李勣神道碑書法特點尤顯“二王”書風。以致後人許多金石著錄中都對此碑書法造詣給出很高的評價,說其書法字體如王右軍墨跡《蘭亭集序》之類極多。明趙崡《石墨鐫華》雲“公陪葬昭陵,碑文高宗制並書。……《英公李勣碑》,皆行書婉妙,家法相承,宛然羲(王羲之)、獻(王獻之)。”李勣碑因是高宗皇帝李治御製御書,而高宗李治書法是模仿王羲之《蘭亭集序》,因而其書法藝術價值極高,為後人研究“二王”書法提供了極其稀有的藍本。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被譽為“昭陵第一碑”的唐英國公李勣碑


另外,李勣卒於總章二年(669年),其神道碑卻立於儀鳳二年(677年),立碑時間何以延遲八年之久。並且碑文中既有與兩唐書互補之處,又有與兩唐書相去之處,為唐代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價值,這裡我們不再贅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