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民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這個名字的,華夏民族又是怎麼形成的?

真象萬花筒


到宋朝時期,中原帝國已經分裂為宋、遼、蒙、金、南詔、大理等多個政權,南宋的岳飛和金國的金兀朮、蒙古的鐵木真,包括明末入關的滿清政權,都是原來漢帝國的人,他們都是為了國家統一而浴血奮戰的英雄!正是有了這些歷朝歷代的中華英雄,中原王朝才沒有像歐洲四分五裂,今日的中國才如此完整而強大!


祖國江山美如畫2020


漢族的由來

 

漢民族是什麼時候開始叫這個名字的,華夏民族又是怎麼形成的?

漢民族又是華夏族,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那麼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這段歷史要追溯到上古時期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後裔,即我們常說的炎黃子孫。漢民族還是一個在悠久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中斷過,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同時也是全世界人口做多的民族。

據先秦文獻的記載與夏、商、周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佈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為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存。這兩個文明為華夏文明圈的代表。

我們漢民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當然啦,這一仗炎帝部落戰敗,戰敗後的炎帝部落,只好併入黃帝部落,從此就有了炎黃聯盟的雛形。

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華夏族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前221年,秦統一中國,華夏族又從分裂走向統一。漢族先秦時期自稱華夏,從漢朝開始又逐漸出現“漢”的自稱。因此,華夏族有了另一個名字:漢。但原先的稱謂“華夏”並沒有消失,而是與“漢”這個稱謂一起使用至今。

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晉朝以前漢族主要分佈於中國北方,隨後因永嘉之亂等因素大舉向南遷徙,南遷漢族則和與漢族基因及語言相異的中國南方原住民混居。這歷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關於漢族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

據史書記載及考古發現,華夏族是黃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現代分子人類學也有證明),華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大地灣文化(甘肅天水一帶)和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一帶)。又於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建立了仰韶文化。再於距今約4600-4000年在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地區建立龍山文化。其文明傳承脈絡是: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仰韶文明——龍山文明——二里頭文明

華夏族於商周時期遷往江漢平原,往後南遷至南部更深遠的區域。

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和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而非大家所認為的其他民族漢化所致。相關研究結論在美國權威雜誌《自然》上發表。當今南北漢族父系至少有80%的同一性,而母系也有50%的同一性。

漢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進程。

人口的發展,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標誌之一,此即俗話所說:國泰民安,人丁興旺。封建社會時期漢族人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時期。

漢族的人口如果從其族源華夏集團算起開始約有200餘萬人。歷經夏、商、週三代,到戰國盛時已有2000萬人左右了。在兩漢之時,漢族人口已達5000餘萬人。到唐代前期達到8000萬至9000萬人之間,到北宋大觀年間達10441萬餘人。

元代以後,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人口達1.5億。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則達4億以上,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其人口約6億,到20世紀末已達10億以上。在地域上則從黃河、長江流域向南發展到珠江流域抵臺灣島和海南島,向東北發展到黑龍江流域,向西北發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發展到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

封建社會時期的漢族人口為什麼能得到這麼巨大的發展?其中顯然有恩格斯所說的“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的機制作用。但瞭解和認識漢族人口的大發展,必須瞭解和認識漢族發展史上的一個現象,即民族同化問題。所謂民族同化,就是一個民族喪失民族特性,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問題。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情況,也有少數民族同化漢族的情況。因為漢族自古以來就佔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被漢族同化的少數民族在漢族總人口中比例較底。民族同化並不是漢族人口眾多的主要原因,現代興起的分子人類學研究發現南北漢族父系具有高度同一性,母系也有60%左右的同一性。






鳳凰趙鳳寶


漢族名字的由來:

漢族,是上古傳說炎帝(或神農氏)與黃帝(或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 是在中國及海外華人佔多數優勢的民族。

在歷史上,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漢族別稱“漢人”、“華人”,“唐人”、“秦人”、“桃花石”等。

到了近代以後“民族”一詞傳入中國,“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炎黃子孫”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國民黨用來做為“漢族”的代稱或另稱,現代則有龍的傳人等稱呼。

擴展資料

“漢”最早是指水。從字源解,漢字由水、或(國的本字)和大三部分組成,合起來的意思是“國之大水”。這裡的“國之大水”實際上指的是漢水,也稱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遠古時稱漢。

《孟子·騰文公上》說:堯時大水成災,禹治水,“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這裡的漢就是漢水。《尚書·禹貢》說:“嶓冢(bōzhǒng)導漾(yàng)東流為漢。”

是說漢水從今陝西寧強縣嶓冢山流出,初出山時稱漾水,而後向東南經沔縣,向東經褒城縣,合流為漢水。漢水在今湖北武漢匯入長江。

其入江口的漢口,古稱漢皋,唐時為夏口,也稱沔口。漢口地處水陸交通樞紐,為“九省通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柳宗元少年時隨父經歷的抗藩戰事就是在這個夏口。

黃河流域,是中國華夏的發祥地。夏以後,古華夏人向黃河中下游擴展,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中原之地,包括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等地,還是以北方為主。往南去,到長江流域,那是後來的事。

顧頡剛《中國史學入門》說:“根據古書所記載的古代傳說,上古之時,古人逐水草而居。就有三個大的氏族部落,進入到黃河的中、下游流域。

一是西方來的,以‘炎帝’為首的氏族部落;

二是東方來的夷人氏族部落,以‘蚩尤’為首領;

三是西北來的,以‘黃帝’為首的氏族部落。”炎帝是神農氏,黃帝是軒轅氏,蚩尤是夷人,人稱九黎族。傳說古時發生過黃帝和蚩尤的戰爭,蚩尤被黃帝打敗後,一部分蚩尤族人,退到南方荊楚一帶,和當地苗人和蠻族人合居下來。

按顧頡剛的說法:“春秋時代,黃河兩邊的古人民,自稱‘諸夏’或‘華夏’。有時單稱一字,‘華’或‘夏’。所以,‘華夏’就是漢族之老祖。”我們今天說的“中華”和“炎黃之孫”都是從這裡演變而來的。大家知曉的夏、周王朝,原來都是羌人。

統一六國的秦王朝是鳥夷人。楚國是南蠻人建立的國家。翦伯贊說:“早在殷代就有一些南蠻部落進入中原,史稱荊蠻。在春秋戰國長期的歷史過程中,楚人已經完全和中原地區的居民同化了。”

而用漢稱族名,始自漢代。至於劉邦為什麼用“漢”字作朝代的標誌,史書沒有直說。我們據史料分析,不外有兩層原因:一是劉邦曾據漢中,被項羽封為漢王。劉邦“自漢中行威德”,奪取了政權。另一方面,從疆域範圍和氣勢來看,漢比秦大。

《漢書·陸賈傳》說:“皇帝(劉邦)……繼五帝三王之業,統天下,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輿,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開闢以來)未始有也。”《漢書·高祖紀》說:“漢王即皇帝位於氾(fàn)水之陽。”

對此,《史記·高祖紀》漢五年正義解釋說:“氾水在濟陰界,取其氾愛弘大而潤下。”所以我們推想,用漢稱國,應與水,與大相關。漢朝自稱自己為漢人,以大漢族和大漢王朝自傲。

這裡說個笑話,《史記·西南夷傳》說,當時因道路不通,有個像縣大小的雲南小國王,因不知漢之廣大,見到漢使說:“漢孰與我大?”以成了流傳千古的“夜郎自大”的笑談。班固《漢書·匈奴傳下》:“近西羌保塞,於漢人交通。”

漢代,漢民族與其他族群的區隔是非常清楚的。《辭源》“漢”字解,列有62個條目,大多都與漢代有關。說到民族,這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漢民族的形成是一個很漫長的歷史過程。其實早先就是一群人聚居在一起。

可能是有血源關係的一群人,也可能是烏合之眾。古人造族字的本意,是表示在旗巾下匯聚了許多手拿弓箭的人。這大概是原始部落吧?共同的生存環境,相近和相同的生活習俗,加之語言、文字的接近和同一,逐漸形成了共同認知的漢民族。


默默靜聽繁華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今天的中國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漢族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3.9%。

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五成》。“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左傳》孔穎達《疏》)”。“華”有“花”、“美麗”等意思。夏是大的意思。“華夏”連稱,本意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在先秦時期是中原的地域、國家與族群族指稱。

傳說中的黃帝族炎帝族組成部落聯盟以後,又與彝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在春秋時形成了華夏族。

“漢”原來指稱漢水,即今天的漢江。“漢”有盛大、偉大一類的美義。在古語中,“漢”還有指稱天空中銀河(天漢)的含義。

劉邦因被封為漢王,後來他建立的皇朝國號為“漢”。兩漢時期前後延續四百多年,是中國新興封建社會充滿生機活力蓬勃發展的時期。漢武帝開疆拓土,建立了古代中國遼闊版圖的基本輪廓,一個統一、穩定、人數眾多的漢族開始形成。漢族形成的過程始終與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分不開。中國從此以東方大國的雄姿屹立於世界。

在漢朝,“漢人”這個詞是漢朝統治區以外的人對漢朝統治區生活的各種人民的稱謂。意思就是指漢朝的人。《後漢書·西羌傳》記載:“月氏來降,與漢人雜居。”這是“漢人”一詞在文獻中首次出現。

由於漢朝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以及強盛的國力,“漢”成為域外有關中國的一種習慣稱謂,其普遍與持續狀況,雖然比不上秦,但是超過了唐。“漢”,以後成為直至現今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如漢人、漢民、漢子、漢家、漢族等等。

魏晉時期,中原中央政權統治下的漢族人,自稱“中國人”、“晉人”。邊疆各族人稱之為“漢人”。

唐朝時期,少數民族出現“蕃”的稱謂,與漢族合稱“蕃漢”。

太平天國末年,侍王李世賢《致各國領事書》有“漢族”一詞。

1903年,黃遵憲《駁革命書》中有“倡類族者,不願漢族、鮮卑族、蒙古族之雜居共治,轉不免受治於條頓民族,斯拉夫民族,拉丁民族之下也”語句,在文獻上是較早使用“漢族”字樣的。

民國時期,“漢人”才正式改稱“漢族”。




愛咩咩的老羊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當今中國這個大家庭中,有包括漢族在內的五十六個民族。



其中漢族佔據了主體地位,全國漢族人口占到了我國總人口的93%以上。那麼漢族是怎麼形成的呢?為什麼我們我國的主體民族被稱為漢族呢?

顧名思義漢族與中國歷史上的漢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中國歷史上眾多的朝代當中漢朝的影響力可謂深遠,漢朝是我國第二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其前後的統治時間長達四百多年。

雖然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但是其統治時間只有十五年。漢承秦制並繼承和發展,尤其是漢武帝在位期間鞏固和發展了秦始皇的大一統思想,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漢朝的強大和深遠影響力形成了人們對漢族發自內心的認同。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漢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和平與戰爭當中不斷的融合,我們所認為的漢族往往有地理上的概念和民族上的概念。

在漢族之前,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們被稱為華夏族。華夏族通常是指黃帝和炎帝的後裔,所以我們現在的中國人都都是炎黃子孫。

由此可見,我們對自身民族的認同感來源於我們國家的強大和傳統的文化影響,比如我們中國又被稱為華夏大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曾經一度被稱為漢人,遠走海外尋求發展的炎黃子孫建立了當地的唐人街,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印記。


亙古懷念說史


先有“華夏民族”,後有“漢族”。我就按照這兩個名字的先後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一,華夏族的形成——

“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符號,對於他是如何形成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①“華夏”是民族的名稱。

“華族”:居住在華山,以玫瑰花(音同“華”)為圖騰。

“夏族”:居住在“夏水”(即今日的“漢水”)旁。

隨著人民的交往日益加深,最後兩個民族合而為一,通稱為“華夏民族”。

②“華夏”是以文化標準來定名的。

遠古時代,人們將文化發展較早的周禮地區稱為“夏”;文化水平較高的民族稱為“華”。“華”、“夏”合起來,稱為“中國”。

相反,生活在華夏族四周的人,由於文化相對落後,被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隨著華夏不斷融合壯大,其他民族逐漸納入華夏文化的領域。漸漸地,華夏就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符號。

③華夏是“諸侯國”之一。

遠古時期,中華民族國分為“華夏”、“東夷”、”南蠻”三大“諸侯國”。

華夏國的代表人物是黃帝、炎帝;東夷的代表人物是太昊、少昊、蚩尤;南蠻有代表人物伏羲、女媧。

五千年以前,皇帝大敗蚩尤,之後又打敗炎帝,合併成為炎黃部落。從此,黃帝成為了中原地區最受擁戴的部落首領。

在之後的長期鬥爭中,炎黃部落又兼併了南蠻部落,再繼續統一其他實力較小的部落。成為了中華民族共同祭奠的祖先。

以上三種說法,第②種和第③說法比較盛行。第①種說法由於年代相對比較久遠,還需進一步考證。

但不管怎樣,“華夏子孫”將永遠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的稱呼。

二,何時開始有“漢族”這個名字?

秦朝被推翻以後,項羽殺掉義帝“楚懷王”,自稱“西楚霸王”,並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及降將為王。

劉邦被封為“漢王”。 後來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的軍隊就被稱為“漢軍”。劉邦擊敗項羽,取得江山以後,就將建立的封建王朝稱為“漢朝”。

漢武帝時期,國家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都達到了鼎盛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經濟往來和人文交流也日益增多。

在交往、交流的過程中,少數民族非常羨慕和尊重中原的燦爛文明。於是,在以後的交往中,們就來把來自中原的“漢朝的人”稱為“漢朝人”。從此,我們以“漢族”自稱。

當然,通過不斷的民族融合,漢族早已不僅僅侷限於中原地區。

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


探究歷史可長知識


神州華夏五千年,

祖輩炎黃代代傳。

漢武雄風掃大漠,

漢家兒女敬蒼天。











費玉山905


兩個詞有很大區別:

從起頭上看,漢民族是一個文化上的心裡概念,華夏更多的是地理概念。

不過發展至今 這兩個詞也基本意思相同了。

秦作為第一個一統的帝國形式存續時間太短僅15年,楚漢相爭之後漢帝國包含王莽時期前後超過400年。所以一來我們習慣稱秦漢時期,二來呢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期 漢名族 就象徵著心理上的統一和歸屬。

當然,從技術角度看,在秦帝國時期,北方匈奴帝國建立,這樣也從外部世界開始定義出一個“內”部世界。漢名族就內部世界的精神文化上的一種外在體現。

關於“華夏民族”為什麼說起源上看更多是地理概念呢。以下兩個解釋,印象深刻,找來跟大家分享:

1、“華夏”,一般作為代稱中國,相傳在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華山與夏水之間分佈著許多部落,比較重要的有後來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等。炎、黃兩部落融合成的“華夏民族”,即為“炎黃子孫”。

2、華、夏兩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一語,華、夏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


老豆講歷史


漢朝在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朝代,他繼承了大一統的秦朝後,經文景之治,與民休養生息,壯大實實力。武帝用衛青,霍去病三徵匈奴,南匈奴戰敗投降,後來逐步熔入了漢朝,少數北匈奴被趕到歐洲去了。後來中北方邊境平安了一千多年!並且打通了西域,擴大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讓世界上知道了東方有個大而富的叫漢朝的國家,我們自己也以漢人自居,慢慢就成為了漢族,而漢族實貭上也熔入了很多其他民族。


京火


應該是漢武帝時,秦國雖統一六國,但那時被征服的各國人表面臣服秦國,內心還是把自已歸為原來的國家,如趙高原是趙國人,項梁楚國人,張良韓國人,他們也沒把自己當成漢人,劉邦建立漢朝,統一中原,中原人以漢朝人自居,漢武帝把漢朝發揚光大,和西域各民族有所交流,他們稱呼漢朝人為漢人,漢民族從此有了統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