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吸光”全省血?“強省會”戰略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本文字數約為3200字,閱讀時長大概8分鐘。)


2019年已經過去,但年底開始的“新冠肺炎”使我國在統籌進行2020年經濟規劃進程過程中,稍微受了一些阻滯,但我有信心我們絕對能成功戰勝疫情,步入2020年決勝“精準扶貧”,進入小康社會的殿堂的關鍵一年。在此,向奮鬥在抗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致敬。


言歸正傳,2019年全國各省份(直轄市、自治區)的GDP情況陸陸續續的統計出來,2019年廣東省是第一個站上“十萬億”級別的省份,江蘇緊隨其後,馬上可以一小步就踏入“十萬億”級別。總的來說,今年GDP在“四萬億”大關的省份有8個,“三萬億”以上13個,我國各省開始進入中速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仍會利好不斷。


一城“吸光”全省血?“強省會”戰略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各省GDP一覽(本表格由作者楊蜀機網絡搜索製作)


通過對省會城市與該省GDP的佔比以及該省中另一城市加省會城市與該省GDP的佔比可以發現部分省會城市佔該省GDP的比例相對較高,有的城市甚至達到一半的比例,而該省頭兩名與該省的比例會更高。這就是人們口中所說的“一城獨大”。

成都傲視天府之國,武漢獨霸九省通衢,西安冠絕秦陝黃土,長沙鶴立瀟湘之水……這些一城獨大的結果形成“馬太效應”,使強者更強,而省區域內其他城市則相對更加落後,形成“集全省之力建設省會”和“一城吸光全省血”的現象。因為大部分“一城獨大”的“城”是省會城市,所以這在人們眼中又稱之為“強省會”戰略。


一城“吸光”全省血?“強省會”戰略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江城武漢


城市發展有其來源和由來源引起的必然結果。

現在中國的經濟強省為什麼全部分佈在沿海一帶?由於沿海一帶最早開放與外國通商,也比內地更有條件最早與外國通商。

為何要與外國通商?因為我們要引進外國的先進設備和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和技術。

為何外國有先進設備和技術?因為他們率先進行工業革命,更早從事大機器生產。

為何要從事大機器生產?因為大機器生產的效率比單獨人工生產的效率高很多很多倍。

釐清了這些關係,那麼我們就可以很明顯的回答上面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一城獨大”的現象?因為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和必經過程。

這裡我做了一個發展模型。

由於政府的引進,一大筆資金進入A地,在此投資設廠,從事勞動密集型生產活動,那麼生產過程中需要很多工人,那麼從其他地方給A地投入足夠多的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要賣出去,那麼就需要建設運輸渠道: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等等等。這些足夠多的工人需要吃飯、穿衣、住宿、遊玩等需求,那麼相應的就會建設飯館、菜市場、服裝店、民房、學校、醫院、商場、公園、遊樂場等等等等相應的配套設施,這個過程經過長時間逐漸演變,就形成了現代城市。隨著技術的發展,A地的工廠逐漸轉型,向更高端發展,那麼B地就承接了A地的低端製造業,從事勞動密集型生產。經過很多很多年的演變,A變成了超大城市,B變成了大城市。在A剛起步的時候,省裡面大部分的資源都會向A傾斜,以成就A的發展壯大,此時就可能出現“一城獨大”的現象。

這裡我們把A當成深圳來看。改革開放後,由小漁村開始投資建廠建設,廣東省內的人以及全國各地其他地方的人開始進入深圳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工廠當工人,同時開始建設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等等等,建設飯館、菜市場、服裝店、民房、學校、醫院、商場、公園、遊樂場等等等等,政策也向深圳傾斜,低稅甚至無稅等等等等。如果廣東省內未開放其他多點城市。那麼此時的深圳絕對“一城獨大”,當深圳轉型成功,向高技術、新技術領域發展後,那麼低端產業開始湧向深圳周邊的中山、江門等地,助推這些城市的發展。

由於改革開放的成果比較理想,所以繼第一批次四個城市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後,第二批次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也相繼開放,故在中國東部形成了一個以沿海城市開始以點帶面,多點開花,均衡發展的格局。翻開中國地圖,那麼就可以發現到2019年時,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省份發展靠前,且相對比較均勻。


一城“吸光”全省血?“強省會”戰略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GDP百強城市分佈(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在2000年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發展戰略以及2004年“中部地區崛起”政策開始,國家陸陸續續將沿海的A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內陸城市轉移,那麼誰最終能成為這個B地呢,在內陸省份的選擇中,絕大部分省選擇了省會城市,如成都、西安、武漢、長沙、鄭州等作為B地。這就是“強省會”戰略的開始。而此時的江西、安徽選擇了“均衡發展”(江西2006年提出的昌九工業走廊)。

東部地區發展相對均衡,而中西部城市卻是“一城獨大”,這是政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一、東部地區地理上的先天優勢,與國外,特別是相對發達的歐美、日韓等地理上相對更近(以前是海運比較發達)。

第二、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選擇,也就是從一開始改革開放的城市選擇選擇了東部沿海地區,由於上面第一條,也只能選擇東部沿海地區。

第三、改革開放後,東部地區經濟明顯開始強過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在發展省會城市的同時,也有餘力發展其他城市。且東部地區發展時間更長,相對於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目前處於剛剛起步不多久的發展階段。

第四、東部地區經濟發展也是經過了“以點帶面”的方式,從“點”轉化為了“面”。而中西部地區目前仍處於“點”這個時段。


實事求是的講,發展初期的“強省會”戰略是要明顯優於“均衡發展”戰略的,可以對比四川省、湖北省選擇“強省會”的成都、武漢,而江西省、安徽省選擇“均衡發展”後的結果(江西、安徽離東部沿海地區更近,更容易承接產業轉移),當然近些年江西、安徽也一樣開始選擇“強省會”戰略。

那麼,“強省會”戰略的好處是什麼呢?

第一、“強省會”戰略可以獲得關注度。省會城市發展起來後,在國際或國內就有了關注度,國際或國內的資源如果需要投放,如資金,發展總部等,那麼他們的眼裡除了東部城市,他們的余光中也會有中西部城市了,在中西部眾多城市中,肯定會優先考慮那個“鶴立雞群”的城市。如果“均衡發展”,那在別人的選擇中,你就是“鶴立雞群”裡面的“雞”,你整個省份中的所有城市很可能會全部“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城“吸光”全省血?“強省會”戰略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西部經濟發展一方面(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第二、“強省會”戰略可以留住人才資源。這是最重要的!因為人才是所有

城市發展之根本。試想,四川省內如果沒有成都的發展,那麼四川省內的人才資源會向何處去?不言而喻,跟改革開放初期一樣,仍然流向東部沿海地區,四川所有大學培育的大學生,仍然流向東部沿海地區。人走後,也會帶著所有的資源走,資金、技術、建設經驗、管理方式、知識、智力等等所有的資源全部都會外流。那麼四川就會一直髮展不下去,發展不好就更留不住資源,以致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樣四川確實“均衡發展”了,但是卻是“均窮”!彼時雖然不被成都“吸”,卻是被東部沿海地區“吸”!那麼建設一個強大的省會城市,四川省內的資源可以保證,大部分留在省內,大學生留下來了,熟練工人留下來了,也能吸引其他地方的人才到成都或者留在成都,有人才就能良性發展。


一城“吸光”全省血?“強省會”戰略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成都常住人口統計(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第三、“強省會”戰略可以留住國家政策紅利。比如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層級之上出現的新的“塔尖”,集中了中國和中國城市在空間、人口、資源和政策上的主要優勢。2010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的規劃和定位 ;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先後發函支持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這些建設會帶來很多很多的政策傾斜和政策紅利。試想,沒有這些年“強省會”戰略的發展,這些中心城市會花落誰家還未可知!當然還有很多的政策紅利,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給你政策,你發展的好,就會給你更好的政策。

總之,“強省會”戰略是正確的發展戰略,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當然,在“強省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應該真正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幫扶省內的其他兄弟城市,衷心希望這個“帶面”的時間來得更早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