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學校安排的各種學習打卡,難道學習就是為了打卡嗎?

護球像亨利


這個是帶有答案導向性的問題,不支持學習打卡,現在推崇學習靠自覺,激發興趣,引導為主,不過打卡有助於數據統計,分析和效果分析,建議了結一下真正的教育模型


來劃重點


今年春季因為疫情問題,開學日期推遲。我們這邊學校已經開始網課學習一週。

在這一週裡,孩子們每天要打卡學習情況,還要每天簽到,簽退。

關於打卡學習,在以往的學習中,學校老師也要求孩子們打卡讀課文,錄視頻。

關於打卡,學習肯定不是為了打卡。我知道有的家長很反感打卡。以為打卡形式主義,浪費時間。以前我也覺得是這樣。

但是,自從我家孩子上幼兒園大班之後,學校老師要求每天打卡作業的書寫情況,讀書情況。一開始我沒有讓孩子視頻打卡,因為覺得是浪費時間。一次偶然機會,孩子對我說,老師問她為什麼不在群裡打卡讀書。她也想打卡。從此,我意識到孩子需要集體生活。所以我也就帶著孩子打卡,打卡之後,我發現孩子在寫作業,或者是讀書時就會認真,主動很多。也許她也覺得在那麼多人的群裡打卡要認真一點。

而且,我發現身邊的學生也是如此。若是老師讓打卡,作業整體就會寫的認真一點。讀書也會認真一點,最重要的是讀書的參與人數會多一點。

所以在我看來,打卡也許會麻煩一點,但是對於學生來說,真的會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也許有的家長會說,不學習的還是不打卡。但是,不是還有家長嗎?有了要求打卡,家長是不是就可以要求孩子讀書?比家長逼著孩子讀書強。

學習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簡單只是孩子的事,需要家長的配合和引導。若是家長能夠配合老師的要求,相信打卡也會助力孩子的學習。


暖萌肉肉


有人說:“學習不是為了打卡,但打卡是為了學習。”繆老師說:“那可不一定。”
有人說:“打卡是為了約束自己,形成良好的習慣。”繆老師說:“那也未必對。”

學校安排打卡,可能是一種“任務”;學習中的打卡,除了可能是習慣培養,還有可能是“社交需要”。下面我就來詳細說說吧。

對於學校來說,打卡是一種手段。對於學校的管理者來說,打卡本身是一項“證明”。既可以作為應付教育管理部門的各項“檢查”,也可以作為日常教學工作的“任務”佈置給老師。管中窺豹,你也能從這兒看到老師除了教學任務之外,需要承擔的其他工作也不少。

對於學生來說,打卡也是一種手段。孩子從小到大,生理發育是一步步逐漸完成的。所謂好的學習習慣、好的時間管理,也需要多種方法共同促進。小學之前,孩子的時間觀念還沒有建立好,打卡也是一種認識時間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制定計劃、執行計劃、完成計劃、覆盤計劃的方式。現實生活中,我發現很多孩子到了大學,依然沒有比較好的規劃意識,生活過得渾渾噩噩。

對於一些學習平臺來說,打卡是一種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能在朋友圈看見各種學習類平臺的海報,也有一些是小視頻的形式。除了讓用戶利用碎片時間來學習之外,也能夠增加平臺活躍用戶數量,提高用戶使用時長,順便利用用戶的再分享,擴大知名度,帶來更多用戶,也客觀上提高了公司的估值。

對於社會上廣大的學習者來說,打卡更是一種工具。一種普遍的現象是:學到什麼不重要,讓別人都知道我學了很重要,所以一張海報發出去,頓時覺得自己的逼格提升了不少,這是打卡的社交屬性。除此之外,打卡還有經濟屬性,比如說,每天一打卡,結束退學費之類的。

學習不是為了打卡,更不是為了考試,學習的目的是滿足自己的求知慾,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並且享受這種感覺。

打卡有助於幫未成年人和缺乏自律的成年人養成習慣,代表著儀式感,客觀上可能有助於學習,但並非是絕對。因為:

真正的自律,源自心中對於學習的熱情,不需要打卡來規範行為和習慣;
真正的學習,源自孜孜以求和舉一反三,不需要打卡來證明過程和結果。

我是繆登峰,歷盡十年考察千所大學。期待你的關注、點贊、轉發和吐槽哦~!


繆老師妙筆生花


學校安排各種打卡學習,難道學習就是為了打卡嗎?

疫情期間,大家都接觸了各種線上課,而線上課最大的特點就是打卡,因為老師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來檢測和衡量,學生的參與情況和在家的學習情況,它確實能反映出一些問題,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另外,打卡也讓我們變得自律,規律的作息的好習慣。

今天是週末,我們兒子7點就從床上蹦起來了,洗簌、吃早餐。然而,今天並沒有課,上了一週的線上課,我們已經養成這種作息習慣了。如果沒有周一到週五,老師在群裡說簽到和發視頻打卡,也許8點了,也不一定能把孩子從床上叫起來。沒有外在的一些要求,一個人要想自律,其實很難的。

打卡是促使他們學習的一種手段,就像一種儀式感,一個檢測的工具,一個框架,促使我們去行動。

但是,打卡大另一種負面就是家長容易造成為了打卡而打卡,經常想著“早點把卡打完就沒事了”。

我們應該注意:

01 完成打卡”,只是學習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要“把手段當目的”

“完成打卡”,只是學習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把手段當目的,就容易產生“道德許可”:在打卡完成後,會覺得一身輕鬆,然而,孩子什麼也沒學,該掌握的沒有掌握,有的甚至成了“擺拍”,那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事實上,打卡不是目的,促使孩子進入專注狀態的學習才是目的。


<strong>


但是打卡的另外一面,會讓我們為了完成打卡而打卡,當我們有這種想法時就會有兩種心理:


01.打卡是一種負擔,完全為了打卡而打卡的想法就會產生容易產生“溺水型心態”,那麼,對孩子而言,學習也會變得一個痛苦的過程。


溺水型心態,就像是把頭一個猛子扎到水裡,痛苦地憋好久,只有探出頭來呼吸的那一刻才能有短暫的解脫。也就是忍受過程,追求結果。

與溺水型心態相對應的,就是郊遊型心態,在到達目的地的過程中,也可以享受一路上的風景。這樣每時每刻都是快樂,而不僅僅只有到達目的地的那一刻。

學習,應該是一件輕鬆而快樂的事情,而不是痛苦忍受的過程,陪孩子學習打卡這個過程,我們要有郊遊的心態,這樣我們才能夠堅持的學下去,沒有壓力。

就像有個家長問我:“老師,為什麼我們孩子在幼兒園老師的直播中,不跟老師互動,怎樣才能讓孩子跟老師互動?”

其實,你不要期待孩子能夠40分鐘坐在那裡,跟著老師的要求和節奏去做,如果能夠只把它當成一個遊戲活動,那是不是心態和收穫都不一樣了呢?

02 如果只為打卡而打卡這樣的想法,我們容易產生“負罪感”。

一天忙不完,如果沒有在預期時間內完成任務,就會有一種“來不及了”的焦慮感,以及“為什麼沒早點做準備”的負罪感。

真正讓人放棄的不是這件事,而是我們沒有做好這件事對自己的指責。

所以,對於“打卡”這件事,我們應明確學習的目的,找到打卡的節奏,並享受每天打卡和學習成長的過程,不為打卡而打卡。


每個問題的背後都藏著一個未曾被我們發現的成長秘密,遇見問題遇見成長!

嗨!我是時光小兜,在職幼兒教師一枚,多年養娃實踐!歡迎關注噢❤️我們一起分享成長路上哪些事兒,與問題,與愛共成長!


時光小兜


學習當然不是為了打卡。

用RIA學習力導師思維技能,透析問題本質,為您解答教育疑惑。

曾經和一個家長閒聊,向我抱怨:我現在一看到微信就頭疼!我好奇的問:為啥?咱們可都是“微控”哦。那個朋友很無奈的說:微信群太多了!孩子各種輔導班都有打卡學習,一連串的打卡信息讓我應接不暇。現在更要命,學校開不了學,也來湊熱鬧,一科打一個卡,十門課程,就要打十次卡!天天不幹別的啦,光打卡啦!煩死我啦!

學習打卡背後的意義

這樣的煩心事,我也有,或許是各位家長的共同的心傷。學習與打卡的行為,無形間形成了鏈接,打卡成了學習之後的必選動作。然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

諮詢度娘,打卡的意思有兩個:上班打卡和網絡上的習慣打卡。我們這裡談到的是網絡打卡。網絡打卡的目的有:履行承諾,接受監督,督促自己養成習慣。深挖打卡背後的意思,可以看到打卡的前提是認為自己做不到,沒有好習慣,需要改變,需要自虐。也就是說,學習不是一個好玩的事情,需要有人監督,必須使勁的才能達到。充分呈現出了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優良傳統“。

由此可見,學習打卡背後帶來的負面意義是:焦慮。害怕自己做不到自律。

那麼,學習打卡有沒有正面的意義呢?當然有!那就是和同學老師們在網上建立鏈接,開闢新的社交平臺。

怎樣破解打卡焦慮?

重新定義這個問題,怎樣破解打卡焦慮?到底學習需不需要打卡?因人而異。對於自律性比較強的孩子,或者學習已經達到了這個階段的水平,就沒有必要跟著風打卡。唯一要面對的是,老師一遍遍的催促。這也是焦慮所作。到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默唸以下幾句話:

  1. 老師是在關心我的孩子,這是她關心孩子最好的方式。

  2. 我的孩子很優秀,需要老師看見。

  3. 打卡是展示自己的機會。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

翔翊007


2020這個年過得真是不一般,真是太難了幾乎全體國人居家隔離,不敢出門,備受病毒的折磨和威脅,為了顧全大局,我們忍了。但是,停課不停學卻把已經受夠了的家長和孩子們再次折騰個夠嗆,每天打卡,老師被強制錄視頻,給學生網上直播上本該是開學後才上的新內容。

我不禁想問,這個年能不能別在添堵,能不能別給防治疫情這個主要工作添麻煩,能不能別在像因為新冠肺炎去搶酒精,搶84,搶口罩,搶各種生活物資?我們為什麼幹啥都這麼著急呢?為什麼不好好反思這次疫情給我們究竟帶來哪些啟示?為什麼不好好反思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學習方式呢?

自教育部發出“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以來,各地頓時像是被打了雞血似的,各種花招百出,有要求上課的,有強制老師錄播視頻課程的,有強制學生每天打卡的,現在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學生和家長都是怨聲載道,學生身心俱疲,家長跟著受罪,這難道就是我們的“停課不停學”,難道這個經就應該這麼去唸嗎?

民生就是老百姓的呼聲,也是老百姓的心聲。在看到,聽到廣大家長和學生的反應後,教育部針對一些地方亂唸經,瞎唸經,念歪經的行為採取了急剎車,2月11日,教育部針對部分地方陸續開始實行的網上“停課不停學”工作,對大家比較關心的一些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教育部重拳出擊

我們擇其要點精華來逐一對照:

1、如何準確把握“停課不停學”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

第一,“停課不停學不等於網上上課,不等於學校課程,有助於學生成長進步的都可以。”也就是說在家看看書,多運動,打打球,看看詩詞大會等優秀節目都是很好的。

第二,“特別注重疫情防護知識普及,加強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這一點非常重要,說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主要的去做,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分清主次,現在防範疫情最重要,必須一切都得服從這一點,學習在目前是次要的,輕重緩急部分,四處出擊這是嚴重錯誤的。

第三,“一些地方開通網上教學,只是“停課不停學”的方式之一,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實施教學的一種探索。”這一點很多地方就是把網上教學當成了唯一,當成了迅速n解決學生家長問題的法寶,這是極其狹隘的理解。

2、如何看待一些地方組織教師錄播網上課程?

第一,“開展“停課不停學”、做好網上教學工作沒有必要普遍要求教師去錄播課程。要充分利用好國家、地方、學校現有的優質網絡課程資源,確有需要的,可由教育部門統籌組織少數優秀骨幹教師適當新錄一些網絡課程,作為必要補充,共享優質資源。”注意,教育部的回答有幾個關鍵詞,“沒有必要普遍要求”,“確有必要”“少數骨幹教師”,“必要補充”,很顯然現在大家普遍都是和教育部要求唱反調。

第二,“防止照搬套用正常課堂教學方式、時長和教學安排。如果強行要求所有教師進行錄播,不僅質量上難以保障,而且也會增加教師負擔,並且造成資源浪費,這種現象必須予以制止。”這一點也有幾個關鍵詞,“防止照搬課堂模式”,“照搬時長”,“增加教師負擔”,“資源浪費”,“必須制止”,我們希望教育的這種話下面各個地方都能聽,現在就是給老師加負擔,就是浪費資源,就是照搬課堂模式,時長。

3、如何防止增加學生負擔?

第一,“對小學低年級上網學習不作統一硬性要求,由家長和學生自願選擇,對其他學段學生作出限時限量的具體規定,避免學生網上學習時間過長。”這裡注意,要“由家長和學生自願選擇”,請問現在學生和家長有的選擇嗎?你敢不去聽課嗎?每天考勤不去就得挨批評,每天上傳各種作業,晚了一點就得被責備,學校逼老師,老師逼學生。一天到晚都得學,孩子幾乎沒有放鬆時間。

第二,“不得強行要求學生每天上網“打卡”、上傳學習視頻等,防止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要指導學生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通過增大休息間隔、做視力保健操、強化體育鍛煉等方式,保護視力,增強體魄,保障身心健康。嚴禁幼兒園開展網上教學活動。”每天被迫打卡,每天上傳視頻,作業,沒有休息,眼睛熬得流眼淚,這難道就是我們想要的嗎?

這個急剎車來得及時,但下面會落實嗎?學校會聽嗎?如果落實好了,家長和學生應該會拍手稱快嗎,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我是教師老李,歡迎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教師老李


打卡是為了讓孩子們好好學習,但學習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打卡!

有些人確實是對於打卡這種方式非常的反感,但這確實是學校的無奈之舉,老師不可能監督每一個孩子,只能是通過打卡的方式來了解孩子是不是在學習。


其實有時候家長可以把這種打卡想象的輕鬆一點。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刁難” 你們家的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和角色,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那一份!

從去年開始,我們國家就推出了“學習強國”這樣一個APP,它的作用就是督促全國的黨員能夠自覺地關注國家時事政治,從而喚醒黨員的責任心!這款APP每天最多可以獲得58分,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能獲得42分,雖然每天的分數有限制,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有很多人都已經學過了一萬多分!這就是一種堅持!


學習就是一件需要堅持的事情,孩子每天在APP上打卡,其實就是在督促自己不要忘了學習這件事情!打卡花費的時間並不多,只需要花上三五分鐘,如果每天都處在一種厭惡的情緒中,那自然也不會學習好!

我看題主還是帶有一些情緒,認為這是在故意的為難家長,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學校通過打卡這種活動,能夠更直觀的看到學生有沒有每天參與學習,這是最直接的一種監測方式!

所以還是督促孩子每天學習是最重要的!!


說文寫作


不得不說,現在的家長快被打卡逼瘋了。

但要明白一點,學習不是為了打卡,但是打卡是為了監督學習。

我們常見的打卡有兩種,一種是學校佈置的打卡作業,一種是培訓機構佈置的打卡作業。

先說學校的打卡作業

一般學校的打卡作業例如:每天閱讀20分鐘,進行閱讀打卡。

學校的打卡作業多數是對於一些無法檢查到的作業,通過網絡的形式進行檢查。例如這種閱讀作業,很可能學生忘讀或者不讀,只有在老師要求打卡的情況下才能完成。

再說培訓機構的打卡作業

例如舞蹈、音樂方面的培訓機構要求學生打卡。

首先舞蹈、音樂這些課程,如果單單依靠每週一次的課上練習,很難達到效果,所以,培訓機構會要求孩子進行打卡練習,也是為了防止孩子偷懶不練,其次就是為了給自己做宣傳,利用家長的朋友圈給自己做宣傳用。

所以說,學校要求打卡,但是學習並不是為了打卡,而是為了自己能掌握。


然規教育說


教育實際上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教育上的領導更有意思。

對於學習來講,比如說我們班有一個孩子非常的特殊,考試都是班級內第一,語文數學英語全優,但是每次上課的時候從來懶得舉手,根本就不是不會,而是懶得向其他人來交流。

而對於學習打卡來講,這種過於形式化的行為,這位同學可能會不做,因為他看不起這種行為,所以對於學校安排的各種打卡,我們有理由相信只是浪費時間,我們追求的是學習效果,而不是學習過程的一個記錄,這不是做一些事務性的工作,然後每次做什麼事情都記錄下來,讓別人明白。

教育上的一些領導把學校管理方面的一些經驗方法用到了教學上,比如說老師每天考勤需要打卡,值班需要拍照片,孩子下課需要拍張照片等等,反正是一些稀奇古怪烏七八糟的東西,他都能夠使用上。

然後現在全國由於試驗疫情的出現,學校需要進行一些網上授課,怎麼辦呢?他們的確很聰明,把原來管理老師的那一套又用到了學生的身上。

比如說打卡了啊,寫完作業拍成照片上傳了,反正都沒有太大價值,如果一個老師網上授課依靠學生打卡,依靠每個孩子把照片傳到群裡面,傳到某個位置裡面,基本上也就意味著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徹底消失,對於部分孩子來講可能是有效,但絕對不能夠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對於打卡,對於拍照片上傳,有可能會浪費孩子更多的時間。最後促成了孩子更不願意學習的狀態。

如果說。學校的領導對於老師的一些行為不願意去做調查,而強制實行的話,或許大家都是成年人,是為了整個學校的管理,還可以接受,但是。這種行為如果轉移到學生學習管理上,恐怕就應當徵求一下,瞭解一下學生真的需要嗎?

所以說,在我們這次肺炎疫情的抗擊過程中,出現一些形式主義也就不足為奇了。


義誠老師


學習肯定不是為了打卡,
但打卡是為了督促學習。

如今這個特殊時期,學校開不了學,“大把大把”的學生“放養”在校園外,老師們焦慮啊:

“這樣下去,那還得了——不給‘養肥(廢)了’嘛!”

不要埋怨學校,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不安排打卡,你(或你的孩子)真能夠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

明日又明日,萬事會蹉跎的……

老師們用心良苦啊,好好學習吧!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難免有困惑。歡迎關注@為父筆記 ,一起交流,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