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水深合適且有水草的釣位不如亮水釣位釣魚多?

野釣魚倌


你好,首選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魚也是有生活習性的,春夏秋冬每一季不一樣的季節也好對魚造成不一樣的生活習慣。

大部分魚喜歡群集而行。有時順水,有時逆水,到水草豐茂的淺灘,河灣,溝汊, 蘆葦叢中尋食,產卵;遇到水流緩慢或靜止不動,具有豐富餌料的場所,它們就暫棲息下來。

亮水面有時會是魚路過的地面所以在這種位置垂釣魚獲也不會差,冬季我們垂釣鯽魚時候一定還是要選擇有水草的地方,因為鯽魚還是比較喜歡在有草的地方劇集覓食。







廬山小蔣


答題只方式,交流才是目的,傳道?授業?不敢爾。


你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釣魚不找草,多半是糊跑”是一句釣魚找點的諺語,但是有的時候題主所問的現象又確確實實存在,這就使得一些新手很困惑。

其實,任何表象背後都有其深層的本質原因,無論表象看上去是合理還是不合理,瞭解其本質後,就會發現是必然的。水深合適且有水草的釣位不如亮水區釣魚多,我覺得主要有兩種存在的可能。

一、水草區存在著劣勢條件

1. 地勢的不同

也可以正解為亮水區存在著優勢條件,什麼意思呢?釣位的選擇或說水裡某一區域有沒有魚,是由多重因素決定的。一般的規律,深度合適且有水草確實是選擇釣位的有利條件,但是對於水底的某一地,到底是否適合魚群的停留,這又不是唯一的條件。打個比方,一處長草的斜坡,往前一點是斜坡的盡頭而轉為平地,平地無草,那很可能這個斜坡上就不是魚喜歡久留之地,前面的平地才是。再比如在坎位高的一側長有水草,低的一側沒有,而多數時候,除非水溫條件特別適合坎上,否則魚多數時候還是在坎下。

總結一下,水情一樣的前提下,決定釣位好壞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水底的地勢。

2. 水情不同

水情有哪些?常見的有入水口、風、陽光等,入水口區的水氧含量較高,魚在水裡是選擇趨氧還是趨草,多數時候還是前者,哪怕是光水區。風的因素也不難理解,很多時候,下風口出魚較其它位置好。陽光因素的影響也是不定的,在冷季,有可能魚會趨溫到陽光直射的地方,而夏天炎熱的季節,也有可能樹蔭下的亮暗交界區是魚喜歡待的地方。

<strong>二、水草區的魚被強行搶走

選擇一個地方作為窩點,是基於一些自然的有利條件而作出的選擇,也就是說,水底的某個地方是適合魚聚集的地方,比如水草區。水草區之所以聚魚,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水草區相當於一個有障礙的地方,相對較為安全;另一方面水草區的食物較為充足,多數魚是以水草或水藻為食,到這些地方有東西可吃;還有一點,春天的時候,魚游到水草區是為了產卵,水草或枯枝可以提供魚卵附著的條件。

但是釣魚是一個人為的活動,會對水裡的魚產生一個巨大的額外干預,那就是引誘。對於一些非常強力的誘引因素,別說是魚,就算是人類,也會涉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描述的就是這類情形。水草區是魚的首選地不錯,但是如果在水草區之外的亮水區,有引誘力足夠強的魚餌,那魚也是會跑到水草區之外。

這一點,我是有著深刻體會的,自十多年前接觸臺釣之後,我就只玩臺釣。而水草區基本上算是臺釣的“禁地”,但是本人曾多次導演過平常難以理解的漁事,在水草區附近的亮水作釣,而水草區的草洞裡也有他人在傳統釣,釣到後來傳統釣停口,而亮水區上魚卻越上越多。純商品餌作釣,釣回來的魚宰殺的時候,發現魚肚子裡有很多的酒米。這說明什麼問題?說明我這裡釣起來的魚是從傳統釣者的窩點裡過來的,因為我根本就沒有用酒米打窩。這不是什麼稀罕事,我相信也有其他的釣友經歷過。

寫在最後

水深合適且有水草,是選擇釣點的常規參考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選點的時候,如果能瞭解水底的地勢,有時就會發現,特別的水草區並不一定就是最佳釣點。“搶魚”這個詞,在釣魚中,無論是臺釣對臺釣還是臺釣對傳統,都是存在的。兩個臺釣之前,高頻率的會將低頻率的魚搶走,餌料引誘力強的會將餌料一般的魚搶走,即便是水草裡的魚也不奇怪。


江釣人狂龍,每一篇作品都是逐字手打,所寫內容都是自己多年的垂釣心得與實踐經驗,覺得回答對你有用可以關注一下狂龍,個人主頁下有更多精彩內容。


江釣人狂龍


冬季釣鯽魚選擇合適的釣位是成功的一半。野河垂釣釣位很重要。在有水草前亮水處,能找到主河道上沿,水深在1~15米處;寬出主河道的河灣處;靠近壩的下游處等等,都是上魚的好釣位。

“釣魚不釣草,等於瞎胡跑”,這句諺語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對的.水草覆蓋,既有避風遮光保暖的作用,又有豐富的食物和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所以魚兒喜歡在水草中藏身和覓食.藏身厚密的水草之下,猶如人們睡覺時蓋了大棉被.

有的地方,淺淺的河溝或塘堰,水草密密麻麻,鋪天蓋地,水深僅有50釐米左右.草洞中垂釣,喜獲豐收.

有的地方,有一片片水草,只有在水草洞、草缺口才容易上魚,亮水處難上魚.

也還有這樣的地方,在水草處根本釣不到魚,只能在水草外亮水處才能釣上魚.

有一個水庫湖叉,一側遍佈水草另一側全是亮水.有水草一側,以前是田地,水深0.8米左右.無水草一側,以前是一條溪溝,水深1.8米左右.前年冬天,去該湖叉垂釣.以為草洞中好釣魚,結果發現,一個魚也釣不到.後來,在水草外面亮水處(也是田與溝、淺與深交界處)打窩下竿,頻頻上魚。

上述情況說明,冬釣水草必須注意到水深水淺,尤其是水草區與亮水區深淺差異(由水底地勢地貌決定).如果水草區水的深淺與亮水區相同或相近,則水草區容易釣到魚.如果水草區與亮水區深淺差異大,魚兒首選去深水區藏身,淺水的水草區可能找不到魚的蹤影。

遇到上述情況,個人以為,只能釣亮水區--既靠近水草區又連接深水區的亮水區.

無水草的水域,冬季釣點的選擇,一要看水的深淺和遠近,二要看水底地形地勢.釣點的深淺參考水體最深最淺處,宜選擇比較適中的深度.不宜太淺也不宜太深.深水處水層溫差變化最小,最適宜魚兒過冬.但是,水過深,水壓大,光線暗,無食物,也不是魚兒聚集之處.從水底地形地勢看,可探測水底稍有斜坡的地方.斜坡,是魚兒進退的通道.冷一些,沿斜坡往深水區退一點,暖一些,又沿斜坡往淺水區進一點.魚兒究竟聚集在斜坡的哪一段,可以根據氣溫水溫推測,並通過試釣驗證.

測試深淺,勘察地勢,若發現斜中有平,平中有坑,當然最好.另外,水中有種種障礙物,諸如石包、樹樁等等,可以選作釣點.


野釣人老元


一、水草區存在著劣勢條件

1. 地勢的不同

也可以正解為亮水區存在著優勢條件,什麼意思呢?釣位的選擇或說水裡某一區域有沒有魚,是由多重因素決定的。一般的規律,深度合適且有水草確實是選擇釣位的有利條件,但是對於水底的某一地,到底是否適合魚群的停留,這又不是唯一的條件。打個比方,一處長草的斜坡,往前一點是斜坡的盡頭而轉為平地,平地無草,那很可能這個斜坡上就不是魚喜歡久留之地,前面的平地才是。再比如在坎位高的一側長有水草,低的一側沒有,而多數時候,除非水溫條件特別適合坎上,否則魚多數時候還是在坎下。

總結一下,水情一樣的前提下,決定釣位好壞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水底的地勢。

2. 水情不同

水情有哪些?常見的有入水口、風、陽光等,入水口區的水氧含量較高,魚在水裡是選擇趨氧還是趨草,多數時候還是前者,哪怕是光水區。風的因素也不難理解,很多時候,下風口出魚較其它位置好。陽光因素的影響也是不定的,在冷季,有可能魚會趨溫到陽光直射的地方,而夏天炎熱的季節,也有可能樹蔭下的亮暗交界區是魚喜歡待的地方。

二、水草區的魚被強行搶走

選擇一個地方作為窩點,是基於一些自然的有利條件而作出的選擇,也就是說,水底的某個地方是適合魚聚集的地方,比如水草區。水草區之所以聚魚,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水草區相當於一個有障礙的地方,相對較為安全;另一方面水草區的食物較為充足,多數魚是以水草或水藻為食,到這些地方有東西可吃;還有一點,春天的時候,魚游到水草區是為了產卵,水草或枯枝可以提供魚卵附著的條件。

但是釣魚是一個人為的活動,會對水裡的魚產生一個巨大的額外干預,那就是引誘。對於一些非常強力的誘引因素,別說是魚,就算是人類,也會涉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描述的就是這類情形。水草區是魚的首選地不錯,但是如果在水草區之外的亮水區,有引誘力足夠強的魚餌,那魚也是會跑到水草區之外。

這一點,我是有著深刻體會的,自十多年前接觸臺釣之後,我就只玩臺釣。而水草區基本上算是臺釣的“禁地”,但是本人曾多次導演過平常難以理解的漁事,在水草區附近的亮水作釣,而水草區的草洞裡也有他人在傳統釣,釣到後來傳統釣停口,而亮水區上魚卻越上越多。純商品餌作釣,釣回來的魚宰殺的時候,發現魚肚子裡有很多的酒米。這說明什麼問題?說明我這裡釣起來的魚是從傳統釣者的窩點裡過來的,因為我根本就沒有用酒米打窩。這不是什麼稀罕事,我相信也有其他的釣友經歷過。

寫在最後

水深合適且有水草,是選擇釣點的常規參考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選點的時候,如果能瞭解水底的地勢,有時就會發現,特別的水草區並不一定就是最佳釣點。“搶魚”這個詞,在釣魚中,無論是臺釣對臺釣還是臺釣對傳統,都是存在的。兩個臺釣之前,高頻率的會將低頻率的魚搶走,餌料引誘力強的會將餌料一般的魚搶走,即便是水草裡的魚也不奇怪。


幸福一家X


這個問題難度係數有點大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垂釣所選擇的釣點都是以岸邊有水草或者障礙物的地方為最佳釣點,此問題卻恰恰相反,那麼在垂釣中有沒有這種題主所說的現象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一定有!而且也經常能遇到,下面就來說說為什麼吧。

首先我們垂釣過程中來到一個新的釣點,都是以肉眼觀察岸邊情況來選擇釣位,水下情況就很難清楚的知道,水面上方有水草的地方多在岸邊,也是垃圾和浮游生物聚集的地方,長時間的垃圾沉澱會形成一定的漿層,這種漿層腐化物質多會產生一種叫做氨氣的氣體(也就是我們聞著發臭的氣味)促使這裡含氧量很低,特別是溫度上來的時候更容易缺氧,不適宜魚在此處棲息停留,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就很難在有水草的地方有所收穫,反而是無草、乾淨的地方出魚很好。遇到這種情況解決辦法也是非常簡單的,當我們到一個新釣點後在選擇有水草的地方垂釣的同時看看水質如何,如果水質發綠或者暗紅色,而且很混濁都說明鄰近水草處不適宜釣魚,儘早收竿或者另選無草處。

以上就是個人對遇到這種問題的看法,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垂釣需要做功課,做的功課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轉變成經驗,垂釣中的魚獲就會更多,獲得的快樂也會更多。


山高我為峰1916


釣魚不釣草,純屬瞎胡鬧。任何說法都有其存在的道理。為什麼有草的釣位,釣的魚沒有光水的多,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本人總結了以下5點。希望有幫助。

1,用的餌料味型不對,調配垂釣魚種喜歡吃的餌料味型,這是垂釣的基礎。也是當天魚獲量的關鍵。

2,窩料,要想釣魚多。必須先打窩!這句話說明了打窩誘魚的重要性。窩子裡面的魚多,你才能釣更多的魚。

3,入口性,沒有再草中清理出一片釣點,導致魚鉤入水後掛到草上。從而影響魚吃口。造成空杆。

4,拋竿的頻率,對於釣魚來說拋竿的頻率也是非常重要的,維持一定的頻率對於誘魚非常重要。餌料不斷的落入水中,提起,在這個過程中餌料充分霧化,脫落。從而起到誘魚的作用。而再草邊垂釣,是做不到拋竿頻率的,在草邊頻繁的拋竿,可能導致魚鉤掛到草上,從而影響魚獲量。

5,驚窩,釣到魚時未能及時將魚拉離水面。魚掙扎躲進草裡。導致魚鉤掛到草上,這時可能就需要,人下水解開。人下水必然會將窩子裡的魚驚走。從而影響魚獲量。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內容,喜歡的點贊評論,加個關注。謝謝大家。








ACJ野釣霍哈哈


1,用的餌料味型不對,調配垂釣魚種喜歡吃的餌料味型,這是垂釣的基礎。也是當天魚獲量的關鍵。

2,窩料,要想釣魚多。必須先打窩!這句話說明了打窩誘魚的重要性。窩子裡面的魚多,你才能釣更多的魚。

3,入口性,沒有再草中清理出一片釣點,導致魚鉤入水後掛到草上。從而影響魚吃口。造成空杆。

4,拋竿的頻率,對於釣魚來說拋竿的頻率也是非常重要的,維持一定的頻率對於誘魚非常重要。餌料不斷的落入水中,提起,在這個過程中餌料充分霧化,脫落。從而起到誘魚的作用。而再草邊垂釣,是做不到拋竿頻率的,在草邊頻繁的拋竿,可能導致魚鉤掛到草上,從而影響魚獲量。

5,驚窩,釣到魚時未能及時將魚拉離水面。魚掙扎躲進草裡。導致魚鉤掛到草上,這時可能就需要,人下水解開。人下水必然會將窩子裡的魚驚走。從而影響魚獲量。


野釣二哈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是根天氣有關係,無數次釣魚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在有所選擇的範圍內,緩坡是首選。我始終認為魚也會考慮性價比,緩坡可以讓魚不需要付出太大的體力就可以四處遊動覓食,而陡坡則需要魚不斷的上升,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就是從釣魚人的角度出發,陡坡也不利於垂釣,浮漂的目數變化太大。陡坡還會造成一個情況,就是水太深,不是說水深大魚就一定多,水那麼深,水下能有什麼吃的呢?沒吃的魚在那瞎轉什麼呢?

我們在岸邊垂釣為什麼能釣到魚,不僅僅是因為釣魚的窩料和釣餌起到誘魚作用,更大的作用是魚有趨邊性,岸邊的食物要豐富,所以會到岸邊來覓食,那麼自然就會順著窩料的味道進入窩子。如果是梯田或者陡坡,那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游到窩子裡面了。因此我到一個水域釣魚,總會先觀察一下地形,看一下不同位置釣友的水深情況,除非迫不得已我是不會選擇陡坡和梯田的。

而遠近這個問題爭議也很大,我個人的看法是哪種都沒錯,同樣跟地形和季節有關,總體原則是淺釣遠,深釣近,例如武漢地區的湖泊多平灘,漲落水又比較頻繁,那麼釣遠就是很好的選擇,岸邊過淺小魚多,大魚也不太敢靠邊。此時選擇長竿和岸邊突出的位置就不錯,這就是——要釣遠。那麼如果你所在地區屬於鍋底性質,也就是說3、4米遠的距離水深就超過1米以上,那麼釣近就可以了,越遠越陡,同樣是釣近處的緩坡是優選。

關於最後的總結歸納

釣位的選擇是一個永遠都說不完的話題,每個人對此都有不同的看法,檢驗這些理論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踐,多在水邊釣魚就最好的經驗獲取辦法。我對釣位的選擇有一個歸納:有草的地方釣水草;普遍淺的地方選擇深水,普遍深的地方選淺水;淺的地方釣遠,深的地方釣近;最後一個就是針對武漢釣友的建議,武漢這個地方很奇怪,大多數地方淺水的效果要好於深水,甚至深秋初冬的季節,淺水的效果也不錯,可能跟地形和氣溫有關吧。





簞蒓ズdê峩503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在水草過密的地方垂釣儘量釣水草邊,沒必要非要釣草裡面,水草太密的地方特別容易掛鉤,還容易跑魚,魚鉤不容易到低。魚兒也可能找不到餌料,釣水草旁邊就可以了。碰到大魚還可以牽到亮水區。

有些時候是不適合釣草的。比如溫度高的小雨天氣,天氣悶熱加上下雨水草邊融氧量一般沒有亮水區多,這時候在亮水區較好。

夜釣不適合在水草邊,由於晚上水草邊氧氣稀少,晚上魚兒天敵較少,它們晚上都在亮水區找食物。

釣場水草比較稀疏,我們要在水草區附近、且與深水交界處施釣,效果就要好一些。沒有水草的區域選擇釣點,要看水的深淺與遠近,還要根據水底的地形而選擇。冬釣雖說要釣深,但也應深淺適度,可根據最深處與最淺處的水深來選擇合適的深度。如果水太深,由於水壓過大,加上光線陰暗,也無食可覓,就不適合魚兒棲息。水底有斜坡的地形是魚進出的過道,水溫稍低可從斜坡處往深水處施釣;水溫稍高可靠近淺水處施釣,可以通過試釣來找到具體的釣點。如果對水底的地形比較熟悉,能找到斜坡較平、或者相對平坦處有下陷的坑則最好施釣。水底有亂石或樹樁處也是好的釣點。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看似簡單實則迷茫


對於釣點選擇來說,釣點的水草是至關重要的條件。原因有三;1,水草附近溶氧量高,氧氣充足是魚兒生存的必要條件;2,水草能夠提供各類昆蟲生存,昆蟲能夠引來鳥類和魚蝦覓食,昆蟲,鳥糞和小魚小蝦是魚兒的天然食物,所以魚兒喜歡在水草附近徘徊,從而形成天然魚道魚窩;3,水草是魚兒躲避天敵的天然屏障;4,水草能夠調節不同季節的水溫,魚兒是趨溫動物,適宜的水溫更容易使魚接近。

那麼水草這麼重要,為什麼我們釣魚時,有時找的釣位明明有水草,水深也合適,可偏偏水草區卻沒魚,換個亮水釣位卻能連竿不斷呢?

還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1,水草離岸距離:我們知道魚兒天性膽小,如果水草區離岸太近,岸邊的輕微動靜就能使魚受到驚嚇而逃跑;所以在水草區釣魚時宜儘量保持安靜,尤其是野釣!

2,水底狀態:與水底的斜灘相比,魚兒更喜歡在水下陡坎處活動。所以垂釣之前調漂的時候最好先確認一下水下狀態。

3,選釣位時,如果一處有水草,且水下狀態不是太好。而另一處是光水,水面上方有樹陰,那我首選釣位是樹陰下的亮水區。

4,水草稀密;如果釣位的水草太過密集,魚兒進出容易受阻,此處反而不及水草旁邊的光水區魚多。

5,水草的狀態:有些水草僅僅浮於水位上層,但底下是空的,此處雖然有魚覓食,但魚兒不會久留。長在水底的水草才是魚兒久留的原因。

綜上所述:釣魚需要綜合各類因素考慮,不能一概而論,流於表面。

以上如能幫到你,請點點贊,關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