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由導演格蕾塔·葛韋格(Greta Celeste Gerwig)根據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 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電影《小婦人》於2019年聖誕節在美國上映後廣受觀眾的喜愛,並收穫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這部“神片”到底有多牛?在剛剛結束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小婦人》拿下了6項提名,並斬獲最佳服裝設計獎。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作為一部充滿女性情懷的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來馬奇家的四個女兒:端莊美麗渴望愛情的梅格(Meg)、看似反叛卻很有主見的喬(Jo)、性格內斂細心善良的貝恩(Beth)、活潑開朗熱愛藝術的艾米(Amy),在南北戰爭期間經歷戰亂、家庭、愛情的劇變中仍能互相理解和支持,並勇於追尋自己的人生理想與歸宿的故事。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小婦人》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除了細膩溫情的電影情節,影片最大的亮點要數劇中演員的服飾,本片服裝設計師傑奎琳·杜蘭(Jacqueline Durra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電影中使用的許多服裝設計靈感和元素都是直接從1860年代的繪畫作品中提取的,怪不得小編看完不禁感嘆,這簡直就是從畫裡走出來的神仙姐姐啊,最佳服裝設計獎實至名歸~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小婦人》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麼,電影中那些穿在演員身上的戲服是如何跟繪畫藝術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的呢? 今天,小編將為大家揭開背後的謎底。

以繪畫為靈感“繆斯”,展現女性之美

根據原著作者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在小說中描述的畫面以及導演葛韋格的熒幕設想,影片服裝設計師杜蘭為了更好的貼近人物角色,採用了19世紀中葉繪畫大師們的作品做為“試金石”,小編來一一解析。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小婦人 》電影截貞 圖來源於網絡

美國畫家溫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

溫斯洛·霍默被譽為19世紀下半葉美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其作品具有鮮明的美國特色,畫風既寫實又古樸。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 1880年溫斯洛·霍默在美國紐約國家美術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霍默的作品主題通常體現了對普通人群的人文關懷。他筆下的人物描繪的細緻入微,樸實自然,質感紮實,並展現出人物積極生活的勇氣和頑強的生命力。除此之外,霍默的畫作中還體現出自由的精神,在他筆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並不是維多利亞時代刻板的鄉村印象,看他的畫能感受到人物內心的自由。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Winslow Homer《The Cotton Pickers》c.1864, 61.12 x 96.84cm,洛杉磯縣藝術博物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或許正是因為霍默這樣的藝術特色,讓杜蘭對其十分欣賞,再加上他的作品與原著的時代背景重疊,這也讓影片中人物的服飾更貼合那個時代。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Winslow Homer《Gloucester Farm》圖片來源於網絡

劇情中,二姐喬與其他姐妹不同,她從小就喜歡把自己打扮成男孩的模樣,對浪漫和時尚似乎不感興趣,與傳統意義上的淑女形象不太一樣。因此,

杜蘭在設計喬的服飾時加入了男性風格的元素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她黃色西裝外套靈感便是來源於霍默的作品《Crossing the Pasture》中哥哥的服飾。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Winslow Homer《Crossing the Pasture》c.1871, 66.7x 96.5cm,阿蒙·卡特美國藝術博物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當喬為了貼補家用而剪去一頭秀麗的長髮後,她所戴的帽子設計靈感也來自於霍默的另一幅作品。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Winslow Homer《The Flowers Of The Field》圖片來源於網絡

馬奇家的三女兒貝恩,她在影片中的造型設計也從霍默的作品中汲取了許多靈感。比如她那條帶有印花的淺色長裙,頭戴美麗的花環,有種波西米亞風的韻味。霍默早期的作品大多反映了美國人民愉快、富足的休閒生活,而影中的貝恩單純善良,正是能夠給身邊的人帶來溫暖和正能量的“小天使”。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左:Winslow Homer《The Dinner Horn (Blowing the Horn at Seaside)》c.1870,48.9x34.9cm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右:《小婦人》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霍默的畫作《Eagle Head, Manchester, Massachusetts (High Tide)》非常符合導演葛韋格心中一幕電影場景的構想,可見霍默的藝術對影片畫面效果的呈現有著深遠的影響。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Winslow Homer《Eagle Head, Manchester, Massachusetts (High Tide)》c.1870,66x96.5cm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小婦人》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19世紀法國印象派(French Impressionism)

馬奇家的四女兒艾米自小最愛美,性格開朗,喜歡花哨的服飾成年後的她和姑媽到巴黎學習的經歷開始影響了她的穿衣風格。因此,設計師杜蘭從法國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她用帶有蕾絲和褶皺的白色連衣裙、薄紗的帽飾、華麗的耳飾為艾米營造出浪漫優雅的個人氣質,這些都能從馬奈和莫奈的畫作中找到類似的造型。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左上:馬奈《莫奈一家在阿讓特伊的花園裡》c.1874,左下:莫奈《花園中的女人》c.1866,右:《小婦人》電影劇照,圖片來源於網絡

19世紀英國前拉斐爾派/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

影片中對大姐梅格的形象塑造則借鑑了19世紀英國拉斐爾前派的獨特美學。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小婦人》電影截貞,圖片來源於網絡

拉斐爾前派是由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John Everett Millais)、但丁·加百利·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威廉·霍爾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三位藝術家在1848年所發起的藝術團體。他們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當時的藝術潮流,反對學院派風格,提倡復興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色彩風格。創作主題通常是一些虛幻、歷史和空想的題材,浪漫而唯美,對以後的象徵主義、唯美主義、工藝美術運動等諸多美術流派都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John Everett Millais《Ophelia》c.1851,76.2x11.8cm, Tate Britain 圖片來源於網絡

梅格相貌出眾,偶爾也會愛慕虛榮,但她最後選擇了愛情,和心愛的人一起過上了務實又浪漫的生活。也許杜蘭認為梅格對富裕生活的渴望和對浪漫的愛情的嚮往產生的內心衝突,就像拉斐爾前派在強調中世紀文化與強調現實主義的內部衝突,因此從拉斐爾前派的一些作品中提取了很多元素來營造梅格的人物氣質。比如利用暖色調的荷葉邊長裙搭配帶有紋樣的針織披肩,盡顯溫柔的淑女風。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左:William Holman Hunt《Portrait of Fanny Holman Hunt》c.1866-1868,右:《小婦人》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影中梅格在婚禮上,頭戴花環身著飄逸的白色紗裙,彷彿從森林裡走出來的“精靈”一般美麗動人。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左:Dante Gabriel Rossetti《A Sea–Spell》c.1877,右:《小婦人》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英國肖像畫家賽勒斯·約翰遜(Cyrus Johnson)

除了四姐妹的服飾,作為電影中宣稱自己就是“豪門”的馬奇阿姨(Aunt March)由老戲骨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扮演,梅姨在影中的戲服自然也同樣有著歐式的華麗與時尚,尤其是她最搶眼的黑色蕾絲頭飾。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設計師杜蘭對於馬奇阿姨的造型靈感主要來自於英國肖像畫家賽勒斯·約翰遜的作品,賽勒斯擅長描繪人物肖像,他筆下的人物古典寫實,著裝正式,具有莊重典雅之美

,這點十分符合馬奇阿姨的人物氣質。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左:Cyrus Johnson《Mary Erskine, Lady Acland》c.1883,中:《小婦人》電影劇照,右:Cyrus Johnson《Anne Hood, Mrs Luttrell》c.1877 圖片來源於網絡

接下來,小編向大家分享兩位能與這部電影中的人物服飾和場景產生強烈共鳴的女藝術家及其作品。

尋求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

法國畫家貝爾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 )和美國畫家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這兩位都是重要的印象派藝術家,也是在19世紀後半葉頗具影響力的女性藝術家。在創作題材上,兩位畫家的風格也十分類似,大多圍繞日常生活描繪孩子和婦女。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左:馬奈《頭戴紫羅蘭的貝爾特·莫里索》c.1872,右:德加《瑪麗·卡薩特的畫像》c.1880-1884,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說說貝爾特·莫里索,她出生在家境優越的家庭,父母開明且十分鼓勵女兒從事藝術事業。在這樣充滿寬容和鼓勵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莫里索的畫風自然也是活躍生動。

她的畫崇尚光與色的和諧統一,人物情感刻畫細膩,畫面充滿美好生活的詩意。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Berthe Morisot《In a Villa at the Seaside》c.1874 Toledo Museum of Art 圖片來源於網絡

除此之外,莫里索和19世紀印象主義奠基人之一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是好友,馬奈還當了一把“紅娘”,莫里索嫁給了馬奈的弟弟歐仁·馬奈(Eugène Manet),丈夫心甘情願做她的得力助手,全力支持著她的事業。

莫里索獨特的藝術品味和出色的繪畫技巧也讓她贏得了在那個時代與男性同等的尊重,並在法國藝術的發展方向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記。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Berthe Morisot《Woman and child on the balcony》c.1872,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編髮現莫里索很多作品的場景和氛圍都與電影《小婦人》中溫馨美好的場面相符,比如下圖這幅《閱讀》,莫里索捕捉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瞬間,柔和的光灑在母女臉上,她們正享受著難得的獨處時光。而在電影中,這是不是與馬奇家四姐妹與母親一起讀著父親來信的畫面一樣,讓人倍感溫馨呢?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左:貝爾特·莫里索《閱讀》c.1869-1870,右:《小婦人》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莫里索的作品《Lucie Leon at the Piano》和《The Piano》則讓小編聯想到貝恩第一次到勞裡家彈奏鋼琴時羞澀又緊張的場景。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上:Berthe Morisot《Lucie Leon at the Piano》c.1892,中:《小婦人》電影劇照,下:Berthe Morisot《The Piano》c.1889,圖片來源於網絡

除此之外,莫里索的畫作中也有表現閨蜜間的日常生活,如交談、梳妝、做針線、野外遊玩等等。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左:Berthe Morisot《Conversation》c.1891,右:《小婦人》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左:Berthe Morisot《The Hairdresser》c.1894,右:《小婦人》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左:Berthe Morisot《Pasie Sewing in Bougivals Garden》c.1881,右:《小婦人》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網絡

再來說說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她是唯一一個被法國印象派畫家邀請參加作品展的美國畫家。卡薩特與莫里索一樣出生於優越的家庭,不過卡薩特的父親一直不支持她選擇藝術作為事業,但她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作為當時支持和倡議女性平等的代表性人物,卡薩特熱愛描繪女性,尤其擅長對母女關係的表達。畫風嚴謹細膩,情感真摯,十分打動人心。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Mary Cassatt《洗浴》c.1892,100.4cm×66cm,芝加哥藝術學院 圖片來源於網絡

卡薩特下圖(左)這幅作品展現了女兒對母親的依戀之情,用溫和的光線、明亮的色彩烘托出母愛的主題,這一幕是不是很像馬奇夫人和她的女兒相互依偎的情景呢?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左:Mary Cassatt《Mother and Child Reading》c.1913,右:《小婦人》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下圖這幅作品中,穿粉色禮裙的淑女,是不是與大姐梅格參加舞會時的裝扮十分相似?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左:Mary Cassatt《woman with a pearl necklace in a loge》c.1879,右:《小婦人》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看看這幅女性肖像畫,穿著正式考究,氣質自信優雅,簡直就是馬奇阿姨的既視感啊!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左:Mary Cassatt《Lady at the Tea Table》c.1883-1885,右:《小婦人》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編認為,無論是莫里索或卡薩特,都與《小婦人》中溫柔善良,追求自由與獨立的女性有著相同的特點,她們都是那個時代面對傳統觀念尋求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

遺憾的是,這部“不負愛與自由”的電影《小婦人》無法在大熒幕如約而至,喜歡原著的看官們還需再靜候一段時間,不過小編相信,這部電影所傳達的藝術美學和精神力量一定能俘獲人心。因為我們會在影片中感悟到:即便人生不會一帆風順,成長就是要努力活出最令自己驕傲的樣子!只要堅定信念,一定能到達內心自由的彼岸!

《小婦人》捧走小金人,19世紀的藝術是靈感“繆斯”

監製:大G小r迷你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