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經濟丨新註冊用戶猛增10倍,互聯網醫療“疫”軍突起

全科醫生劉傑,最近在醫聯APP上的單量比平常至少多了4倍。劉傑,供職於四川省廣元市一家醫院10餘年,有超過兩年的線上問診經驗。

“這還只是接單的數量,實際問診的人數還要更多。”劉傑打開APP,界面裡都是跳動的頭像。每個頭像背後,都代表了一個想要在網上看病的人。

這個冬天,因為疫情,互聯網醫療提供的在線問診,滿足了大多數人“不出門就能看病”的需求,被認為是這次疫情中為數不多逆勢爆發的行業之一。比如,劉傑所在的醫聯APP已累計有3783名呼吸科、感染科醫生參與線上問診,截至2月12日16時,共幫助217648名患者。

紅星新聞記者從平安好醫生處獲悉,疫情期間,該平臺累計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

倍增的數字,不斷跳動。所以,風來了?

“宅”经济丨新注册用户猛增10倍,互联网医疗“疫”军突起

↑平安好醫生自有醫療團隊在線接診

隔離之下,“起風”了

咳嗽了兩天後,宋曉丹的焦慮感達到了頂峰。她甚至開始失眠,即使睡著了,夢境裡也是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的情況。直到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線上諮詢平臺,向感染科醫生諮詢後得到了“可暫時觀察”的回覆,才緩解了她幾天來的焦慮。

這個冬天,隔著屏幕就能問診,滿足了大多數人“不出門”的需求。截至目前,劉傑的線上接診數量已經接近1000例。僅僅是每天晚上的接診量,就比劉傑平日裡在醫院和非疫情期間線上接診數量的總和還要多。

患者不只來自劉傑所在的城市,僅僅在這幾天,劉傑接待的患者有來自北京、上海、海南的,甚至也有來自武漢等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紅星新聞記者瞭解到,近期劉傑接診的患者主要是有疑似感冒症狀、或是懷疑自己感染的人,經劉傑粗略估算,這類患者大約在8成以上,且大多是居家不願外出的人。

“很多患者都懷疑自己患病,但又擔心去醫院交叉感染。”劉傑表示,這也是線上問診在此次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比如,一位患者在網上看到了在線諮詢的方式,便立刻發起問診,瞭解自己咳嗽是否代表了已經被感染。在排除了疫區接觸,發燒、消化道等症狀,並瞭解了咳嗽的細節,劉傑認為患者首先考慮咽炎情況,在線上,他建議患者先在家觀察幾天,並看看服用藥物後是否有無好轉。

互聯網打破了空間限制,在醫療行業實現了“零接觸”。網絡兩端,醫患既可以雙雙在家,也可以在任何一個公共場合。

1月23日晚8點,平安好醫生線上問診室接到一位用戶諮詢胸悶、發燒、乏力的症狀。該用戶當時在山東某火車站候車,他在線問診時表示,自己“從六點半到現在一直髮燙,從七點半左右胸開始有點悶”,並告訴醫生“一月初經過武漢,懷疑自己是染上了(新冠肺炎)”。

經過詳細的問診,平安好醫生根據最新診療指南判定該用戶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同時在指導隔離應對措施的過程中得知該名疑似患者已登上去鄭州的火車。該醫師立即指導他向列車長上報病情,並電話連線列車長提供預防隔離措施的指導,也同時聯繫當地疾控中心,安排就近站點下車由救護車送當地有發熱門急診的醫療機構,進行隔離篩查。

“宅”经济丨新注册用户猛增10倍,互联网医疗“疫”军突起

↑醫聯線上問診

要確診,“觸診”不可替代

發展了多年的互聯網醫療,藉由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完成了一次線上問診的初步用戶教育,大部分用戶第一次知道在線問診及其可以提供的價值。線上問診,在診療全過程中扮演的是怎樣的角色?

劉傑說,早期,人們並不信任這種線上的形式,無非是因為隔著屏幕問診的準確性問題。即使這種模式逐漸得到認可,作為醫生,劉傑依舊認為線上診斷更多發揮的是輔助作用,“大多數病症想要確診,一定要配合各類檢查的結果”。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第一時間組織了十幾位專家,在承擔本身醫療工作的同時免費在微信公眾號上問診,“旨在消除市民恐慌”。

該醫院醫務部部長周箭表示,目前線上問診主要分為三類,即初診、複診和諮詢。“此次疫情中,大多數專家接觸的都是進行諮詢的市民。”這為相當一部分市民帶來了方便,最大程度降低不必要外出就醫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

另一類患者則是複診患者,比如,疫情前就是高血壓或糖尿病的患者,以前來醫院進行過診斷,如今則可通過在家自行測量血壓、血糖等指標,線上將數據反饋給醫生,醫生在線上指導用藥和告知注意事項。

“醫學比較複雜,不僅需要觀察症狀,還要進行實驗性檢測等。”其表示,即使在線上,醫生一般不會接診初診患者,而會勸說其前往醫院進行進一步診斷和治療。

不難看出,在此次疫情中,線上問診從某種程度上更多扮演了從診斷、治療、生活建議、預防等幫助普通人自我預判,並且消除恐慌焦慮的角色。泉源堂藥學服務中心執業藥師肖晶對此深有同感。過去她曾在線下藥房工作近十年,乘著“互聯網+醫藥健康”的政策東風,併成了泉源堂的第一批線上藥師。

此次疫情中,肖晶認為互聯網醫藥擔任的角色有兩類:一是緩解線下醫療機構尋醫問藥的壓力,二是擴充藥品等醫療資源的流通及服務渠道。前者不難理解,而後者則立足於線上,讓患者不出門就能在網上享受到專業藥事服務。

“宅”经济丨新注册用户猛增10倍,互联网医疗“疫”军突起

↑泉源堂醫生在線接診

“線上的常見諮詢與線下不同的是,線上諮詢多集中於慢病領域,而不是線下常見的感冒、胃腸道用藥等急症諮詢。”肖晶說,在患者提供了相關歷史處方、出院記錄等確診憑證後,藥師可引導患者到在線醫師處開具處方後,及時為其審核銷售,同時給予患者相關合理用藥指導,避免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這不是孤例。紅星新聞從醫聯處也瞭解到,截至到2月12日16時,該平臺提供肝病、腎病、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腫瘤、艾滋病、呼吸系統疾病、兒童ADHD、帕金森、精神科心理、骨質疏鬆等十一大病種慢病管理服務、累計服務慢病患者5458267人。

除了在線上開放現有的藥師、醫師資源,具備藥品流通屬性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和醫藥電商平臺膠著的點更在於醫藥用品的供應。比如,泉源堂第一時間啟動緊急預案,在全國七大城市的200餘家泉源堂智慧藥房開啟24小時營業和30分鐘送藥上門服務,累計售出近千萬只口罩。

“宅”经济丨新注册用户猛增10倍,互联网医疗“疫”军突起

↑泉源堂實體店與醫生通話

未來,“觸網”的不僅是在線問診

從目前的情況看來,不少業內人士都相信,即使疫情結束後,短期突然爆發的互聯網醫療,發展勢頭依然不容小覷。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2月4日發佈的《關於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就鼓勵包括省級定點救治醫院在內的各大醫院提供遠程會診、防治指導等服務,藉助信息技術下沉專家資源,提高基層和社區醫療衛生機構應對處置疫情能力,緩解定點醫院診療壓力,減少人員跨區域傳播風險。

一位不願具名的從業者表示,此次疫情推動了線下醫院和線上平臺的結合,“從目前的經驗看,醫院既可以自行搭建平臺,也可以和已有的平臺合作。”其表示,疫情讓普通人瞭解線上問診的新業態,但對行業而言更是一次“教育”——目前,國內大多互聯網醫療仍是割裂狀態,尤其是產業鏈的上下游,“沒有完全互融互通”。

什麼是成熟的互聯網醫療場景?上述從業者表示首先要“覆蓋就醫全流程”,涵蓋掛號預約、檢驗檢查、在線問診、複診隨訪、轉診會診、病例管理、慢病管理等。

紅星新聞記者瞭解到,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已經在申報互聯網醫院,並同步建設網絡平臺。此前成都也有少數幾家醫院開展了相關工作。“我們醫院會通過激勵政策和管理制度,鼓勵醫生規範進行線上診療活動。”周箭表示,“互聯網就診是趨勢,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發生的特殊時期,有無可替代的優勢和作用。”

另一方面,5G技術的普及使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瓶頸一步步被打破。此次疫情中,中國移動“5G遠程醫療小推車”在武漢火神山醫院正式啟用,火神山醫院一線醫務人員可以將本地醫療數據(含CT影像、檢測指標等)共享給北京301醫院,實現專家遠程診斷。

紅星新聞在上述《通知》注意到,接下來還將加快基礎網絡升級改造,保障醫療信息系統平穩運行,確保疫情防控指揮體系穩定暢通。有條件的地方可運用5G等信息技術,提高定點救治醫院網絡穩定性和傳輸質量,滿足患者救治工作需要。

第一太平戴維斯華西區項目及開發顧問部負責人羅元均表示,在此次疫情之前,電商對實體商業的衝擊已經顯現,疫情中,醫療端也呈現了這一特徵——藉助國內成熟的物流配送系統,線上醫療逐步培養了消費者從購物到配送的線上購物習慣。

“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我們將失去線下的藥店等業態。”羅元均表示,互聯網醫療是商家提升服務和消費體驗的一種模式,但實體店仍是必要存在。比如,在當前疫情下,社區周邊的藥店大多仍在營業,這意味著其不僅擔當著保供的角色,同時也符合市場需求——當然,疫情結束後,藥店的運營模式、店面陳設及規模未來都可能會根據需求有所改變。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鄒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