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这个名字的,华夏民族又是怎么形成的?

真象万花筒


汉族的形成,是汉武大帝开始的,当时汉武帝统开疆拓土,经济繁荣发展,经济总量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六,国富兵强,老百姓安居乐业。汉朝成为亚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世界各地的国家纷纷来朝拜学习,其他国家就把汉朝百姓称为“汉人",“汉族”。华夏民族的形成,大约在5000年前,在黄河流域有一个较大部落,其首领被为“黄帝”,先民称该部落为“中华”,另一个较大部落,真首领被称为“炎帝”,先民称这个部落为“中夏",经过千百年的交流、融合,两大部落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华夏”的称呼。


饮长江


汉族的由来

 

汉民族是什么时候开始叫这个名字的,华夏民族又是怎么形成的?

汉民族又是华夏族,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那么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这段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汉民族还是一个在悠久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同时也是全世界人口做多的民族。

据先秦文献的记载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为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存。这两个文明为华夏文明圈的代表。

我们汉民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当然啦,这一仗炎帝部落战败,战败后的炎帝部落,只好并入黄帝部落,从此就有了炎黄联盟的雏形。

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华夏族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华夏族又从分裂走向统一。汉族先秦时期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因此,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但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汉”这个称谓一起使用至今。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在晋朝以前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随后因永嘉之乱等因素大举向南迁徙,南迁汉族则和与汉族基因及语言相异的中国南方原住民混居。这历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规模移动也改变了南北人口分布密度……

关于汉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

据史书记载及考古发现,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现代分子人类学也有证明),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一带)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又于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建立了仰韶文化。再于距今约4600-4000年在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地区建立龙山文化。其文明传承脉络是: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仰韶文明——龙山文明——二里头文明

华夏族于商周时期迁往江汉平原,往后南迁至南部更深远的区域。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和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而非大家所认为的其他民族汉化所致。相关研究结论在美国权威杂志《自然》上发表。当今南北汉族父系至少有80%的同一性,而母系也有50%的同一性。

汉族一出现于世界,便以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稳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伟的民族发展历史进程。

人口的发展,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即俗话所说:国泰民安,人丁兴旺。封建社会时期汉族人口的发展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时期。

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族源华夏集团算起开始约有200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盛时已有2000万人左右了。在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5000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万至9000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万余人。

元代以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人口达1.5亿。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则达4亿以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其人口约6亿,到20世纪末已达10亿以上。在地域上则从黄河、长江流域向南发展到珠江流域抵台湾岛和海南岛,向东北发展到黑龙江流域,向西北发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发展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封建社会时期的汉族人口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巨大的发展?其中显然有恩格斯所说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的机制作用。但了解和认识汉族人口的大发展,必须了解和认识汉族发展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民族同化问题。所谓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有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情况,也有少数民族同化汉族的情况。因为汉族自古以来就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被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在汉族总人口中比例较底。民族同化并不是汉族人口众多的主要原因,现代兴起的分子人类学研究发现南北汉族父系具有高度同一性,母系也有60%左右的同一性。






凤凰赵凤宝


汉族名字的由来:

汉族,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 是在中国及海外华人占多数优势的民族。

在历史上,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汉族别称“汉人”、“华人”,“唐人”、“秦人”、“桃花石”等。

到了近代以后“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皆曾被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党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

扩展资料

“汉”最早是指水。从字源解,汉字由水、或(国的本字)和大三部分组成,合起来的意思是“国之大水”。这里的“国之大水”实际上指的是汉水,也称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远古时称汉。

《孟子·腾文公上》说:尧时大水成灾,禹治水,“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这里的汉就是汉水。《尚书·禹贡》说:“嶓冢(bōzhǒng)导漾(yàng)东流为汉。”

是说汉水从今陕西宁强县嶓冢山流出,初出山时称漾水,而后向东南经沔县,向东经褒城县,合流为汉水。汉水在今湖北武汉汇入长江。

其入江口的汉口,古称汉皋,唐时为夏口,也称沔口。汉口地处水陆交通枢纽,为“九省通衢”,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柳宗元少年时随父经历的抗藩战事就是在这个夏口。

黄河流域,是中国华夏的发祥地。夏以后,古华夏人向黄河中下游扩展,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中原之地,包括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还是以北方为主。往南去,到长江流域,那是后来的事。

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说:“根据古书所记载的古代传说,上古之时,古人逐水草而居。就有三个大的氏族部落,进入到黄河的中、下游流域。

一是西方来的,以‘炎帝’为首的氏族部落;

二是东方来的夷人氏族部落,以‘蚩尤’为首领;

三是西北来的,以‘黄帝’为首的氏族部落。”炎帝是神农氏,黄帝是轩辕氏,蚩尤是夷人,人称九黎族。传说古时发生过黄帝和蚩尤的战争,蚩尤被黄帝打败后,一部分蚩尤族人,退到南方荆楚一带,和当地苗人和蛮族人合居下来。

按顾颉刚的说法:“春秋时代,黄河两边的古人民,自称‘诸夏’或‘华夏’。有时单称一字,‘华’或‘夏’。所以,‘华夏’就是汉族之老祖。”我们今天说的“中华”和“炎黄之孙”都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大家知晓的夏、周王朝,原来都是羌人。

统一六国的秦王朝是鸟夷人。楚国是南蛮人建立的国家。翦伯赞说:“早在殷代就有一些南蛮部落进入中原,史称荆蛮。在春秋战国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楚人已经完全和中原地区的居民同化了。”

而用汉称族名,始自汉代。至于刘邦为什么用“汉”字作朝代的标志,史书没有直说。我们据史料分析,不外有两层原因:一是刘邦曾据汉中,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自汉中行威德”,夺取了政权。另一方面,从疆域范围和气势来看,汉比秦大。

《汉书·陆贾传》说:“皇帝(刘邦)……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开辟以来)未始有也。”《汉书·高祖纪》说:“汉王即皇帝位于氾(fàn)水之阳。”

对此,《史记·高祖纪》汉五年正义解释说:“氾水在济阴界,取其氾爱弘大而润下。”所以我们推想,用汉称国,应与水,与大相关。汉朝自称自己为汉人,以大汉族和大汉王朝自傲。

这里说个笑话,《史记·西南夷传》说,当时因道路不通,有个像县大小的云南小国王,因不知汉之广大,见到汉使说:“汉孰与我大?”以成了流传千古的“夜郎自大”的笑谈。班固《汉书·匈奴传下》:“近西羌保塞,于汉人交通。”

汉代,汉民族与其他族群的区隔是非常清楚的。《辞源》“汉”字解,列有62个条目,大多都与汉代有关。说到民族,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汉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实早先就是一群人聚居在一起。

可能是有血源关系的一群人,也可能是乌合之众。古人造族字的本意,是表示在旗巾下汇聚了许多手拿弓箭的人。这大概是原始部落吧?共同的生存环境,相近和相同的生活习俗,加之语言、文字的接近和同一,逐渐形成了共同认知的汉民族。


默默静听繁华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今天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汉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3.9%。

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五成》。“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左传》孔颖达《疏》)”。“华”有“花”、“美丽”等意思。夏是大的意思。“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在先秦时期是中原的地域、国家与族群族指称。

传说中的黄帝族炎帝族组成部落联盟以后,又与彝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在春秋时形成了华夏族。

“汉”原来指称汉水,即今天的汉江。“汉”有盛大、伟大一类的美义。在古语中,“汉”还有指称天空中银河(天汉)的含义。

刘邦因被封为汉王,后来他建立的皇朝国号为“汉”。两汉时期前后延续四百多年,是中国新兴封建社会充满生机活力蓬勃发展的时期。汉武帝开疆拓土,建立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一个统一、稳定、人数众多的汉族开始形成。汉族形成的过程始终与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分不开。中国从此以东方大国的雄姿屹立于世界。

在汉朝,“汉人”这个词是汉朝统治区以外的人对汉朝统治区生活的各种人民的称谓。意思就是指汉朝的人。《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来降,与汉人杂居。”这是“汉人”一词在文献中首次出现。

由于汉朝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以及强盛的国力,“汉”成为域外有关中国的一种习惯称谓,其普遍与持续状况,虽然比不上秦,但是超过了唐。“汉”,以后成为直至现今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如汉人、汉民、汉子、汉家、汉族等等。

魏晋时期,中原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人,自称“中国人”、“晋人”。边疆各族人称之为“汉人”。

唐朝时期,少数民族出现“蕃”的称谓,与汉族合称“蕃汉”。

太平天国末年,侍王李世贤《致各国领事书》有“汉族”一词。

1903年,黄遵宪《驳革命书》中有“倡类族者,不愿汉族、鲜卑族、蒙古族之杂居共治,转不免受治于条顿民族,斯拉夫民族,拉丁民族之下也”语句,在文献上是较早使用“汉族”字样的。

民国时期,“汉人”才正式改称“汉族”。




爱咩咩的老羊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当今中国这个大家庭中,有包括汉族在内的五十六个民族。



其中汉族占据了主体地位,全国汉族人口占到了我国总人口的93%以上。那么汉族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我们我国的主体民族被称为汉族呢?

顾名思义汉族与中国历史上的汉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众多的朝代当中汉朝的影响力可谓深远,汉朝是我国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前后的统治时间长达四百多年。

虽然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但是其统治时间只有十五年。汉承秦制并继承和发展,尤其是汉武帝在位期间巩固和发展了秦始皇的大一统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汉朝的强大和深远影响力形成了人们对汉族发自内心的认同。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汉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和平与战争当中不断的融合,我们所认为的汉族往往有地理上的概念和民族上的概念。

在汉族之前,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被称为华夏族。华夏族通常是指黄帝和炎帝的后裔,所以我们现在的中国人都都是炎黄子孙。

由此可见,我们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来源于我们国家的强大和传统的文化影响,比如我们中国又被称为华夏大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曾经一度被称为汉人,远走海外寻求发展的炎黄子孙建立了当地的唐人街,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


亘古怀念说史


到宋朝时期,中原帝国已经分裂为宋、辽、蒙、金、南诏、大理等多个政权,南宋的岳飞和金国的金兀术、蒙古的铁木真,包括明末入关的满清政权,都是原来汉帝国的人,他们都是为了国家统一而浴血奋战的英雄!正是有了这些历朝历代的中华英雄,中原王朝才没有像欧洲四分五裂,今日的中国才如此完整而强大!


祖国江山美如画2020


先有“华夏民族”,后有“汉族”。我就按照这两个名字的先后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一,华夏族的形成——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符号,对于他是如何形成的,有以下三种说法:

①“华夏”是民族的名称。

“华族”:居住在华山,以玫瑰花(音同“华”)为图腾。

“夏族”:居住在“夏水”(即今日的“汉水”)旁。

随着人民的交往日益加深,最后两个民族合而为一,通称为“华夏民族”。

②“华夏”是以文化标准来定名的。

远古时代,人们将文化发展较早的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称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

相反,生活在华夏族四周的人,由于文化相对落后,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随着华夏不断融合壮大,其他民族逐渐纳入华夏文化的领域。渐渐地,华夏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符号。

③华夏是“诸侯国”之一。

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国分为“华夏”、“东夷”、”南蛮”三大“诸侯国”。

华夏国的代表人物是黄帝、炎帝;东夷的代表人物是太昊、少昊、蚩尤;南蛮有代表人物伏羲、女娲。

五千年以前,皇帝大败蚩尤,之后又打败炎帝,合并成为炎黄部落。从此,黄帝成为了中原地区最受拥戴的部落首领。

在之后的长期斗争中,炎黄部落又兼并了南蛮部落,再继续统一其他实力较小的部落。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祭奠的祖先。

以上三种说法,第②种和第③说法比较盛行。第①种说法由于年代相对比较久远,还需进一步考证。

但不管怎样,“华夏子孙”将永远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称呼。

二,何时开始有“汉族”这个名字?

秦朝被推翻以后,项羽杀掉义帝“楚怀王”,自称“西楚霸王”,并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分封给诸侯、部将及降将为王。

刘邦被封为“汉王”。 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军队就被称为“汉军”。刘邦击败项羽,取得江山以后,就将建立的封建王朝称为“汉朝”。

汉武帝时期,国家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都达到了鼎盛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往来和人文交流也日益增多。

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少数民族非常羡慕和尊重中原的灿烂文明。于是,在以后的交往中,们就来把来自中原的“汉朝的人”称为“汉朝人”。从此,我们以“汉族”自称。

当然,通过不断的民族融合,汉族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


探究历史可长知识


神州华夏五千年,

祖辈炎黄代代传。

汉武雄风扫大漠,

汉家儿女敬苍天。











费玉山905


漢朝在中國是一个伟大的朝代,他继承了大一统的秦朝後,经文景之治,与民休养生息,壮大实实力。武帝用衛青,霍去病三征匈奴,南匈奴战败投降,後來逐步熔入了漢朝,少数北匈奴被趕到欧洲去了。後來中北方边境平安了一千多年!並且打通了西域,扩大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响,让世界上知道了东方有个大而富的叫漢朝的国家,我们自己也以漢人自居,慢慢就成為了漢族,而漢族实貭上也熔入了很多其他民族。


京火


两个词有很大区别:

从起头上看,汉民族是一个文化上的心里概念,华夏更多的是地理概念。

不过发展至今 这两个词也基本意思相同了。

秦作为第一个一统的帝国形式存续时间太短仅15年,楚汉相争之后汉帝国包含王莽时期前后超过400年。所以一来我们习惯称秦汉时期,二来呢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汉名族 就象征着心理上的统一和归属。

当然,从技术角度看,在秦帝国时期,北方匈奴帝国建立,这样也从外部世界开始定义出一个“内”部世界。汉名族就内部世界的精神文化上的一种外在体现。

关于“华夏民族”为什么说起源上看更多是地理概念呢。以下两个解释,印象深刻,找来跟大家分享:

1、“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

2、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