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电,晚上都在干什么?

无心插柳53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也只是猜测,所以根据一些史料和诗词给大家推测一下古人的“夜生活”是怎样的,希望能从中窥探出一些古人生活的痕迹。


首先我认为,古人应该比我们现代人睡得早,有句古话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家里,我想应该是十分舍不得用灯或者用蜡烛的,毕竟在经济上负担不起,这个可以结合“凿壁借光”的故事来理解。


再一个就是,古代的时候有一种制度叫宵禁,是指由政府、军队机关对平民颁佈禁止平民于特定时间外出的命令。


唐朝的《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凡是在“闭门鼓”后、“开门鼓”前在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就触犯“犯夜”罪名,要笞打(鞭打)二十下。

如果是为官府送信之类的公事,或是为了婚丧吉凶以及疾病买药请医的私事,才可以得到街道巡逻者的同意后行走,但不得出城。


明清的法律把这一条改为“夜禁”,规定更加明确,一更三点敲响暮鼓,禁止出行;五更三点敲响晨钟后才开禁通行;在二、三、四更在街上行走的,笞打四十下(京城五十下);在一更夜禁后、五更开禁前不久犯夜的,笞打三十下(京城四十下);疾病、生育、死丧可以通行。


出行受到了限制,大家也只好早早入睡了,而且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皇帝有一个上早朝的习惯,这个早朝究竟有多早呢?

据大明会典记载:

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

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


想想每天如此早的起来工作,晚上不早一点睡,第二天也是有点扛不住呀。


那转念一想,古人除了早睡之外,就没点什么“夜生活”了吗?可还真不是,古人的夜生活可是过得十分滋润,比如元宵灯会。


据《资治通鉴》记载,灯会起源于隋炀帝时期,到了唐朝更为兴盛。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唐代每年灯节这天晚上,洛阳城皇城前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是人山人海。

唐代诗人元稹的灯节诗篇,则是当时灯节盛状的写照,其诗云:“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可见东京洛阳灯节真的称得上是“灯火通明”了。


还有一位诗人也写过元宵节,他就是晚唐的李商隐,当他听说京都长安举办盛大的灯节,自己不能前去观赏时,甚感遗憾,于是就写下《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这里的上元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元宵节。


不仅如此,古时的元宵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情人节,就是欧阳修诗中的写照:“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也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好时机。


也正是应了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人很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十分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很丰富;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这样算起来,古代的元宵节“放假时间”比我们现在长多了,不禁有点羡慕他们了。


除了这样大型的“夜间活动”,古人也喜欢在夜晚开一些私人派对,比如我们的大唐第一偶像——李白先生。


李白有一首诗叫《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说的就是他和自家几位兄弟们一起喝酒开派对的事情,就着园子里的好风景,大家喝点小酒,写几首诗,然后把所有的诗排个名次。


其中出现了一句诗:“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这句话是有出处的,《古诗十九首》其十五中写道:“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中说道:“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可见,夜间嗨皮,自古以来就有。

古人虽说生活在一个没有电的时代,但他们也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趣,将生活过得丰富多姿、令人羡慕,哪怕是如今的我们也想去复原古时那种灯火通明的灯会场景,期盼能找到属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情感共鸣。


不管我们身处哪一个时代,我想我们中国人身上流淌出来的那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都不会因时光的变迁而改变分毫!



林忆南


我认为古代时期虽然没有电,但他们会用火啊。他们会用古代时期的灯,给自己的生活创造便利。再说每个月里面15天天上有月光,月光也会对人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没有月光时候也天上满星星✨。我家在农村,我小时候偶尔会断电。我还记得我和爸爸在月光下还是能做一些事情。(虽然不想现在一样方便,但基本能完成想做的事情)我家里虽然没电,但晚上我不会觉得太黑,因为满天都是星星✨特别美。

可能古代时期,人们的睡觉时间可能比现在早,睡眠质量比现在好。所以古代可能比我们来说觉得落后,没电不方便,但各有各的。我小时候我们家人很早就睡觉的,所以早上很早就起床,一般爸爸喝妈妈都是五点起床,我们小孩子们六点起床。但现在社会六点起床就很早了。(我当时爸爸们每次批评我没有早起,现在我已经忘记了六点起床是怎样一个感觉[捂脸][捂脸][捂脸])

总体来说,人类用电历史比不用电得历史比起来,用电时间才超过100多年,所以我认为现在电虽然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我对电的作用基本上是肯定的,但我有些时候还是想念小时候没有电的日子,当时我们小孩子门,一到晚上就开始玩捉迷藏。还有些时候看着天上的星星联想很多很多事情。以前人门对天上的星星喝月亮都带着很美好的想法。但说实话我已经好久没有看过星星了。看星星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呲牙][呲牙](现在人们得星星都在手里那就是手机)。所以我有些时候狠羡慕古代忍得生活,虽然没有现在一样各色各样的灯,但也有着丰富多彩得生活。文章结构比较乱,希望你们理解[呲牙]

你们夜说说自己的看法吧,欢迎你们[呲牙]


勇敢者的世界


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也过过无电灯无自来水的生活。六十年代的无电生活在农村很普遍很普遍,只要夜幕降临,鸡归狗属人收工归家满屋黑洞洞的抻手不见五指抬头不见月牙的年代。农民用的是桐油灯,洋油灯,马灯,风一大一下就吹熄了,全家人哇之一声齐叫,哇!不要把饭放进鼻孔里去了,不好弄出来的哟。

老人还讲了一个好笑的故事,洋油灯被风吹熄后两亲家你怕我偷吃桌上的肉,她也怕对方偷吃桌上的肉,因为那年代要肉票肉,肉也紧张又没钱又穷,所以两亲家抽手按住对方的手说,”亲家今年的肉卖这个价”。这就是证明六十年代的无电灯无富裕生活的写照。我们都是从那个艰苦岁月中度过来的人。都六十了,祖国和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奋斗拼搏了几十年才有今天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好了要感谢党感谢人民,感谢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


牛才玉


古代是一个没有电的世界。那么,古人们要怎么过夜生活呢?


古代富贵人家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古代固然没有电灯,但并不代表所有人一到晚上都沉浸在黑暗之中。

事实上,对于有钱人家夜晚根本不是麻烦事——

可以花钱买蜡烛啊!

事实上,灯火通宵正是富贵的一种象征。平凡家庭是买不起好蜡烛的,只能用灯火微弱的油灯。但对于有钱人家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

举个例子:

宋朝的著名宰相寇准就出身富贵家庭。他们家富裕到什么程度了呢,用史料的话说:

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燃炬烛。

这句话的意思是:寇准家就没用过油灯这种东西,全都用蜡烛。即便是在厨房,也都是灯火通明。

在这种情况下,有钱人家就能享受到各种夜生活。

例如,彻夜听取看戏,彻夜聚会宴饮,甚至还会玩各种游戏。

当然,古代的夜生活还与宵禁制度的废除有关。宵禁,意思就是禁止在夜间活动。

北宋时期彻底取缔了宵禁,当时的夜生活非常繁荣。根据笔记《梦粱录》的记载: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是杭州城夜晚的情况,各种各样的买卖火热开市,直到快天亮了,游人才回去休息。这时候,早市的人又出来了。

当然,古代的夜生活是非常可贵的,还是跟钱有关系。这点使我对现在的生活更珍惜了。


HuiNanHistory


别古人了,我上初中的时候,国家电路改革,就是那种木头线杆换水泥杆,不知道是资金问题还是什么问题,一直停电一年半,从当年夏天到隔年快过年时在有电的。刚开始不习惯,点煤油灯,一到晚上瞎灯摸火的,做啥都不方便,但是一个月后就习惯了。和你们讲讲没电的幸福生活吧!夏天,放学后趁着天没黑就把作业写完,晚饭后就开始串门找小伙伴玩了,只要是有月亮的晚上,基本都是晚上9点过后回家睡觉,礼拜五,六晚上基本都是半夜回家,抓鱼,戴黄鳝,烧火,打泥仗,打花牌,打弹子等等。还有就是农村的“稻场”,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就是一个村都在一起打稻谷的地方,干净,平整,面积大,晚上基本一个村的人都带着草席去乘凉,大人们几家几家聚在一起都在拉家常,讲鬼故事,小孩就玩丢手绢游戏。最好玩的就是躲猫猫,稻场四周都是各家堆的草堆,高约3米-4米,长10-20米左右,就在这里面藏猫猫。男孩大点的就会偷偷爬到草堆上,在上面摔跤,讲故事,整个夏天和初秋都是美好回忆,到深秋,天气寒冷了,大人们无聊就自己组建戏团,唱黄梅戏。天天晚上一个村都聚在一起看戏,孩子们就打闹,玩炮竹。也特别热闹,冬天晚上活动就比较少了,吃完就早早就睡觉了,来年一样疯玩[捂脸]。


舆论愚论


60年代到70年代初,那时农村照明一般是煤油灯,我小时候上,晚上做作业,还用过用铁丝串几个桐籽燃起来作照明。可见那时是很苦的。大人们晚饭后,一般是聚在一块唠唠家长,农活之类。也不是说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


碧水蓝天98372


回答这个问题我也记忆如新,60年代未,70年代初,我当地也无电的,煤油以票供应,每人一个月二两,我很少的时侯坐煤油边,一边调大光,一边写字,父母跟常说调大火,用多油,到七十年代初,乡里就有电灯泡,15w的,从晚上六点到十一点就电,其它吋间关电,也无风扇,热天的时候只靠手摇的葵叶扇扇风,每户一粒电灯,每月电费五角元,到八十年代才全面有电,无限制使用,各家才有电风扇,黑白电视,童年的生活是艰苦的,艰苦以经过去,美好在未来吧。


阿忠蟹店


我是七零年疏散人口时回的老家,那时冀中一带有电用的不多,多数都是点油灯。女人们织布纺钱做针线活多数都是在夜里(白天要下地干农活),就靠那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日落而息"对于母亲们那实在是太奢侈了,为了一家老小能有衣穿,有鞋穿,纺线,纳鞋底子到半夜那是太平常不过的事了。一盏油灯放在磨棚里磨面碾米到半夜也是母亲们必须要做的。凡是从那时过来的人都知道做为母亲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艰难。世上最伟大的人就是母亲。

虽然没有电,学子们照样会在暗弱的油灯下苦读。要叫父母过上好日子,父亲累弯了的背,母亲熬红了的眼,都是有良心,有孝心的学子们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

“夜读经史七八部,

油灯常燎发,每每额上黄”。

(这是我当时写的一首非常不成熟的小诗中的两句)


手机用户6614498158一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还是比较适合额。原因是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在农村晚上也是没有电的。我感觉和古代普通老百姓相差不会太多

晚上标配是煤油灯,蜡烛还是后期有电后,又经常停电,才用的。

记得那个时候晚上其实也很好玩的,可能感觉比现在有电后,晚上就是看电视,手机,电脑的生活更加有趣。首先当时晚上就是小伙伴儿一起玩的时间,大自然给我们玩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可以晚上做游戏,捉鱼,串门等等,每天总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大人们的事感觉也挺多,邻居之间每天有说不完的话。

古代人,普通老百姓我估计也差不多就这个状态了。

至于古代那些贵族,文人雅士,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所以说古代晚上更多的是人和人的交流,不会比我们现代人差的!


痴绝的


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一个屯有几个会讲的,都聚一起听,天天听到半夜,回家都不敢进院子,听鬼故事,怕黑,站大街喊家里人出来接,那时老房子,哪家都死过人,真有点怕。很多故事五六十年还记得那,我想古人也是这么熬过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