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耕與機耕,機耕優勢明顯,可有些老農為啥還是喜歡用牲畜耕種?

都勻貓頭鷹


因為牲畜也是收入!而機器不會增收只會更有郊率,而小農作業機器作用被無限細化了!相信,中國農業會跨入全時代的機械化作業!牲畜耕耘終會淘汰掉!


豬豬騎著蝸牛去旅行


大家好,我是農民的兒子,從小生活在農村,我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

機耕的優勢,工作效率高,相當於19個牛的工作效率,

對於土地平坦並且土地廣的一部分農戶來說,機耕當然有著明顯的優勢。花3萬左右買個農機耕地特別划算,還可以承包土地來耕,小賺一筆。

對於土地少的農戶來說就不划算了,花3萬塊錢不值得,不如買個黃母牛養著,除了耕地以外在生個小牛犢,養大了可以買,增加一筆收入,本來土地就不多,但是對於有班上的農戶就不建議養牛了,承包給別人耕去。

對於土地不平坦的農戶來說,唯一的辦法就是牛耕了,就像我家,想用機耕也用不了。

尤其是喀斯特地貌真是沒辦法用機耕啊。

大家認為我說的對,點個贊,有建議的評論區留言


農村莊稼漢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覺得機耕和牲畜耕各有優勢,主要還是看哪種更適合自家吧!

我家是遼寧省鐵嶺市轄區農村的,我說下我家這的實際情況吧!

我家這裡是山溝裡,有平整的地,也有很多山坡地,大部分地塊兒都不大。

村裡有耕地的大機器,但是隻適合大塊兒的平整田地。地平整但是地塊兒小,機器就經常的磨車(掉頭),由於機器磨車不能耕地頭,去掉地頭後最終耕地的面積會很小,地頭還需人工耕,而且會把地頭壓的特別硬,就不如直接用牲口耕地,沒有這些問題,地頭也能耕,更省事。

山坡地,由於地有坡度,大機器耕出來的地壟都是偏的,所以必須用牲口耕地。

以上兩種情況是不適合用大機器耕地。除此之外還有兩種情況。

以我家為例,我家自己養牲口,春天耕地賺錢,平時上山拉東西,用起來更方便,我家就用自己家牲口耕地,能省下一筆機器耕地費用。

還有的農民習慣了牲畜耕地,他們覺得牲畜耕的更好,耕完的地更立整,不亂。

以上就是我瞭解的本地情況!








山村小蜜蜂


你好,我認為這個話題不能一概而論,要辯證回答你的問題,本身機耕已經是主流趨勢,機械化的開端和發展方向,牛耕只適合偏遠山區和梯田地帶,下面看一下我的解說:

現在還用牛耕田,但是這種情況很少,大部分只存在於偏遠貧困的山區裡面,其實這根本原因就是生產勞作方式的改變才使得現在用牛耕地比較少了。

我老家甘肅農村裡面在十年前還是有很多村民用牛耕田的,我家我爺爺就養了十幾年的老黃牛,一直是我家的常用牲畜,為我家的耕地勞作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家的牛基本上是一年半一換,而這種老黃牛在是我甘肅省平涼市地區稱為“平涼紅牛”,不但是肉美,更重要的是耕地不錯。 在宋朝的時候牛是及其重要的勞作耕種工具,在民間廣受保護。

現在牛耕種的地區主要還是集中在西北和西南的偏遠農村裡面,在甘肅省定西農村裡面現在不但有牛耕種,而且還有騾子來耕田,在陝北的一些農村裡面還是可以有的。

那麼在南方主要還是山區的稻田裡面的耕種,這種牛是黑色角比較彎和長的那種牛,力大無窮,適合在稻田裡面耕種,是很不錯的牲畜工具。

到了偏遠山區還是可以見到這些牛的,而我們村子牛也是給予農民最主要的扶貧對象,這也是很不錯的一種扶貧措施。

牛在“五畜”之首,足以見得牠對於人類耕種的重要性,在古代的時候牛的主要作用就是幫助農民耕田勞作,有的地方甚至拿牛做為圖騰做為神來供奉祭拜。到了如今,隨著科技和農業生產勞作技術的發展。牛更多的機能已經轉變,從以前的勞作耕種到了現在最大的肉食加工出品者,看起來有些滑稽與諷刺。







泉熙似水


現在農村耕種,畜耕基本被機耕代替,但在田間地頭農民閒聊的時候,還是肯定畜耕的土地比機耕的土地種植效益要好。既然如此,為什麼農民還是捨棄了畜耕,採取機耕種地?

畜耕的好處。

第一,可以根據需要,掌握翻耕的深淺度。

種地的時候,土壤會出想兩種情況,一種是土壤板結,一種是病蟲害嚴重;當這兩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深翻土層,把淺表層土深翻地下,把深層的腐殖土翻到表層,就可以讓板結的淺表層得到改善,對農作物的生長非常有利,同樣,如果發現這一季的農作物病蟲害非常嚴重,種下茬作物時,加深的翻耕的深度,能夠把病菌和蟲卵深埋在土層裡,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減少種地的投資,和勞動強度。

第二,利用人工,精耕細作。

畜耕是人畜結合的耕作方式,用犁把土壤翻起,再用耙把大塊的土壤耙細,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直到符合自己的要求為止,精細化處理過的土壤,對種植莊稼好處很大:保水性強;種子種下後,因為水分充足,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它的出苗率;出苗後,因為土壤的持水性強,間接的增強了幼苗的抗旱能力。

另外,由於是人工操作,可以更好的整理土地,利用畜力,把高凸地方多餘的土壤,耙到低凹出,讓整塊田地變得平坦;這樣,有利於莊稼乾旱時澆水,和遇到澇災時,及時順暢的排出積水,防止對莊稼造成損害。因此,畜耕整理過的土地,種出的莊稼更方便管理。

機耕的特點。

機耕最大的特點是效率高,是畜耕的十幾倍以上,並且能夠讓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除出來,也正是這一點,出現了機耕以後,就迅速的在農村普及起來,並且取代了畜耕;但也僅此而已,它沒有畜耕的那麼多優點,這些年農民已經發現,土地沒有以前好中了,土壤不耐旱,不耐澇,尤其嚴重的是病蟲害一年比一年嚴重;當然,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是機耕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既然如此,為什麼農民還是選擇機耕,而不迴歸畜耕?

一,農民不再重視莊稼的種植。以前農民的生活必須依靠土地種植莊稼,別的沒有選擇;現在,可供選擇的方式很多。特別嚴重的問題是,農民發現,隨便找點什麼做,收益都超過種植莊稼。他們雖然還在種地,但土地在他們心裡的位置已經很低了,只要種上莊稼,收多收少,已經不會過多的關心。

二,生活節奏加快,讓他們選擇機耕。

農民現在也擺脫了以前慢節奏的生活,他們在農閒的時候出外打工,農忙的時候回來匆匆的收穫莊稼,然後匆匆的把地種完,再出去打工。只有這樣,才能掙到更多的錢;如果在精細化的整理土地,花費那麼多的時間,所獲得的收益,遠沒有他們粗放種植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在打工上獲得的利益高。所以,他們情願選擇機耕,粗放的種植莊稼,也不會再去畜耕,精細化的種植。

三,付出和收益不對稱。

畜耕需要自己家飼養牛或者馬這樣的大牲畜,每天飼料的投入,和糞便的清理打掃,都是很大的資金和勞力的付出,耕地的時候需要親力親為,那種勞動量,更是難以言說,付出了這麼多,收穫的莊稼比機耕並不顯著。而機耕,只要每畝地花費幾十元錢,就可以把莊稼種好,十分快捷,和省力,是畜耕所不能相比的。

這就是農民雖然喜歡畜耕,卻選擇機耕的原因。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老農說鄉村


在過去農業沒有機械時代都是畜耕加人力。

隨著機械的發展,大集體時逐漸取代了畜耕,或搭配作業。

分田到戶,農業右轉入小農經濟,有經驗飼養耕畜戶,就保留畜耕習慣,自有自便。自家作業完成,還能在邊角地攬點機械不能及零活,也能爭點錢。

這就是現在在農機橫行田野,還有耕畜身影。


老鄉121265536



機耕固然優勢明顯,耕田快,一臺大耕田機能抵得上十頭老牛,耕田機給秧田起版,一畝田嘟嘟嘟轉上幾圈就弄完了,半個小時就搞定了,如果用牛起版起碼要一上午,而且人累牛也累,累得精疲力盡,但機耕只適合成片的河田,象一些畈田,偏僻的邊邊角角田機器都去不了,有的畈田順路的小機器還去得了,象那種窄田埂的小機器都去不了,只能牽牛去犁了。既方便又爽快,只是人和牛累人點。

所以現在人都喜歡種河田,既順路,叫機器犁田方便,待到割谷時叫割谷機也方便,住在大山頭上的人種田就比較累人,田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梯田,梨田梨地都要用牛,割谷也是人工割,挑谷籽也要一擔一擔往回挑,住在大山頭上沒有力氣真是吃不開,好多大山頭上的人都搬到河下來住,有的大山頭上只有老弱病殘,因為人口稀少,種的莊稼都被野豬拱了,導致大山上都不能住人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往高處走並不是朝高山上走,而是朝更高的目標去奮鬥。象我村的兩個婦女改嫁到我村,都是不滿意在大山上生活,地勢不好,老公又不會賺錢,所以改嫁到河下來了。

另外機器耕田因為梨得太深導致割谷時把谷水挖了,田裡還是有水,叫割谷機割谷見田裡深水就要加價,水田比干田要多收50塊錢一畝,他還不樂高,說怕把割谷機弄壞了,而牛犁的田雖然犁時累人點,但犁得淺,割谷時把谷水一挖田裡就幹了叫割谷機也好叫些,乾田一畝田不到半個小時就割完了,一切都是公平的,機耕和畜耕都有好處和壞處。


鄉村魚兒


為什麼機耕比畜耕優勢明顯,而許多老人還選擇畜耕,我認為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都出外面打工了,只留下一些老人和小孩在家,田荒了又可惜,他們要把它種起來用機器耕田太笨重,老人拿不動,小孩又幫不了忙,只有在家養頭牛,又可以耕田,又可以買錢,何樂而不為呢[微笑]





山村農產品


老年人不喜歡使用機耕,受到多方面原因影響導致。

首先,老年人習慣於使用畜耕。都這麼多年了,一直使用畜耕,而且使用起來得心應手,沒有什麼不適應。如果換成機耕,還需要從頭學習機耕技術,這就讓有些老年人勉為其難了。在老年人的心中,總是覺得機械是個冷冰冰的鐵傢伙,沒有牲畜靠譜好用。如果出現故障,老年人會束手無策,所以老年農民對於使用機耕就會擔憂牴觸。何況喜歡畜耕的老年人,家裡一般都有現成的耕牛,把老年人認為更加靠譜的耕牛換掉,無疑是老年農民不能接受的。

其次是我國地形複雜,如在我們江淮丘陵地區,很多田塊面積都不大,而且還不規則,使用機耕的時候,很多邊角都無法翻耕,這就需要人工翻挖,非常麻煩。而使用耕牛耕地,就可以把邊角都翻耕到位,不再需要人工翻挖,讓老人們覺得更加省事靠譜。還有就是丘陵或山地,都是高低不平的地勢,有時高差還很大,機械有時開不上陡坡,就需要把田埂放坡,然後機械才可以開到另一塊田裡去,然後又要重新做田埂,而新做的田埂非常容易滲漏,又是一件麻煩的事,所以,索性還是使用耕牛省心。

再就是使用耕牛費用低。不要看耕牛是張口活貨,但耕牛之所以受到人們喜愛,正如文學大師魯迅所言:牛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耕牛耐粗飼,有青草的時節,不需要喂任何飼料,直接放牧吃青草就可以。沒有青草的季節,尋常的稻草和玉米秸稈,就是耕牛的日常伙食,榨油過後的棉籽餅,就是耕牛的美味精飼料了。所以餵養成本極低。何況牛是通人性的,能與人很好的溝通,天長日久,人與耕牛也能建立感情。從這兩點來說,精明又樸實的老年農民,選擇耕牛就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老牛愛遛彎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懷揣著夢想,走出農村,走進各個城市,去開拓自己另一番新天地。

剩餘留在農村的農民,普遍存在以下特點,年齡結構偏大,技能單一,對新型農機具操作,維修,保養掌握的不熟練,多種因素造成他們不願意購買和使用機耕農具。

其次,有的農村人均土地偏少,有的農村地處山區,丘陵地帶,無法施展機耕工具的優勢,這也是放棄機耕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有的農民還在使用畜耕呢? 首先,農村畜耕的歷史悠久,農民能夠熟練使用各種畜力農具。

再一個,畜耕相比機耕,成本低,這也是農民不願意放棄畜耕的原因。

隨著農村土地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單一農戶將加入農村合作組織,機耕取代畜耕是一個大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